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礼忏部
- 法界圣凡水陆胜会修斋仪轨
法界圣凡水陆胜会修斋仪轨
(法师施主同时作礼)。
(表白白言)。
一心奉供。尽虚空徧法界十方常住一切尊法。并诸眷属。
惟愿不违本誓。安住道场。是日今时。受兹供养(表白振铃宣偈。并述赞文)。
佛说华严圆顿旨 声闻聋哑末堪闻 脱珍着弊为施权 不动寂场游鹿苑 方等广开诸法会 袖圆叹大俾回心 盛谈般若显真空 成熟群生开佛慧 最后灵山宣妙法 指权即实更非他 涅盘唱灭捃残机 演说真常朋佛性 经历五时俱有序 分张八教本随宜 了知曾不外三千 故我今辰勤奉供
伏以轨之成道。法为诸佛所师。焕乎有章。经通五人共说。列八教偏圆之目。开三乘小大之门。虽初后之多时。实卷舒於一化。如筏喻者。已到岸则应舍所乘。以指言之。既见月则必忘其示。然则出世度生之本。在乎开权显实之功。是知说斯要於灵山。将欲演兹文於大地。遂令末代。获究真诠。识箱毂轮轴。更无别车。会沼沚江河。皆同一水。惟愿正因体徧。不遗此方震旦之缘。中道理彰。岂外檀那今日之供。言辞寂灭。性相混融。冀普悟於迷伦。俾咸开於本觉。(大众和云)故我一心归命顶礼。
(法师施主作礼表白白言)。
一心奉供。尽虚空徧法界十方常住诸菩萨僧。并诸眷属。
惟愿不违本誓。安住道场。是日今时。受兹供养。(表白振铃宣偈。并述赞文)。
妙德普贤诸法子 辅宣妙法振中天 观音势至德难量 世仰乐邦称补处 贤首善财知识众 金光明与净名俦 圆初住至后心人 皆是法身诸大士 成道劫长常隐实 度生情切故扬权 十方菩萨大乘僧 於此一时俱奉供
伏以立四弘之誓本。志在菩提。满六度之行门。功繇般若。往古来今而常住。此方彼界以周旋。将悉动於群机。俾率循於实道。以行悲之大。遂常为五道游。繇出假之强。永不与二乘共。至若娑竭罗海中教化。兜率陀天上敷扬。威神示现於普门。劝发流通於妙法。皆所以用自性不思议智。应众生所喜见身。既影响於当时。复津梁於末代。惟愿等观一子。念震旦之缘最深。寂对三轮。知檀那之供无着。密回慧照。俯运慈心。冀广度於迷流。俾咸登於乐土。(大众和云)故我一心归命顶礼。
(法师施主作礼表白白言)。
一心奉供。尽虚空徧法界十方常住诸缘觉僧。并诸眷属。
惟愿不违本誓。安住道场。是日今时。受兹供养(表白振铃宣偈。并述赞文)。
出有佛时知学道 闻因缘法悟无常 如斯得度号中乘 以鹿为车方便说 灭后未来常示现 自然觉悟岂无因 部行应化接当机 究竟权方皆实义 独拔利根麟戴角 更侵习气炭成灰 十方缘觉圣贤僧 於此一时俱奉供
伏以缘觉独觉。何遽列於两名。内观外观。只同归於一道。具相不具相以论大小。说法不说法而别智愚。繇一念空。以及根尘空。自无明灭。乃至老死灭。历去来今世。断苦惑业因。永尽见思。故不行於正使。常耽寂定。姑取证於无生。加更侵习气之功。故特出声闻之右。三多积行。十地分阶。禀教次第。则从佛乃知。览物荣枯。则无师自悟。惟愿助宣正化。熟此方震旦之缘。权示中乘。受兹日檀那之供。密回慧照。俯运悲怀。冀广度於迷流。俾咸登於乐土。(大众和云)故我一心归命顶礼。
(法师施主作礼表白白言)。
一心奉供。尽虚空徧法界十方常住诸声闻僧。并诸眷属。
惟愿不违本誓。安住道场。是日今时。受兹供养(表白振铃宣偈。并述赞文)。
初度五人僧宝始 世尊高弟饮光伦 灵山一会实多徒 万二千人无学侣 须跋陀罗居最后 五时闻法数难知 涅盘已过众声闻 三藏遗言俱结集 十六真人亲受嘱 未来为世福田师 十方常住圣贤僧 於此一时俱奉供
伏以人分七方便。自加行至於停心。位列四沙门。繇无学讫於见道。是皆知苦断集。带果行因。为析法之权根。会人空之真理。至若证已办地。入大乘门。其所学般若同。是故与菩萨共。内秘大心之行。外闻佛道之声。既皆为贤圣之僧。故应受人天之供。惟愿妙堪佛嘱。熟此方震旦之缘。允副凡情。受兹日檀那之供。密回慧照。俯运悲怀。冀普度於迷流。俾咸登於乐土。(大众和云)故我一心归命顶礼。
(法师施主作礼表白白言)。
一心奉供。十方法界。传持教法。禅律诸宗。诸祖师僧。并诸眷属。
惟愿不违本誓。安住道场。是日今时。受兹供养(表白振铃宣偈。并述赞文)。
二十三传迦叶始 就中龙猛道尤尊 教弘止观盛天台 禅号单傅从达磨 载仰东林修净业 洪惟国一演华严 慈恩灌顶各开宗 至矣南山兴律学 历代译经求法者 四依应世十科分 十方诸祖圣贤僧 於此一时俱奉供
伏以诸法界等。固知佛不度生。列祖意同。是谓人能弘道。暨色心之论弗合。致性相之徒暂分。岂欲自异其宗。盖亦各权所据。惟台崖之三观。抗折百家。繄少室之单传。流通五派。自余诸部。咸振一时。极其理。则未善圆谈。约其教。则但当别义。然江河皆会於海。而日星俱丽於天。以对机之有殊。故设化之无在。惟愿尊居师道。熟此方震旦之缘。冥监物情。受此日檀那之供。密回智照。俯运悲怀。冀普度於迷流。俾咸登於乐土。(大众和云)故我一心归命顶礼。
(法师施主作礼表白白言)。
一心奉供。十方法界。助宣佛化。持明造论五神通仙。并诸眷属。
惟愿不违本誓。安住道场。是日今时。受兹供养(表白振铃宣偈。并述赞文)。
过去恒沙诸佛世 因中同行五神通 释迦千圣转轮王 共入雪山俱得道 歌利割身能忍辱 瞿昙团血复成人 华严毗目善财参 领摄万徒为上首 造论五明弘正法 持身苦行诱当机 十方无量大权仙 於此一时俱奉供
伏以外表大仙之相。显示五通。中怀开士之心。常行四摄。敷草叶而作座。编树皮以为衣。化固及於多徒寿或延於一劫。威容异众。去留在所以光明。方便济生。咒愿随言而成就。至若释迦学地之千圣。毗目知识之万人。占储贰而预卜休祥。忍割截而不兴瞋恨。高风可仰。苦行难踰。极今古以无迁。毕自他而俱利。惟愿助宣佛道。熟此方震旦之缘。冥监物情。受兹日檀那之供。密回智照。俯运悲怀。冀普度於迷流。俾咸登於乐土。(大众和云)故我一心归命顶礼。
(法师施主作礼表白白言)。
一心奉供。十方法界十大明王。秽迹金刚。护法诸天。并诸眷属。
惟愿不违本誓。安住道场。是日今时。受兹供养(表白振铃宣偈。并述赞文)。
十大明王同秽迹 华严海会众天王 梵王帝释四门天 功德辨才摩理制 密迹散脂韦驮等 树神善女及坚牢 药叉鬼母大天神 至此俱称为护教 八部天龙闻法者 二十八类显威雄 十方无量大权天 於此一时俱奉供
伏以具大威德。故建号於明王。阐妙神通。遂称名於秽迹。惟力士英雄之状。皆如来变化之方。欲显正以摧邪。故扬权而隐实。可爱乐独尊於色界。得自在推长於欲天。大梵之王娑婆。亶作初禅之主。帝释之君忉利。实司下土之权。凡华严海会之神。及方等道场之众。莫不输诚立誓。护法安人。岂惟翼赞於当时。亦复扶持於末运。惟愿大扬佛化。熟此方震旦之缘。冥监物情。受兹日檀那之供。密回智照。俯运悲怀。冀普度於迷流。俾咸登於乐土。(大众和云)故我一心归命顶礼。
(法师施主作礼表白白言)。
一心奉供。十方法界。护舍利坛塔伽蓝。斋戒护国镇宅诸大神王。并诸眷属。
惟愿不违本誓。安住道场。是日今时。受兹供养(表白振铃宣偈。并述赞文)。
佛舍利光常照世 伽蓝坛塔徧庄严 三归五戒有坚持 诸大天神俱宿卫 镇国安家能锡佑 护人育物为延祥 六斋观察四天王 太子巡行并使者 南尽阎浮咸助化 东渐震旦亦蒙休 十方无量众神王 於此一时俱奉供
伏以内熏宿誓。特冥本证之身。外化善权。故假神王之号。是以持佛舍利。护僧伽蓝。效吉祥以镇国家。放光明而守坛塔。卫五戒则来於天上。察六斋则降於世间。具大势以伏诸魔。垂深慈而育群品。灵而能应。犹空谷之答人声。湛兮若存。类澄波之现月影。惟兹末代。嗟彼钝根。学不真淳。心多懈怠。有能显示威雄之相。亲宣告诫之辞。庶愚情自策以知惭。俾善类相箴而寡过。惟愿大方无外。熟此方震旦之缘。一物不遗受兹日檀那之供。密回智照。俯运悲怀。冀普度於迷流。俾咸登於乐土。(大众和云)故我一心归命顶礼。
(法师施主作礼表白白言)。
一心奉供。发扬水陆。流通至教。制仪立法十大士众。并诸眷属。
惟愿不违本誓。安住道场。是日今时。受兹供养(表白振铃宣偈。并述赞文)。
圣者阿难为起教 劝行水陆梦中僧 志公大士赞神机 梁祖武皇开胜会 僧佑当年亲秉法 英公后世复中兴 总持感验有金山 载仰长芦能叙述 内翰苏公亲制赞 节推杨氏为修文 惟兹十士最功高 故我今辰勤奉供
伏以体俱用寂。理同则生佛一如。智与情分。事异故圣凡十界。欲至普熏之益。爰兴等供之诚。植悲敬之两田。具财法之二施。自开端於庆喜。至制仪於武皇。感异人之见求。斯文未蠧。幸诸贤之继作。此道弥彰。不惟德重於传弘。亦复功高於着述。时平而法甚盛。俗变则化几亡。自非命世亚圣之材。何识设教度人之意。惟愿益坚宿誓。熟此方震旦之缘。冥监物情。受兹日檀那之供。密回智照。俯运悲怀。冀普度於迷流。俾咸登於乐土。(大众和云)故我一心归命顶礼。
(法师施主作礼。表白宣咒献供)。
我佛如来有献供养真言。谨当宣诵。
唵誐誐曩 三婆嚩 嚩日啰 斛
(诵咒三徧。动钹)。
(法师想各圣贤受此供养。悉喜而起护念)。
(表白白言)。
愿因秘密不思议熏。悉使微肴转成妙供。奉诸圣贤。无不徧周。施主归依。虔诚作礼。
(表白振铃献六种供养。初献香。述偈。并宣咒)。
维此妙香真法供 久修戒定慧为熏 以繇中道观心融 徧法界中常奉供
我佛如来有献香真言。谨当宣诵。
唵萨婆怛他揭多 杜婆布阇瞑伽 三慕达啰窣癹啰拏 三末曳(平)[合*牛]
(诵咒三徧。动钹)。
(法师想香云徧名圣贤之前)。
(表白次献华。述偈。宣咒)。
维此妙华真法供 久修万行为庄严 以繇中道观心融 徧法界中常奉供
我佛如来有献华真言。谨当宣诵。
唵萨婆怛他揭多 补瑟波布阇瞑伽 三慕达啰 窣癹啰拏 三末曳 [合*牛]
(诵咒三徧。动钹)。
(法师想华云徧各圣贤之前)。
(表白三献灯。述偈。宣咒)。
维此明灯真法供 是为智炬胜光明 以繇中道观心融 徧法界中常奉供
我佛如来有献灯真言。谨当宣诵。
唵萨婆怛他揭多 你婆布阇瞑伽 三慕达啰窣癹啰拏 三末曳 [合*牛]
(诵咒三徧。动钹)。
(法师想灯云至各圣贤之前)。
(表白四献饮食。五献衣服。述偈。宣咒)。
维此现前真法供 忍衣智食妙难思 以繇中道观心融 徧法界中常奉供
我佛如来有献食献衣真言。谨当宣诵。
唵萨婆怛他揭多 阿弩怛啰婆 日噜跛摩 三摩地 婆钵那跛那 部折那 萨网(亡可切)那布阇瞑伽 三慕达啰 窣癹啰拏 三末曳 [合*牛]
(诵咒三徧毕。动钹)。
(法师想种种饮食茶果衣服如云徧至一切圣贤之前)。
(表白六献宝。述偈。宣咒)。
妙宝现前真法供 金刚能断智难思 以繇中道观心融 徧法界中常奉供
我佛如来有献宝真言。谨当宣诵。
唵萨婆怛他揭多 摩诃跛折噜 嗢(乌没切)婆摩怛那 波罗密多 布阇瞑伽 三慕达啰 窣癹啰拏 三末曳 [合*牛]
(诵咒三徧。动钹)。
(法师想七宝徧至一切圣贤之前)。
(表白献法供养白言)。
兴旷济怀。发大悲智。须行法施。以满心期。所谓取如来深妙之经。为众生分别其义。不轻初学。但以大乘。岂令信受於一时。要必思修於此日。成就六度。随顺四依。有能用心诱进其人。是为以法供养其佛。
我佛如来有法供养真言。谨当宣诵。
唵萨婆怛他揭多 悟呬耶 摩诃钵哩钵底 波罗密多 布阇瞑伽 三慕达啰 窣癹啰拏三末曳 [合*牛]
(诵咒三徧。动钹)。
(法师当想前所奉种种供事。妙观观之。皆三谛理。是则一一无非真法供养。此理虽易通。人或未达。故今更修法供养者。使义理俱彰。则三谛一体。生佛咸同。法施迷流。可开佛智。作此想时。三宝圣贤咸皆喜之。冥密护念)。
(表白举经。或咒。大众诵毕。不必繁词 回向但唱偈云)。
愿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法师对三宝普说水陆缘起。及今日施主举行斋法。虽别有所为之事。其实普度众生。故今拳拳恳祷。乞於今晚成大利益)。
洪惟释迦牟尼大圣人。不动法身。垂应兹土。其於一代施化之迹。皆有可观。是故初为高山王机。演说大教。而其小根聋哑。未堪所闻。於是不得已而调之以三教之渐。历之以四时之久。逮乎机既淳熟。时亦将至。灵山一会。极畅本怀。大事因缘。得以开显。指九界之权。即一实之道。点众生之情。即诸佛之智。始知四十余年不务速说者。於此更无余蕴。至於中间备明众善。能为缘种。将可以成就万行庄严法身本有之德者。则无不赞之。然於众善之中。求其事简而功最深者。唯施食一法门尔。是故昔在阿难尊者。尝於静夜。见焰口鬼前至白言。却后三日。当生鬼趣。尔时阿难甚大惊怖。白佛求救。而世尊乃教之以具斛施食之道。且复受以陀罗尼法。俾诅少为多。以成法供。上奉三宝。次及婆罗门。下则施诸饿鬼之众。咸令舍彼鬼身。生於天上。而阿难尊者遂得以免三日之必死。延百年之具寿。其为自他得益之多有如此者。此即施食起教最初根本也。至我此土梁武皇帝。万机余暇。游心佛理。尝於夜间梦一高僧来谓帝曰。六道四生。受苦无量。宜建水陆大斋以普济之。帝於明旦问诸群臣沙门。莫知其义。唯志公大士劝帝广寻经教。必有因缘。帝即遣迎大藏於法云殿。积日披览。创造仪文。三年乃成。遂於广内严建道场。手捧仪文。悉停灯烛。告白三宝而自誓曰。若此仪文理协圣凡。愿拜起灯烛。不爇自明。若此体式未详。无所利益。其暗如初。言讫一礼。灯烛尽明。再礼。宫殿震动。三体。空中雨华。乃於江上金山名胜之地。以二月望日。始命僧佑律师亲宣其文。当时利益群品。应验非一。斋法之行。於兹为盛。此是水陆起教之始。窃详其事。即阿难施食之遗意也。陈隋之间。此法暂隐。至唐高宗咸亨年中。时则有西京法海寺英禅师者。因梦中往泰山府君所。为演法事。后过旬日。独坐方丈。见一异人衣冠甚伟。前来告曰。弟子向於府君所窃睹尊容。且知慈德及物甚多。弟子闻世有水陆大斋。可以利沾幽品。其文是梁武所集。今大觉寺吴僧义济得之。久置巾箱。殆欲蠧损。愿师往求之。以来月十五日如法修设。英公许之。寻诣大觉。果得其文。遂克日依法修斋。既毕。后见向异人与徒属十数人来致谢曰。弟子即秦庄襄王也。又指其徒曰。此范睢。穰侯。白起。王翦。张仪。陈轸。皆秦臣也。咸坐本罪。幽囚阴府。昔梁武帝於金山设此斋时。前代纣王之臣皆免苦得脱。弟子是时亦暂息苦。但以狱情未决。故未得脱。今蒙吾师设斋忏罪。弟子与此辈。并列国君臣。皆承善力。将生人间。虑世异国殊。故此来谢。言讫而隐。自是英公常设此斋。而天下遵行之者逮今尤盛。凡世之人。有欲息灾除病者。欲求愿乞福者。欲资粮来报者。欲升度先亡者。未尝不以是为先务焉。矧经有云。施诸鬼食。便能具足无量福德。则同供养百千俱胝如来功德等无差别。信乎施鬼趣之食既同供佛。亦应同彼三乘及余五趣。然则即此一食。普沾法界。平等广大。事尽理到。如南岳禅师所谓上供十方佛。中奉诸圣贤。下及六道品。等施无差别。即此义也。我辈追惟佛祖垂教天下。而於施食一门致意勤切者。以一切众生因得食故。有二种益。谓能近资色身以行六度。远资法身以显四德。原始要终。其实一道。我等生当末运。窃服真风。深知此道普博深远。供养中最。於是与我同志恭依旧制。增益新仪。谓於古人所立名位不足者补之(上堂增诸宗祖师护国神王起教大士三位。下堂僧地府诸王及中阴二位。使上下堂各列十位。方为整足。窃详梁武首创此仪。在天台之前。是时宗教未明。故於名位未能尽善。今因而润色之。非为有所破立。识者详之)重出者删之(僧宝已开作三乘请之。不必更虚立僧伽一位。或者以谓古人所立。不可輙去者。此徒能遵古。而不思其不然也。或以为三宝是总称。三乘是别称者。夫言总别。必前后异时可也。今於一处同时奉供。岂可得论总别耶)。义未安者刊定之(改辟支佛为缘觉。使无知者免佛称之疑。而於三乘之名亦可易晓)。意未已者附益之(如随筵城隍当境宅神等。虽於福德神位中已通请之。今更别设。以见施家专奉意)。斋法之备。振古绝今。当莫有过於此者。罄法界。等圣凡。即水陆空行一切有生悉举而普度之。如为一人。众多亦然。既饱以食。又施以法。法施食施无有二相。净名所谓於食等者。诸法亦等。诸法等者。於食亦等。盖此大乘法食。体是法界。法界之理。只一三谛。然则於食於法均是三谛。而此理未尝不平等也。是故我辈以能深推此理。观食当体本不可得。即真谛也。香味宛然。即俗谛也。非宛然。非叵得。既双亡之。复双照之。即中谛也。得圆解者。三谛一心。绝待对。无前后。如此照理。是为不可思议第一义谛。如此行施。是为无上第一法施也。我等今者为欲依第一义谛行无上法施。广度群品。各遂正性。繇是敬遵成法。开建大会。延四圣於午前。召六凡於初夜。尽十法界。致平等供。悲敬两田无不具足。求其所为之事。虽有别意存焉。莫不以此为缘。而大兴普度於此日者也。动天地。感鬼神。警昏迷。烛幽暗。不离当念。能发道心。不离此心。能开佛慧。然则所以能建如是广大之功者。其在我大檀越此日之善用心也。今则粤有奉佛某人。敬发大心。修营斋法。圣凡等供。无或有遗。然恐仪礼未必周。精意未必至。以故未能感通圣心。利益群品。而况於六道在迷众生。障重过多。当召请时。未必一念即能来至。诚如是。则法事虽举。将成虚设。普度之功。其实何在。是以我辈已於先时敬凭使者修书通请上堂四圣。及以诸天。已荷光临。亨兹微供。仍别委使者。通书致请下堂六道一切群灵。及随筵真宰。受荐先亡。冀在今宵。来趋法会。然恐地府幽囚。未能自便。於是备录施家拳拳之意。专发奏章。上达梵王。乞行大赦。仍备奏帝释。号召四大天王。分遣天将。同所委使者。徧报六道会内一切群生。仍已移文地府泰山城隍当境诸庙。请各伺候天庭赦文指挥。尽地府所属十方阿鼻诸大地狱。正住八热。边地八寒。诸大地狱。恶业重罪。历劫未脱一切极苦囚徒。及泰山城隍当境诸庙。一应山间水边诸独孤狱。轻罪拘系。久未释放者。杀害咒诅。怨雠论对。未得伸理者。一切受苦囚徒。及当境管内。新死故亡。山林海岛。一切横死伤亡无祀孤魂。并人间地府饿鬼类中宿业为障历劫拘囚者。并照指挥。悉与放行。来赴道场。受供闻法。永脱幽途。转生净土。今则三宝在座。梵释同临。愿於此时。特垂悲悯。所冀再与严戒天王诸将。令使先时所召六道群生。若幽若显。克在今宵。无一不至。如是言之。则知今辰所修斋法。福利所及。无有边际。固虽三宝圣贤无缘大慈普救普护所能至此。实在乎施主勤勤恳祷之心以为之发起也。故此虔祈。伏惟冥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