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大小乘释经部
- 华严部疏
- 华严经要解
华严经要解
三普贤三昧品者。现行境总答前问也。普贤德无不徧。表佛行门。三昧此云正定。即佛神力加被普贤。使入正定。现行境也。经云。尔时普贤承佛神力。入一切毗卢藏身三昧。能於法界示现众相。出生一切诸三昧法。成就一切佛功德海。时十方法界一一尘中有剎尘佛。一一佛前各有普贤入是三昧。以至令诸菩萨各得尘数三昧行门。是现行境。总答前问。故曰普贤三昧品。
已答前智境行境竟。自后一藏法门。一切因果无非智行所摄。故先以二门总答。所谓诸佛境界乃至菩萨发趣等法。总备於此矣。后三十七品即别答也。
四世界成就品者。即别答世界海众生海之问。意明众生诸佛世界形相万殊苦乐净秽转变差别各随自行业力所感成就。故经云。诸世界海有微尘数转变差别。所谓染污众生住则成染污转变。发菩提心众生住则成清净转变。乃至菩萨所集则成大庄严转变。诸佛涅盘则成庄严灭转变。所以言此者。欲令众生知染净境苦乐等相皆从业生。遂生正心修出要道。以入佛智慧海入佛华藏海。是以先说世界成就品。次说华藏世界品。成就品别答初起。(此品与前普贤三昧品共一卷)。
五华藏世界品者。别答佛海波罗蜜海之问也。此品说毗卢无尽法界妙庄严境。由依法身智体普贤愿行。修五位十波罗蜜之所感报。是谓佛海波罗蜜海。经云。此华藏庄严世界海在。十重风轮上香水海蕊香幢大莲华内。有无数香水海尘数世界种相依而住。号世界网。中心一世界种有二十重。此娑婆界在第十三重。即毗卢如来所居。有十世界种围之。次十之外。又有百世界种周匝。而裹以金刚大轮围山。计一百一十一世界种。各有所表也。十重风轮持香水海。出大莲华剎尘相依者。表大愿风轮持大智海。出生无边妙行之华。严持身剎为佛净土也。中心一世界种。表佛位总摄一切徧一切为万法之本。次十者。表五位一因一果。又次百者。表五位因果各具十波罗蜜。其内十一世界种各二十重。表五位升进及佛位各具十因十果也。一一世界有微尘数佛。皆毗卢如来往昔亲事。经於一界举一佛。各表当位升进之果也。其百世界种极外一世界种。各有四重。各有四佛。表四摄法。意明十度万行以利行爱语同事四摄为外防也。其世界网各具一切胜妙庄严。皆佛智行徧周摄化所感。其间亦有杂染世界者。表佛慈摄化不舍於此。故经云。杂染及清净。斯由业力起。菩萨之所化。言世界种世界海者。种以出生之多。海以包摄之多。数三千大千至恒沙。为一世界种。恒沙界种为一世界性。恒沙界性为一世界海。此等皆藏於蕊香幢大莲华内。故名华藏世界。论谓数大千至恒沙为一世界海。恒沙界性为一世界种。即是种能包海。而经云。世界海内有世界种。今据经说。此皆是毗卢如来往昔亲事诸佛。表当位升进之果也。(此品计三卷)。
六毗卢舍那品者。明古先毗卢如来亦居华藏世界说法利生。其法众法门与今不异。但佛号不同。盖随机异。非佛异也。由前五品举今毗卢成道因果利生之事。此则引古证今。以明三世道同因果不别。使后进者同证此果。故复说此品。而通前皆为举果劝修见道分。盖未见道体。难以进修。故次此之后。乃示设法治习修道分也。此品举往古过剎尘劫有佛次第出兴。有王子号大威光。历事诸佛。证得一切法门一切利行一切三昧。互举四佛而无结终之处。盖此品来文未备也。清凉以大威光为毗卢前身。经中不言。又言此六品经。为举果劝乐生信分。(此品计一卷)。
初菩提场说经六品。共计十一卷。明如来依正法门。
上释三周中初周法竟。
第二周。二会至八会。为进修者五位因果等者。此正示学者五位进趣之行。初依信心。发明正智破照无明。次依五位。炼治惑习研极正果。是谓设法治习修证分。通有三十二品。初十信位六品。二十住位六品。三十行位四品。四十向位三品。五十地位一品。六十一地一品。七佛果位十一品。
清凉科为修因契果生解分。谓修五位之圆因。契妙觉之极果。令物善解因果相也。
五位皆言十者。各依十法升进故也。自住行向地十一地为五位。以信位为因果位为果。是谓五位因果圆摄法界行门。然初信后果与中五位为七。而特言五位者。信本果体。初后圆该不立阶差。故不预数。自信而出。趣果而动。位有增进。故寓数以明。信如种子。位如发生。果如结实。发生之际有甲拆叶华之序。而种与果中。虽具不可分矣。盖道本无数即信与果也。法则有数即五位也。然位止於五者。以天数五地数五万法之数亦五。故天之经五星。地之纬五岳。人之行五常。而内则五藏外则五体。至胸之会通亦五而已。扩而推之。五方五色五行五音。有不胜举。则华严设位以五。盖体万法自然之数也。五位法门以信为初因者。令修华严人。外信五位之法皆自心德用。内信自心之佛即毗卢同体。心法相应然后进修。则智行不迷。及至果终。不离初信之法。譬如种子先具全体然后发生。及至成实还是初种。此则因果不移。本末相彻。实华严之要门也。
十信法门。即第二会普光殿说六品。一佛名号品。二四圣谛品。三光明觉品。四问明品。五净行品。六贤首品。此依普光殿令文殊说者。表妙信依普光本智而起。依择法妙慧而住。若无此慧。但得二乘。不得乘如来乘成正觉也。
一佛名号品者。示佛名迹随法应机等众生心各各不同。经云。一切诸佛知诸众生欲乐不同。随其所应说法调伏。故如来於此娑婆世界一四天下。示种种身种种名。或名一切义成。乃至或名导师。其数十千。於一四天下如是。十方世界亦复如是。名各十千。於此娑婆如是。尽法界虚空界亦复如是。示种种身种种名号品。此因第二会他方来集菩萨发四十问。初三行经。清凉分为十问。一佛剎。二佛住。三佛剎庄严。四佛法性。五佛剎清净。六佛所说法。七佛剎体性。八佛威德。九佛剎成就。十佛大菩提。清凉曰。此十问为五对。皆上句问依报。下句问正报。又次问十住十行至如来最胜及如来光明兼十信。成三十问。通计四十问也。方山将初三行经。皆以佛剎字为句。只作问四种佛剎。即阙六问。宜依清凉为句也。此初问佛剎佛住中。问如来境界及应化神力。故说此品答之。亦兼答前佛名号海之问也。以此答佛剎佛住者。广明如来身随剎现名应物彰。令信入者知自心佛本周法界。一切处无非佛剎无非佛住。名皆佛名体皆佛体。则华严妙观念念现前矣。此众四十问。与世主三十七问大同小异。而此再问者。前为举果劝修分。其问为明佛果所成之法。此为设法治习分。其问为明因行所依之法。果所成法不涉言诠。故如来现相以总答也。因所依法须藉欵启。故文殊言说以别答。已下诸品皆次第别答也。
将说十信法时。十方菩萨。各从金色平等色十色世界十智佛所。与剎尘菩萨来集。以表信门十因十果。果即十智佛。因即文殊等十菩萨。十色世界即所修法门。要即诸色法。明自心法也。
此十位法。皆自根本不动智体而出。余九皆不动智德之用。依体修进则其位有十。摄用归体唯一法耳。此则寂照双运修证同时无复渐次。故经以佛菩萨同举。表因果同彰也。然寄此位表法。则为佛菩萨事。即法明心。则皆当人性德。华严之法俯为机明。勿推之圣贤谓自无其分也。故肇法师云。圣远乎哉。体之即神。
二四圣谛品者。示佛说法称性应机各各不同。经云。十方世界说四圣谛。各有四百亿十千之名。乃至尽法界虚空界说四圣谛。各有百亿万种之名。皆随众生心悉令调伏。意明佛所说法。皆以苦集灭道四谛为体。因此四谛说种种法。夫性本天真法无说示。由无明起业苦集成缘。圣人不得已。应是而说教。故诸经皆以四圣谛十二缘为宗。而此称性法亦首明之。盖性自此迷自此现。则根尘解脱本性真明矣。谓之四圣谛者。令了世间苦集四圣谛第一义。如理通融无复厌断。如法界性无去无取。依此为因。则五位升进悉皆若是。而佛果可得矣。此是答前演说海之问也。(此品与前佛名号品共一卷)。
三光明觉品者。佛於初会。放眉间果光。照十方已从足下入。至此又从足下放出。其光照一大千至十大千。渐次增广徧照法界。令发信者觉佛智境广大无尽。反觉自己法身智行亦悉同等。由是进入五位开明智眼成果地觉。故号光明觉品。所以从足放出果光者。表依果行因互相资发也。凡自因趣果。必具信解行证之四法。前三品明信。后三品即解行证也。
四问明品者。文殊与九首菩萨互相问答。明显万法。以示十信之解也。初文殊问觉首云。心性是一。善恶苦乐业云何别。觉首答曰。诸法无作用。妄心分别有。如理而观察一切皆无性。意明业体本真。背觉故妄。依真起觉则一切皆真。此十菩萨。明十甚深法也。觉首菩萨明缘起甚深。财首明教化甚深。宝首明业果。德首明说法。目首明福田。勤首明正教。法首明正行。智首明助道。贤首明一道甚深。文殊明佛境甚深。皆为显明真净法体。十问之后。尽法界众生界一切差别之法。以佛神力悉皆明现。故曰问明。(此品与前光明觉品共一卷)。
五净行品者。广发大愿为十信之行也。意以众生无明贪爱染诸尘劳失佛华严由无愿力。既发净信。须依大愿净治尘劳。要即尘劳以成净行。此因智首菩萨发一百一十问。云何得身语意业及一切胜妙功德。故文殊为说一百四十大愿。略云。菩萨在家当愿众生免其逼迫。孝事父母当愿众生护养一切。终至睡眠始寤当愿众生一切智觉。皆令即尘劳事翻成妙行。以是大愿净身口意。即获一切胜妙功德。由是克成五位无尽行海。一切染法不能违碍。是为净行。(此品与贤首品上卷共一卷)。
六贤首品者。明依十信法门发心修进功德难量与佛同等。示十信之证也。经云。尔时文殊菩萨说无浊乱清净行大功德已。欲显示菩提心功德。问贤首曰。我今已为诸菩萨说佛往修清净行。仁亦当於此会中演说修行胜功德。贤首答偈甚广。备陈发心修行功德。增益获果。利生供佛。乃至出入方网三昧。隐显同时自在无碍。皆同毗卢文殊普贤果行德用。示於十信六品之法。发菩提心解行相应。即已获此证。自此顿入十住矣。方网三昧者。一方入正定余方从定出。诸方入正定一方从定出。犹如帝网交彻融摄。至於男子身中入正定女子身中从定出。皆如帝网。乃法界性用本自如是。千差一体无二无别。但随众生所见差别。若证如来无作性用则出入自在。心无差别则境无差别矣。十信圆证当造乎此。此乃贤首行证。则创从凡夫首入佛性。邻极亚圣是谓贤首。故以贤首为品。自光明觉品至此。皆答菩萨发趣海之问。盖五位进趣自十信发也。(此品计二卷)。
十住者。由信证入生如来家。依无住智永不退还名住。十住法门。即第三会须弥顶忉利天说亦六品。一升须弥山品。二须弥顶偈赞品。三十住品。四梵行品。五发心功德品。六明法品。
一升须弥山品者。以处表法也。前普光殿即人间地界。依地界说十信。者表创从凡地发信。今须弥山妙高际天。於此说十住者。表从信升进入广大际故。十住品云。菩萨住处广大。与法界虚空等。其山在七金山海中。高耸天极。非手足攀揽所登。表十住法出妙智海高超情境非心想攀缘所得。此品明信终升进。及叙帝释置座迎佛之事。又云。尔时世尊不离一切菩提树下。而升须弥向帝释殿。帝释置普光明藏师子座请佛安坐。此乃净法界身。徧一切处随缘应现。犹如一月影现千江随舟南北而曾无去来也。帝释请佛说十偈赞。第一云。迦叶如来具大悲。彼佛曾来入此殿。至第十云。然灯如来大光明。彼佛曾来入此殿。论云。前三是今劫佛。后七是前劫佛。明创入十住古今会同佛法不异也。
二须弥偈赞品。乃法慧等十菩萨。赞显当位之法劝示升进。盖十住以智为体以慧为用乃可升进。故依法慧菩萨赞显也。将说十住法时。十方十慧菩萨。各从因陀罗华等十华世界。与剎尘菩萨来集。其菩萨众。各於十月佛所净修梵行。表十住法依智起慧为因复成智月之果。得是果法。则无明顿彻烦恼顿除清凉如月。其佛表果菩萨表因。亦如十信因果同彰也。十华世界即所修法门。要即因华开敷智果也。经云。尔时十慧菩萨说偈赞佛已。法慧菩萨即入无量方便三昧。十方各千佛剎微尘数佛同名法慧。普现其前赞叹加被。论谓众生具有如来法身智慧。为迷缘自障。凡能修方便三昧以显之。则与诸佛法身智慧冥会。是故同名之佛普现其前也。
三十住品。正说十住名义。示当位所行之行。一发心住者。创依正智发菩提心也。二治地住者。为利众生开扩心地也。三修行住。善观诸法增正行也。四生贵住。由尊贵行生佛法家也。五方便具足住带真随俗沤和适化也。六正心住逢善恶境心不动也。七不退住趣正妙道缘不坏也。八童真住含真抱一智行无失也。九法王子住得法王法当绍佛位也。十灌顶住。成就十智即当成佛。如王太子陈列灌顶也。十住之文。一住各成就十法。示当位之行。又各劝学十法。示位位增胜。其十段结文。各云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及设梵行品终。又云若诸菩萨能与如是观行相应。一切佛法海俱得现前。初发心时即得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凡欲明进固有之德使不外求也(此品与前二品共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