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道场水忏法随闻录

  略忏三障中。第一。烦恼障毕。下依次忏业障。先结前起后。大节分三。第一文中分三小节。
  夫业者。能庄饰世趣。在在处处。不复思惟。求离世解脱。所以六道果报。种种不同。形类各异。当知皆是业力所作。
  者字。迭定标文第二节。庄。是庄严。饰。是修饰。如造三毒十恶等业。庄严三途世趣。行五戒十善等业。是人天世趣(未超三界故)。既但饰世趣。与无漏圣道乖矣。又不修戒定及发菩提心。故云不复思惟求离世。亦不求无上涅盘。故云不求解脱(近与永断烦恼无知结集既反。远与离苦得乐之旨违矣)。形类各异者。六道中横形竖形。好丑等各别。如於人形中。又各有贫富大小等类之异也。业力所作者。六趣中业用之力所为也。
  佛十力中。业力甚深。凡夫之人。多於此中好起疑惑。何以故尔。现见世间行善之人。触向憾轲。为恶之者。是事谐偶。谓言天下善恶无分(向字。本经是事字。无字。本经是不字)。
  佛十力。谓佛有十种实知见力。即是处非处力。乃至漏尽力。详见后十力无畏文。甚深。引例凡夫业力。诸佛无上菩提。由功德智慧善业妙力所成。故甚深。凡夫不得圣道。亦由恶业惑力所障。故亦甚深(出大经三十一卷中)。由凡夫业力。故众生界难尽。定业难免故(行善等四句。出千佛名经中)。轗轲(通作埳坷。亦作坎坷。孟子。居丧坎坷)。今文轗轲者。车行不利也。譬人不得志。则所为之事皆不如意也。是事谐偶者。言所行事。皆和谐偶凑。则所求。无不遂心也。致使世间愚人。因不知三世因果。便言善恶不分(问业力。何法可以翻之。答。惟道力胜。若人背觉合尘。则道力乏故业力胜。若背尘合觉。则道力胜业力。故生佛无定名。圣凡无实性。张拙云。涅盘生死等空华。庞居士云。凡夫智量。妄说有难易)。
  如此计者。皆是不能深达业理。何以故尔。经中说言。有三种业。何等为三。一者现报。二者生报。三者后报。
  先斥。次列三缘。业理。即下三世善恶因缘果报等。自有先后缓急不灭之理也(自此至方受其报止。皆大经语。西天十九祖云。善恶之报。有三时焉。人但见仁夭恶寿。逆吉义凶。便谓亡因果。虚罪福。不知影响相随。毫厘靡忒。纵经多劫。亦不磨灭)。
  现报业者。现在作恶现。身受报。
  一。现在报。今重忏前恶。故止云作恶。下二报文。则双引也(大经云。如达多分佛一珠已。因佛疲极止息。刺目夺珠。佛名实语。不生恶心。两目平复。此现生报也。又迦罗富王。见佛为其宫女说法。遂生恶心。先截耳。次劓鼻。次刖手足。因多劫修慈悲故。感四天王心忿。雨沙砾石。王怖。求忏。佛言。我心无嗔。亦如无贪。何知无嗔。我矢之曰。若真无嗔。令我此身平复如故。语已遂得平复。又如有人示猎师熊处。及宝色鹿。其手堕落。是恶业。现受果报。经云。今世造善恶。今生受苦乐者。名顺现报。如君主孝慈训世。则祥云布。寿星现。恩及物。则醴泉出。嘉苗秀。此为善之验。樵夫指熊而臂落。酒客啖[夕/肉]以皮穿。是为恶之验也)。
  生报业者。此生作善作恶。来生受报。
  二。来生受报。如持戒人。深发誓愿。愿常得净戒之身。若有众生。寿百年时。八十年中。作轮王化生(经云。若今世造善恶因。来世方受苦乐果。名顺生报。所以瓶沙转报于四天。有相改生於六欲)。
  后报业者。或是过去无量生中作善作恶。於此生中受。或在未来无量生中。方受其报。
  三。多生后不定之报。如今世造善恶。从第三生已去。乃至百千生方受。名顺后报(因造今生。报终后世。伽咤七返而享余庆。那律久劫而受远福)。已上三种皆定业。
  若今(时本作向者)行恶之人。现在见好者。此是过去生报后报善业熟故。所以现在有此乐果。岂关现在作诸恶业而得好报。
  (此行恶。下行善二节。明三报意。正释行恶得好等。二疑重在业字。不重报字)后报善业者。是前生善业。至今生方熟。今受乐果。是过去生报。或多生已前。善业熟故。现今得乐。岂真现作诸恶。反得好报耶(现在见好。应前是事谐偶句)。
  若今行善之人。现在萦苦者。此是过去生报后报恶业熟故。现在善根力弱。不能排遣。是故得此苦报。岂关现在作善而招恶报。
  行善反招恶报。由宿障也。萦苦。善人被苦萦缠也。排遣。袪而消之也。现在善根力弱。过去恶业力强。强能胜弱。故不能排遣。所谓强者先牵也。
  何以知然(南藏作所以然者)。现见世间为善之者。人所赞叹。人所尊重。故知未来必招乐果(先征。现见下。释)。过去既有如此恶业。所以诸佛菩萨教令亲近善友。共行忏悔。
  (首二句。与前皆是业力所作呼应)教近善友。示恶友当离也。共行忏悔者。无论怨亲。但肯回心向道。便与偕行。
  善知识者。於得道中则为全利。是故今日至诚。归依於佛。
  善知识。所谓善友也。全。对半言。全利犹得全珠。圆满利尽也(内有善心。外有善友。则表里洞彻。如得如意珠。五方圆照。五色齐彰。若止趂己能。独修独善。借使上上根。止成辟支。只救得一边。政似半珠。所以要须亲近良师。若无师承。不得方便。非善修也。世间一小技艺。毕竟经师指授。自然得宜。若无师范。终不如法。况出世间上上法乎)。
  (某甲)等无始以来至于今日。积恶如恒沙。造罪满大地。舍身与受身。不觉亦不知。
  积恶等一偈。标。下文广举业相(与上七种方便心反照应)。梵语殑伽。此云恒河(从高流下。广一由旬。长不知数。沙细如面。佛说多数。即以此喻)。舍身受身者。谓生生死死。舍此身又受他身也。身世相隔。不啻醉梦。即今所受身。尚不觉来因。亦安知过去所作之恶业乎(前云过去既有如此恶业是总。下文别开。计三十一节)。
  或作五逆深厚缠浊。无间罪业。
  一。五逆者。弒父。害母。弒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罪如海深地厚。兼乎十缠)。混乱净心。故云浊无间罪。即阿鼻狱因(无间有五。即趣果无间。受苦无间。时无间。命无间。形无间。有此罪业。必招恶报。下仿此)。
  或造一阐提。断根善业○轻诬佛语。谤方等业。
  二。梵语一阐提。此云信不具(拨无因果。谤三宝人。下文。俱是断善根罪)。极恶意业。恶友为缘。上慢邪见。不畏恶道。无悲愍心(大经云。佛法中死尸。谓阐提。犯四重禁。五无间罪。诽谤方等。非法说法。法说非法〔爱〕畜八种不净物。佛物。僧物。随意而用。或於比丘。比丘尼。作非法事。是名死尸。佛法海中。决不容受。又云。譬如三器。一。完。喻菩萨。二。漏。喻声闻。三。破。喻一阐提。亦如三种病人。俱至医所。一。易治。二。难治。三。不可治。不可治者。喻阐提。乃至杀害蚊子。犹得杀罪。杀一阐提。无有杀罪)。三。佛语如如意珠。随方现色。应众生心。说四教。利三根。实当尊重。信以为真。反云佛教从无说有。是诬也。
  破灭三宝。毁正法业○不信罪福。起十恶业。
  四。三宝有拔济之恩。非佛。无以垂教。非僧。无以弘通(大经云。有二种人谤三宝。一。不信。嗔恚心故。二。虽信。不解义故。若人信心无智慧。则增长无明。若有智慧。无信心。则增长邪见。问。何等人不谤三宝。答。大经云。若言阐提。舍一阐提。於异身中。得无上菩提。是人即谤三宝。若言阐提。能生善根。生已。相续不断。得无上菩提。当知是人不谤三宝)。五。不信(即疑字)为因。起恶造业也。身三。口四。意三。共成十(问。用何方便治恶人。答。如鹿母夫人云。贪恚所生。皆由嫉妬。谏恶以忍。谏怒以顺。我从生以来。未曾与物共争。出报恩经)。
  迷真反正。痴惑之业○不孝二亲。反戾之业。
  六。迷真理。反正道。皆以无明迷惑为本○七。堂上父母。理合孝顺。而反乖戾。天理人情皆所不贯。况佛法乎(孝顺。是爱敬从命义。父母有生育之恩。故须孝顺。现存者。竭力供养。发以道心。过去者。戒善潜资。咸令离苦)○(此是色身父母。下师长是法身父母)。
  轻慢师长。无礼敬业○朋友不信。无义之业。
  八。师长於我有出世恩德。应尊重顶礼。而反慢之。岂非恶业(大经云。先从听受。后思惟义。如先平地然后下种。又云。佛从善友。转闻佛法。心生欢喜。欲设供养。居贫无物。欲自卖身。薄福不售。即欲还家。路见一人。便语言。吾欲卖身。君能买否。答。我家作业。人无堪者。又问作何业。答。吾有恶病。良医处药。应日服人肉三两。卿若能每日以身肉三两见给。便与汝金钱五枚。得已。供佛。果如前议。报恩云。三藏比丘。以一恶言呵骂上座。五百世常作狗身。又目连以弟子有病。上忉利天问耆婆。值诸天入欢喜园。连立路侧。诸天无顾视者。耆婆后至。行见目连。向举一手。乘车直过。目连念。此人是我弟子。今受天福。以着天乐。都失本心。即以神力制车令住。耆下车礼连足。连以种种因缘。责其不可)。九。朋友赏之以信。不信即无义也。
  或作四重八重。障圣道业○毁犯五戒。破八斋业。
  十。作。造也。四重。杀。盗。淫。妄。根本四也。波罗夷。此云极重罪。比丘有四。比丘尼有八。前四与比丘同。第五。与男身触。六。与染心男捉手。捉衣。入屏处。屏处共立。共话。共行。身相倚。相期。七。覆他重罪。八。随举大僧供给衣食(又波罗夷。此云弃。犯此四重八重。永弃佛法海外。犹如大海。不受死尸故。夫戒有三。摄律仪。摄善法。摄众生。如次证得法报化身)。十一。五戒者。一。不杀。二。不盗。三。不淫。四。不妄。五。不饮(破五禁。即毁犯五戒)。八斋。即八关斋戒(关者。禁闭八罪。不令犯也。出设斋经)。即上五戒。加六。不坐高广大床。七。不着香华鬘。及香油涂身熏衣。八。不自歌舞往听(婆沙云。斋以不过午食为体。以八事助成斋体。共相支持故。又名八支斋法。故止言八。不言九也。此通俗人受。以一日一夜为期。详如报恩第六卷)。
  五篇七聚。多缺犯业○优婆塞戒。轻重垢业。
  十二。五篇七聚。戒律篇目。僧祇云。一夷(波罗夷罪。比丘四条。尼八条)。二残(十三僧残。比丘十三条。尼十七条)。三提(三十尼萨耆。九十波逸提。比丘百二十条。尼二百八条)。四尼(提舍尼。比丘四条。尼八条)。五吉(突吉罗。即一百众学。比丘一百条。尼一百条。突。此云恶。吉罗。此云作)为五篇。七聚者。一弃。二众残。三丑恶。四堕。五可呵。六恶作。七恶说。破此等戒。即是多缺犯业(增辉云。若正结罪名。能招当恶果)。十三。报恩经云。优婆塞有五戒。一。不得贩卖畜生。二。不得贩卖弓箭刀仗。三。不得沽酒。四。不得压油(天竺。麻有虫。无虫处。则无过)。五。不得大色染业。外国染波伤虫故。此名五种不应作也。梵语优婆塞。此云近事男。谓在俗亲近三宝。尽寿持五戒者。轻等可知。
  或菩萨戒。不能清净。如说行业。
  十四。梵网经菩萨戒。开十重四十八轻。如说行者。依戒经所说而行。纤毫不犯。便是清净。
  前后方便。污梵行业○月无六斋。懈怠之业。
  十五。前后方便。即大小二便。梵行。净行也。不遵律规。污秽净业。安得无罪○十六。每月有六斋日。初八。二十三两日。天王使者巡。十四。二十九两日。天王太子巡。十五。三十日。四天王亲临。按察众生善恶。具奏帝释。行善者。注禄增算。为恶可知(十斋。加初一。十八。二十四。二十八日便是。佛言。一日持斋。有六十万岁粮。又有五福。一。少病。二。身安。三。少淫。四。少睡。五。生天知宿命。於三十日间。不过六日持斋。是日当倍加精进。补四日之不足。可也。既不肯精进。又不能持斋。恐后悔无益也)。
  年三长斋。不常修业○三千威仪。不如法业。
  十七。一年中持三月(正。五。九)长(自朔至晦)斋。玉帝殿前。明镜月轮。常照四大部洲。正。五。九。正照南洲。故宜持斋修福。较六斋则长。比常斋则短。於一年。不过四分之一。犹不能持。安望其尽形寿乎。觊其世守净业乎○十八。行。住。坐。卧(四威仪)。各具二百五十戒。合成一千。循乎三世。成三千威仪也。如法而行。可为仪表。不能如法。便乖细行。动气发粗。诚足异也。
  八万律仪。微细罪业○不修身戒。心慧之业。
  十九。於四威仪。各有二百五十戒。成一千。并三聚戒各一千。成三千。配身三口四七支。成二万一千。复配贪嗔痴等分四者。成八万四千细行。今言八万。举大数耳○二十。大经云。众生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不能修习如是四法。则能造五逆。犯四重。谤三宝。故常沦生死海。弗克到彼岸(又云。若见戒。戒相。戒因。戒果。上戒。下戒。戒聚。戒一。戒二。此戒。彼戒。戒灭戒等〔修。〕修者。戒波罗蜜。有如是见者。名不修戒。若见心。心相。心因。心果。心聚。心及心所。心一。心二。此心。彼心。心灭心等。心修。心者。上中下心。善心。恶心。有如是见者。名不修心。若见慧。慧相。慧因。慧果。慧聚。慧一。慧二。此慧。彼慧。慧灭慧等。上中下慧。钝慧。利慧。慧修。修者。有如是见者。名不修慧。不修身戒心慧。於小恶业。得大恶报等。若观诸法同於虚空。不见智慧。智者。愚痴。愚者。修习。及修习者。是名智者。是人则能修习身戒心慧。能令地狱果报。现世轻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