肇论略注

  此言涅盘妙道。在乎妙悟等观。非言说可到也。所言涅盘者。乃法身寂灭之称也。大经云。法身徧在一切处。一切众生及国土。三世悉在无有余。亦无形相而可得。此非妙悟不足以了达。然妙悟要在即物以见真。即真要在有无齐观。若能齐观。则物我不二。如此。则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若物我等观。则不落有无。若物与我异。心境角立。则不能会通。故所以言不出不在而妙存乎其间矣。若不如此。则取舍情生。是非缪乱。又何以见忘言之道乎。
  何则。(征释妙悟)夫至人虚心冥照。理无不统。怀六合於胸中。而灵鉴有余。镜万有於方寸。而其神常虚。
  此言圣人照理达事。故即事而真也。由照真理极。故事无不摄。故怀六合而有余。镜万有而常虚。此圣人之心也。
  至能拔(言证穷也)玄根(指涅盘实际也)於未始。(言无始。指未迷已前)即群动以静心。恬淡渊默。妙契自然。
  言由妙悟。故能真穷惑尽。破无始之迷。彻法界之理。故权应群机。即动而常静。无为湛寂。妙契自然。
  所以处有不有。居无不无。居无不无。故不无於无。处有不有。故不有於有。故能不出有无。而不在有无者也。
  此言圣人理极情亡。故出在两超。不堕有无之见也。由实智理穷。故处有不有。权应无方。故居无不无。以不无故不滞於无。不有故不着於有。如此。所以不出有无。而不在有无者也。岂可以一定於有无而求之哉。
  然则法无有无之相。(境空)圣无有无之知。(心空)圣无有无之知则无心於内。(亡知绝照)法无有无之相。则无数(名相也)於外。(离名绝相)於外无数。(则境绝)於内无心。(则智绝)彼(境也)此(心也)寂灭。(心境双绝)物我冥一。(物我如如)怕尔无朕。乃曰涅盘。
  此叹圣人心境双绝。物我如如。纤尘不立。乃曰涅盘。此为圣人之极证。究竟涅盘之果也。
  涅盘若此。图度绝矣。岂容可责之於有无之内。又可征之有无之外耶。
  此责迷也。谓涅盘如此。超出思议图度之境。岂容可以有无内外而求之耶。
  难差第八
  此承上言涅盘之道。心境不二。物我一如之妙。是为平等无二之理。如此。何以三乘修证有差。既曰冥一。则不应有三。
  有名曰。涅盘既绝图度之域。则超六境之外。不出不在。而玄道独存。斯则穷理尽性。究竟之道。妙一无差。理其然矣。
  名家叙领涅盘超出有无之妙。为穷理尽性之谈。理其然矣。但理既一。而三乘所证。何以不同。故此下立难。
  而放光云。三乘之道。皆因无为而有差别。佛言。我昔为菩萨时。名曰儒童。於然灯佛所。已入涅盘。儒童菩萨。时於七住初获无生忍。进修三位。
  难意谓涅盘妙道既是一。则三乘所证不应有差。引放光义。金刚亦同。谓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所谓证异也。儒童於然灯佛所已入涅盘。而又云时於七住获无生法忍。圆教七住。即权教七地。故言既入涅盘。则已证极果。如何后又进修三位耶。此疑涅盘未为极证也。此引证意。下正难。
  若涅盘一也。则不应有三。如其有三。则非究竟。究竟之道。而有升降之殊。众经异说。何以取中耶。
  此正难差也。若一。则不应有三。有三。则非究竟矣。既曰究竟之道。而有升降之不同。教有明言。又何以折中耶。
  辩差第九
  无名曰。然究竟之道。理无差也。法华经云。第一大道无有两正。吾以方便为怠慢者。於一乘道分别说三。三车出火宅。即其事也。
  此领难意理本一也。然有三乘者。乃即一之三。权实之义耳。正法华云。是一乘道。寂然之地。无有二上。论正与经上。皆极果也。妙法华云。佛为求道者。中路懈废。为止息故。以方便力。於一乘道分别说三。火宅喻先许三车。及诸子出宅。皆等赐一大车。是则本无有三。三非实法也。
  以俱出生死。故同称无为。所乘不一。故有三名。统其会归。一而已矣。
  此言三乘会归一极。以申答意也。
  而难云。三乘之道。皆因无为而有差别。此以人三。三於无为。非无为有三也。故放光云。涅盘有差别耶。答曰无差别。但如来结习都尽。声闻结习不尽耳。
  此正答难意。但人有三。而涅盘之道本无三也。所以有差者。但如来烦恼无明结习已尽。三乘未尽故有差耳。以结习尽处。心契无为。名为涅盘。故下以喻明。
  请以近喻。以况远旨。如人斩木。去尺无尺。去寸无寸。修短在於尺寸。不在无也。
  此喻最显。言无无长短。意旨更妙。此法本不异。
  夫以群生万端。识根不一。智鉴有浅深。德行有厚薄。所以俱之彼岸。而升降不同。彼岸岂异。异自我耳。然则众经殊辩。其致不乖。
  此明法本不异。异在於机。智有浅深。德有厚薄。正不一之所以也。彼岸岂异。正示法一。众经随机之说。故不乖耳。
  责异第十
  谓无为之理既一。如何能证之人有三。盖蹑前致难也。故云责异。
  有名曰。俱出火宅。则无患一也。同出生死。则无为一也。(此领旨也)而云彼岸无异。异自我耳。(此兴疑也)彼岸。则无为岸也。我则体(证也)无为者也。(立难意。下申难)请问我与无为。为一为异。若我即无为。无为亦即我。不得言无为无异。异自我也。(言我与无为既一。则无彼此之分。故不可言异自於我)若我异无为。我则非无为。(我是众生。自属有为。故非无为)无为自无为。(自一向无为)我自常有为。(我在生死。则一向有为)冥会之致。又滞而不通。(无为有为条然各别。故难通会)然则我与无为。一亦无三。(若生死涅盘。本来平等一际。如此既一。则毕竟无三)异亦无三。(若生死与涅盘。本来不同。则生死自生死。涅盘自涅盘。何有三乘之设)三乘之名。何由而生也(进退推之。一亦无三。异亦无三。如此则三乘之名。何由而生耶)。
  会异第十一
  名家执异以难非一。故无名会通无二。
  无名曰。夫止此而此。(意谓迷时涅盘即生死)适彼而彼。(悟时生死即涅盘)所以同於得者得亦得之。(证则三乘同证)同於失者失亦失之。(迷则六道同迷)我适无为。我即无为。无为虽一。何乖不一耶。
  此言生死涅盘本无二致。迷悟同源。以人证法。法则在人。故曰我适无为。我即无为。人大则法亦随大。机小则法亦随小。是则无为虽一。何妨因人而有三耶。
  譬犹三鸟出网。同适无患之域。无患虽同。而鸟鸟各异。不可以鸟鸟各异。谓无患亦异。又不可以无患既一。而一於众鸟也。然则鸟即无患。无患即鸟。无患岂异。异自鸟耳。
  此喻显法一而人异也。鸟喻众生。网喻生死。无患喻涅盘。谓众鸟出网。无患一而鸟鸟异。异谓飞有远近也。此以无患喻涅盘最妙。
  如是三乘众生。俱越妄想之樊。同适无为之境。无为虽同。而乘乘各异。不可以乘乘各异。谓无为亦异。又不可以无为既一。而一於三乘也。然则我即无为。无为即我。无为岂异。异自我耳。
  法合甚明。谓众生同出生死。所证涅盘是一。但根有大小。智有浅深。故证有高下。此是异在人。不在法也。
  所以无患虽同。而升虚有远近。无为虽一。而幽鉴有浅深。无为即乘也。乘即无为也。此非我异无为。以未尽无为。故有三耳。
  此喻法双结生死涅盘本来不二。但出生死之人。未尽无为之理。故有三乘之分。非有三法以待人也。此论正义。特显生死涅盘不二之旨。学人不可以迷悟三一求之。
  诘渐第十二
  诘。难也。由前云未尽有三。是为渐义。故此诘之。
  有名曰。万累滋彰。本於妄想。妄想既祛。则万累都息。(此言三乘断惑同)二乘得尽智。菩萨得无生智。(此言三乘智同)是时妄想都尽。结缚永除。结缚既除。则心无为。(此言三乘证理同)心既无为。理无余翳。
  此诘三乘断惑证智证理皆同。同则不应取果有异也。万累指枝末烦恼。妄想指根本烦恼。根本既断。则枝末不生。故云都息。二乘尽智等。新疏引大品说三乘之人共十一智。第九名尽智。谓苦已尽见等。第十名无生智。谓苦已见而不更见等。则前之十智声闻皆有。尽智在已办地得之。今云菩萨得无生智者。二地已上。第九菩萨地。阿[鞥-合+(白-日+田)]跋致。如实知诸法本自不生。今亦无灭。名无生智。不共二乘也。上引声闻亦证无生。今言菩萨不共者。以二乘但尽生死名为无生。菩萨乃达诸法寂灭无生。故不共耳。通言三乘断惑证理皆同。而取果不应有异。此乃名家约义以难。其实三乘断惑不同。以二乘断见思。菩萨断尘沙。伏无明。霄壤有异。岂可同哉。学者不可不知也。
  经曰。是诸圣智不相违背。不出不在。(应作生字)其实俱空。又曰。无为大道。平等不二。
  此引证三乘证理不异也。疏引放光云。声闻辟支佛。菩萨佛世尊。是诸圣智不相违背。乃至云不出不在其实空者。无有差殊。今在字宜是生字。智论解云。因边不起。名为不出。缘边不起。名为不生。又曰下。亦义引大品三慧品。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无为法中可得差别不。佛言不也。故义言大道平等无二。
  既曰无二。则不容心异。不体(证也)则已。体应穷微。而曰体而未尽。是所未悟也。
  言既所证之理不二。则能证之心又何容异。以不异之心。证不二之理。不证则已。证则穷微彻底。而曰体而未尽。是所未悟也。
  明渐第十三
  言结习不可顿尽。无为不可顿证。譬如磨镜。垢尽明现。
  无名曰。无为无二。则已然矣。(领难理无差)结是重惑。可谓顿尽。亦所未喻。(经云。理须顿悟。乘悟并消。事因渐除。因次第尽)经曰。三箭中的。三兽渡河。中渡无异。而有浅深之殊者。为力不同故也。
  二喻疏引毗婆沙论之义。云犹如一的。若木若铁。众箭所中。一无为体。为三想所行。又云。於甚深十二因缘河。能尽其底。是名为佛。二乘不尔。如三兽渡河。谓象马兔。兔则腾掷而渡。马或尽底。或不尽底。香象於一切时。无不尽底。
  三乘众生。俱济缘起之津。同鉴四谛之的。绝伪即真。同升无为。然则所乘不一者。亦以智力不同故也。
  此法合也。缘起十二因缘。乃广四谛而说。故四谛有生灭。无生无作。无量。四种不同。故是三乘同观。故云俱济同鉴。
  而断惑证真。同升无为。亦各证自乘。故所乘不一。亦以智力不同故也○下举例难尽。
  夫群有虽众。然其量有涯。正使智犹身子。辩若满愿。穷才极虑。莫窥其畔。
  此举有为之法难尽。以例无为不可顿穷也。言万物难多。各有涯量。直使智慧如身子。辩才如满慈。穷其才。极其虑。亦莫能窥其边。有为如此。况无为乎。涅盘云。佛言。我与弥勒等共论世谛。舍利弗等都不识知。何况出世第一义谛。
  况乎虚无之数。(妙也)重玄之域。其道无涯。欲之顿尽耶。
  此法合也。虚无重玄。用老子文。玄之又玄。故曰重玄。皆况涅盘无为之义。言有为之数。二乘之智。尚不能穷。况涅盘无为之道乎。譬如大海无涯。而操舟有里数。太虚寥廓。而翔翮有远近。三乘之人。於涅盘之道。亦犹是也。
  书不云乎。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为道者为於无为者也。为於无为而曰日损。此岂顿得之谓。要损之又损之。以至於无损耳。经喻萤日。智用可知矣。
  引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至於无损以明渐断渐证之义。至於无损者。至无可损为极证耳。萤日。放光义云。二乘之智如萤火虫。不敢作念徧照阎浮。菩萨之智譬如日出。徧照阎浮。生盲之人。皆得利益等。
  讥动第十四
  如前所云。既以取舍为心。损益为行。是则尚求之心扰动未息。何以动扰之心。证不动无为之理乎。故讥以诘之。
  有名曰。经称法身已上。入无为境。心不可以智知。形不可以象测。体绝阴入。心智寂灭。(上明无为之理)而复云进修三位。积德弥广。(此明好尚之心)夫进修本(因也)於好尚。积德生(起也)於涉求。好尚则取舍情现。涉求则损益交陈。既以取舍为心。损益为体。(言体究行也)而曰体绝阴入。心智寂灭。此文乖致殊。而会之一人。无异指南为北。以晓迷夫。
  此蹑前进修损益以兴难也。经称法身已上。谓初登地。已契法身。证真如理。故云入无为境。以无分别智现身益物。故云心不可以智知。形不可以象测。至七地顿舍藏识。故云体绝阴入。证平等真如。故云心智寂灭。自此复进修三位。方成佛果。此引经按定。下申难意。谓进修积德。本於好尚涉求。凡好尚则取舍未忘。涉求则损益交陈。既有取舍损益之心。则动扰未息。而又曰体绝阴入。心智寂灭。此则文乖於理。如何会之一人。以动心而取静理。无异指南为北也。
  动寂第十五
  前名家讥动。今答以动寂。而不言寂动者。以问家但讥其动。谓动则违寂。不知动时全寂。故云动寂。
  无名曰。经称圣人无为而无所不为。
  此引证圣人动静一如。总答难意也。经即放光云。佛言。适无所为。故行般若波罗蜜。无所为。寂也。无所不为。动也。即寂而动。故虽动而常寂。故下广明进修无取舍。
  无为。故虽动而常寂。无所不为。故虽寂而常动。虽寂而常动。故物(心也)莫能一。(以体用双彰。故莫能一)虽动而常寂。故物(境也)莫能二。(以心境一如。故莫能二)物(境也)莫能二。故逾动逾寂。物(心也)莫能一。故逾寂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