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三论宗
- 肇论新疏游刃
肇论新疏游刃
疏。若依等者。谓若依世俗谛说随相立名。依名取相。凡是等(云云)者。故般若论云。可物於物则名相异陈。庄子山木篇云。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於物。则乌得而累也。论文亦本诸此。
疏。以所名等者。大意云。名依法有。法尚空寂。名尤虚假。引密严者。前二句证物空。后二句证名空。下论亦云。不物於物则物而即真。
疏。释此有二等者。於疏易了。但逐难释之。性各异者。名是遍计。相是依他故。初句下。大意物虽即是名。名不即是物。显两异也。见物不知名者。谓见未识之物。虽睹其相不知其名。是物非名也。俗假等者。於第一义二不相即。性本空也。局者下。谓一论能诠之名。所诠之义。皆方便安布建立以悟将来。
疏。第一义者。承上名相两虚。致令第一义真独出於名相之表。名虚故离言说。相虚故离心缘。故宝性论第一义谛者所谓心缘尚不能知。何况名字章句等。
疏。初引等者。摩诃衍即智论也。以大品广说摩诃衍义。故论具说四句之义也。今但引所用一句。复引中论亦同言。转释者。即论主转以第一真谛释也。以第一真谛二论皆有。故引此为下色空真俗等诸法所依之宗。皆云者。指前二论。次下等者。谓次此以下凡六节论文。初约色空乃至后引二论。依有无之法种种开示。皆依非有非无以示第一真也。细详疏意自识论旨。若迷旨脉何以知作者之意。予意凡解经论须善三相。一贵识其宗。二善解旨脉。三深了文义。三者不备号亏圣教。真俗非二者。双是之中故。非真俗之二者。双非之中故。
疏。二论等者。以拨丧释涤除也。杜犹闭也。灭声曰寂。绝色曰寥。无色碍处名曰虚豁。目断空也。混茫者谓混混茫茫。广远之相。目顽凝之空也。
疏。就物等者。谓顺物性之自虚。不待洗除以通其性。乃即伪而真也。
疏。初四句等者。谓蹑迹释成互存互亡句也。余可了。
疏。密严下。即彼下卷。二合。名相也。由名相故生起心.心所等诸识分别。次句显名空。自下等者。分文亦总示下文大义也。
疏。初依等者。空色之义乃法之标相。诸般若等皆有。故首示也。即彼经不二品云。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等。
疏。空非下。色即物也。如水非波外。即波是水。金非器外。全器为金。非一者。空色两分。事理二殊。如法界观。事理相非二门也。新译般若心经亦有色非是空空非是色之文。析灭者。释论文宰割也。如穿井凿穴见空之类。然即空之义远矣。断见者。外道以蕴灭不续为断。大乘谓小乘析灭为断。如悬谈钞说。乱意者。一乘究竟实性论说。初发心菩萨於空未了。有三种疑。如下示之。
疏。问疾品者。释曰病亦缘生一法也。真有则若来若去应不从缘。从缘生灭非真非有。超日等者。受者五蕴之一。命者不相应行中之一。皆缘生故诸法空也。
疏。文则等者。教逐机异。其旨元和。
疏。二依等者。放光具云。舍利弗问尊者须菩提言。欲使从无所生逮得。欲使从有所生逮得。须菩提言。我亦不使从无所生逮得。亦复不使从有所生逮得。舍利弗言。如所言。为无所逮无所得邪。须菩提言。有所逮有所得。不以二世俗之事有逮有得。但以世事故有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有佛。欲论最第一者无有得。无有得。从须陀洹上至佛亦无逮亦无得。释曰。舍利弗问。从无生真谛有成得邪。从有生俗谛有成得邪。须菩提答。以般若无所得双遣之。舍利弗以谓於有於无俱无所得。故须菩提复答有得无得亦非有异於世俗中有逮有得。第一真谛中逮得双绝。此义至无名论知之。故下疏指玄得。
疏。胜义下。随论会归中道。
疏。义引者。彼二十四云。世尊。世谛第一义谛有异邪。须菩提。世谛第一义谛无异也。何以故。世谛如即是第一义谛如等。前虽下。分前后各殊可知。
疏。二谛下。宛然殊也。故仁王经云。於谛常自二。譬如牛二角。然真以俗为相。俗以真为性。有何太异哉。
疏。初二句等者。谓万法皆有一非有义非无义也。次四句。如疏可知。次四句。超断常者不绝於虚。所以出断。非真有故。所以出常。后二句下。若有者。谓依此而见法之有。亦不即真。亦合云若无不夷迹。疏中超文而蹑。释之尤明。
疏。古人者。相传静法苑公。未详。齐立曰并。并则为二亦非双。真俗相违故云恒乖。未曾各亦恒一也。
疏。连引等者。净名之意。明言说即如。於真谛中亦非有说亦非无说。后句不坏言说之相。於俗谛中师资因缘会合。不生之中言说生也。后经者。如疏。非转下。此谈如来一代利生说法凡三百余会也。不舍下。智论第二十六云。如一长老目暗。自缝僧伽黎。针纴脱。语诸人言。谁乐福德。为我针纴。尔时佛现其前。语言我是乐欲福德无厌足人。持汝针来。比丘知是佛。白言。佛无量功德海。云何无厌。佛言。我於福德虽尽边底。然无厌足。乃至佛为说法。肉眼即明。慧眼成就等。转而下。大般若四百二十五云。我从成佛已来不说一字。汝亦不闻等。放光第十七云。如来坦然而不说法。舌覆下。诸经多说如来将欲说法。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表所说诚谛故。身默下。净名不二品中事。此意净名默住亦是说法。令人了法无言入无言际。故大疏云。语默视瞬皆说。见闻觉知尽听。得法契神即是说义。如楞伽第四云。有佛国土。直视不瞬口无言说。名为说法等。
疏。文通等者。核。研诘也。物虽等者。以此但辨前之所引二经之义故。
疏。顺显下。邪见执无。所以是惑。今云非无。以转此见。下句可得。
疏。真谛等者。第一义谛。转与非转二义俱绝。故言非有非无。
疏。如来藏者。广如本经。以要言之。即随缘真如中道妙有之心。然随言显示亦有二种。一者空如来藏。无二十五有故。二者不空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以含此功德。所以名藏也。广释如佛性论。
疏。义引等者。以经但云心非有无。故义引中论转释云物从等。物虽通名。顺前经义正且目心。亦该一切。言义引也。
疏。推寻等者。以经具绳墨义。揩定邪正故。衡。秤衡也。亦平也。理量称而平之。义自见尔。
疏。一征辞者。如何者。何故。牒者为前中观谓物不有不无。何以知然。故今牒云。所以然者。然即如是义。盖指前不有不无。下方反释云。夫有若等。异喻下。喻有同异。今其异也。与前义全殊。亦相例而显。以此照彼。理极成立也。
疏。初二句等者。此释非有也。摘句出之。更无别释。
疏。初句等者。此中引论但合集智论上下之义。引之释不无也。
疏。通成等者。初对中大旨亦不异前。但加一切尔。此乃最后引文辨法。故明诸法因缘有无及有无二法因缘有无。悉举明之。举此之外。更无一法可举也。疏释前后可知。后对等者。前依诸法以辨有无。有无是义。此辨有无。有无是法。此之二法亦因缘故有等。大品十八空中最后云。无法有法空。论释甚广。疏略引也。涅盘亦略。具云。一切世间有四种无。一者未生名无。如泥团时未有瓶用。二者灭已名无。如瓶坏已是名为无。三者各异互无。如牛中无马马中无牛。释曰。若以人事言之。如罗云无善星善星无罗云。颜子无盗跖盗跖无颜子等。四者毕竟名无。如兔角龟毛。缘亦无数者。各随诸法因缘差殊故。如谷种为因。必以水土等为缘。识种为因。所缘等为缘是也。
疏。初句等者。以前引论文诸法有无及有无二法皆不出有无故。相反者。谓有之与无敌体相反也。收前初三等者。以初句明诸法因缘故应有。三句明无法因缘故应有。所以收也。不应言无。显违反也。收前二四等者。以前第二句明诸法因缘故不应有。第四句明有法因缘故不应有。故收之也。后三下。但例前说之。余可领。
疏。初二句等者。应有亦该前初与三也。不应有亦该前二与四也。释义如疏。事一等者。诸法及有无之法皆事也。同谓非有非无之中道。
疏。初有等者。定执有无即成见取。意言者。举要而言。即心意分别未形於口谓之意言。题示者。不真空一题显示其义也。前已通叙者。指前破三家之后疏文也。知彼则会此义。若下。意谓上述不真空之义至此已周。故结之也。推。寻也。绎。细绎思审之貌。谓前后思究审玩可知。
疏。彼经下。依世谛名相以显第一真谛名相无生。即真谛也。已见前文者。指前自下之疏也。二十四云。菩萨以名相行般若波罗蜜。亦不当入名相中。盖论主依方便道。於无名相之法用名相说。今复引经示名相本空。令不着也。故大论八十九云。以方便道。以无名相说等。譬如下。亦放光经文。非无下。论辞。幻。如结巾为兔。掷竹成龙。孟钦画地作平野之沟。栾巴噀醪成蜀川之雨等。化。如莲色尼作轮王。首迎佛於宝阶。提婆达化小儿。惑阇王於内苑等。
疏。此与等者。前云物不即名而就实。此云物无当名之实等。义实无别。但文少不同。名自情生者。遍计性故。好恶者。情识虚诳。苟美一物立以好名。苟恶一物立以恶名。故云何定。一物立多名者。如月亦云蟾轮.桂轮.金波.兔魄等。一名召多物者。如修多罗呼井索席经等。如以下。本草以蚯蚓名地龙。何有龙之实乎。木贼非盗也。但顺下。俗谛故有。真谛故无。诸法且自当。论名相。以从缘起故假也。
疏。一切等者。以世俗谛中物物皆有名相。名相体空。本来不立。则一切诸法悉皆空寂。已上者。指放光以降。
疏。初句论文者。即物无彼此也。而人下。论主释之也。如二等者。非约喻显。且於诸法中举此以示其空也。故宝藏论云。约天地为上下。约日月为东西。约身为彼此。约情为是非等。
疏。正举等者。疏释可见。元空者。训初为元也。亦可等者。又训初为始也。无暂始有者。无萌兆之始也。无暂始无者。迷情念念不停剎那相续也。余喻况可了。
疏。初句等者。悟无彼此之定相。则所执之法亦寂然。彼此之相托法而现。如托绳现蛇。能所皆妄者遍计。蛇所托绳谓依他。绳所依麻方为圆成。晋书乐广传说。有客至广家。广举杯酌之。璧间弓影入客杯中。客谓悞吞其蛇。寻而病生。经年弗愈。后见广。广与辨析。客豁然有得。病亦即瘳。似此类者诚多。应识遍计生灭。如此论旨以依他诸法即非有非空。妄计取之为有为无。彼此是非物我等殊。杂然而起不知已已。苟悟情空则法法非有非无也。故论云。既悟等。故唯识颂曰。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妄执者依性宗说枝末。不觉在六粗事识之中。法相正唯六七二识如彼(云云)。楞伽等经名为妄想。或云分别取体。即五见四取等惑皆遍计也。
疏。成具下。具云。是法无所有。法无故强为其名。园林下。准庄子林希逸序云。庄周。宋人。字子休等。吏者。曾为漆园吏。故云园林。疏所引者全是彼文。释词亦彼疏义。此辨是非无定体亦空也。与此无殊。
疏。次二句等者。名相等法生灭非常。圣人情念已亡。即化而见不变之常。常通下。谓凡夫妄想纷纭。见诸法定相彼此森然。未尝一念而通。圣人反之。即惑而智矣。故大疏开因性云。良以众生包性德而为体。依智海以为源。但相变体殊。情生智隔。有人问予华严宗中相容之义。指柱曰。使此柱入彼柱。令彼柱容此柱乎。余曰。汝所问者正犯圆宗太忌。彼必超情离见。汝用情见求之。情见既碍。法何相容。可去情思之。
疏。放光下。依般若论引用。彼经第二十九云。不动真际为诸法立处。谓不坏俗谛名为立处。盖真即俗也。
疏。圣即智也者。得无分别之心名为圣人。初地已上皆名圣人。神心也者。起信疏云。中实神解名心。神。灵也。即灵妙觉心。圭峰序云。冲虚妙粹。炳焕灵明等。仁王经。意示惑性智性无二性故。但迷悟相翻尔。今详下。通会前文。前随论文亦旋发其义。文旨焕烂。确然非谬。好思历历可解。密严初句。因相立名。如谓彼此等。次句。依他因缘而起诸相。此之二句辨名相生起。此二者又依名相二法生妄想分别也。故楞伽云。相名常相随。能生诸妄想。故此三法但互缘而起。其性本空。空则法性如如。於斯下。若了此三法性空之理。即是正智。名为下。辨定三性。相是依他起者。细推经意。相含二义。一遍计所执。如依绳见蛇。依杌见鬼。此之名相皆是遍计。二依他心心所等。如绳如杌。名相也。冥搜者。冥犹寂也。搜。求也。谓静意求之始可见理。指掌者。见理明白如指掌中之物也。文用论语。
肇论新疏游刃卷上
肇论新疏游刃卷中
五台大万圣佑国寺开山住持释源
大白马寺宗主赠邽国公海印开法
大师长讲沙门 文才 述
疏。本觉下。依起信释。以般若是智慧。与觉义同故。龙树末论呼本始二觉为般若故。然此本觉即随染之名。为阿黎邪识一分之义。故论云。此识有二义故。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乃至说名本觉。即众生等有者。谓一切众生皆有阿黎邪识。皆有本觉。大论下。然论十八卷中翻摩诃般若为大慧。释中皆云智慧。准此具足应云大智慧也。以是有方便之慧。照于双空及与空后不空之理。故名为大。华严下。具云。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二始觉下。此始觉名对不觉说。谓本不觉。今始觉故。六度是因行。故云六度之一。即般若波罗蜜。然通浅深者。二乘之人但学众生空。未学法空故。尽无生智名浅。般若菩萨习行。照五蕴.十二入.十八界乃至十力.不共.一切智等皆缘生性空。无法可得。无生如实智名深般若。此复下。谓甚深般若。若依因果二位分之。以般若之体通因及果故。因修下。依起信论。因有三位。一者信位。能觉灭相名初生始觉。二贤位。能觉异相名相似始觉。三者圣位。能觉住相名随分始觉。故疏云历位等。二果证等者。即果位能觉生相。名究竟始觉。然始本下。谓觉至心源以始合本。无复始本之异。本来平等。唯一觉故。又有三种等者。宗诸般若释也。然大品.放光及大论皆说诸法实相。故大论第十八云。诸法实相是般若波罗蜜等。然诸法实相必如智双融。所证如理亦名实相。故宗中云见法实相。能证之智见此无生实相之理。亦名无生。亦名实相般若也。论初引放光等经云般若无所有相。无生灭相等。通约实相。然论之所示。但举非知非不知。非有非无。非断非常。离此诸边名中道般若。正为实相。故大论六十一云。有相是一边。无相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是诸法实相等。二观照下。以本智照理。后得照事。亦通因果。可以意得。三文字下。胜天王经第六云。总持无文字。文字显总持。亦般若也。故放光二十三云。以般若波罗蜜总持诸善功德之法。此以能诠从所诠故。故以文字为般若。大论五十六云。般若波罗蜜无诸观语言相。而因语言经卷能得此般若。是故以文字经卷名为般若等。若云文字性离即是解脱义。该实相。然以文字为门。亦文字般若。十二分教即空。文字即般若也。仁王经云。十方诸佛。一切菩萨。不离文字而行实相。乃至云。修文字者亦不着不离。是名修诸佛智母等。此论下。论初未开权实。及末后寂用同源。义该实相。亦本觉离念之般若。从然则智有穷幽之鉴以下。开成权实。即始觉观照般若。一论名句即文字般若。然般若种类尤多。略示如此。无知等者。释别名也。此前云般若亦通名尔。无知之名特此论有。下云等者。具云。将无以般若体性真净。本无惑取之知。不可以知名哉。又云。以有所知。有所不知等。二显真下。初义如前。二始觉下。下云。智有穷幽之鉴而无知焉。神有应会之用而无虑焉等。如下广释。实相下。意以实相同本觉。观照同始觉。以体无二故。若约诠门细推。则实相宽。本觉狭也。何者。实相般若该於诸法。通乎因果。贯心境。遍染净。本觉般若唯因非果。唯心非境。唯染非净等。今约性同。故可配例大理也。文字无知者。据文字性空。空即实相之心。於实相中一切叵说。非约诸法其性昏钝以明之。修文字下。如前已引。既依文字以得般若。故文字即智母。亦因中谈果也。应知下。叹胜总结。据诸部般若皆有叹胜之文。义类实多。举要而言。一者出生德。大品舍利品云。般若波罗蜜中生诸佛舍利三十二相。亦生十力.四无所畏。乃至大慈大悲五波罗蜜等。二总持德。经说总持一切诸法。则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解脱胜处遍处。乃至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种智。诸三昧门。诸陀罗尼门等净法功德。靡不摄也。三破障德。破裂。分裂也。放光初品云。菩萨摩诃萨欲具足萨云若。离於生死诸习者。当学般若波罗蜜。四证入德。又云。欲过八患.十二衰。具足佛十力.十八法等。当习行般若波罗蜜等。又大品方便品云。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学般若波罗蜜等。优。胜也。正觉即佛也。据梁传下。且依传说尽理言之。如论所引。放光.道行等经及智论等。皆宗依也。吾解下。谢犹让也。如昙邕传云。恐后不相推谢等。揖亦相揖让也。意云。吾於般若知解亦不让汝。而论辞典丽当让汝在前矣。论者下。指一论为文字般若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