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礼忏部
- 慈悲道场水忏法科注
慈悲道场水忏法科注
五以不平等故。直至造诸恶业。而得苦果。所以必要平等。作如是想。自然四相俱空。怨者冤雠。亲者亲爱。怨亲一体。不起憎爱。是为平等。圆觉云。观冤家如己父母○既发菩提心。求无上道。必当冤亲平等。若不平等。道无由成。文中自明○欲求出世乐。因反招於苦果者。皆因一念憎爱之心。忘失菩提之正智。以至如此。所以云至道无难。惟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此乃申明第四发菩提心。六度等文之余行也。果能如是思惟观察。始得一理而贯通焉。礼忏行人。宜当自揣云云。
第六念报佛恩者。(下出念报之意)如来往昔无量劫中。舍头目髓脑。支节手足。国城妻子。象马七珍。为我等故修诸苦行。此恩此德实难酬报。(下引证)是故经言(法华)。若以顶戴两肩荷负。於恒沙劫亦不能报。(下明念报之法)我等欲报如来恩者。当於此世勇猛精进(离诸懈怠。不得避懒偷安)。捍劳忍苦。不惜身命。建立三宝。弘通大乘。广化众生。同入正觉(至此可报佛恩万分之一也)。
六如来为度我等一切众生故。修诸苦行。此恩当报。作是想者。当为如来肩所荷负。作佛长子○此承上文如上惭恐厌离。发菩提心六度等法。皆出於佛教。我依佛教修行。庶使当来成佛。所以佛恩难报。当念报之○如来苦行。不为自求。但求一切众生同入正觉。俱出生死故。我等当体佛心。如佛所愿。酬佛所望。是名真报佛恩。是真一乘无上之道也。顶戴荷负於恒沙劫之久。亦不能报。极言佛恩深重。
第七观罪性空者。罪无自性。(此下出无自性之所以)从因缘生颠倒而有(因缘和合。虚妄由生。生即无生)。既从因缘而生。亦从因缘而灭(因缘别离。虚妄名灭。灭亦无灭。何自性之有哉)。从因缘而生者(此下重出生灭之相)。狎近恶友造作无端(无生而妄有其生也)。从因缘而灭者。即是今日洗心忏悔。(下引经。直显洗忏之要)是故经言。此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故知此罪从本是空(结上罪性本空。了无所得。如是用心。无罪不灭也。如下云云。向下结前生后)。
七观罪性空。无有实相。作是想者。从来热水即寒水○法苑珠林云。观罪性空。罪从心生。心若可得。罪不可无。我心自空。空云何有。善心亦然。罪福无主。非内非外。亦无中间。不常自有。但有名字。名之为心。但有名字。名为罪福。名字即空。还原返本。毕竟清净。是为观罪性空○永嘉集。所谓了即业障本来空是也。然而了之一字。正好思量。若非斩钉截铁之根基。说时似悟。触境即迷。净名云。无造无作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忘。此句大半对虚构文言者说。慎之哉○宗镜云。洗心者。洗濯身心。清净无余。毫无邪念。乃为真忏悔。若能如此。罪性便空。若不洗心而求忏悔。祇为自欺。罪相宛然。安能除灭。洗之一字。深有意焉○不在内外中间。正谓从本是空。无有实相之意。非真有在有不在而分别之也○古云。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忘。罪忘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此非易事。宜当扞劳忍苦而行之可也。
生如是等七种心已。缘想十方诸佛贤圣(起假想观。如亲睹圣容故云尔。合掌更加胡跪。即表恭敬之至也)。擎拳合掌。披陈致祷(尽情发露之谓也)。惭愧改革(革者革去。亦即改意)。舒沥心肝(舒沥。亦即洗涤之谓也)。洗荡肠胃。如此忏悔。何罪不灭。何福不生。若复不尔(下文反显不及之过)。悠悠(怠堕之貌)缓缓(放逸之貌)。情虑躁动(心神散乱)。徒自劳形。於事何益。
修行人着眼看。此舒沥心肝。洗荡肠胃二句。分明要脱皮换骨。却将从前所为。尽情改换。从前知见。着实倾倒一番。此时汗泣交流。若将愧死无地。直见本来面目。决不复恶。此真心忏悔。佛必哀怜摄受。方有利益。心肝即意。肠胃指识情可也○凡人忏悔。倏俯倏仰。形则劳矣。若不悔过。无补於罪福。故曰於事何益。上文兴七种心。於此收缴。此下文儆人及蚤忏悔之意可知。
且复人命无常。喻如转烛。一息不还。便同灰壤。三涂苦报。即身应受。不可以钱财宝货。嘱托求脱。杳杳冥冥。恩(惠顾之意)赦(放舍之意)无期。独婴(即受也)此苦。无代受者。莫言我今生中无有此罪。所以不能恳祷忏悔。经中谓言。凡夫之人。举足动步。无非是罪。又复过去生中。皆悉成就无量恶业。追逐行者。如影随形。
如响应声○转烛之喻。如旋火轮。亦如倒烛。其火即灭。言速之甚也。故云一息等云云○三涂者。火涂血涂刀涂。即地狱饿鬼畜生也○阳网疎而易漏。阴网密而难逃。岂同人间贿嘱之所能为哉。所以三涂苦报云云。三涂远旷。受苦幽长。渺莫可穷。了无恩赦。故云杳杳云云○自作自受。影响相符。纵有父子至亲。岂能相代哉○莫言下。策发自恃之流。或自谓言我今无罪。何忏之有。故云莫言等而策之。所以引经。证其凡夫必不能无罪云云。非但今生之罪。过去之罪。犹多之甚矣。故曰又复过去云云。
若不忏悔。罪恶日深。故知包藏瑕玼。佛不许可。说悔先罪。净名所尚。故使长沦苦海。实由隐覆。
有如是因。必有如是果。历劫穷年。不能自免。惟有忏悔。乃可灭除。故云若不云云○如法华经云。护惜瑕玼。是名小智之类○一开忏时。便说众生垢重。何人无罪。故知有罪而不勤忏悔。固为不可。忏悔而不肯发露。犹然佛不许可○净名乃经名。即维摩经也。此经意义不着佛求。不着法求。惟在反观诸身而求。故曰说悔先罪。净名所尚○既曰忏悔而不肯发露。即此瞒昧一念。自欺犹甚。对佛尚且瞒昧。则我心已永无开晓之期。安得不长沦苦海。
是故(某)等今日发露忏悔。不复覆藏。所言三障者。一曰烦恼。二名为业。三是果报。此三种法更相由藉。因烦恼故。所以起诸恶业。恶业因缘故得苦果。是故(某)等今日至心忏悔。
是故下。言已毕竟忏悔。不敢覆藏。结显上文惭愧洗心披陈发露。无罪不灭。无福不生之大意。而终其悔文也○人既自知必有罪。自知必有报。所以向佛礼忏。何不洗心刻责。将杀盗淫妄贪嗔痴等。一切尽扫。则永离苦海。竟超彼岸。故曰苦海茫茫。回头是岸。若止身忏而不勤心忏。罪业仍存。恶报不免○忏悔二字。原从心字立名。不发露。不洗心。亦不成忏悔故云耳○所言下。迭前三障之句。立名广释。资次而忏。一一申明。上文惭愧恐怖等七种。大意其义可见○三世迭迁。递互相资而起。故曰更相云云。所以资始为因。助因为缘。又云展转感果为因。互相由藉为缘。因亲缘疎。故作二释。因缘果报。流转无穷。故云三世迭迁云云○已上大槩。先叙人必有罪。总之不出三障。理所应忏。次言七种忏法。且宜及蚤发露忏悔之意。尚未行忏。已下方次第详言三障。由於三业。方是求哀忏悔○上总指三障。以明三世因果。下别举三障。以为忏悔之详。
第一先应忏悔烦恼障(此烦恼障。从何而起)。而此烦恼皆从意起(烦恼现於身口。何从而起云云)。所以者何。意业起故。则身与口随之而动(离意不能动。故下别明意业。先举数立名)。意业有三。一者悭贪。二者嗔恚。三者痴暗。由痴暗故起诸邪见。造诸不善。
第一先忏烦恼障。由於意业贪嗔痴故。身三口四。一切烦恼。随之而生○烦恼者。据相宗中。有贪嗔痴慢疑邪见。六种根本烦恼。更有二十种随烦恼。小随十。中随二。大随八。文繁不引。
是故经(华严)言。贪瞋痴业能令众生堕於地狱。饿鬼畜生受苦。若生人中。得贫穷孤露。凶狠顽钝。愚迷无知。诸烦恼报。
由贪嗔痴烦恼之苦因。受三涂之苦报。三涂报竟。纵得人身。穷露顽迷。此皆烦恼所感之报。故曰诸烦恼报。
意业既有如此恶果。是故(某)等今日至心归命诸佛。求哀忏悔。
上结忏。夫此下。出烦恼过患云云。
夫此烦恼。诸佛菩萨入理圣人。种种诃责。亦名此烦恼以为怨家。何以故。能断众生慧命根故。
圣者。正也。正智之人也。除佛菩萨外。诸祖师僧。凡有智者。悉皆诃其烦恼。如教中诃欲弃盖等事可知○诃责烦恼。为怨家。为贼。为瀑河。为羁锁。诃责不一。故曰种种诃责。总见烦恼为大过患。下出过患之名而广释之。
亦名此烦恼以之为贼。能劫众生诸善法故。
相宗中。善法十一。善为信惭愧。无贪等三根。勤安不放逸。行舍及不害。六为贼媒。自劫家宝之谓。
亦名此烦恼以为瀑河。能漂众生。入於生死大苦海故。亦名此烦恼以为羁锁。能系众生於生死狱。不能得出故。
波涛冲逆为瀑河。轮转无穷。漂流无尽。受苦深远。了无边涯。故喻如大海。
所以六道牵连。四生不绝。恶业无穷。苦果不息。当知皆是烦恼过患。
六道者。净名云。一天道。有二十八天。二人道。五常五戒。三修罗道。鬼畜人天所摄。四地狱道。八寒八热等。五饿鬼道。九种十类。六畜生道。胎卵湿化是也。亦名六趣。四生者。胎卵湿化也。依壳而延曰卵生。含藏而出曰胎生。假润而兴曰湿生。无而忽有曰化生。六道牵连。四生不绝。所谓轮回无间也○即应上文诸烦恼报。上举烦恼过患已竟。下正求忏悔。后五节文亦尔。
是故今日运此增上善心。求哀忏悔。
以此烦恼过患。作忏悔之增上胜缘。故云增上善心云云○上引圣言。出其烦恼过患已竟。此下五章。广显烦恼罪业之名相。莫不皆从意业而生。
某等自从无始以来。至於今日。或在人天六道受报。有此心识。常怀愚惑。繁满胸襟。
有此心识。正根意业而来○无智不信。了无出世之心。故曰繁满等云云。
或因三毒根造一切罪。或因三漏造一切罪。或因三苦造一切罪。或因三倒造一切罪。或贪三有造一切罪。如是等罪无量无边。[女*(巢-果+(离-蹂))]乱一切六道四生。今日惭愧。皆悉忏悔。
贪能致老。瞋能致病。痴能致死。故云三毒根。又三为生死罪恶之根本。故曰根○阿毗达磨论云。三漏者。一欲漏。欲界。二有漏。上二界一切烦恼。除无明。三无明漏。三界无明。令心连注。流散不绝。故曰为漏。又流动其心。故名为漏○三苦者。一苦苦。三界已苦。欲界复苦。二坏苦。乐坏时苦。等於三涂。三行苦。即处中苦。通於无色○三倒者。心颠倒。想颠倒。见颠倒○三有者。即三界。谓欲有。色有。无色有。即三界之因果不忘。有生有死。故名曰有○如是等罪。总顶上三毒。以至三有一切罪来。凡言如是等。俱仿此。
又复(某)等自从无始以来。至於今日。或因四住造一切罪。或因四流造一切罪。或因四取造一切罪。或因四执造一切罪。或因四缘造一切罪。或因四大造一切罪。或因四缚造一切罪。或因四贪造一切罪。或因四生造一切罪。如是等罪无量无边。[女*(巢-果+(离-蹂))]乱六道一切众生。今日惭愧。皆悉忏悔。
四识住者。阿毗昙杂论云。色识住。受识住。想识住。行识住也○四流者。唯识论云。一欲流。欲界惑。二有流。上二界惑。除见痴。三见流。三界见。四无明流。三界痴。亦名四轭○四取者。唯识论。欲取。见取。戒取。我语取。能取自身相续不绝。故名为取○四执者。圆觉云。一生执不生。二不灭执灭。三断执不断。四不常执常○四缘者。圆觉云。一因缘。诸法和合。二次第缘。心心数法。三所缘缘。法无所依。四增上缘。法无所得○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谓四大假合而成身也○四缚者。唯识论云。贪缚。痴缚。戒取缚。见取缚。谓不出三界。不得解脱。故云缚○四贪者。情色食淫也○四生者。瑜伽论云。胎卵湿化也。
又复(某)等自从无始以来。至於今日。或因五住造一切罪。或因五盖造一切罪。或因五悭造一切罪。或因五见造一切罪。或因五心造一切罪。如是等烦恼无量无边。[女*(巢-果+(离-蹂))]乱六道一切众生。今日发露。皆悉忏悔。
五住者。永嘉集云。见为一住名见一切住。又思惑分三住。一欲爱住。一色爱住。一无色爱住。又尘沙惑与无明惑。合为一住○五盖者。覆真实义为盖。永嘉云。色受想行识。亦名五阴。即覆盖之意。如日月本明。而云雾为之掩覆。则日月阴翳。为之盖蔽。自性真如本体。却被色受想行识。五者阴盖。便因迷造罪。又名五蕴。积聚之谓。又止观云。贪欲。瞋恚。愚痴。睡眠。掉举。为五盖○五悭者。成论住处悭。护他物悭。称赞悭。财悭。法悭○五见者。首楞严云。一萨迦耶见。即身见。执我我所。执身有我故。二边见。随身计断常。堕二边见故。三见取。执前诸见为胜为能。或执一切有漏等法。妄谓常乐我净。即是涅盘故。四戒取。非因计因。五邪见。拨无因果○五心者。赖耶云。率尔心。寻求心。决定心。染净心。等流心也。
又复(某)等自从无始以来。至於今日。或因六根造一切罪。或因六识造一切罪。或因六想造一切罪。或因六受造一切罪。或因六行造一切罪。或因六爱造一切罪。或因六疑造一切罪。如是等烦恼无量无边。[女*(巢-果+(离-蹂))]乱六道一切众生。今日惭愧发露。皆悉忏悔。
六根者。一眼根。谓喜怒视相。二耳根。谓听审相续。三鼻根。谓爱憎香臭。四舌根。谓尝味甘苦。五身根。谓贪嫌滑涩。六意根。谓审察思量。即眼耳鼻舌身意中六情。俱以识为之根也○六识者。净名云。眼识。玄黄不真。耳识。苦乐音异。鼻识。观气旋光。舌识。辩说邪正。身识。随机现仪。意识。缘虑循空○六想者。析玄云。眼耳鼻舌身意。其识各有相应想○六受者。空品云。眼受色。耳受声。鼻受香。舌受味。身受触。意受法。六根领受六境也○六行者。眼耳鼻舌身意。各有所司。则各有所行也○六爱者。毗昙云。眼耳鼻舌身意。各因所触而生爱○六疑者。净名云。贪瞋痴慢疑觉。六者。俱有疑。亦名俱生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