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谈玄抉择

  疏若不融前义亦失经宗者。此意若不融前权佛。权外立实。亦失华严无碍之宗。问前之四教。为有佛耶。为无佛耶。若云有佛。何故下钞云。前四因中即有。至果皆无。大钞又云。别教十地证竟。但是圆家住尔。出现品说。权教菩萨。终不生如来家故。岂有佛耶。若云无佛。何故疏云。若不融前义。亦失经宗。权教无佛不融何过。今谓通云。若依前四教。实行众生。当不成佛。如前引教。是知无佛。若依圆教修行。已得成佛。为应权根。示作权佛。此佛是有。若不融此。故失经宗。
  疏明将有说必须静鉴前理者。周易系辞云。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到用也。注云。精义物理之微者也。入神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者也。故能乘天下之微。会通其用也。斯之谓也。
  钞含前四意者。静鉴二字。具前第一第二故。或以言略。应云明将有说必须静鉴。前理受诸佛加。含前四意。
  钞入毗卢遮那藏身三昧者。毗卢遮那能观大智。如来藏身所观深理。以果拣因。毗卢遮那之如来藏身三昧定也。从境彰名。或即体为名。
  ▲言菩萨者。拣果也。言无量者。十住各摄多闻善巧。言方便者。任性能智观解善巧。
  ▲言入者。谓心诣於法言善思惟者。巧顺理事。拣无碍无心成事。
  ▲言智光者。智即是体。光有三义。一正智前相。二断惑真用。三了境俗用。真俗二用无碍。明照理事法界。
  ▲言智慧光明者。照事名智。照理名慧。此二无碍。能破见惑及与无明。
  ▲言剎那者。时之极□也。言际者。时相都寂也。
  ▲言佛华严者。万行被敷严法身故。
  ▲言频伸者。缩展之义也。即用之体。寂而造极曰频。即体之用。不为而普周。曰伸。通言入或云住者。五识对境。意从门出。远境护根。意识却入。此通权小。今此经宗。即照之寂名入。即寂之照名出。入已未起名住。
  ▲言二不入者末入位故者。问明等三。其义可尔。名号等三。其理如何。说佛三业。岂未入位耶。故下钞云。信求入位。许不入定。说佛三业。何不入定。以果从因。因即十信。十信不入。果亦不入。是十信中所说果故。
  ▲言说世间法尚须入定者。世界成就品。普贤入定是也。
  钞眉间放光者。通表一乘中正之道者。下疏释云。表离二边故。於体不许有无二边。於义不着常无常等诸法相边。於行不习苦乐二边。於道不住邪正二边。於人不执因果二边。於教不说世出世二边。於谛不见真俗二边。於化不定权实二边。是故为众放眉间光。
  钞譬如暗中宝者。喻法显略。喻中五事。一暗。二宝。三无灯。四有眼。五不可见。喻阙有眼一事。法中五事。一障染。二心宝。三无人说。四有智慧。五莫能了。法阙(障染)一事。学者应知。
  钞言有情者即含前佛菩萨等者。问佛菩萨是情佛非有情。若是有情。发弘愿云。有情无边誓愿度。岂是佛所度耶。若非有情。何故钞云。言有情者。即含前佛等。答言有情者。通有三义。一情者爱也。二情者识也。三情者性也。若约初义。佛非有情。若约后二义。佛是有情。六十二种有情中。佛是一数。或据示现佛为有情。亦通初义。爱语罗睺故。
  钞五类法界皆有说义者。问第四既泯法界。既是人法双亡。绝言绝相。何有说义。答但因人法双泯之义。引生了解。便名为说。非要兴言。故纲要云。说者则谖於万类。触物皆有表彰。是也。或泯不碍存。故有说义。问准此所谈。能说之人通世间。与前依主。复有何别。彼亦融三世间故。答统体咸同。就义有异。彼据以佛为门。此据本位而说。故无相滥。
  疏七依听者。然准外典。而有三种文。子云上学神听。中心。下耳也。
  疏即下诸众略有十类至文当明者。故下钞云。一影响众。(若影之随形响之应声)二常随众。(谓作辅翼得圆满故如贤首等)三守护众。(为守护如来如执金刚等)四严会众。(为庄严如道场神等)五供养众。(如偈赞即行供养若华香幢等即财供养也)六发起众。(诸请叹者即其事也)七当根众。(闻法获益当根领悟)八表法众。(同名林等表行同名首等表信)九证法众。(顺证佛菩萨等说证不虚故)十显法众。(即声闻不闻显法不共故)对前十类辨(权实)者。影响一众。自有二类。一果德众。谓能加证法诸佛互为主伴。非权非实。然权实有其二类。一本高迹下。如佛为菩萨。二本下迹高。如菩萨为佛。今既是佛。则非迹下。实是如来。又非本下。即是实非权。无权可对。故亦非实。因果海故。若位极菩萨影响一向是权故。有经云。昔为能仁师。今为佛弟子。二尊不并化。故我为菩萨等。当根唯实。余八通权实。若辨地位。影响证法通因果。余皆为因。因位高下。以难准定。
  疏除当根众余皆见缘者。此意当根之众。即第三顺根感因。故此除之。若尔何故纲要云。听者则正在当根傍兼影响。今谓通云。此约以人从法。当根属因。纲要约人法别论感者。善相乃在因中。当根之人故在缘摄。故彼此文。不相矛楯。
  疏然有二类。一者言请。二者念请。诸会有无。现相品当辨者。故下疏云。四请问仪式。复有二义。一约言念。二约通别。初中请有二种。一言。二念。答亦有二。一言答二示相。交络相望。应成九句。在文唯四。初会之中。具二问答。谓现相品长行念声供声言请。初光示法主现华表义。现众表教。即示相答。三昧品中。以言重请。下之三品。亦以言答。第二会唯念请。如来示相答。菩萨言说答。佛心自在。不待兴言。佛力殊胜。现相能答。第八会言请言答。此显菩萨不同佛故。第九会念请示相答。显以心传心。唯证相应。离言说故。二通别者。初后二会。别问通答。二八两会。别问别答。又初会亦得是别问别答。次文当明。
  疏如第九会者。一云属上。第会中。佛入师子频伸三昧。令大众顿证法界义。当说经故。疏云师子奋迅众海顿证於林中。即其义也。二云。属下。第九会中。普贤文殊等。承佛神力。说经故。三云。属上。九字误书应是七字。第七会中僧祇随好佛自说故。四云属下。第字应无。通指九会。因人说经。要假上加。
  ▲言不异前故略有无加者。谓第八会。重总说五十二位故。
  ▲言不入定故无有加者。为第二第七第九三会。说人不入定故。
  钞一切说是一说者。显法无异故是一说。问其第四句我等诸佛。亦如是说。亦显法无异故。与此何别答彼就说人体非一故。与此不同也。又准下钞云。然有四句。一一切处文殊同一说偈故。是一切即一。二但一文殊十节说偈。是一即一切。三各於佛所。即一唯是一。四诸处文殊各偈不同。即是一切中一切。今此所论。即当初句。
  疏若尔僧祇随好应非一切者。此难影略。更云应非同说应非果海无言。或此难中。通含三难。同说一切说果海无言三义通表一经。僧祇随好既佛自说。是知三义不能该摄一切。故云应非一切。
  钞唯佛能了故佛自说者。文准下疏。(第八下半六十九纸)云佛自说者。有二意故。一僧祇因终此品果极故。二皆佛说。二好用劣相。而用难思。恐物不信。故佛自说。
  ▲言欲拂前因果之相故佛自说者。一云余菩萨说。表因分可说。对彼因分。果分名不可说。今佛自说。却表因分不可说。前对因分可说。果分名不可说。今表因分不可说。已无可说之迹。果分宁有不可说之迹。故钞云尔。二云余品菩萨因人说。如来果人不说。表因分可说果分不可说。若不重遣。还成滞迹。今如来果人说。菩萨因人不说。表果分可说(但可总标令人知有)因分不可说。(拂迹入玄冥同性海)无前因定可说果定不可说之踪迹也。故贤首义分齐云。一性海果分定是不可说义。何以故不与教相应故。即十佛自境界也。故地论云。因分可说果分不可说是也。二缘起因分即普贤境是也。此二无二。全体遍收。其犹波水。思之可见。又下疏云。是地所摄有二种。一因分。二果分。说者谓解释。一分者是因分。以於果分为一分故。然因果二分。古有多释。全乖文旨者。今所不论。有可通者。正而用之。直望论意。即指义大。为果分故不可说。(远公云。三是所显证道之行。四是证道所表地法。此二合为义大。以证依法成。法由证显。故合为义贤首云。一所依果海。如太虚空。二地智所证。十重法界。如空中所尽之处。三根本地智。能证法界。如前依尽相。此三合为义大)说大为因分。是则可说。(远公云。一是言教。二是所说教道之行。此二合为说大。以行依言成。言依行发故。合为说。贤首云。四诸地后得随事起行。悲智不住。五诸地加行。所起解行。为趣地方便。六寄法显成。诸地差别。此三合为说大)更以义取。略有二种。一唯就十地以明。以证智为果分。方便寄法等并因分。此复二义。一以修证相对。则方便造修为因分。息修契实为果分。二以诠表相对。则以寄法显地差别为因分。真实证智为果分。如初三地寄同世间次三寄二乘及禅支道品等。令众因此表解地义为因。所表证智。是此因之果。斯皆智言所不及。故不可说。如彼鸟迹同於虚空。方便寄法可以言显。故云可说。如空中鸟迹约鸟说异。是以一迹。通有二分。即可说不可说也。二约究竟佛果对普贤因说。义通一部。谓即此证智冥同究竟果海为果分。如鸟处之空不异大空。地相之因。同普贤因。以广说则有无量着别事。殊胜愿力。复过於此故。是则迹处之空随於空处之迹。亦有说义。地智亦可寄言标举故。问上论云。是地所摄有二。如何说为究竟果耶。答岂不向言冥同果海。故上论云。此智是谁证。偈言佛所行故。又上加分云不思议佛法。又地影像分云。彼十大山因大海得名。大海亦因十山得名。菩萨十地亦尔。同在一切智因得名。彼因果相顺故。是知论主亦用究竟之果为十地摄。又且依一相不可指陈等。云不可说及与可说。若有因缘故。果可寄言。即事入玄。因亦叵说故。云说少分也。不可局执。上言因缘者。即四悉檀也。故下钞(十九上半十纸内)云。果海离言。唯证相应。皆不可说。有因缘故者。即四悉檀因缘。即得无说之说耳。因果二分别教要义事希览者审细详悉。
  钞但有作用发起等者。故下疏(第九上半三十一纸)云。第三入此三昧时下。明发起分。光明动地警群根故。后显出声令闻法故。前皆有加。而无发起。此有发起。而无加分者。前表解可从他。故有他加。此表行因己立故自力发起。又表行依解起无别法。故不加摄解成行亦须入定。圣旨多端。不可一准。
  ▲言冥常不舍又有意加故者。释冥加有二义也。前约自他俱不知故。后据唯他不知故藏摄。
  钞以契对经即名依主者。所契名契。若望能契。可作持业。或拣席经。拣别依主。
  钞如质多名心者。具云质多耶。即业起心也。泛言其心。通有四种。梵语名别。所目亦殊。一讫利他耶。此云肉团心。此是身中五藏也。(具如黄庭经五藏论〔讫〕也)二讫[口*栗]乃耶。此云缘虑心。此是八识。俱能缘虑自分境故。(谓色是眼识境乃至根身种子器界。是阿梨耶识之境〔名〕缘一分故云自分也)三战栗陀耶。此云坚实心。亦云贞实心。是真心也。通上质多耶集起之心。故有四种焉。
  ▲言今谓若十二部修多罗至思之者。清凉出古意也。谓修多罗分通三藏。修多罗藏通十二分。分藏互通。理趣既齐。无劳显示。但修多罗分。通余十一分。修多罗藏不通余二藏。此义不齐。故须解释。一云十二部帙不别故。修多罗分通余十一。三藏部帙别故。修多罗藏不通余二藏。二云。十二分三学无别许通。三藏三学隔别不通。今详不尔。但以余十一分有契合义。无修多罗名。乃用第一修多罗分名贯通。余之二藏虽有契合之义。然无修多罗藏名。仍具修多罗分名。不用修多罗藏名贯通。如京南二十里。有百姓。是京官所管。彼处自无官长故。京北二十里。虽有百姓。然非京官所管。自有押洲官长故。以喻对法。学者应悉。故钞自通释云。二藏之中有契合者。细思。由此得知修多罗藏名是别非总。古无总别不分失。又解修多罗分。约名通於三藏。当分之中。具三藏故。约名不通余十一分。别得总名故。余有别名故。约义通十一。略相修多罗。义该十一故。所以者何。以彼十一分。但重广释前略相故。修多罗藏约名。通於十二分。当藏之中。具十二故。约名所不通余二藏。别得总名故。余有别名故。约义不通余二藏。俱具总相。不具略相故。何以故。余之二藏。亦非重广释此故。细思细思。慎勿轻浮。故下钞云。其后一总别彼为挺拔。今正破之。彼意云。既契理合根。名修多罗。则律与论。皆有契合。岂得不名修多罗耶。故今示云。二藏有契合者。即十二部中修多罗尔。此约义该。何须更立两重总别。则三藏中修多罗。唯局总相。十二分中。却具三相。故从总相立於经藏。拣异二藏也。若兼顺义经非敌对。古无敌对翻名失。拣异席经。借义助名。古无以义为名失。古既无失。过归刊定。故前钞中云。非是重古轻今不欲欺诬亡没。是也。科云。伸全纵彰半夺者。一云。亦名四皆敌对。名全约义。唯圣教一名敌对余三名非敌称半。二云。但约名为难。刊定全是古人全非名全。更约义夺。古人半是半非名半。何者约名。古人言线是敌对一半是也。经非敌对一半非也。约义。古人言经非敌对一半是。线是敌对一半非。故云半夺。三云经线俱敌对名全。唯经从义名非敌对称半。是知古人亦知经线约名俱是敌对。经线亦义。俱非敌对。言线是敌对约名也。影取经亦敌对为线。明知言契经半从义耳。即其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