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大小乘释经部
- 华严部疏
- 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
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
四明行中二。先牒前起后。显自具行十善。后应令下明令他具足清净。古德释此文。有二义。一近望佛善以结求心故。论名无厌足。二上既通观善有五重。今乃结已应行十善。唯求佛善。后如是方便下总结劝修可知。问向来五重十善与前律仪戒何别。
答前望止恶。今约作善。故分二位。问十善翻十恶。十恶既唯一。十善何得有五重。
答善恶相翻。亦应是一。但以十善通世出世四位。故有五种。十恶不尔。故不齐也。问十善既五重。所翻十恶亦应尔。
谓人天十善。翻恶道十恶。声闻十善翻人天十恶。乃至如来十善翻菩萨十恶邪。答不尔。谓翻善之恶。违理损物。不善相粗。不通上位。故唯一也。反恶之善。顺理益物。福随於智。乃通上位。故有五种。是故五位所离恶同。故唯一种。所成善异。故有五重。此即止同作别故。此地是菩萨十善。尚异二乘。况同凡位。若约寄言。亦摄凡位。摄善法戒竟。
第三摄众生戒。亦名利益众生戒。亦名饶益有情戒。中文五。一显智。谓善知众生苦因果故。二是故菩萨下明愿。谓依智起愿。愿为众生自修善故。三自位下明行。谓依愿起行。如誓修故。四佛子此菩萨下明集。谓依行摄生悲为益本故。五作是念下明集果。谓依悲成正摄生行故。
初中三。初总明苦因。二於中下别显苦果。三佛子十不下总结。初中虽於一境上。复是一人心造罪。乃成上中下者。此由造时心异。成此差别。自余别境别心成差别者。盖不足论。今就细说。名时差别。问杂集等皆说畜下鬼。此何别邪。
答依正法念经。三恶趣各有边正谓。大海下无间等八大是正。在铁围山等诸处者名边。其鬼趣如波咤迦鬼镬脚鬼鬼子母等名正。若在人间游行者名边。其畜生如热沙龙苦等名正。若在人所畜养等名边。然此三趣地狱边正。望於鬼畜。一向苦故。更无异说。若边鬼望正畜。则畜重鬼轻。斯经就此而说。若正鬼望边畜。则鬼重畜轻。杂集等约此而说。各据一义不相违也。
二别显中。论名三途报。为报果。后人中受残报。名为习气果。杂集论等名三途报为异熟果。人中受残报为等流果。等流中开出感外报。为增上果。今用自论释两果。并取杂集等释增上果。初报果者。正雠前因。名为报故。十相无异故。皆言同堕三道。不更释也。后习果者。正报残余其犹习气。十相有异故文各别显。於中初煞内云短命等者。由本煞时命未尽令他相续受苦故得多病。由令他寿命不相续故得短命。亦本将被煞时怖畏。及死已皆无精光。感外器资具等之少光泽。二盗中。由本令他财少故。用不得故。贫穷及共财不自。若增上果。感田苗遭霜雹。损耗他财故。三邪淫中。由本令他妻不贞故。亦由令他妻不随夫意故。外增由污秽他身。居尘坋处。四妄语中。由本於他作不实语。感被妄说有恶。又由诳感外增上。由口出覆藏之言。外感应须盖覆之气。五两舌中。由本令他分张故。令他相恶故。外增上。由出不平之言故。六恶口中。由本口出他不喜闻语故。由欲与物竞方出恶言故。外增上。由语粗恶。感咸卤硗确下恶田土。七绮语中。由本绮错之言。惑他不令解。今感发言於他他不领受。又感不分明。亦由本不令他解。增上由变正成绮故。感外时候乖变。八贪欲中。由本常求欲事故。感不知足。又多求欲境故。无厌。外增上由本多贪。感果实鲜少。九瞋恚中。由本不忍他善恶故。又由恼害他故。外增上。由本恼害於他。令不安隐。所感果实其味辛苦。十邪见中。由本爱乐邪眷属故。又由爱乐不正理故。外增上果。所感果实其味辛苦。或全无果。邪因苦报故。无利勤苦。故。
三总结。云无量无边众大苦聚者。明差别果习气果总别合观故。
第二明愿中二。先牒前起后。谓前智知已。欲依智发愿故。云是故等。复我当下正显愿。前中二。先愿离不善。后以十下愿爱乐善。
第三明行中二。先明自修行。后亦劝下明依自行成摄生行。此依智愿起也。
第四明集中。依增上悲。念众生故。生十种心。文中二。先总标起。后由生利益下别显。此十心复为八种众生。初利益心者。论经中是第一心。谓於外道众生欲令现信佛法故。二安乐心者。於苦众生。欲令乐具不尽故。三慈心者。於怨增众生。不欲加报故。四悲心者。於贫穷众生。欲令远离彼苦故。五怜愍心者。於乐众生。欲令不放逸故。六摄受心者。是论经中第一安隐心。谓於恶行众生。欲生住善行故。摄受安隐。语异意同。理无违故。七守护心者。於同行众生。欲令不退转故。八自己心者。於一切摄菩提愿众生取如己身。是诸众生即是我身故。九师心十大师心者。观彼众生乖大乘道者。敬之如师。集进趣集具功德者。重之如大师。
第五明集果中二。先别明摄生。后佛子菩萨如是下总结。前中救摄亦有十类众生。文相有二。先举所化。后明能化。前集中为分释十。以寄前十种众生。以释差别。今此十类。一一生所皆有。如前十心救拔。论分为四。初一明他颠倒众生违理乖境故。二又作下五段。明化欲救众生求外五欲故。三又作下两段。明化有求众生求三有中果故。四又作下两段。明化梵行求众生妄求出道故。今依论判摄十为四段定。
就初中二。先举所化。后我应下明化益。前中三。初至邪见是总。次恶慧下别。后恶道下结。初总云邪见者。颠倒推求非净谓净故。别中恶慧者。论经名恶道。按梵本中。意云未那。慧云未底。声势相近。字形相似。故致谬尔。今依慧为正。此即妄推有我净也。恶欲者。妄谓无常无乐。法以为常乐故。后结云恶道等者。皆非正路故。稠林者。谓烦恼使多而难分故。后明化益中二。先云令住正见者。通显治前邪见邪四倒。后云行真实道者。治前行恶道稠林。
第二明化欲求众生五中。初明化受不共财众生。有二种。一於现五欲受用生过。此约受果时。二於未得五欲时追求起过。此约因时。前中三。一受不共财者。谓己得之物不与他共。於费用时。起瞋过。二受无厌足财者。求时无厌生贪过。三受贮积财者。贮而不用。顺生三毒。增於痴过。就初中二。先明过。后我当下明治。前中二。先明斗诤於言中。后瞋恨下明对怨於心中。亦可分别。彼我一句亦是心中也。能治中为治瞋故。令住慈也。
二明化受无厌足财众生中二。先所化。后我当下明能作前中二。先贪取等者。明贪於心中。后唯求下辨於身口中计秤妄语等方便侵夺。后能化中。住清净等者。令彼众生随顺对治净三业正命活故。
三明化受贮积财众生中。先所化有二。初明因贮生三毒。后种种下明结过属痴。论云因体过等。释经因字谓贮种与贪为因故。下别释。彼染着故者。解贪也。散用起瞋者。释瞋也。彼宝玩等。释痴也。数为下释结成痴过。谓不见火烧。不求对治。后能治中清凉处是涅盘治前大火。上来三门。是化起烦恼众生。下二门。化造业众生。谓追求生过。於中二。初明追求现报造诸恶业。后明追求后报造有漏善业。
四明化追求现报习诸恶行众生中。先所化有四句。一为愚痴等者。是无明覆心过。谓由无明迷不见现报是苦。妄生乐想。求此妄乐。造重罪业。又不知此罪当受大苦。二入翳下是增恶远善过。谓由此迷异熟愚故。造三恶道业。论中是愚痴因等者。下释此第二过文。谓依痴起贪瞋等使满足名痴。为使之因。言善行障。即是远善。令离无流智顺处故。不善行是造恶业。三失智慧下明受至大对过。此即受苦报过失。论释云受此业因。纳果名受。到果名至。所受苦多有对碍。故名对。对极名大。又大对有二种。一受彼苦身。二至彼苦处。四行旷野下明多作罪因过。此即增邪见过失。论释云由多作罪因。於临终时。见恶报相。心生悔。虽见其罪相。不能集彼正见对治。后能化中三。一化令得无碍净眼。二由得净眼。见法如实相。三由见法如实故。不随他教。以见一切法唯自心故。
五明化追求后报习行善行众生。谓由迷真实义愚。造福不动业。求当来人天报故。先明所化中九句分三。初在於等者。是险道自体。谓善根既少令人天报危。易可颠坠。名为险道故。次将坠等者。是险道障碍。於中有七句。一求出。而随顺世间。堕三恶趣故。如世险道临危故。二入恶等者。入苦果网中。妄生乐想故。如世险道有藤葛纵横干兰难度。谓於五欲境。妄谓为实。句留难出故。三为愚痴等者。黑暗稠林所覆。因彼痴使所覆故。为说苦因而不觉。如世险道有稠林遮障道路。生死中痴暗所覆。不见苦因故。四随逐等者。随逐虚妄道行颠倒行故。如世险道多有恶兽等径欲进反回。生死中邪法满世。欲进乃回故。五譬如等者。盲冥得果贪着爱欲所盲故。如世人在险道复无眼错行谓正。凡夫无慧目。着人天乐。痴爱覆心故。六非出等者。是希涅盘乃趣异处。谓梵天等梵世间等以为出世正见。如人在险难处迷道误入余道。此生死中欲求涅盘。误求梵天正报梵世依报。言等者。等上三禅四无色等。彼并谓为涅盘故。七入魔等者。怨贼行魔境着诸欲。劫功德尽。令不集故。如人在险难处恐贼侵扰难得出离。生死中亦尔。五欲恶魔干扰。五妙欲是魔境。贪等是魔心。贪着名随顺。已有功德劫令尽。未有功德不令集。名恶贼。上来初一次七八句。古人将配四谛。亦有少理。在论无断。不烦强立。后一句云远离佛意者。明险道失。论经有三句。此中唯有一句。明作善智识地。谓失出世善法。若起顺佛心。名为佛意。违背名离。上来三段九句总明所化了。后能化中二。先拔出等。治前险道自体。后令住等。治前障碍及失。上二门明造业差别竟。上来五段。总明第二大段化欲求众生竟。
第三大段明化有求众生中。有两段。一道差别。谓五趣流转过。二界差别。三界系闭过。
前中二。先明所化。后我当下明能化。前中初句总显。后入欲下别辨。总中没在大河过。谓五趣漂溺烦恼瀑流。如大河水。求有没中。是其过。别辨中十三句。论摄为三。初烦恼是五趣河体。二处多损害名起难。三离出世道名失。又初名惑体。二明障道。三失善友。初中五。一入欲流等者。显贪深且多。以是大河具四流故。二生死等者。往反旋环随流不断。烦恼常行故。三爱河等者。爱水所没故。爱比余惑。流转力胜。故偏得名。四满驰等者。漂急故。如渡流水。水缓则易出。急则难过。烦恼缓圣道可生。若无间起惑。圣道难发。不暇观察。无对治故。五为欲觉等者显广。渡如河水。若狭虽急犹可渡。此既多起恶觉故难渡。亦如河无毒虫则易渡。此有恶觉虫害故难出。
次身见等者。自下明第二起难。有四种。此即第一。谓执着我我所窟宅。不能动离故。二将其等者。先舍欲已还复转入欲念中故。三於所等者。於受用时求欲等乐着故。上二是爱。一於种子不灭还来。二约现行染着故泥溺。四住我等於用事时我等最胜。三种我慢自高轻彼。最后一种是慢。如人在河水有四事难出。一彼执住。二被回流。三为泥溺。四滞枯洲不到彼岸。谓爱令心下喻河深流不证涅盘山也。慢令心举喻陆地燋枯法水不沾也。论举我等。等取三种。如下三地中一我慢。二大慢。三憍慢。初是於下自高。二於等自大。三於上不恭。后安六处等者。
自下第三明失也。於中三。一无出意失。二无救失。三异处去失。此即初也。谓善道中无出离心故。二无善救等者。处恶道中无人济拔。三无能等者。生诸难处不值佛世。
后明能化中二。先於彼等者。明起化心。后以诸等明成化行。行中四。一令无等者。离苦果故。二离染着。离苦因故。三寂静者。令得涅盘故。四住於等者。令得菩提故。
后明界差别中。先所化内三。初总。谓处三界。如在牢狱难出。次别中五种过随逐。一苦事。二财尽。三爱离。四者缚。五障碍。此示五难。一多诸等者。无病难。多诸病苦妄想愁恼故。二常怀等者。资生难。於爱不爱事中。憎爱所缚故。三自生等者亲难。亲爱坏忧悲增长故。四贪欲等者戒难。虽生色无色中。暂离犯戒。不免戒行相违。爱欲使缚故。五无明等者见难。得世间智彼相违。无明使覆蔽故。后能化中令彼永离等者。有二种。一治前难出。二治前系闭。上来两段。明化有求众生竟。
第四大段。明化梵行求众生中。文有两段。一化邪梵行求。令舍邪归正。二化正梵行求。令舍小入大。
就前段中二。先明所化。於中七句分三。初一句总。次五句别。后一句结。初总云执着於我者。是取我相过。此是余见根本故偏举。通俱生分别也。次别中五句。一於诸等者。彼诸众生欲趣涅盘城。以有我故。於五阴舍不能动发。二依六处等者。依持我想。欲起涅盘。虚妄我见。住六入聚落。三起四倒等者。欲行正道。以颠倒故。行彼耶道。四为四大等者。受三八等苦。厌之欲离不得。恒随身。五五蕴等者。阴怨随逐不相放舍。后一总结。云受无量苦者。常为种种诸苦随逐。此亦是外苦也。后能化中二。初令住等者。令住道谛。治前执我相。后所谓下令证灭谛。治前别中五句过及结句中过。
后明化正梵行求同法小乘过二。先明所化内三。一其心等者。是不乐大因过。谓於多众生应作利益。而乃懈怠不能广度。二不行等者。是依小乘心愿过。愿小乘故。上二是求心过。三虽欲下是修行过。谓不定聚众生。实有大乘出离之法。而反乐修小乘行法故。是其过。后明能化中二。初云令住等者。治前小乘心愿过。谓令住微妙无上佛法广大心故。后云广大等者。治前修行。谓依持戒行故。得此戒力。能作善法。善巧起诸善行故。依持戒行着者。谓依前持律仪戒摄善戒起。此摄生戒力。论名依持戒行。得此戒力。是故能作善法。善巧起摄生善行故。云广生大慈悲心。梵本中云。菩萨如是成就戒力善能增长慈悲之心。上来两段。明化梵行求众生竟。上来十段。摄为四段。总明集果竟。上来智愿行集集果等。总明第三摄众生戒竟。上来第二别明三种戒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