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谈玄抉择

  钞谓种子识等者。一云种子不离识。故名种子识。唯取种子体。二云识持种故名种子识。唯取现体。三云种用识体。持业立名。种出现[雨/只]取。今据初解钞一本性住。(唯法尔种)二习所成。(通本新故本有〔重〕长新熏熏生)。
  疏既所立识唯业惑生者。第八识全前六识分业惑亲生异熟法故。第七识全前六识分业惑疎生依异熟故。
  钞分别缘所生者。一云虚妄义。二云缘虑义。
  ▲言净分依他亦圆成者。无漏有为而有二门。一常无常门。此当无常依他性摄。二漏无漏门。此当无漏圆成性摄。
  ▲言性显二空非圆成实者。解性字也。二空但是所遣二我。以为其门。能远离真性方是圆成。今言其性。即能远离。拣非所离。故此云尔。梵云舜惹名空。梵云多名性。是故得知。性与二空。其体甚异。言真如离有离无性者。释上性也。意表真性任执有无一切皆离故。
  钞依唯识第九有四种胜义等者。别名略如其钞。释名出体。今当粗陈。初释名。后出体。初文复二。初释总名。次释别名。释总名者。护法释云。世谓隐覆可毁坏义。俗谓显现随世流义。此谛理应名隐显谛。隐覆空理有相显现。如结手巾为兔等物。隐本手巾。兔相显现。此亦如是。今随古名。名世俗谛。又复性堕起尽。名之为世。体相粗显。目之为俗。世即是俗。名为世俗。或世之俗。义亦无违。谛者实义。有如实有。无如实无。有无不虚。名之为谛。世俗即谛。世俗之谛。二释如次。胜谓义有二种。一境界名义。二道理名义。第四胜义。诸论多说。胜即是义。或四胜义皆胜之义。论说依他圆成二性。随其所应。根本后得二智境故。其无漏真智随在何谛。亦以胜为义。真如为境故。通有财释。第四胜义。多分依於道理名义。癈诠谈旨。非境界故。前三胜义境界名义。谛者实义。事如实事。理如实理。事理不谬。名之为谛。胜义即谛。胜义之谛。二释如前。如四圣谛。圣者能知。有无事理。皆不虚设。目之为谛。次释别名。世间世俗者。隐覆真理。当世情有。堕虚伪中。名曰世间。凡流皆谓为有。依情立名。假说名为世俗。道理世俗者。随彼义立蕴等法。名为道理。事相显现。差别易知。名为世俗。证得世俗者。施设染净因果差别。令其趣入。名为证得。有相可知。名为世俗。胜义世俗者。妙出众法。圣者所知。名为胜义。假相安立。非体离言。名为世俗。此中世间。即世俗谛。乃至胜义。即世俗谛。皆持业释。世间胜义者。事相粗显。犹可破坏。名曰世间。亦圣所知。过第一俗。名为胜义。道理胜义者。知断证修。因果差别。名为道理。无漏智境。过前二俗。名为胜义。证得胜义者。圣智依诠。空门显理。名为圣得。凡愚不过前三俗。名为胜义。胜义胜义者。体妙离言。逈超众法。名为胜义。圣智内证。过前四俗。复名胜义。此中世间即胜义谛。乃至胜义谛。皆持业释。或胜义之谛。依士无失。次出体者。第一世俗体者。显扬论说。谓所安立瓶军林等我有情等。或无实体。实无但有假名。都无体性。然通有用无用二法。瓶等有用。我等无用。涅盘第十三云。有名无实。如我众生。乃至施火之轮。及名句等。五种世法。是名世谛。众生等用无。火轮等体无。第二世俗体者。瑜伽论说。谓所安立蕴处界等。涅盘亦言。诸阴界入。名为世俗。即有无为。诸法体事。有别体用。异於初俗。第三世俗谛体者。显扬论说。谓所安立预流果等。及所依处。即诸圣果四谛理等。涅盘亦言。有八苦相。名世俗谛。第四世俗谛体者。瑜伽论说。即所安立胜义谛性。涅盘说言。若烧若割。若死若依。名为世俗。由可烧割等。无有常一我法等相。即二无我。名世谛也。第一俗体假名安立。后三俗体有相安立。第一胜义体者。成唯识说。谓蕴处等事。涅盘亦言。有名有实。名第一义。蕴处界等。亦是胜义。第二胜义体者。成唯识说。谓四谛等因果体事。涅盘亦言。苦集灭道。名第一义谛。第三胜义体者。成唯识说。依诠门显二空真如。涅盘亦言。无八苦相。名第一义。总观诸法。为二无我。故无苦等。名胜义也。第四胜义体者。瑜伽论说。谓非安立一真法界。涅盘亦言。实谛者。即是如来虚空佛性。又言。无烧割等。名第一义。不依无我而显真故。前三胜义有相故安立。第四胜义无相非安立。初之一俗心外境无。依情立名。名为世俗。第二俗谛心所变事。后之二俗心所变理。施设差别。即前三真。其第四真。唯内智证。非心变理。随其所应。即是三性。上来显名辨体境。更有余门。备在法苑。法相准绳。勿倦文繁。
  疏同时四相灭表后无者。立则四相同时。显则灭独过去。但约相灭众生异时。
  疏义说[雨/只]观决定别照者。一本后相从义名[雨/只]观。本后别论实乃别照。二自证体同义说[雨/只]观。见分用异决定别照。三根本[雨/只]断义说[雨/只]观。后得单断决定别照。四后得遍智义说[雨/只]观。根本单缘决定别照。五了俗由证真义说[雨/只]观。二智不融。二境不即。而常别照。
  钞世出世断道者。谓后得智[雨/只]缘事理故。或后得智缘世间故名世。性无漏故名出世。
  ▲言断迷事理即观理境等者。附性宗谈相宗义也。性宗说彼所断即所缘境。故云照惑本空。又龙树云。粗中之粗凡夫境界等。相宗不尔。谓根本智。唯缘真理。[雨/只]断迷理迷事二惑。后得智通缘理事。单断迷事一惑故。或根本智亲缘理境。能断迷理之惑。后得智亲缘事境。但断迷事之惑也。
  ▲言应云义说[雨/只]断者。约本智也。而实别断者。约后得智也。
  钞一切种等者。一切种者。所观境也。或属能观类差别故。言心者。八识心也。言心所有法者。谓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也。言及彼品类者。通该五蕴也。
  ▲言四念住者。身受心法也。
  ▲言大圆境智成自受用等者。实乃第八净识举邻近胜法故。不尔。应有二十二根身。过平等性智应根说法故。四智各别解也。
  疏少说法相等者。其犹说海水多波少也。波浪之外有静水故。所有波浪。皆是水性故。
  钞谓唯真不生者。问佛果功德。岂非真性耶。答此据妄识。非谓一地如水静故不赖风缘。又约举妄显真。亦非唯真性也。
  疏但以是真如等者。下疏释真如云。不变为真。顺缘曰如。由不变故与有为法有非一义。由顺缘故与有为法有非异义。而起信云。无遣曰真。无立曰如。唯约遮诠。顿彰其理。亦非真性也。
  钞如失湿性将何随风等者。下疏释。水有十种义。即同真性故。一水体澄清。喻自性清净心。二得泥成浊。喻净心不染而染。三虽浊不失净性。喻净心染而不染。四若澄泥净现。直心惑尽性显。五冷成氷而有硬用。喻如藏与无明合成本识用。六虽成硬用而不失软性。喻即事恒真。七暖融成软。喻本识还静。八随风波动不改静性。喻如来藏随无明风波浪起灭而不变自不生灭性。九随地高下排引流注而不动自性。喻真心随缘流注而性常湛然。十随器方圆而不失自性。喻真如性普遍诸有为法。而法失自性。略辨十义。少分似真故。多以水为喻。
  疏依他无性即是圆成者。钞虽已明其理昭然。仍恐初学犹坏迷懵。强用情螺。荐斟义海。释兹三性。启彼二门。初直明正理。后决择残疑。且初明正理者。三性各有二义。真中二义者。一不变义。二随缘义。依他二义者。一似有义。二无性义。所执二义者。一情有义。二理无义。由真不变依他无性所执理无。由此三义故。三性一际同无异也。此即不坏末而常本也。经云众生即涅盘更不灭也。又约真如随缘依他似有所执情有。由此三义。亦无异也。此即不动本而常末也。经云法身流转五道名众生故也。则由此三义。与前三义。是不一门也。是故真该妄微。妄彻真源。性相融通。无障无碍。问依他似有等。岂同所执情有耶。答由二义故。是故无异也。一以彼执。执似为实。故无异法。二若离所执。似无起故。真中随缘当知亦尔。以无所执无随缘故。问如何三性。各有二义。不相违耶。答以此二义无异性故。何者无异。且如圆成。虽随缘成於染净。而恒不失自性清净。只由不失自性清净。故能随缘成染净也。犹如明镜现於染净。虽现染净。而恒不失镜之明净。只由不失镜明净故。方能现染净之相。以现染净。知镜明净。以镜明净。知现染净。是故二义。唯是一性。虽现净法。不增镜明。虽现染法。不污镜净。非直不污。亦乃由此反现镜之明净。当知真如道理亦尔。非直不动性净。成於染净。亦乃由成染净。方显性净。非直不坏染净。明於性净亦乃由性净故。方成染净。是故二义全体相收。一性无二。岂相违也。依他中虽复因缘似有显现。然此所有必无自性。以诸缘生皆无相故。若非无性。即不藉缘故。即非似有。似有若成。必从众缘。从众缘故。必无自性。是故由无自性。得成似有。由成似有。是故无性。故智论云。观一切法。从因缘生。从因缘生。即无自性。无自性故。即毕竟空。毕竟空者。是即般若波罗蜜。此即由缘生故。即显无性也。中论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者。此则由无性故。则明缘生也。涅盘经云。因缘故有。无性故空。此则无性即因缘。因缘即无性。是不二法门故也。非直二义性不相违。亦乃全体相收。毕竟无二也。所执性中者。虽复当情称执现有。然於道理毕竟是无。以於无处横计有故。如於木杌横见有鬼。然鬼於木毕竟是无。如其於木鬼不无者。即不得名横计有鬼。以於木有鬼非由计故。今既横计。明知理无。理无故得成横计。成横计故。方知理无。是故无二。唯一性也。当知所执道理亦尔。上来直名正理竟。后决择残疑者。问遍计是无。依他幻有。圆成实有。其理逈异。如何相即耶。答良以此宗本真唯一圆成实性。但随缘故。成余二性。何者。由诸识熏习故。举体成依他。因妄心分别故。举体作遍计。类麻体由细合等缘全成其绳。因迷倒情。全作其蛇。据义有异。分成三种。其体无殊。故相即也。又解通释。由识熏习妄心分别。成依遍二性。但宿现别故。何者。谓从无始以久熏习及与分别故。成彼依他。但从现在新新熏习及与分别复成遍计。如诞一子。本无名字。同圆成实也。乃为呼为扬家转习经以自他定为(似依他也)匆有一人。乍呼扬家。呼作赵家。众皆谓非(如遍计性)随门有异。而开三种统体无差。乃即相也。又解若约彼本是虚妄成依他起。谓妄差即名遍计。如患冷病。(同圆成实)夜梦溺河。(似依他起)怖死求救。(如遍计性)分三相即。义不殊前。又此三性。各具四句。真约不变。依他就相。遍计据情。皆是其有。真约随缘。依他就性。遍计据理。咸是其空。俱存[雨/只]泯。如常可知。若具德有兹四句。若遮其非亦绝四句。反上思之。无烦曲示。更有余义。准之应悉。三性之义。二宗之要。一切性相。咸以为源。幸希学者。勿咎文繁。
  钞一因缘上三义具足等者。空即所执。假即依他。中即圆成。
  钞若言无者智不应二者。何分理量二也。若言有者智不应一者。真智内证。应见相故。
  ▲言汝今无听者。不可思也。我今无说者。不可议也。无听无说。即为一义。二义由不思议。一二之义。自在无碍也。或分汝我约俗二。无听无说约真名一故。言无相第一义无自无他作者。真谛也。上句标体。下句遣执。远离诸相。无相无所胜过。名第一真智。所缘名义。不赖自性谛等所作。不赖同类因所作。不赖单因所作。名无自作。不赖梵王。不赖异熟因等。不赖单缘。名无他作。因缘本自有无自无他作者。俗谛也。因缘之法。无始本有。非由自性谛等自所作也。
  ▲言三假者。法受名也。
  ▲言於解常自一者。(独悲心平等似明镜无名)於谛常自二者。(同怨亲人异如好丑影别)通达此无二者。(一云通达真俗无二二云通达心镜无二)言而皆约事令第八谛独居事外者。问三科法中。法界法处。亦摄真理。四谛法中灭谛亦摄真理。二空真如。全是真理。此如何通。答离有其理。皆就诠论。咸云其事。唯第八谛。癈诠谈旨故居事外。
  ▲言二而不二者。(结仁王经境二心一)未曾各。(本唯一谛)上句结仁王。下句结涅盘。
  ▲言一谛为真四言成权矣者。一云癈诠谈旨谛为一。二空真如等为四。二云真谛为真。苦等四谛为权。三云空有相即为一。四重二谛为四焉。
  ▲言中道妙旨不唯约事者。(形破相宗)钞以性灭为灭故得同时者。相灭异时。二宗同许。性灭同时。一宗独立。又下钞(第十一上半三十八纸末)云。若相融为四者。揽缘名生。生即无性。空有无碍。虚相安立。名之为住。住即无住。圆融形夺。随缘转变。名之为异。异即无异。两相都尽。各无自性。名之为灭。灭即无灭。斯则即相而性。固无所得。
  ▲言一切法无生我说剎那义者。一切法者。总目色心等法。云无生者。万法缘生无性耶空。空即理性故云无生。我说剎那义者。由法即真。是故说云性灭同时。释成上也。
  ▲言以四相俱时而有皆无自立者。龙树引经释云。悟灭相品般若灭相位中。而共俱时有。灭相品无时共俱时无等。问若俱时有者。有惑智俱成失。如明与暗得俱时耶。智有无功失。不断惑故。惑有无功失。不障智故。若俱时无者。有惑智不分失。岂黑象负而白象亦真耶。智有无功失。体已无故。惑有自无失。不假断故。良由惑有二义。一相有义。能障於智。是智所断智方得有。二性空义。不障於智。非智所断。智亦本空。故无前过。今取本空。表灭同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