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大小乘释经部
- 华严部疏
- 华严经谈玄抉择
华严经谈玄抉择
▲言皆不能安等者。反表唯第十地菩萨方能所谓安存而不舍信受而不疑。上二约文。包摄而不散。次一约义。住持而不亡。次一双通文义。
钞具缚凡夫能知等者。问前说九地不知。今云具缚能知。岂不相违。今谓。通云。前云九地不知。不能尽知。此云能知。少分知故不相违。或前约证穷。此据信解。或前自力。下不测上。此据他力。上加於下。故不相违。
▲言仰推之智者。彼经胜鬘白佛言。三种善男子善女人。於甚深法义。离自毁谤。生大功德。入大乘道。何等为三。谓若有善男人善女人。自成就甚深法智。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随顺法。善男子善女人。於诸深法。不自了知。仰推世尊。非我境界。唯佛所知。是名善男子善女人仰推如来智。除此诸善男子善女人已。余诸众生。於诸深法。坚着妄说。迟背正法。习诸外道。腐败种子。当以王力及天龙鬼神力而调伏之。
钞四轮者。下疏云。然庄严论等六名四种不放逸轮。先辨相者。各具五种因缘。一住好国土轮者。彼名胜士轮。言五缘者。一易求。谓四事易故。二善护。王如法故。三善地。处调和故。四善侍。同戒见故。五善寂。无喧声故。二依止善人轮五缘者。一多闻。二见谛。三巧说。四怜愍。不贪利故。五不退。无疲倦故。三集福德轮。当彼第四名先福轮。一可乐。谓由住胜世为因故。二无难。由值善人为因故。三无病。四三昧。五智慧。此三以自正轮为因。四发大誓愿轮。当彼第三名自正轮故。成实论名目发正愿轮。一善缘。妙法为缘故。二善聚。具福智故。三善修。止观诸行相应修故。四善说。无求利故。五善出。所有善法恭顺修故。然前二就果立称。后二从因立名。虽俱通因果。影略互显。前二外缘。后二内因。愿是智因福是福因。此四何缘受轮之称。依成实论。以此四轮能摧八难故。谓初住善处。能除五难。即三涂北洲及长寿。次依善人。除佛前后难。三发大愿。除世智辨聪。四宿植善根。除生盲聋哑。前五是恶处。六是恶时。七是恶因。八是恶果。或彼四轮。非此四轮。彼除八难之障。非判一代之教。多闻阙疑。未敢详定。
▲言四教者。藏通别圆也。
钞所谓解脱相等者。如次即是我乐净常之四德也(不空如来藏之相大也)。
▲言我此九部法者。故法华云。或说修多罗。伽陀及本事。本主未曾有。亦说於因缘。譬喻并祗夜。优波提舍经。是也。
▲言如经说一无常等者钞有六义如次是小教。立相破相顿教。终教圆教义也。
▲言生灭代谢者。由生待灭。非常灭由灭待生非常生。故名无常。
▲言无彼常故者。此依他法。无彼遍计常无相。无彼圆成常有相。名无常。
▲言不生灭者。谓但空真理本来不生名无。毕竟不灭名常。或俗谛门中。常有生灭。真谛无彼。故名无常。又准下疏义。引庵提遮经云。不生不灭是无常义。生灭即是常义。钞释曰。此意正显性相交彻。二义相成。生灭相尽。无常即常。故不生不灭是无常义。随缘变易。常即无常。则生灭是无常义也。又性即相故。不生不灭是无常义。相即性故。生灭是常义。又远公用中边论意。解曰。不生不灭是彼无常实性。故名无常。又生公释云。常之为无。乃所以无无常故。即不生不灭矣。即诸行而不可得。故入中道。非常非无常也。又肇公释净名云。小乘观法以生灭为无常义。大乘之士。以不生灭为无常义。无常名同。而幽致殊绝矣。其道虚彻。故非常情之所能测。妙得其旨。其唯净名乎。遣常故者。无常非谓有无常。无常常无。故云不生不灭是无常义。又大乘法师云。小乘以生灭为无常。谓不生灭为常。故今折彼。汝见有不生灭为常者。此常还是无常。故云不生不灭是无常义。
▲言无法可常者。绝待真理。无彼对待可常。故名无常。是故真门随顺。但具非常非无常之言念。今遮可常。故名无常。言非常非无常者。约圆融义。更互相即。故乃双非。不滞一边。以为中道。言又苦集灭道等者。随藏通别圆之四教。分生灭无生无量无作之四谛也。言十二支者。一无明支。(正唯分别兼通俱生世俗胜义二愚别发。下惑发上。上不发下)二行支(自性为思相应同聚福与非福不动业故)初发次招。并为能引。寔通种现。三识支(唯第八识)四名色支。(业招五蕴除后三支)五六处支。(业感六根)六触支。(业报触数)七受支。(业报受数)上五咸为导引。熏感同时。义立前后实唯种子。未润已前。假通现行。结生已后。八受支。(正唯俱生兼通分别)九取支。(或前爱增或目四取欲贪见戒我语取故)上二能润。实通种现。唯除不还。唯种润故。一发教润。不同无明。初后位别。分爱取二。十有支。(识等五支。能招行种。爱取润已近有果故)此三咸为能生。通前十支。或过或现。并为其因。而破常见。十一生支。(结生已去少壮已还)十二老死支。(衰灭之位五灭蕴为体)此之二支。咸为所生。或现或当。并为其果。而遣断见。实现假种老非定有故。色非徧地故。合附为支。病非定徧。忧悲不顺。故不立支。行人於此。而修观行。而有二种。一杂染安立观。二清净非安立观者。谓行粗浅安立施设名曰安立。菩萨将故断除。先顺观之。从无明生行。行生识乃至老死也。如是顺观生死相续。令生厌离。既顺观已。逆观其果。从何而有。谓观老死果由谁有。谓由生。乃至行支由谁有。谓由无明。作四谛观。观老死支。苦集灭道。乃至行支。准上可知。不观无明。以无因故。是故但作四十四智。非安立观者。无非分别智。体合如理。心境二冥。非假施设。名非安立。诸惑永灭。故云清净。於中有二。一顺。二逆。先顺观者。由根本智。见谛断惑。无明灭行不生乃至老死。苦果不有。无明灭故。慧解脱相应。诸惑灭故。心解脱。能发无明既灭故。所发诸业亦亡。惑业无故。后果不续。即得无学。得无学已。逆观所灭。生死苦果由谁灭。乃能由无明灭。又作七十七智。观十二支者。一一支中有三智。一观因智。二审因智。三法住智。观因智者。谓观老死从谁生由生生。次审因智。重审观故。推审二智别观三世法。法住一智总观三世故。共有七智。唯除无明。义不异前。余十一支。各有此七。成七十七智。缘生要义。经论多明。池鱼暂闻而生天。缘觉顿了而证圣。振毛张目。毕在疏文。举领提纲。粗如此说。
言又如中论偈云等者。偈有四句。初一句标法体。下三句释义。在境为三谛。在心为三观也。钞依四教具细显示。今束大纲。贵令易晓。一藏教释者。分折因缘果法。成无名空。藉托因缘果法。成有名假。由无故离常。由有故离断。合上空假二义名中。如一品字具上三义。分彼三口离散。品字成无。名空。假藉三口和合。品字方有。名假。具上二义。离定有无。名中。二通教释者。约体真空空也。就相妄有假也。双离断常中也。如一空华。约体本空空也。病眼见有假也。都无荣枯之相中也。三别教释者。缘生无性空也。无性缘生假也。空假所依佛性妙理中也。如彼镜像。实体无故空也。假相有故假也。空假所依清净明镜中也。四圆教释者。但将别教三种举一全收。即是上来。大纲已竟。下随钞逐难释者。
▲言虽三句皆空者。假言空者。独立法无故。中言空者。断常法无故。
▲言尚不得成即空等者。举浅况深。拣定也。此意藏教所明三义。尚不成破相通教所明缘生无性举体全真第一真空浅观。何况别教所明无性缘生佛性妙理第二第三幻有中道深观也。
▲言不须破灭体即是空者。形拣藏教折法归空也此教所明妄缘生时。体实是空。如彼空华病眼见时体实本空。
▲言而不得即假即中者。以彼破相空宗。不存幻有之假相。未彰佛性之妙理。
▲言设作假中皆顺入空空者。彼宗设纵作假中二观。核其定实。还成空观。如作假观。审知万法。随顺世俗。虚妄为有。称实是空。如作中观。了彼但空之理无断常故。岂非是空。故钞云。假亦即空。假施设故。中亦即空。离断常二边故。
▲言进非别圆者。非同别圆三观足具故。
▲言即空即假即中者。非是三谛互即。但是一种之法生之法。即此三义。若云三谛互即。何异圆教。言即空者。约遍计也。即假者。约依他也。即中者约圆成也。
▲言三种迤逦各各有异者。空假中三。展转相望。各各不同也。如揽麻成绳。妄认作蛇。三义各别。蛇空。绳假。麻为所依。以况中道。
▲言三种皆空者。义当三无性也。
▲无主故空者。无实我也。虚假故空者。无实法也。无边故空者。无断常也。问岂空假二观。不离断常耶。何故中观独名无边故空。答空多涉断。假多涉常。唯斯中观。迥离断常。故独名得。
▲言三种皆假者同有名字故者。谓物无当名之实故。既无当名之实。岂非假也。如食油名寔非食油。
▲言中真者。真谛之中。遍计空故。中根者。俗谛之中。化众生故。中实者。义谛之中离虚妄故。所以三谛通名中者。俱离两边故。
▲言不住作不作者。作即动也。不作静也。不住彰动静无碍。即是寂用无碍义也。
▲言虽三而一者。行布不碍圆融也。虽一而三者。圆融不碍行布也。
▲言三种皆空者。标也。言思道断故者。释三谛绝迹故皆空也。
▲三种皆假三种皆中。文显可知。
钞今分后二之语不分初一者。此意。但由后之二语故分教。非由初一故分教。若分教时。三语皆分。如世弟兄三人。长者唯和孝。次唯转逆。少通孝逆。若据长兄不可分居。但据二弟故乃分居。若分居时。三皆分居。分居之因。唯后二故。不关初一。
疏言有通别就显说故者。此潜通外妨。谓有问言。若细推寻。互不互通。故此遮云。今就显说也。
疏王之密语所谓别故者。此喻。王言虽同。所要物殊。臣不分别。岂符王意。法令准之。佛言虽密。义有权实。若不分别。岂符佛意也。
钞有四无常者。摄相说也。无常为门。苦空无我皆号无常。故云有四。
▲言若佛出世等者。经有五节。一寄佛宝。显无常观。二寄法宝。显苦观。三寄僧宝。显无我观。佛亦名僧。上首僧故。上三所观。唯属生死。能观唯属权行。次合水盐马三喻也。四四於空中显正解脱。所观唯属解脱。能观双通权实。但无二十五有。欲令比丘修学空想。通权行也。
▲言二十五有者。颂云。四洲四恶趣。梵王六欲天。无想五那含。四空并四禅。广如涅盘十四。而解脱中。空无我空苦空不净空无常。遮此四种权行。能空之法。即是真常解脱异名。密含三德。所谓不动是乐德。无想是净德。无变是常德。唯寔行也。虽含权实之行。并合前器喻。五寄佛性彰其妙有。兼显我德。即合前马喻。此五节经。前三节文理显可知。后二节文。钞释有二。一云。空是真空。遮诠显实。(遮四权行)佛性是妙有。表诠显实。(显一实行)二云。两节经中。含具四德。空中含三德。如文昭着。佛性中含我德。四德具矣。在境名德。在心名行。
▲言马又我义者。此钞言略。具足应云。最后佛性。彰其妙有。即含前马。又是我义。此言又者。非是对前不自在马。但对空中三种异名。已具三德。佛性合焉。又是我德。两节文中。四德具矣。学者细思。勿滞旧闻不生正解。
▲言是则此中具彰八行者。此一段经中。具彰无常苦无我空四种权行常乐我净四种实行。故名为八。
疏以深为浅失於大利者。类焦沅而鬻炭也。
▲言以浅为深虚其功者。同蒸砂而求饭也。
钞如言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等者。初心成佛。因彻果海。称性深义。若能善修。顿成佛果。理定无疑。如不分教。却同权宗。但是如来接引劣根。方便假说。致令行人不能正修。称性圆融。发菩提心。高推圣境非自分故。殊不知自身包性德而为体。本是如来依智海以为源。随缘流浪。有何得而不本具。有何行而不能修。若云如此妙行贤圣所修。非我能辨者。即是欺诬自身本具法身真佛。不唯失其大利。抑又妄招过罪。故神变经说。若有人见神咒功验殊胜。却云此是普贤文殊等能为斯事。非我所能者。断秘密乘命根。犯三昧耶净戒。何以故。良以欺诬自身本具法身真佛也。上之过罪。并不分权实尔。故下疏云。若谓久习无明云何顿成大智者。岂不闻冥室千年之暗一灯倐忽顿除耶。夫机差教别。圣旨深玄。并未证真。同居学地。共详圣智。诚日戈难。且以浅为深。有符理之德。以深为浅。有谤法之[亿-音+(天*天)]。以远为近。则有益於行人。以近为远。法非我分。诸佛说教。贵在俯就物机。后辈学人若欲高推圣境。傥失大利。岂不伤哉。旦夕钩磻溪朝升台辅。岂谓夫明经常选而语其优劣者哉。况才生王宫。贵极臣佐。宁同百战夷项备历艰辛。况十千劫之功高。亦非聊尔人耳。是以语其智。等虚空而非类。论其德。碎尘剎而难量。极念劫之圆融。尽法门之重现。初心契於智海。岂有边涯。犹微滴入於天池齐无终始。经云。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等。即其义也。
▲言分折权(小始二教)实(后之三教)取舍偏(前之四教)圆(第五圆教)迟(前三种教迟成佛果)速(后二种教速成佛果)。
▲言三时者。有空中也。
▲言三轮者。转照持也。
▲言半满者。文显。小乘名半。大乘名满。意通权教名半实教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