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礼忏部
- 法界圣凡水陆大斋法轮宝忏
法界圣凡水陆大斋法轮宝忏
七明正修止观者。前六重。依修多罗以开妙解。今依妙解以立正行。膏明相赖。目足更资。行解既勤。三障四魔。纷然竞作。重昏巨散。翳动定明。不可随不可畏。随之。将人向恶道。畏之。妨修正法。当以观观昏。即昏而朗。以止止散。即散而寂。如猪揩金山。众流入海。薪炽於火。风益求罗耳。开止观为十。一阴界入。二烦恼。三病患。四业相。五魔事。六禅定。七诸见。八增上慢。九二乘。十菩萨。此十境通能覆障。始自凡夫正报。终至圣人方便。阴入一境。常自现前。恒得为境。余九境。发可为境。不发何所观。又八境去正道远。深加防护。得归正辙。二境去正道近。至此位时。不虑无观。薄修即证。又若不解诸境互发。大起疑网。如在疑道。不知所从。先若闻之。恣其变怪。心安若空。
第一观阴界入境者。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也。界内外一切阴入。皆由心起。佛告比丘。一法摄一切法。所谓心是。心是惑本。若欲观察。须伐其根。如灸病得穴。今当去丈就尺。去尺就寸。置色等四阴。但观识阴。识阴者。心是也。观心具十法门。一观不可思议境。二起慈悲心。三巧安止观。四破法遍。五识通塞。六修道品。七对治助开。八知次位。九能安忍。十无法爱。此十重观法。横竖收束。微妙精巧。初则简境真伪。中则正助相添。后则安忍无着。意圆法巧。该括周备。规矩初心。将送行者。到彼萨云。非暗证禅师。诵文法师。所能知也。一观心是不可思议境者。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若从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则是纵。若心一时含一切法者。此则是横。纵亦不可。横亦不可。祇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纵非横。非一非异。[纟-八]妙深绝。非识所识。非言所言。所以称为不可思议境也。此不思议境。何法不收。此境发智。何智不发。依此境发誓愿。乃至无法爱。何誓不具。何行不满足耶。说时次第。行时一心中具一切心。二发正真菩提心者。既深识不思议境。知一苦一切苦。自悲悲他。发两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又识不可思议心。一乐一切乐。我及众生。昔虽求乐不知乐因。今方始解。故起大慈兴两誓愿。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三善巧安心者。善以止观安於法性也。随根。随病。回转。自行。化他。有六十四番安心法等。四破法徧者。不思议一境一切境。一心一切心。横竖诸法。悉趣於心。破心故。一切皆破。故言徧也。是中先约空无生门。以次第破。显圆顿破。然后以一门破。例余门破。文广义深。须细寻之。五识通塞者。破塞存通。如除膜养珠。破贼护将。六明道品调适者。由圆三十七品。入圆三解脱门。七助道对治者。以根钝故。不能即开三解脱门。以遮重故。牵破观心。为是义故。应须治道。对破遮障。於助六度。但作一事解。不能助道。当观此助不思议。摄一切法。八明次位者。夫真似二位。有解脱知见。朱紫分明。终不谬谓未得谓得。岂有凡夫造心。即言上圣。此非增上慢。推与谁乎。次明从五悔登随喜品。乃至十信。四十二位。究竟妙觉。无有叨滥。名知次位。九安忍者。若名利眷属。从外来破。忆此三术啮齿忍耐。虽千万请。确乎难拔。让哉。隐哉。去哉。若烦恼业定见慢等。从内来破者。亦忆三术。即空。即假。即中。十无法爱者。行上九事。过内外障。应得入真。而不入者。以法爱住着而不得前。若破法爱入三解脱。发真中道。所有慧身不由他悟。自然流入萨婆若海。是十种法。名大乘观。学是乘者。名摩诃衍。行。住。坐。卧。语作。见色。闻声。嗅香。尝味。觉触。知法。一切缘中。一切境中。皆可修之。
第二观烦恼境。乃至第七观诸见境。各为四意。各论十乘。具如全帙。后三境不说。后三大章亦不说。
一心奉请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拜观同上) 智者说。法慎记。灌顶再治。
大意 释名 明门 辨诠次 简法心 分别前方便 释修证。
一心奉请修习止观坐禅法要(拜观同上) 天台山修禅寺沙门智顗述。
具缘 诃欲 弃盖 调和 方便 正修 善发 觉魔 治病 证果后附梁肃天台止观统例。及天台法门议。
一心奉请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觉意三昧(拜观同上) 智者说。
释法相 释觉意三昧名 释方便行 明心相 入观门 证相门。
一心奉请四念处(拜观同上) 智者说。
先明一切诸法。皆不可思议。不可宣说。次明四悉檀因缘故。亦可得说。乃约生生等四伺。各明四门。四念处。三十七品。因行果位。差别不同。
一心奉请法界次第初门(拜观同上) 天台山修禅寺沙门释智顗。依经附论。
撰初门三百科。有三意。一恐读经寻论随见法门。或迷名数。二恐未明佛制法门深浅次第。三为学三观者。当以此诸法名相义理。一一历心而转作。则观解无碍。触境不迷。若於一念心中通达一切佛法者。自了了也。
一心奉请净土十疑论(拜观同上)
智者说。
一心奉请瑜伽师地论释(拜观同上)
最胜子等诸菩萨造。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一心奉请摄大乘论释。摄大乘论释。摄大乘论释(拜观同上)
世亲菩萨。释前大乘论本。玄奘译。第二陈优禅尼国沙门真谛译。第三隋南天竺沙门达摩笈多译。
一心奉请摄大乘论释(拜观同上) 玄奘译。
无性菩萨。释前摄大乘论本。
一心奉请成唯识论(拜观同上)
护法等十菩萨。各造论十卷。释世亲三十颂。奘师博观而择取。撰成十卷。瑜伽宗之精要也。
一心奉请成唯识宝生论(拜观同上) 唐大荐福寺沙门释义净译。
护法菩萨释天亲所造论。
一心奉请大乘广五蕴论(拜观同上)
安慧菩萨造。唐中印土沙门地婆诃罗译。
一心奉请观所缘缘论释(拜观同上) 唐大荐福寺沙门释义净译。
护法菩萨释缘缘论中破执纵夺之法。
一心奉请广百论释论(拜观同上)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护法菩萨释前广百论本。与成唯识破我法二执处。相为表里。
一心奉请华严悬谈会玄记(拜观同上)
元苍山再光寺普瑞集。
一心奉请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拜观同上) 宋四明沙门知礼述。
先略明大意云。果佛圆明之体。即我凡夫所具性德。故一切教所谈行法。无不为显此之觉体。故四三昧通名念佛。但其观法。为门不同。今此观门。及般舟三昧。托彼安养依正之境。用微妙观。专就弥陀。显真佛体。虽托彼境。须知依正同居一心。心性徧周。无法不造。无法不具。据乎心性。观彼依正。依正可彰。托彼依正。观於心性。心性易发。所言心性。具一切法者。实无能具所具能造所造。即心是法。即法是心。能造因缘及所造法。皆悉当处全是心性。是故今观。若依若正。乃法界心观法界境。生於法界依正色心。故释观字用一心三观。释无量寿用一体三身。体宗力用。义并从圆。判教属顿。
一心奉请金光明经[纟-八]义拾遗记(拜观同上) 知礼述。
法性可尊可贵。当体名金。寂而常照。当体名光。大悲益物。当体称明。是知法性具金光明。真实名义。究竟成就也。此经以金光明为名。以金光明为体以金光明为宗。以金光明为用。以金光明而为教相。亦可三字别得五章。以金为体。以光为宗。以明为用。总三为名。分别三名而为教相。法体既尔。体德合然。甚深是光之德。穷法性底故。无量是明之德。达法性边故。此二不二是金之德。法性究竟尊贵义故。亦可三义皆甚深皆无量皆不二也。五章之德。莫不如是。
一心奉请金光明经文句记(拜观同上)
知礼述。
一心奉请请观音疏阐义钞(拜观同上)
宋钱塘沙门智圆述。
一心奉请仁王护国般若经疏神宝记(拜观同上) 宋四明沙门柏庭善月述。
是经有六名。其末名龙宝神王。
一心奉请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连珠记(拜观同上)
宋玉峰沙门释师会译。
一心奉请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论释(拜观同上) 宋北印度沙门施护译。
三宝尊菩萨造。释大域龙菩萨所造颂。
一心奉请法华[纟-八]义释签(拜观同上) 唐天台沙门湛然述。
昔於台岭。随诸问者。签下所录。晚还毗坛。增而饰之。
一心奉请法华文句记(拜观同上)
湛然述。
一心奉请观音[纟-八]义记(拜观同上)
宋四明沙门知礼述。
一心奉请观音义疏记(拜观同上) 知礼述。
即释义疏也。后附天竺寺沙门遵式释重颂云。第二重颂。是隋炀帝大业中。智者灭后。笈多所译。方入大部。故疏阙释。
一心奉请涅盘[纟-八]义发源机要(拜观同上)
宋钱塘沙门释智圆释。
一心奉请大乘百法明门论解(拜观同上)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窥基述。
一心奉请大乘起信论疏(拜观同上)
唐西太源寺沙门释法藏译。
一心奉请大乘起信论疏笔削记(拜观同上)
宋长水沙门释子璇录。
一心奉请肇论新疏游刃(拜观同上) 元大白马寺沙门释文才述。
科一卷。新疏九卷。游刃一卷。
一心奉请摩诃止观辅行传宏决(拜观同上) 唐毗陵沙门湛然述。
述此缘起。凡有十义。一为知有师承。非任胸臆。异师心故。二为曾师承者。而弃根本。随末见故。三为后代展转。随生异解。失本依故。四为信宗好习。余方无师可禀承故。五为义观俱习。好凭教者。行解备故。六为点示关节。广略起尽。宗要文故。七为建立师解。使不沦坠。益来世故。八为自资观解。以防谬误。易寻讨故。九为呈露所解。恐有迷忘。求删削故。十为随顺佛旨。运大悲心。利他行故。
一心奉请止观义例(拜观同上) 湛然述。
第一所传部别例。第二所依正教例。第三依正消释例。第四大章总别例。第五心境释疑例。第六解行相资例。第七喻疑显正例。
一心奉请止观大意(拜观同上) 湛然述。
因员外李华。欲知止观大意。略报纲要。初叙承。二叙教观。三叙教。四叙观。
一心奉请观心论疏(拜观同上)
隋天台国清寺沙门灌顶撰。
以上东土论及论释。
水陆道场法轮宝忏卷第七
水陆道场法轮宝忏卷第八
一心奉请立世阿毗昙论(拜观同上) 唐优禅尼国沙门真谛译。
地动品 南阎浮提品 六大国品 夜叉神品 漏阇耆利象王品 四天下品 数量品 天住处品 欢喜园品 众车园品 恶口园品 杂园品 波利夜多园品 提头赖咤城品 毗留勒叉城品 毗留博叉城品 毗沙门城品 天非天斗战品 日月行品 云何品 受生品 寿量品 地狱品 小三灾品 大三灾品。
一心奉请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拜观同上) 一名说一切有部集异门足论。舍利子说。唐大慈恩寺沙门玄奘译。
缘起品第一。世尊游力士生处住其所造初成台观。命舍利子代宣法要。舍利子承命结集法毗柰耶 一法品第二。有三门 二法品第三。有二十七门 三法品第四。有五十门 四法品第五。亦五十门 五法品第六。有二十四门 六法品第七。有二十四门 七法品第八。有二十三门 八法品第九。有十门 九法品第十。略有二种 十法品第十一。略有二种 赞劝品第十二。佛从卧起。赞善劝持。
一心奉请舍利弗阿毗昙论(拜观同上) 姚秦天竺三藏昙摩崛多共昙摩耶舍译。
问分。入品第一 界品第二 阴品第三 四圣谛品第四 根品第五 七觉品第六 不善想品第七 善根品第八 大品第九 优婆塞品第十。
非问分。界品第一 业品第二 人品第三 智品第四 缘品第五 念处品第六 正勤品第七 神足品第八 禅定品第九 道品第十 烦恼品第十一。
摄相应分。摄品第一上 相应品下。
诸分。遍品第一 因品第二 名色品第三 假结品第四 行品第五 触品第六 假心品第七 十不善业道品第八 十善业道品第九 定品第十。
一心奉请阿毗达磨法蕴足论(拜观同上) 一名说一切有部法蕴足论。大目乾连造。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学处品第一。明优婆塞五戒 预流支品第二。明四种法行。一亲近善士。二听闻正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随法行 证净品第三。明四不坏净。一佛证净。二法证净。三僧证净。四圣所爱戒 沙门果品第四。明四圣果 通行品第五。明四通行。一苦迟通行。二苦速通行。三乐迟通行。四乐速通行 圣种品第六。明於衣食卧具知足。及乐断乐修圣种 正胜品第七。明四正勤 神足品第八。明欲。勤。心。观。四三摩地 念住品第九。明身。受。心。法。四观 圣谛品第十。明四圣谛 静虑品第十一。明四禅法 无量品第十二。明慈悲喜舍定 无色品第十三。明四空定 修定品第十四。明四修定。一得现法乐住。二得殊胜智见。三得胜分别慧。四得请漏永尽 觉支品第十五。明七觉支 杂事品第十六。明永断一一法。皆能保彼定不退还。谓贪。瞋。痴。乃至苦。忧。扰。恼等 根品第十七。明三十二根 处品第十八。明十二处 蕴品第十九。明五蕴 多界品第二十。明界处蕴缘起及处非。处善巧 缘起品第二十一。明十二因缘法。
一心奉请施设论(拜观同上) 宋中印土沙门施护译。
对法大论中世间施设门第一。按释论有此门。梵本元阙 因施设门第二。问答轮王七宝因果 第三明轮王七宝。同如来法 第四问答佛生。先现瑞相 第五问答佛出时处 第六问答诸因果事 第七明三毒轻重。由於习成 第八第九问答世间诸法不同所问 第十问答山地方处等殊 第十一问答化事 第十二问答大海事 第十三问答神通事 第十四问答雨不雨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