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肇论疏

  洽沾也。出入生死界中。随顺五道。示现受身。无为道德。悉施众生。如春泽普滋。此结利他事也。
  △四二智常行相。
  穷化母之始物。极玄枢之妙用。
  此明后得智达俗。化母者因缘也。一切事法。皆由因缘。从无而有。故因与缘为物之始。玄枢者俗智也。尔雅曰。制扇以附门傍者曰枢。有动运义。以喻智有照用。简异邪智。故曰枢枢妙用。极智用以穷事也。
  廓虚宇於无疆。耀萨云於幽烛。
  此明根本智达理。廓彻也。虚宇者。真理虚寂绝边疆故。萨云是梵语。具云萨云若。此云一切智。即真智也。耀烛皆照义。以根本智。烛幽深理也。
  △五将欲示寂相。
  将绝眹於九止。永沦太虚。
  欲绝未绝故云将绝。眹者化迹。九止即前九类。是生灵止处。圣人示现欲息。息同太虚。
  而有余缘不尽。余迹不泯。业报犹魂。圣智尚存。
  缘不尽。即残机未了。迹不泯。即化身未息。此是无漏业报所招。尚有神魂圣智存。此赴应故也。
  △三结名。
  此有余涅盘也。
  结相就名也。
  △二引经证成。
  经云。陶冶尘滓如炼真金。万累都尽而灵觉独存。
  先喻后法。炼金之法。陶汰溶冶。滓矿尽则真金现。修行证性理亦如之。定慧双修二障尽则灵觉显。灵觉身智即有余也。
  △二陈无余相中二。初牒名述相三。初牒名。
  无余者。
  △二述相中二。初总陈。
  谓至人教缘都讫。灵照永灭。廓尔无眹。故曰无余。
  教化也。讫毕也。灵照智也。廓空也。化相随缘已毕。智照亦灭。身智既泯故。空廓无眹曰无余。即八相中。入涅盘相也。
  △二别陈中四。初征释所因。
  何则(何以至人灭身智耶)夫大患莫若於有身。故灭身以归无。
  老子云。吾有大患。为吾有身。今借彼语。大患者。分段变易二种生死有身故有。故今灭身则大患永离。
  劳勤莫先於有智。故绝智以沦虚。
  劳勤者。断惑证理。弃妄求真行。一切净行。皆策勤劳苦。由智故有。故今绝智则劳勤永息。二乘厌於人天起行实有如此故。灭身智以求寂灭。
  然则智以形倦。形以智劳。轮转修途。疲而弗已。
  智因形故。有生死之倦。形因智故。有损益之劳。修途者。长途三界六道宛转。无始皆由。身智互牵。转而不息。
  △二引证因起。
  经曰智为杂毒。形为桎梏。
  毒药能损身。喻之如智。则形以智劳桎梏者山海经云桎其足梏其手即械缚也。喻之如形。则智以形倦。
  渊默以之而[这-言+(杳/小)]。患难以之而起。
  渊默即无余涅盘。由有身智故。远於无余。患难从生也。
  △三正明灭相。
  所以至人。灰身灭智。捐形绝虑。
  二乘不了化相示现。执为真实故。说佛身实有生灭。为破此执。特有斯问。灰身者。化火焚灰故。捐形灭智者。真俗智灭故绝虑。
  内无机照之勤。
  机智也。灭智故无勤劳。
  外息大患之本。
  捐形故大患无本。
  超然与群有永分。浑尔与太虚同体。
  群有。三界二十五有身心灭故。超越群有。同太虚空。此明色心灭。
  寂焉无闻。怕尔无兆。冥冥长往。莫知所之。
  无声曰寂。涅盘经云。寂然无声便般涅盘也。怕尔无兆者。灭声色故。但见冥寂。不可测其所往。
  △四引喻以况。
  其犹灯尽火灭。膏明俱竭。
  灯尽则火性灭。膏油竭喻身灭。光明竭喻智灭。
  △三结名。
  此无余涅盘也。
  △二引经证成。
  经云。五阴永尽譬如灯灭。
  由此故。立无余之名也。
  △三双结正难文二。初双结有无。
  然则有余可以有称(去)无余可以无名。
  皆谓相上各可以立名也。
  无名立则宗虚者。欣尚於冲默。有称生则怀德者。弥仰於圣功。
  显立名之益。宗虚者。即趣寂之人故。欣尚冲默。怀德者。则大悲之人故。仰慕有余功行。各从所尚。而有进修也。
  斯乃典诰之所垂文。先圣之所轨辙。
  名出胜鬘及诸经。故曰典诰。轨辙者。轨则途辙。皆证此二涅盘故也。
  △二牒前正难中四。初牒前难。
  而曰有无绝於内。称谓沦於外。视听之所不暨。四空之所昏昧。
  牒前也。下难云。
  使夫怀德者自绝。宗虚者靡托。
  靡无也。因闻涅盘。绝有无故。怀有余者绝趣向。宗虚寂者无归托。
  △二举喻难。
  无异杜耳目於胎壳。掩玄象於霄外。而责宫商之异。辨玄素之殊者也。
  杜耳目於胎壳。即前视听不暨也。掩玄象於霄外。
  即前四空之所。昏昧玄象。即四空天。掩闭霄外四。
  空天。即昏昧不显也。责者问也。宫商则五音之二。玄黑也。素白也。则五色之二。责宫商者。要知五音清浊之异。辨玄素者。要别五色。黑白有殊。此则必有见闻之处。即前所谓九流交归。众圣冥会。必有归会之处。此喻意谓涅盘既绝视听。又非四空。如何令九流众圣归趣耶。似杜绝耳目。而欲问五音清浊。辨五色殊异。岂有此理也。
  △三诘责难。
  子徒知远(句)推至人於有无之表。高韵绝唱於形名之外。而论旨竟莫知所归。幽途故自蕴而未显。
  子者。男子之通称。召无名者也。徒虚也。知理不谛故为虚知。但以高绝才韵。推涅盘出有。无唱妙道。超形名而不知旨无所归矣。涅盘幽途。自此蕴藏而不显。
  △四结无益。
  静思幽寻寄怀无所。
  难者静心幽寻前章也。寄怀者。解心无所寄托。
  岂所谓朗大明於冥室。奏玄响於无闻者哉。
  大明即二相。玄响即二名。冥室是不见二相。无闻是不闻二名众生。既无见闻之益故。宜表示之。令其熏善种。既泯绝名相。岂能示之以真相。奏之以真名耶。
  △二真应异同答。文中二。初章名。
  位体第三
  位次也。则应化之相。示生示灭。从有而无位次。如是体依也。涅盘妙性。本无名相。为万法所依曰体。然即体之位。全真而起故。有出现入灭位次。即位之体全应。而显本绝去来之形名。前难者。执化相以为真佛故。以名相有无难。前章绝名相之体。今先令达真应。假实不同。然后示化位。即体故曰位体。
  △二正答三。初叙难非真二。初翻前疑二。初破前疑。
  无名曰有余无余者。盖是涅盘之外称。应物之假名耳。
  前云返本真名神道妙称。盖不达示现耳。今直破之也。
  △二遣前执。
  而存称(去)谓者封名。志器象者耽形。
  存执也。志慕也。封亦执也。耽着也。此四虽言别意同。盖不了圣人示现名相。而执名称言谓以为真。慕形器色象以为实。此则不了依他故起徧计。而不知情有理无耳。
  名也极於题目。形也尽於方圆。方圆有所不写题目有所不传。
  题目者。书题名目也。涅盘真体本绝名相故。方圆不能图写。题目不能传说。下责云。
  焉可以名於无名。而形於无形者哉。
  △二示真应。文二。初明应化非真。
  难序云有余无余者。信是权寂致教之本意。亦是如来隐显之诚迹也。
  难者所陈。二涅盘相者是如来。为执无者。显现有余权相。为执有者。隐现无余寂相。致立教化之意。诚实之事迹耳。此明应化下显非真。
  但未是玄寂绝言之幽致。
  玄寂幽致者。是即事而真。有无双寂。显上权寂。非此玄寂也。
  又非至人环中之妙术耳。
  环中者。空处也。术法也。至人所证微妙至寂之道。虽离一切相。而即一切法。隐显二相。非此妙术也。
  △二示正观真体。
  子独不闻正观之说欤。
  召有名者。曰子经有正观之说。何独不闻。
  维摩诘言。我观如来。
  见阿閦佛品。世尊问曰。汝以何等观如来耶。此即答文。彼有多句。今此略引维摩。以中道观。观第一义谛真身如来也。如谓真如。来而无来。故曰如来。
  无始无终。
  彼云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亦不住前际寂灭故无始。后际寂灭故无终。则中间寂灭故无住。即三际而无三相故。无始终也。
  六入已过三界已出。
  彼云。六入无积。眼耳鼻舌身心已过。谓真身寥廓。不可以根识尘六积聚处所摄也。又非欲色无色界地所收。
  不在方不离方。非有为非无为。
  方所也。法性无住故不在也。无处不全故不离也。为者造作义。体非新生。不由修得故。非有为不似太虚色。外别有空豁之体。故非无为。
  不可以识识。不可以智知。
  缘虑不到其体故。不可以识识。五眼不见其形故。不可以智知。
  无言无说心行处灭。
  彼云。不可以一切言说分别显示。盖为言说诠表。心识分别。皆不及故。
  以此观者乃名正观。以他观者非见佛也。
  彼云。名为邪观。此者前诸义也。他者即始终六入三界有无等相。本觉真体。当以中道正观。而契不可以有无邪观。即知有名者。邪观未正。但认应化虚相。岂见真常佛体。
  △二正明位体三。初标宗显义文二。初标宗中三。初引经。
  放光云佛。
  此云觉。法相教说。佛有三身。谓法报化。约理为法身。约智用为报身。约事用为化身。又报身有二。自受用他受用。终教合之为二。以自受用报合法为真身。他受用合化为应身虽说二身。而不一不二。以实教理智体用。虽有二义。而无二体。以始觉合本为真。全真起用为应。前难者。但执丈六化身。以为真佛。尚未知自报相续无穷。况法性真身湛然常住也。今但引经立实。以明不二之真佛。则权义自破疑执自除矣。
  如虚空。
  喻也。虚空有三义。横徧故。竖穷故。含容故。真身徧一切处。穷三际时。具河沙净功德故。
  无去无来。
  离有余无余去来相故。此上明真体也。下辨位。
  应缘而现无有方所。
  全真之应随缘而现。应以佛身得度者。而现佛身。乃至三乘天人八部等品类。无有方所。良由大悲愿力。称法性故。随一一根缘。现无方大用也。
  △二释意。
  然则(承上经意)圣人之在天下也。
  此句总牒也。既曰全真而应。触事皆真。则圣人无处不周。此语亦用系辞。彼云。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寂寞虚无。无执无竞。
  此释真身也。上句约理。寂寞者。无声色也。本自虚无故。若以色见声。求不能见如来。下句约智。执竞者。无明妄动我法潜兴。则有执着诤竞。今言无执竞者。始觉合本。无明粗细。俱离此则金刚位后一切种智圆满之时。故起信云。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以为真身也。此智与理。不一不二故。说自受用身土量周法界故。上经曰。佛如虚空。无去无来。
  导而弗先感而后应。
  此释应身也。导者接引也。机缘未熟故。无先导之事。机熟为能感之缘。圣人定有应现。此明应身定从缘起。既随缘各感故。有十重身土。及千丈丈六等别故。上经曰。应缘而现。无有方所。据前有名者。但以丈六之身为问。犹未知胜。应况真身耶。
  △二喻释。
  譬犹幽谷之响明镜之象。
  以喻上真应身不一不二之旨。山谷深远曰幽。随召则有响。明镜当台随照则有象。谷唯幽镜唯明。本无声象。以喻真身。唯具性净功德。本无名相。召之则有响。照之则有象。以喻随缘应身。示现名相也。良由谷幽故能应响。镜明故能现象。则以喻由智合理为真。方能起应。又由应响。方知谷幽现象。始知镜明。则以喻由应化无方。始达理智究竟。以喻求法反覆可思。
  对之弗知其所以来。随之罔识其所以往。恍焉而有。惚焉而亡。
  释镜像喻也。此明非唯真身。本无来去。应身来去之相。亦非实有。如镜中像。对之则现来无所从随顺也。顺而推求。求之既无。以何为往。但由外相对之。则恍有。有非定有。不对则惚无。无非实无。应身示现之相。理亦如是来。无所从去无所往。但由机缘感不感故。见生灭耳。
  动而逾寂。隐而弥彰。出幽入冥。变化无常。
  释俗响喻也。亦显应身去来之名。非实有也。在召者。见响曰动。谷本常寂。谷本无声曰隐。处召之应弥彰。但由召者呵之则出幽。不呵则入冥。故曰谷响。有无变化无常示现之名。理亦如是。但由根有感不感故。说佛有去来名也。
  △二显义三。初约化体名相显。又二。初即名显义。
  其为称也。(牒二涅盘名)因应而作。(作者立也)显迹为生。息迹为灭。生名有余。灭名无余。然则有无之称。本乎无名。
  应本自真故。
  无名之道。於何不名。
  由无名故能顺一切名。故曰於何不名。
  △二即相显义。
  是以至人(牒上真应佛也)居方而方。止圆而圆。在天而天。处人而人。
  前云方圆不写。今云随方圆。得方圆之相。在人天得人天之形。以方圆泛举天人正论故。又方圆约土。人天约身。非唯全真。起於应身亦乃全真。起於应土故。祖教明以缘就性。身土体同。以性就缘能所差别。今明以性就缘故。在方圆为依。人天为正故也。
  原夫能天能人者。岂天人之所能哉。
  反明也。岂有天人之所能能於天人之事耶。
  果以非天非人故。能天能人耳。
  顺明不二也。由理绝天人故。能随天人之缘也。
  △二约化用施为显。
  其为治也。
  治上呼。即前有无二用。
  故应而不为。因而不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