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谈玄抉择

  钞其第三。亦约化法。拣异前二。从多分说。此释妨也。应有问言。第三亦约化法。何不疏云亦约化法。答有二意。一顿渐二名。恐滥延师。以义拣之。故偏云耳。第三圆教。前无师立。无相滥故。不云化法。二从多分说。文显可知。
  钞若渐根生熟俱渐者。(桃儿生熟俱桃)顿根生熟俱顿。(杏儿生熟俱杏)则顿渐可分。(则桃杏可分)上举是也。下显非也。既云未熟名渐。已熟名顿。(既云未熟名桃。已熟名杏)此则於一渐根。但生熟为异。无别顿义。(此则於一桃儿。但生熟为异。无别杏儿)。
  ▲言生必至熟者。渐具顿也。熟必从生者。顿具渐也。
  ▲言则第一难过失等者。过者越也。其难过越矣。或过者失也。其难错失。或是遣字悞书过也。故钞云。为此一通。三难皆遣。
  ▲言况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等者。纵合为一义。通释此意。既得正觉。尚名圆阶。何况分阶耶。问若就行布。不名分阶。若就圆融。但名圆阶。是则进退不明分阶。云何合符。答就圆融。而成正觉。名阶佛境。约行布。而存初心。名分。两义相合名分阶佛境。或举胜况劣也。既初心而即成觉。得名圆阶。若初心而即十地。岂非分阶耶。
  疏隋末唐初吉藏法师等者。问法华为本末耶。答亦本亦末。故对所摄而称本。对所归而称末。或唯是本。故钞云。又经但云除先修习学小乘者。明知经意不指般若等为枝末也。法华为本。居然可知。
  钞俱无实证名不上车者。故弥勒所问经论云。一切声闻辟支佛人。不能如实修四无量。不能究竟断诸烦恼。但能折伏一切烦恼故也。又经云。汝等所得涅盘非真灭度。又经云。若不信此法。得阿罗汉果。无有是处。已上二乘。无有实证。又出现品。设有菩萨等文。可证菩萨无有实证。若尔既无证。云何出界。今谓。通云。非是三乘圣人全无所证。但彼所证。实是一乘。都无其三。俯应权根。假言三种。今约一乘良断。故无三乘实证。如彼三兽同渡一河。实无三河。非谓全无所渡之河。云何到岸。故贤首义分齐云。若望自宗。并皆得果。若不得者。云何出世。今云俱不得者。以望一乘故。是以实映权即方便相尽故皆得无也。若欲逈彼三人入一乘故。以至自位究竟处故。后皆进入别教一乘故。
  ▲言并无体故者。所有法体夺归一乘故。说三乘无体。勿谓同兔角等无故。如分一品字而作三口。收归一品。三口无体故。
  ▲言无尽生智是二乘车体者。问二乘无学起此二智不。若起二智。云何不得。若不起二智。云何言出界。岂烦恼不尽而出界耶。答起此二智。故得出界。但就一乘良断夺归一乘。故云不得。又解言出界者。就三乘自说。言不得车。据一乘傍断。但就三乘自说。亦得其车。但约一乘傍断。亦不出宅故。贤首义分齐云。若先以三乘引。后令得一乘。亦是三一和合摄根成二益。故属同教。此如法华经说。
  ▲言丈六权智等者。问色天四智。岂非牛车。答且据三乘共信。故作此指。或就寄化显报。作如是说。
  ▲言诸子皆索故者。问喻中索权(故经云。羊车鹿车牛车。愿时赐与)法中索实。(一乘根发根宜扣圣言义索者)若为通会。答喻就能索故分其三。法从所索故为其一。
  ▲言谓为究竟不解索乘者。贤首教义云。摄益者。於中有三。一唯摄界内机。令得出世益。即以为究竟。此约三乘当宗说。亦如瑜伽等辨。二或摄界外机。令得出出世益。方为究竟。此有二种。若先以三乘。令其得出。后乃方便得一乘者。此即一乘三乘和合说故。属同教摄。亦名逈三入一教。此如法华经说。若先於一乘已成解行。后於出世身上。证彼法者。即属别教一乘摄。此如小相品说。三或通摄二机。令得二益。此亦有二。若先以三乘引出。后令得一乘。亦是一三和合摄机成二益。故属同教。此如法华经说。若界内见闻出世得法出出世证成。或界内通见闻解行出世唯解行出出世唯证入。此等属别教一乘。此如华严说。今据初义。故云究竟也。
  ▲言三乘三根者。身子为上根。第一周法说即解故。四大声闻为中根。第二周喻说方解故。五百千二百为下根。第三周宿世因缘说。始得解了故。
  疏以为方便者。问此言方便。为实非实耶。答亦实亦非实。故贤首义分齐中。问曰。临门三车。为实不实耶。答亦实亦不实。何以故。是方便故。由是方便。引子得出。非不实。由是方便引。故非是实。此二不二。唯一相也。
  钞无虚妄咎者。彼得实益故。许劣与胜故。
  疏抑诸般若及诸大乘了义之经者。般若亦法了故。已有抑实之过。诸大乘了义之经。摄华严胜鬘等。乘法俱了故。成抑实之过也。
  疏会三为一者。问此言会三为一。为存为泯耶。答二皆可通。故贤首教义云。一切三乘等。本来悉是彼一乘法。何以故。三乘望一乘。有二门故。谓不异不一。初不异中亦二。一以三即一故不异。二以一即三故不异。门若据初门。三即一者。未知彼三为存为坏。若存如何唯一。若坏彼三乘机更依何法而得进修。答有四。一由即一故不待坏。二由即一故不碍存。三由即一故无不坏。四由即一故无可存。由初二义。三乘根得有所依。由后二义。三乘机得入一乘。由四句俱即一故。是故唯有一乘。更无余也。
  钞此是光宅之意者。此是依光宅意。难清凉也。
  ▲言若依此宗难者。就此清凉义。难清凉也。
  ▲言昔之权实二义亦存者。此是清凉通释也。此意。会二归一。昔实义存。无抑昔之过。会三归一昔权义存。四乘义成。故云二俱有理。若尔光宅若作是说。亦应无过。若许无过。清凉何得不依。今谓通云。不依法华。定断一代时教。何所摄耶。若三乘摄有抑实之过。若一乘摄在昔时故。彼立一乘三后一故。昔时一乘。非三后故。彼师唯立法华为一乘故。疏云。若唯说法华为一实等。彼若救云。昔日实教四乘不称者。由比汝宗不应依彼法华定断一代教法也。昔之实教。非所判也。
  疏若开权显实则三是一更无别一者。此是取昔之义。取昔三乘理行果也。昔说三乘。闭於一实。今云无三。即是开权。反表有一。乃是显实。
  ▲言则三是一更无别一者。则三乘理行果体。便是一乘。离此更无一乘别体。故名会三为一。当取昔义也。
  钞三乘之因同归一果故者。因字悞书应是字。
  ▲言开会等言并通四种者。四字悞书应是三字。捡钞自知。钞中但是理行果三。不言其教。
  疏若癈权立实等者。癈彼三乘权教即所癈也。立此一乘实法(理行果也即所立也)能癈能立一乘教即法华经也。
  钞三外无别一实之法故云义说为四等者。问前会三为一。当取昔义。故疏云。则三是一更无别一。此会三归一。当癈昔义。钞云。三外无别。一实之法。有何别耶。答前约理行果也故取。此约教故癈。故不同也。或前约三乘有体一乘无体。当取昔义。此约一乘有体三乘无体。当癈昔义。
  ▲钞即借涅盘第二。三点成伊喻者。文虽傍来。义乃要妙。故依出现疏钞简略明其纪纲贵令后学易知源矣。然大涅盘。盖众圣归源冥会之所。(总显深广包含无外)寂寥无为。(显深也)而广悉备。(显广也)形名绝朕。识智难思。(复拂深广之迹)今以无名。强名亦为五别。一释名涅盘。正名为灭。取其义类。乃有多方。(或云无作无起无为无相不识寂静安隐解脱。此等异名。皆是义翻。即多方也)总以义翻称为圆寂。以义充法界德备尘沙曰圆。体穷真性妙绝相累为寂。而言大者。横无不包。竖无初际。此约三德涅盘。若约义开。略明三义。一体大。自性清净故。二相大。方便修净。累方德备故。三用大。化用无穷故。二出体性。涅盘既妙绝常数。恬怕希夷。虽逈出百非。而靡所不在。今以义求。不出三法。即摩诃般若解脱法身。以为其体。所以三者。翻三杂染故。(翻烦恼成般若。翻结业。为解脱。翻苦依身即法身也)成智断恩故。(般若是智。解脱是断。法身是恩。兼应物恩故)成法门身般若也。法性身法身也。应化身解脱也。作用解脱故。能证大智。冥所证理。累永寂故。然此三种。不离一殊。德用分异。即寂之照。为般若。即照之寂。为解脱。寂照之体。为法身。如一明净相离。故此三法。不纵不横不并不别。(南北曰纵。〔踪〕即竖也。谓法身本有。次修般若。后得脱。则是〔踪〕义。东西曰横。谓同时异体故。合为一体曰并。各居一处曰别。滞在此四。并非涅盘。故皆云不。此意时则同异无碍。处则合离罔滞。体则一异莫拘。言思叵寄故云耳尔。)如天之目[○/(○*○)]。如世之伊∵。名秘密藏。为大涅盘。三显种类。虽理无统。义类尘沙。今自狭之宽。略分一两。或唯说一。即大涅盘。或说有二。自有三门。一余无余。(小乘有二释。一有宗云。涅盘体一。约时不同。得二名字。言体一者。於此宗中。烦恼业苦。以通力故。应起不起。择灭无为是涅盘体。此体是一。约对身智。得二名字。身智未尽。说前涅盘。以为有余。身智尽竟。向前涅盘。转名无余。非身智灭即名涅盘。以此身智起已谢灭是无常故。若断因故。令后不起。是非择灭。故非涅盘。二依成实。涅盘体二。生死因尽名一涅盘。生死果尽名一涅盘。由有宗中。要道亲断。方称拣灭。身口二业。及生死果。非道亲断。故不取之。成实由断烦恼。余不起故。见修断故。亦得拣灭。故名涅盘。然望大乘。皆名有余。有变易故。若依大乘。远公。自有四别。一云二死因尽名曰有余。二死果尽名曰无余。二曰。分段因果尽名曰有余。变易因果尽名曰无余。三云。分段因果及变易因尽名曰有余。变易果灭名曰无余。四者。唯就变易因果为二。分段因果属小乘故。又唯识云。二有余依涅盘。谓即真如。出生死苦烦恼。说尽。余依亦灭。众苦永寂。故名涅盘。释曰。此通大小。而说真如为体。即异小乘。论下料拣云。如何善逝。有有余依问也。虽无实依。而现似有。惑苦依尽说无余依。非苦依在说有余依。是故。世尊可言具四。余不繁引)二性净方便净。(本性净故。从因方便之所显故。亦如体用。余如别说)三真与应或分为三。此有二种。一约三乘。二即自性真应。(上明真应。自性合真。二皆约净。今皆自性。通於染净)或分为四。一自性清净。(唯识云。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本性净。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生死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其性本寂故名涅盘)二有余依。三无余依。四无住处。(唯识次云。二有余依。三无余依。具如上说。四无住处涅盘。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盘。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盘。一切有情皆有初一。二乘无学容有前三。唯我世尊。独言具四也)四彰业用。囊括终古。道达群方。靡不度生。靡不成就。故涅盘云。能建大事。则出现法门。皆斯用也。更有余义。并如第五正释其文。恐繁不叙故。上钞云。大涅盘一章。必尽其体用。诚不虚矣。
  疏实不兼权者。法了故实。乘不了故。不兼权也。
  钞上通别圆等者。问若据核其定实。唯成当教中义。云何通别圆耶。若据互有名通者。余之三教。亦应名通。皆互有故。又违前文云还非二乘折法进非别圆。此是三兽渡河之意等。今谓通云。但以无性空义。别圆亦有。各用当教。余义拣之。故无相滥。如彼终教事理无碍。圆教亦具。但以事事无碍。拣之成别。又解别圆教中所有通属。义皆通教故。余虽互有。各随增强。以立异名。不应别难。
  ▲钞六位通者。一乾慧地。(通三乘资粮位)二性地。(通三乘加行地)三八人地。(或通预流向或唯苦法智忍)四见地。(通三乘见道位)五薄地。(一来果)六离欲地。(不还果)七已办地。(阿罗汉)八辟支佛地。(独觉果)九菩萨地。十佛地。此之十地。不唯一乘。故名位通。
  ▲言九无碍同也者。断九品惑。无间道也。
  ▲言九解脱者。证九品择灭之智也。
  ▲言二种涅盘者。有无余二涅盘也。
  钞苦有无量相等者。约一界中。有十千名故。又经云。分别诸阴。有无量相。悉是诸苦。非是声闻缘觉所知。
  钞略无无作四谛者。阴入皆如。无苦可舍。烦恼即菩提。无集可断。生死即涅盘。无灭可证。边邪即中。无道可修。名无作也。
  钞一教别谓恒沙佛法者。谓诠恒沙俗谛理之佛所说教法也。
  ▲言藏识有恒沙俗谛理者。谓十梨耶九相六染五意等也。上约多分故。钞云。别教多约俗谛。即其义也。
  ▲言道种智者。断界外惑。历别假观之智也。
  ▲言正说中道者。表自义也。谈事即理故。谈理即事故。无不与实相相应故。
  ▲言教不偏者。拣他义也。通多约理。别多约事。故号其偏。
  ▲言一切种智者。一智一切智。遍知之智也。
  ▲言不断而断者。非初非中后名不断。前中后取故名断。故经云。不断淫怒痴。亦不与俱。
  ▲言自然而流入者。流入中道也。
  ▲言不踪(无前后故)不横(非同胜也)不并(非一体故)不别(非异处也)。
  钞折至极微都无实色者。问小乘说彼极微是其实也。云何言都无实色。答若更折时。便成空现。故云都无实色。或至极微。眼不得故。云都无实也。
  ▲言体法明空者。一云体谓体性。体性本空。不须折破。如彼空华体性空故。一云体谓体达。体会了达本来空故。迷谓有体。达如空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