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礼忏部
- 慈悲道场水忏法随闻录
慈悲道场水忏法随闻录
春秋八王造众罪业○行十六种恶律仪业。
二十一。八王日。提谓云。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此八日。天地福神。阴阳交代。故云八王。四天王案行。以比诸天民隶有福增寿。有罪减算。若冒冥无知。不预作善。收付地狱。如来拔苦。劝修斋戒。令其得乐)。二十二。十六恶者。一。屠儿。二。魁脍。三。养猪羊。四。捕鱼。五。猎师。六。网乌。七。捕蛇。八。养鸡狗。九。咒龙。十。作贼。十一。捕贼。十二。狱吏。十三。淫女家。十四。沽酒家。十五。洗染家。十六。压油家。
於诸众生。无愍伤业○不矜不念。无怜愍业。
二十三。愍。怜也。伤。哀也。如文王视民如伤之类(此及下文计四节。总乖四无量心)。二十四。矜。悯也。念。常思也。言不能常怀哀矜之念。矜。念。怜悯。皆悲之等分。
不拔不济。无捄护业○心怀嫉妬。无度彼业。
二十五。悲能拔苦。舍心济物。济。给济也。周给不足之人。使之得乐。此节悲。舍。慈。三心皆具○二十六。妬贤嫉能。则惟知有我。岂能幸人得乐。与喜心相反(已上四小节。忏乖四无量心。无度彼三字。结上四节。总无度他益。下广明)。
於怨亲境。不平等业○耽荒五欲。不厌离业。
二十七。怨。是逆境。亲。是顺境。必起憎爱疎密等见。心不平等。造业之端(心地观云。不着诸法及众生。心无诤论修正念。自无业缘。且分别心起。於怨必嗔。便障忍度。不平。必有高下。不等。必起彼此故)。二十八。财。色。名。食。睡。为五欲(色等五尘。亦名五欲)。不生厌恶脱离心是耽荒。耽荒。即贪义。障布施。不厌离。则喜毁犯。障持戒。
或因衣食园林池沼。生荡逸业。
二十九。衣食富足。不知冻馁。园林幽隐。世事应忘。益以池沼。清凉自胜。正好办道。不能修行。反生旷荡放逸。哀哉(清规制不纵逸有四种益。一。不污清众。生恭敬故。二。不毁僧形。循佛制故。三。不扰公门。省狱讼故。四。不〔揭〕外丑。护宗纲故。又荡逸是懈怠。障精进)。
或以盛年放恣情欲。造众罪业。
三十。以。犹倚也。盛年。壮龄也。倚恃年富力强。放纵自恣。於七情六欲上。造无量罪(放恣。是散乱。能障静虑)。
或作有漏善。回向三有。障出世业。
三十一。作善而不回向无上菩提。乃回向欲有。色有。无色有。则三界因果不忘。纵有人天福报。福尽还应堕落。于出世弥远。故云障出世耳。不思出世。便是愚痴。障般若度(此障句。一。结前障六度文。二。与无度彼业句呼应)。
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今日发露。向十方佛。尊法圣众。皆悉忏悔。
总结○广举业相忏悔竟。下文发愿福慧圆修。
愿(某甲)等。承是忏悔无明等罪。诸不善业。愿皆消灭。
先愿断恶也。无明。举万恶之本。等罪。收上总标偈及别开三十一节罪业。总愿消灭耳(愿皆。南藏流运本作尽皆)。
所生福善。愿生生世世。灭五逆罪。除阐提惑。如是轻重诸罪恶业。从今已去乃至道场。誓不更犯。
此藉忏悔力灭罪生福也。五逆罪(迭前第一节)。能致五无间狱之苦。应首灭。阐提业。因惑而起。故云阐提惑。能断善根。故当除。如是轻重等(迭第三节。至三十一节文)。从今忏后。直至得道之场。成於佛果。於其中间。誓不再犯。灭罪文竟。下生福文。
常习出世。清净善法。精持律行。守护威仪。如渡海者爱惜浮囊。
常字。根上从凡至圣。中间更不犯言。清净。翻前深厚浊缠。善法。翻前十恶五逆等。精持。翻前毁犯斋戒。及轻重垢等。律行。即前五篇七聚。乃至三千威仪。八万律仪等。守护威仪。即守护三业等不容毁犯也。浮囊。犹今之渡海者。系葫芦于腰间以渡浩溺也。浮囊本非我身。为捄身故。不得不惜。以囊可以渡海也。修涅盘者。了幻身本非实有。然借身以修性。则不得不修戒。以保如幻之身心。为度生死苦海也(大经云。菩萨护持禁戒。如渡海人护持浮囊。如有带持浮囊渡海。海中罗剎。从乞全与。次惠半。次三分之一。次手掌许。次微尘许。欲渡海者答言。汝今所须。诚复不多。然我今者。方当渡海。不知前途远近如何。若与汝者。气当渐出。大海之难。何由得脱。终竟不与。比丘守五篇净戒亦然。乃至不与烦恼罗剎一微尘许破戒因缘。若有少损。则不能度生死大海。其破浮囊样子如此)。
六度四等。常标行首。戒定慧品。转得增明。
施等六度。慈等四心。万行之端(诸佛因德虽烦。以要言之。不过六度四心故)。言常标者。生生勇悍。标名于同行之首。为世导师也。戒生定。定生慧。故云转得增明(此名三学。戒如捉贼。定如缚贼。慧如杀贼。持戒止免三途。兼定超六欲。发慧超三界。六祖云。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又云。自性无非是性。戒自性不乱是性定。自性不痴是性慧。转得增明。即转展相生也。经云。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戒资定也。圆觉云。一切诸菩萨。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定发慧也)。
速成如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前六度。是应身因。相好。是应身果)。
三十二相(一。足下平满相。二。足下千幅轮文。无不圆满。三。手足并皆柔软。如兜罗绵。四。两足一一指间。犹如雁王。文同绮画。五。手足诸指。圆满纤长可爱。六。足跟广长圆满。与趺相称。七。足趺修高光满。与跟相称。八。双腨渐次纤圆。如鹿王腨。九。双臂平立摩膝。如象王鼻。十。阴相藏密。十一。毛孔各一毛生。绀青宛转。十二。发毛右旋宛转。十三。身皮细薄润滑。垢水不住。十四。身皮金色晃耀。诸宝庄严。十五。两足两掌。中颈双肩。七处充满。十六。肩项圆满殊妙。十七。膊腋悉皆充实。十八。容仪洪满端直。十九。身相修广端严。二十。体相量等圆满。二十一。颔臆并身上半。威容广大。如师子王。二十二。常光面各一寻。二十三。齿相四十。齐平净密根深。白逾珂雪。二十四。四牙鲜白锋利。二十五。常得味中上味。二十六。舌相薄净广长。能覆面轮。至耳发际。二十七。梵音。词韵和雅。随众多少。无不等闻。二十八。眼睫犹若牛王。绀青齐整。二十九。眼睛。绀青鲜白红环。三十。面轮如满月。眉相皎净。如天帝弓。三十一。眉间有白毫相。柔软如绵。白逾珂雪。三十二。顶上乌瑟腻沙。高显周圆。犹如天盖。出般若经。佛在忉利天宫。目连令匠人雕佛三十二相。只得三十一相。唯梵音相雕不得。院主问南泉。如何是梵音相。泉云。赚杀人)。八十种好。即随形好也(一。无见顶相。二。鼻高孔不现。三。眉如初月。四。耳轮辐相埵成。五。身。坚实如那罗延。六。骨际如钩锁。七。身一时回如象王。八。行时足去地四寸。印文现。九。爪如赤铜色。十。膝骨坚着圆好。十一。身清洁。十二。身柔软。十三。身不曲。十四。指长纤圆。十五。指文藏覆。十六。脉深不现。十七。踝不现。十八。身润泽。十九。身自持不逶迤。二十。身满足。二十一。容仪备足。二十二。容仪满足。二十三。住处安。无能动者。二十四。威振一切。二十五。一切乐观。二十六。面不长大。二十七。正容白不挠色。二十八。面具满足。二十九。唇如频婆果色。三十。言音深远。三十一。脐深圆好。三十二。毛右旋。三十三。手足满。三十四。手足如意。三十五。手文明直。三十六。手文长。三十七。手文不断。三十八。一切恶心众生。见者和悦。三十九。面广姝好。四十。面净如满月。四十一。随众生意。和悦与语。四十二。毛孔出香气。四十三。口出无上香。四十四。威仪如师子。四十五。进止如象王。四十六。行法如鹅王。四十七。头如摩陀那果。四十八。一切声分具足。四十九。四牙白利。五十。舌赤色。五十一。舌薄广。五十二。毛红色。五十三。毛软净。五十四。广长眼。五十五。孔门相。具五十六。手足赤白。如莲华色。五十七。脐不出。五十八。腹不见。五十九。细腹。六十。身不倾动。六十一。身持重。六十二。其身大。六十三。身长。六十四。手足软滑。六十五。四边光各一丈。六十六。光照身而行。六十七。等视众生。六十八。不轻众生。六十九。随众生音声。不增不减。七十。说法不着。七十一。随众生语言说法。七十二。发音报众声。七十三。次第有因缘说法。七十四。一切众生。不能尽观相。七十五。观无厌足。七十六。发长好。七十七。发不乱。七十八。发旋好。七十九。发毛青珠。八十。手足有德相)。
十力无畏。大悲三念。
初佛果十力(了达一切无能胜。无能坏。故名力)。一。知是处非处力。(知一切因缘果报定相。作善业。知定得乐报。名知是处。作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名知非处)二。知三世业报智力(知一切众生过现未来。诸业诸受)三。定力(一切禅定三昧。自在无阂。浅深次第如实知)。四。根力(知众生诸根胜劣。得果大小等)。五。欲力。(知众生种种欲乐善恶不同)六。性力(知世间种种性。六道性分不同故)。七。至处力(知一切道至处相。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盘无漏行所至处)。八。宿命力(知一世乃至千万世。一劫至百千万劫。姓名苦乐寿命长短等)。九。天眼力(知众生生时死时。善道恶道。端正丑陋等)。十。漏尽力(自知一切惑。余习气分。永断不生)。无畏。即四无所畏。释现首卷。三念者。有二种。一。性念处(慧解脱破一切智外道)。二。共念处(俱解脱。破神通外道)。三。缘念处(无阂解脱。破文字外道)。一。无忘失法。二。永拔习气。三。一切种妙智。出毗昙。
常乐妙智。八自在我(速成二字。直责至此)。归依诸佛。愿垂护念。
首二句。涅盘四德。无二生死曰常(不迁不变故)。不受二边曰乐(离二死苦故)。具八自在曰我(得大自在故)。三业清净曰净(三惑净尽故)。妙智。即净义。三惑净尽故。八自在我。(涅盘经云。一。能示一身。多身数如微尘。二。能以微尘身。满大千界。三。能以大身。轻。举远到。四。现无量身。常居一土。五。能诸根互用。六。得一切法如无想。七。说一偈经无量劫。八。身如虚空。存没随宜不穷。因归依二句。应补佛一进曾有人於此增修。非藏本及忏主意)护念有二义。一。显护念。谓现身语赞印所作。二。冥护念。潜垂覆摄。不现身语众圣威重。故求护念。
(某甲)等。前已总相忏悔一切诸业。今当次第。更复一一别相忏悔。若总若别。若粗若细。若轻若重。若说不说。品类相从。愿皆消灭。
结前起后。粗细者。烦恼所知二障。虽根一心。微着有异。所知则细。烦恼则粗。粗细虽殊。诚无别体。犹如一水。起动成波。微着亦尔。
别相忏者。先忏身三。次忏口四。其余诸障。次第稽颡。
迭前若别句。以起忏除七支罪文。其余诸障。发佛法僧间余障。及六根罪业文。稽。留也。颡。额也。以额至地。故云稽颡。竭诚礼拜首至地故。恳大清净智慧人。涤其罪垢耳(俱舍云。稽首接足。故言敬礼。屈己所尊之首。接彼所果之足。三业敬礼之通称)。下去共六段文。第一总明杀业有轻重。
身三业者。第一杀害。如经所明。恕己可为喻。勿杀勿行杖。
先迭身有杀盗淫三业。且就第一杀业为重。故先及之(涅盘经。一切大众所问品云。昔王舍城中大猎师。多杀群鹿。请我食肉。我时虽受彼请。於诸众生。生慈悲心如罗睺罗而说偈言。一切畏刀杖。无不爱寿命。恕己可为喻。勿杀勿行杖。梵网经。佛子。若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菩萨应起慈悲心救护。而恣意杀者。波罗夷罪)。恕己者。以己好生之心。亦使物类得生。谚云将心比心也。
虽复禽兽之殊。保命畏死。其事是一。
就事反显。故曰虽复。复。犹说也。殊。别也。言人与畜生。虽有横竖之分。而重命畏死。一也。保。是保护意(金光明云。不害众生命。及施与饮食。由斯二种因。得寿食长远。命。犹寿也。甘露味论云。畜生有八种寿。一一弹指顷。二。半日。三。一日。四。一月。五。一岁。六。十岁。七。百千万亿岁。八。乃至一劫)。
若寻此众生。无始以来。或是我父母兄弟。六亲眷属。以业因缘。轮回六道。出生入死。改形易报。不复相识。
寻。探求也。因肉眼不如天眼。故须探求(梵网。我生生从男女受生。故杀六道。即杀父母。亦杀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出生入死一句。双含。前为六亲。脱生入死。今又出死入生。现畜生形。故云更改前形。易换苦报。不识面目耳。
而今兴害食啖其肉。伤慈之甚。
兴害。身业。食啖。口业。伤慈。意业(丹溪云。诸肉助起湿中之火。久而生病。素问云。膏梁之变。足生大疔。况禽兽之肉乎。既乖养生之术。又累重苦于后。岂宜若是)。
是故佛言。设得余食。当如饥世食子肉想。何况食啖此鱼肉耶。又言。为利杀众生。以财网诸肉。二俱是恶业。生堕号叫狱。
余食。如米麦等类。受食五观。一。计工多少。谅彼来处。一钵之饭。作夫汗流。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缺则不宜。全乃可受)。三。防心离过贪嗔痴为宗。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饥渴病故。须食为药。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不食成病。道业何从(饥世易子而食。最是惨酷。幸遇丰登。当念饥馑之苦不可过分。米麦食尚尔。况众生肉。安知众生非我往世六亲耶。思之。大可流涕。心地观云。弥勒从初发心)。(不食肉。以是因缘。名慈氏。为成熟众生故。现在兜率天)次引楞伽经偈。明杀报。为利杀生。如屠儿贩卖。宰夫以杀求利之类。财网肉者。将财广买。逞口腹贪饕无厌者。号叫狱。先酬其将杀时。众生求捄之声。然后次第偿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