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大小乘释经部
- 华严部疏
- 华严经谈玄抉择
华严经谈玄抉择
▲言即三观迤逦故成别教者。如观一有情作斯三观。先观彼体。缘生无性。举体常空。是故行人。恒无爱见。唯修此观。恐沉空寂。故出此观。次观彼体。无性缘生。不坏相有。是故行人。恒不滞寂。唯修此观。又多流散。复出此观。次观彼体。空有无二。佛性中道。是故行人。恒除边执。化而无化。无化而化。故下疏云。月映淮流。流水不将月去。月临潭上。万仞不见先沉。喻菩萨常在中观。同世迁流不漂生死。证真寂灭不沉涅盘。又肇公云。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竟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斯亦动寂无二矣。三观别观故有别教起。
钞诸仁者是身无常等者。此约生老死病四相。配之缘会。初起名生。本无今有。故无常也。老夺盛色。故无强。为疾所侵。是无力。死来坏灭。故无坚。已约粗事无常也。亦云。一期无常。速朽之法。不可信也者。此约细无常也。亦云。剎那无常。若悟无常。可得四沙门果。
▲钞法华无复兼但对带唯说圆教者。问法华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世界不牢固。如水沫泡焰。即藏教也。我等同入法性。即通教也。金色三十二。十力诸解脱。同共一法中。而不得此事。大非小分。即别教也。何故言唯说圆教。答皆是叙昔之义。而非所取。问三草二木不同。岂非是别。答一时所生。一雨所润故。属圆教也。
▲言不断淫怒痴。(缘生无性。故不可断)亦不与俱。(无性缘生。故可断可灭也)不坏於身。(十身历然。行布成)而随一相。(十身相作。圆融也)不灭痴爱。起於明脱者。(妄想弗煎而廊彻性空。灵鉴匪磨而顿朗万法也)。
钞新旧医之喻者。彼云。譬如国王暗钝少智。有一医师。往复顽嚚。而王不别。厚赐捧禄。疗治众病。纯以乳药。亦复不知病起根源。虽服乳药。复不善解。或有风病冷病热病。一切诸病。悉教服乳。复有明医。晓八种术。善疗众病。知诸方药。从远方来。即为王说种种医方。王闻敬信。知旧痴呆。驱令出国。令众断乳。以种种药。疗治众病。皆得安乐等是也。
▲言谓十善道者。不煞不盗不邪淫等也。
▲言晓八种术者。一知病体。二知病因。三知病相。四知病处。五知病时。六知病药。七知治者。八知禁者。
▲言五种得戒者。善来见谛三归八敬羯磨。言无作有作者。即表无表也。
▲言五部毗尼是也者。一大众。二法藏。三一切有。四饮光。五化地。
▲言八背舍者。即八解脱也。
▲言入九次第定等者。色界四无色界四及灭尽定也。
▲言六十二见者。一云於色蕴上。起四见。一我见。二我所见。僮仆一。璎珞二。窟宅三也。余四蕴上各四。故成二十。三世别开。以成六十。并本身边二见。成六十二见。此非正说。二云。法苑有六十二见章。常见四十。断见有七。邪见十五。须者应捡。
▲言十一智者。一法。二类。三苦。四集。五灭。六道。七他心。八世俗。九尽。十无生。十一如实也。
▲言三无漏根者。一当知。二已知。三俱知也。
钞故法句经云等者。彼经六度。皆有其偈。布施偈云。说诸布施福。於中三事空。究竟不可得。施福如野马。戒云。若说诸持戒。无善无威仪。戒性如虚空。持者为迷倒。忍云。若见嗔恚者。以忍为[革*(立-一+可)]鞅。知嗔等阳焰。忍亦无所忍。精进云。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定云。若学诸三昧。是动非坐禅。心随境界流。云何名为定。般若云。森罗及万像。一法之所印。云何一法中。而生种种见。一亦不为一。为欲破诸数。浅智之所闻。一见以为一。结云。若有闻斯法。常修寂灭行。知行亦寂灭。是则菩萨道。言般若无知者。无妄知也。
钞谓三僧企耶别修六度各有满时者。俱舍论第十八说。於三无数劫。各供养七万。又如次供养。五六七千佛。三无数劫满。逆次逢胜观。然灯宝髻佛。初释迦牟尼。释曰。此二偈中。初偈明法供养佛数。谓初无数劫。供养七万五千佛。第二无数劫。供养七万六千佛。第三无数劫。供养七万七千佛。后颂明逢何佛。言逆次者。从第三无数劫向。前以明。谓第三无数劫满。逢胜观佛。第二无数劫满。逢然灯佛。第一无数劫满。逢宝髻佛。最初发心逢释迦牟尼佛。发誓愿言。愿我当作佛。一如今世尊。上明小乘定历三祇然后成佛。未审大乘时劫云何。准下钞云。且如娑婆方之安养。一劫名曰一日。则安乐世界。乃经三无数日尔。更方袈裟幢剎。未经岁月。况於后后。以劫为日之剎耶。是则不可以此一方类定於成佛时劫之数。二果类剎者。即於一界。即具诸界。互不相见。时劫亦殊。安知修短。故朝菌不知晦朔。况春秋耶。况於大椿之岁也。宝云经云。善男子。菩萨不能思议如来境界。不可思量。但为浅近众生。说三僧祇修习所得菩提。而实发心已来。不可计数。贤首释云。不可计者。不可计数阿僧祇也。义分齐云。若依小乘。自有三人。下根者。谓诸声闻。极疾三生漏尽得果。极迟经六十劫。中根者。谓独觉人。极疾四生得果。极迟径百劫。上根者。谓佛定满三僧祇劫。此中劫数。取水火等一劫为一数。十个一为第二数。如是展转。至第六十。为一阿僧祇。依此以数三僧祇也。若依大乘。修行成佛。定径三僧祇。但此劫数。不同小乘。何者。此取水火等大劫数。至百千数。此复至百千。为一俱梨。名第一数。数此俱梨复至俱梨。为第二数。如是次第。次取数等。能数至第一百。名一阿僧祇。此即十大数中第一数也。依此数。满三僧祇。仍说百劫修相好等。智度论。破此别修相好。不许三祇之外别修。即是实教之意。然实教之意。自有二义。一定三僧祇一方化仪故。又是实佛故。起信论云。或示超地速成正觉。以为怯弱众生故。或说我於无量阿僧祇劫。当成佛道。以为懈怠众生故。能示如是无量方便。不可思议。而实菩萨。种性根等。发心则等。所证亦等。无有超过方法。以一切菩萨皆经三阿僧祇劫故。斯则定也。二者不定。复有二意。一为通余杂类世界故。如胜天王说。即前树形等是。二据佛德无限故。如宝云经。若约别教一乘。融摄以说。如毗目仙人执善财手。时经多劫。处历无边故。不可以长短思之也。若显超胜。一生顿圆。若约甚深。多劫莫穷。故云不可定执。贵在入玄。
▲言三十四心者。十六心中。八忍正断三界分别烦恼。兼断下八地俱生烦恼。於中八智。证彼所显择灭无为。所谓苦法智忍一。苦法智二。苦类智忍三。苦类智四。苦谛有四既尔。集灭道谛各四亦然。故有十六。非想一地九品俱生烦恼。无上可忻。世道不伏。前十六心不能断除。别起故。九无间道断惑。九解脱道证理。并前十六。共成三十四心。问藏教之中。说大乘故。天台不名小乘。以为顺理者。清凉立作小教。岂不违耶。答天台但据所说。有大乘故。清凉却据能说。唯小乘故。且如佛说经。谈外道义。不名佛教耶。彼既不随所说。但就能说。名为佛教。此何不尔。
钞不诠别理者。不诠法空理也。
▲不断别惑者。不断所智障也。
▲言一相无相者。谓一真空相。无彼虚妄想故。
▲言又已得故者。前藏教初对旧医戒定慧故。创得新医戒定慧故。可立三藏之名。通教重得。故不建号。如极善地预流果从初建号故。或前教已得藏名。后教不可重立。若重立时。即有相滥故。
▲言异生灭三者。三学各具无量相故。三学同以一理统之故。
▲言不可得空者。带妙有之空故。
▲言虽说历别等者。此意。纵圆教中。有行布义。夺归圆融。但属圆教。不属别教。若尔何故次段钞云迷其行布。谓为别教。但取圆融。以为圆教。答彼师本意。带圆融行布。夺归圆教。单行布义。判属别教华严一经。具二行布。地前行布。带彼圆融。判归圆教。地上行布。不带圆融。判归别教故。问何故圣教更互而说。答有深所以。故贤首云。谓如三乘中。亦有说因陀罗微细等。而主伴不具。或亦说华藏世界。而不说十等。或一乘中。亦有三乘法相。谓以十眼中亦具有五眼。十通中亦有六通等。而义理皆别。此则一乘。垂於三乘。三乘参於一乘。是则两宗交接。连缀引摄。成根欲性。令入别教一乘故。
疏未明法空名别等者。谓唯说生空狭故名别。复说法空宽故名通。
钞良以自谦者。故周易谦卦云。谦亨君子有终。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终也。释曰。众卦之内。唯彼卦而无咎。诸师立义。独此师而无非矣。
疏二谓小乘於真如随缘不变等者。此疏言略。具足应云。於真如随缘不变二分义中。唯得不变。故名一分。二空之中。唯说生空所显之理。故名为半。
钞儒教等者。优柔弘润。於物必济曰儒。用之不匮。於物必通曰道。其九流七经等。前文已具。
疏既得不变一分岂名为满者。问彼据义别立名故异。何得相从而伸其难。岂非异门难异门耶。答约义虽殊。立名不便。何者。颇有智者。呼五尺人为短长汉。望六尺人。故号其短。对四尺人。又号其长。亦就义别。不容他难者。准此所破。但破第三。何故科文云破后三。显破第三。影兼余二。谓此分满之名。不立余二。分满之名岂成。又所对分满二名不立。能对半满。两号宁存。科破后三。诚不虚矣。复有渐顿。安辨偏圆不晓等过。疏略不言。学者准知。
钞岁次娵觜者。星名也。雅云。娵觜之口。营室东壁。四方似口。因立名也。若准阴阳。有年直月直日直时直等。此或年直月直也。
钞前四名即衍公四宗义在立宗之初者。下文云。一因缘宗。谓萨婆多。(显正因缘。立有缘果之性。)二假名宗。谓即经部。(破於定性。但从缘有。万法从缘。故无定实。如铁之坚。过火即镕如水之湿遇寒即坚明知从缘。即无定性。假名而有)三不真宗。诸诸般若。(第二但破於性。而有其相。如会指成拳。虽无定性。非无拳相。今复破之。明性相俱空。为法空矣)四真实宗。谓法性真理佛性等教。(第三但除妄计。以显空义。未彰妙有不空真性。今此方显妙有之真性。又第一宗。是因缘所生法。第三宗。即我说〔即我说〕即是空。第二宗。又为是假名。第四亦是中道义。故此不叙)。
大方广佛华严经谈玄决择卷第四
录摘文解
真身 与法界合其体等 三江 同一法身云 约十地身十佛 依起无碍 非情佛体 色究竟天菩萨示高大身 十地功德 若不融前义亦失经宗 十类众 因果二分古有多说 十二部修多罗 儒夫子为主 三科三十七品 十二分 教海冲深 四辩 八音 四轮 不生灭 四谛十二支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开得多失少 出现十喻 或有国土唯说三乘 十异 四句四顿四渐俱以喻显 会三为一 三点成伊 三僧祇修六度 三十四心 虽说历别 衍公四宗
大宋咸淳第七(辛未)岁春中月下七日於宋朝湖州思溪法宝禅寺借得行在南山高丽教寺之秘本谨以写留之毕。
执笔沙门辨智
大方广佛华严经谈玄决择卷第五
上京开龙寺圆通悟理大师
赐紫沙门 鲜演述
钞玄飙才举则无着牵羊者。论语云微子玄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注云微箕二国名子爵也。微子纣之庶兄。箕子比干纣王诸父。微子见纣无道早去之。箕子佯狂为奴。比干以谏见煞)武王遂统杂兵。八百诸候不期而会。一陈交锋。纣军大败。纣王既败。左手执猫。右手牵羊。降伏之相也。
▲言翊羽暂腾则陈那乱辙其。乱辙之言。出於春秋。鲁庄公十年齐师伐鲁。鲁庄公将战。鲁人曹[(虺-兀+(小/(几@示)))-虫+(利-禾)](音贵)请从。(才用切)公与之乘。(绳证反共在兵车也)战於长勺。(上酌反地名也)公将鼓之。[(虺-兀+(小/(几@示)))-虫+(利-禾)]曰未可。齐人三鼓。[(虺-兀+(小/(几@示)))-虫+(利-禾)]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虺-兀+(小/(几@示)))-虫+(利-禾)]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用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则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知非诈也。释曰。配合消文可以意得。
钞护法难陀未有得圣之文者。难陀可尔。护法菩萨。若准唯识论枢要云。菩萨临终之日。天乐霄迎悲声动域。空中响报波罗门曰。此是贤劫千佛之一佛也。
钞初时约依他说有者。四谛之中。灭谛是圆成故。七十五法中。三无为亦圆成故。但从多分。故作是说。
▲言初即相无性者。体相无故。
▲言次无自然性者。托因缘有故。自然性无故。
▲言后由远离前(遍计对依他名前)所执我法。(二空生圆成门也性也)。
钞此中等者。指当段疏义。当钞中四门之内第二。约心境空有。论了不了也。遍计唯境。依圆通心。前第三时等者。指前段正显所立疏也。即是钞中四门之内第一门也。而言含者。初时不云约三性故有。次时不云约三无性故空。唯第三时方言三性三无性。故云含也。
▲余二门者。即一乘三乘成佛不成佛也。
钞二智光论师至无相大乘为真了义者。问准此所明。空教性教合为一种。何故圭峰性宗空宗。分成十异。故彼师云。第一第二空有相对。第三第一性相相对。皆迢然易见。唯第二第三破相与显相对。讲者禅者同迷。皆谓同是一宗一教。皆以破相。便为真性。故令广辨空宗性宗有其十异。一法义真俗异(空宗则未显灵知之性。但以一切差别之相为法。法是俗谛。照此诸法。无为无相。不增不减等为义。义是真谛。故智度论。以俗谛为法无碍辩。以真谛为义无碍辩。性宗则以一真之性为法。空有等种种差别为义。故华严十地云法者知自性。义者知性灭法者知真谛。义者知俗谛等。十番皆以法为真谛。以义为俗谛)二心性二名异。(空宗一向目诸法本源为性。性宗多目诸法本源为心。目为性者。经论多同不必叙述。目为心者。胜鬘云。自性清净心。起信云。一切诸法从本已来离言说名字心缘等相。乃至唯是一心)三性字二体异。(空宗以诸法无性为性。性宗以灵明常住不空之体为性。故性字虽同。而体异也)四真智真知异。(空宗以分别为知。无分别为智。智深知浅。性宗以能证圣理之妙慧为智。以该於理智通於凡圣之灵性为知。知通智局)五有我无我异。(空宗。以有我为妄。无我为真。性宗。以无我为妄。有我为真。故涅盘云。无我者名为生死。有我者名为如来)六遮诠表诠异。(遮谓遣其所非。表谓显其所是。又遮者拣却诸余。表者直示当体。如诸经所说。其妙理性。每云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等。皆是遮诠。若云知见觉照灵鉴等。皆是表诠。若无智见等体。显何法为性说付法不生灭等。如说水云不乾是遮云湿是表。诸教每云绝百非者皆是遮词。直显一真方为表语。空宗之言但是遮诠。性宗之言有遮有表。但遮者未了。兼表者乃的等)七认名认体异。(谓一一法皆有名体。设有人问每闻诸经云。迷之即垢。悟之即净。纵之即。修之即圣。能生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此是何物举义用问也。答云。是心举名答也。愚者认名便谓已识。智者应更问何者是心彻其体也。答之即心指其体也。以此而推。心之名体。各为一字。余皆义用。知之一字。贯於贪嗔慈忍善恶苦乐万用万义之处。今时学禅人。多疑云。达磨但说心。荷泽何以说知。答直须悟得。心是名不是体。知是体不是名。即真妄垢净善恶。无义不通也。空宗等恐浅根随言生执。故但标名。而遮其非。广以义用而引其意。性宗令上根亡言认体故。以知之一言。直示其体。)八二谛三谛异。(空宗所说。世出世间。一切诸法。不出二谛。学者皆知。不必引释。性宗则摄一切性。相及自体。总三谛以缘起色等诸法为俗谛。缘无自性诸法即空。为真谛。(与前宗同)一真心体。非空非色。能空能色。为中道第一义谛。(与前宗别))九三性空有异。(谓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空宗云。诸经每说有者。即约遍计依他。每说空者即是圆成实性。三法皆无性也。性宗即三法皆具空有之义。谓徧计情有理无。依他相有性无。圆成情无理有相无性有)十佛德空有异。(空宗说佛以空为德。无有少法。是名菩提。色见声求。皆行邪道。性宗则一切诸佛自体。皆有常乐我净。十身十智。真实功德。相好通光一一无尽。性自本有。不待根缘)此上所明。十异历然。二门焕矣。岂得二宗合为一教。今谓通云。会不会故。既师宗各异。何须会释。或总对相教小教。合为一宗。分别分破相显性。开成二教。故不相违。如通论大小。二乘作声闻乘。权实共为菩萨。大小各开。如名可知。以彼例此。居然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