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大小乘释经部
- 华严部疏
- 华严经谈玄抉择
华严经谈玄抉择
▲言况文字性离即言亡言者。上句标。下句释。即言释上文字。亡言释上性离。或此意云。况文字真性。俱离彼即言亡言之两迹也。言流八音者。或体业具为后属依呼。八转之声也。或最好易了调和柔耎不误不女尊慧深远之八音也。
▲言至趣(无言无相理本也)非远(不碍言相事来也)心行得之(滞迹心行取之也)则甚深。(叵穷边际也)上句纵。下句夺也。
▲言像(有言有相事末也)非近(不碍无言无相理本也)灵怀体之(无漏真智证之也)而目击。(烂然可观也)上句纵下句夺也。肇公云。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圣远乎体之则神。即其义也。上云言像者。出周易故。易云。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於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於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则亡象者。乃得意者也。亡言者。乃得象者也。今借此语用也。
▲言绝之理(无言)而非绝(不碍言也)繁兴之籍(言也)而非兴(不碍无言也)。
▲言融常心言无所遣矣者。表即妄同真也。下疏云。即凡心而见佛心。融常心也。下经云。能令三界所有声闻者皆是如来音。融常言也。不有此语。恐谓唯佛心言与理无碍也。
疏若乃千门潜注等。若乃二字。引句之词。千门潜注与众典为洪源等者。此经所诠。无障碍法界。具无边异义但。以前之四根未堪具受。故我世尊随彼根宜。於无障碍法界中。分四谛等义。以为小乘等教。随彼偏根所执。偏义是无。就彼法体所断。通义是有。仍属此经无障碍法界。故此云尔。问曰。本末之义云何。曲三种。一云小乘云末大。乘云本故。法华经云。除先修习学小乘者。又云。我此九部法。(小乘法也)随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是也。二云。三乘为末。一乘为本故。法华云。於佛一乘。分别说三。是也。三云。前四偏教云末。第五圆教为本。故钞云。华严为诸教之本源矣。又下钞云。前四因中即有。至果皆无等。是也。前之二本。余教容有。后之一本。独我华严。
钞如海潜等者。此借出现品喻义证教也。
▲言九流等者。正理云。汉艺文志云。一儒流。(述唐虞之故宗仲尼之道)二道流。(陈尧舜揖让之德明南面为政之卫)三阴阳流。(顺天历象敬授民时)四法流。(明赏敕法助来制也)五名流。(正名列位言顺事成)六墨流。(清庙净祀养老惠施)七纵横流。(受命使手专对权事)八杂流。(和大国体事无不贯)九农流。(劝励耕桑备陈食货)出释氏六帖。
▲言第五经等者。隋译经也。秦译当第六。
▲言始见我身者。即指圆根菩萨。初始於菩提树下。见我十身无碍毗卢佛身。
▲言闻我所说者。即前圆根菩萨。闻我毗卢所说华严经。即皆信受者。无一圆根不信受也。若尔何以鹿苑转四谛轮也。故经云。除先修习学小乘者。此意。但除却先来修习学小乘人不堪闻此根本法轮。外所有圆根众生。尽皆信受。是知。将根准教。既有小根。必有小教。故钞云所说也。我今灵山会上。亦令前来小乘之人得闻是法华经。悟入根本华严佛慧也。所谓初入佛慧。既是华严。复入佛慧。理有何疑。初成之说非法华故。
疏智周鉴而常静者。故肇公云。夫圣人虚心冥照。理无不该。怀六合於胸中。灵鉴有余。镜万有於方寸。其神常虚。即斯义也。
钞昔人云等者。所遮异释也。昔人将四不义所显一理为体大。以微细帝网二玄为相大。以神通自在相即广狭十世隐显等玄门为用大。问曰。何以偏将二种玄门为相大。自余玄门为用大耶。答曰。二种玄门约本具义。自余玄门约新现义。故此云尔。理实互通。问此师既许事事无碍。宁不许事理无碍也。答许事理无碍。何为所遮异释也。今谓通云。非彼不许。但文中不说。为所遮故。
▲钞显德相等者。问曰。此言德相为相大。与十所因中德相之门。同异云何。答有二解。一云此即是彼如将十玄。就本具义。属德相门。即是相大。就应根义。属业用门。即属用大。故前钞云。二约事事无碍。十玄之相。本自具足。即是别教之意。彼言本自具足。即德相门也。又云。此言德相非德相门。勿谓名同不分义异。如佛证穷为德相门。岂佛证穷。唯证相大耶。由此知非。复举一喻。以显深旨。如世一剑。先在匣中。本具体相用三。(同德相文中本具三大也)对贼便用。(如临根业用门)体相用三亦无所阙。(三大无阙)更宜思审。
▲言即能证能观者。止为能证。观(去)为能观。(平)或地上止观为能证。地前止观为能观。或果中止观为能证。因中若观。皆通事理也。故下疏云。定慧虽多。不出二种。一事。二理。制之一处。无事不办。事定门也。能观心性契理不动。理定门也。明达法相。事观也。善了无生。理观也。诸经论中。或单说事定。或但明理定。二观亦然。或敌体事理。止观相对。或以事观对於理定。如起信云。止一切相。乃至心不可得为止。而观因缘生灭为观。或以理观对於事定。下经云。一心不动入诸禅。了境无生名般若。是也。或俱通二。如下云。禅定持心常一缘。智慧了境同三昧。是也。或二俱泯。非定非散。或即观之定但名为定。如观心性名上定。是也。或即定之观但名为观。如以无分别智观名般若。是也。或说双运。谓即寂之照是也。配释此文。学者可知。问曰。上明止观。从境彰名。云事云理。若论止观自体。事理何收一云。或止为理观为事。或观为理止为事。何以止观不双取事理耶。答文违大段事理无碍故。或止观皆是始觉为体。故下钞云。皆生止观。科约三大。云事理无碍。
▲言权实无碍等者。谓达事止观名权。照理止观名实。此亦约当句。明无碍也。
▲言若别对三大等者。此则将第四句能观止观之心。对上三句所观体用之境。如对初句云。冥真体。(理也体也境也)生第四句常静。(止心也)万化之域。(事也用也境也)生第四句周鉴。(观心也)对第二句显德相。(事也用也境也)生第四句周鉴。(观心也)重玄之门。(理也体也境也)生第四句常静。(止心也)对第三句用繁兴。(事也用也境也)生第四句周鉴。(观心也)以恒如。(理也体也境也)生第四句常静。(止心也)故钞云。各具体用。皆生止观。今言观者。乃是缘事之观。止者即是缘理之止。全同起信。云云。
▲言若作三观释等者。能观之心。分成三观。所观之境。开为三谛。对空观。开真谛。属体大。对假观。开俗谛。属用大。对中观。开义谛。属相大。问曰。三谛之中。义谛为二谛之所依。三大之中。体大为二大之所依。义理相顺。何故体大为真谛空观所缘。相大为义谛中观所缘耶。今谓通云。此言三谛。非取义谛。但取真俗及中道谛。但体大唯理法界。作真谛。生空观。用大多事法界。作俗谛。生假观。相大通四法界。作中道谛。生中道观。三大通所依。方是第一义谛。一心本法也。或云三大是用。义谛是体。二大与体别论。属真俗二谛。相大与体大合论。属第一义谛。更希刊定。问其中道谛。为俗事耶。为真理耶。答幻有中道即事。真空中道即理。俱融中道双通事理。问行相云何。答有五重故。问何者是耶。一幻有中道。二真空中道。三真空成幻有中道。四幻有成真空中道。五俱融中道。贵令易晓。列图显示。
▲言三止三观融为一心等者。问一心之中。分止观谛。九法历然。行相云何。答如依一镜鉴现好丑中三影。影喻三谛。其理昭然。现好影之明。如空观。现好影之净。如体真止。现丑影之明。如假观。现丑影之净。如随缘止。现中影之明。如中道观。现中影之净。如离边止。三影三明三净。约义条别。究体唯是一镜。将喻对法。学者详悉。
疏真妄交彻即凡心而见佛心者。上句标宽。下句释狭。
钞真谓理也。(唯性非相)佛也。(唯净非染通性通相)涅盘也。(唯净非染通性通相)妄谓惑也。(唯染非净通性通相)生也。(唯染非净通性通相)生死也。(唯染非净通性通相)。
▲言真该妄末者。真理即事门也。
▲言妄彻真源者。事法即理门也。
▲言谓无有不湿之波等者。上句妄彻真也下句真彻妄也。
▲言如来不断性恶者。小教有二义。一佛前十五界。是有漏起他恶法故。生无比之贪。引央掘之嗔。二云示现。爱语罗睺。叱呵调达故。始教示二义。一云真如。昔日与恶而为实性。今至果位。恶法虽断。恶性常存故。二云示现同前小教。终教亦有二义。一云。昔日真如随缘以作说法。今至果位。无明既断。恶相虽无。随缘真性仍存故。如依静水。随风成波。风停波息。成波三性恒存故。如龙树论独力随相非所断故。二云。恶具二义。一不坏相异真义。(当缘生相有也)二称性即真义。(当无性体空义)今据后义。故云不断。顿教云。恶相本尽。更不待断。恶性本现。非所断故。圆教云。称性之恶。如镜中火。现而常虚。非所断故。虽通五教。正取能同终教事理无碍。故下钞云。如来不恶性者。善恶同以心性为性。若断性恶。则断心性。性不可断。亦犹阐提不断性善。又龙树云。如斩眠士夫岂悟士夫不伤等。若尔何故涅盘经说如来无不善佛性。答曰。彼据以理从事即无。此据摄事从理不断。又彼约现在为名。此据过去立号。故彼此文不相违背。
▲言又佛心中有众生等者。如和尚镜中弟子是也。
▲言今约不坏相者。一约不坏行布相。行布门中。众生可具其佛。(如矿具金如璞具玉)佛不可具其众生。(如熟金而非矿。如净玉而非璞。)二约不坏行布教相。闻凡即佛。於凡有益。(引生趣求)佛即是凡。令人妄解。(引生倒解)由此但云即凡心而见佛心。
▲言不离一心故者。(十所因中唯心所现故。出起信论。)。
▲言妄揽真成无别妄故者。(依理成事门。出起信论胜鬘经。)。
▲言真随妄显无别真故者。(事能显理门)真妄名异无二体故。(真理即事门。事法即理门。)真外有妄理不遍故。(返释理遍於事门)妄外有真事无依故。(返释事遍於理门)然或说妄空真有。(唯识论涅盘经)或说妄有真空(三论二谛义)俱空(随俗说二谛通华严经也)俱有(唯识华严)双非(触物皆中遮义也)两是。(真妄通二谛。或触物皆中表义也)。
▲言净分同真(无漏依他同圆成性)染分为妄。(有漏依他)言净分之事妄未尽故者。无漏依他缘生幻有故。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下钞云。谓如真如现依他时。设有净分。亦名为染。如镜现像不简净秽皆非镜体。故唯能现得名为净。所现皆染。即其义也。
▲言净分圆成皆有者。净分即依他摩诃般若也。圆成即解脱法身也。
▲言若随俗说二谛则真妄俱空者。(三谛中料拣也或三谛意或终圆义)妄法无性故空。真法无相故空。或真妄相待。方有真妄名生。如彼长短。故名俱空。或依手巾体幻作兔儿相。(体如真相如妄)若随愚夫说作兔儿体相俱空。(若随俗说二谛。则真妄俱空)。
▲言若约真妄通二谛则真妄俱通空有者。一云。在俗谛。真妄俱有幻有实有故。在真谛。真妄俱空性空相空故。二云。在俗谛真妄俱空。(即前随俗说二谛。则真妄俱空)在真谛真妄俱有。(故下钞云。真妄皆真。则本末一味。居然交彻)。
▲言约宗以明唯识等宗不得交彻者。问三论涅盘皆说交彻。何云不得。答一云内等。不等涅盘及与三论。何以得知。等字在上。宗字在下故。一云亦等於彼。彼论彼经。虽说交彻。非正所宗。今我华严。正以无障碍法界为宗。故钞云尔。
▲言情有即是理无者。问理无之义。遍圆二性。为属何性。若属圆成。何云遍计。有二义。一者情有。二者理无。若属遍计。何云情有即理无。妄彻真耶。答义有两途。若与情有非一义。属圆成性。若与情有非异义。属遍计性。今约初义。故钞云。真又解属遍计性。遍计性中通真妄故。不同始教唯是妄故。依他之中。无性之义。准此应释。
▲言此经云有净说生死等者。上半假立。谓待前流转生死。立涅盘。烦恼名诤。触动善品。损害自他。故名为诤。此有漏法。诤随增故。名为有诤。有彼诤故。生死者。有漏为体。无彼烦恼。故称涅盘。下半双非。谓生死涅盘俱因烦恼。假立其名。何有真实。又二互相待故俱空。二互相夺故皆寂。上二句俱有交彻。二二句俱空交彻。或望能夺义。俱有交彻。望所夺义。俱空交彻也。
▲言故影公云等者。即是中论序也。此一段文。准下钞释。而有四对。
▲言以真谛故无有俗谛故无无者。此是初对定有无所在。我约真谛上说空。是无性空。不同无物空也。我就俗谛明有。此是缘有。非空性之有也。二真故无有。则虽无而有。俗故无无。则虽有而无。一对彰有无体相。是不坏有之无。不碍无之有。故成中道。三虽有而无。则不累於有。虽无而有。则不滞於无。一对彰有无之德。若是定性之有。此有则唯是有。不得即无。若是定性之无。此无即唯是无。不得即有。今二互相即。故不徧滞。
▲钞云乃至者。具足应云。不滞於无。则断灭见息。不存於有。则常着永消。俱不俱等。何由而有。诸边都寂。故云皆离。此彰有无离过。滞空则断。累有则常。既不滞不累。故无断常。又释初对双离有无故。云无有无无。此成空观。第二对不坏有无故。云虽有而无虽无而有。此成假观。第三对明二谛相即故。不偏滞於有无故。不为有边所动无边所寂。成中道观。肇公亦云。涉有未始迷虚。故常处有而不染。此不累於有也。不厌有而观虚。故恒观虚而不证。此不滞於无也。第四离过准前。又释初对中。初对是真空义。下句是妙有义。第二对亦有亦无义。第三对非有非无义。第四对离过则成具德四句也。又初对双离二过。一离有。二离无。第二对离非有非无。第三对离亦有亦无。第四对总明离过。故起信云。真如。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即其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