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大小乘释经部
- 华严部疏
- 华严经行愿品疏钞
华严经行愿品疏钞
△第二翻译者自古及今总有三译。
△初即晋朝三藏佛度跋陀罗唐言觉贤译出一卷五字成偈。
第二下翻译文三初总标三译二会通今昔三别明今经初中文二先总标后别列列中云初晋朝等者即东晋朝时也佛度跋陀罗者此曰觉贤古云佛贤此三藏是北天竺人五岁而孤十七出家一日诵习可敌一月及受具戒修业精勤博学群经多所通达仪范率素不同华俗而至韵清远雅有渊致每与罗什法师共论法理振发玄绪多有妙旨后为郢郡内史孟顗右卫将军褚叔度与沙门慧严慧义等百有余人请译支法领所持来于阗所得大华严等一十二经中译此经五言成偈故云晋朝等也。
△第二大唐代宗之朝大辩正三藏翻译一本七字成偈。
第二大唐代宗等者代宗即唐第八帝言大辩正等者此三藏号阿目伽此云不空即玄宗肃宗代宗三帝灌顶师也本名智藏是北天竺婆罗门族先门早逝育于舅氏遂随母姓康至年十岁随舅氏至武威太原至十三事大弘教国师十五落发二十进具善一切有部洞晓声明后往五天竺遍学显密天宝五载还归上京大弘显密三帝归诚亲受灌顶至代宗永泰元年十一月一日制授大师特进试鸿胪卿号大广智三藏三朝恩泽倍异常伦灌顶度人数盈亿万至大历九年六月十一日有诏就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肃国公食邑三千户弟子因贺大师不悦而告之曰圣众俨然垂手相慰白月圆满吾之去时奈何临终更窃名位附表令恳让不从遂更进表辞圣因兹示疾垒足而终年有七十僧腊五十一矣后至七月十六日就塔所具荼毗之礼随喜者亿千万人是日有诏令高品刘仙鹤就塔所置祭兼赠司空谥大辩正广智三藏经历三朝所译教法一百二十余卷更有诸佛示权摧魔护国非臣不堪闻者缄在於天宫其余可闻者颁宣於天下於中译此后偈经文亦是七言故云第二代宗等也此则唯译后偈经文也以前长行文秪此一译故尔。
△第三即今贞元所译亦是七言。
△而上二本并云是贤吉祥菩萨所造而非佛经。
△今乃是经普贤菩萨所说。
△良以普贤与贤首名义相滥又多别行故昔三藏谓非佛经。
而上二本下会通今昔文中有五一明昔谓非经二今乃下以今证昔是经三良以下辩昔疑所以四又前下明昔文含隐五今有下明今文显备结定无疑明初二竟问上二皆同是菩萨说何得普贤即同佛说得名为经贤吉祥即名为造不得名经答贤吉祥虽是菩萨行位权实不见有说处例同马鸣龙树等但得名造故但名赞不得言经也此且据大分说若据十身中亦有菩萨身又五人说法中亦有菩萨说名经亦无妨然且依胜说三辩昔疑所以中言名义相滥者以梵云跋捺啰此名为贤若言三曼多跋捺啰此云普贤跋捺啰(二字合呼)室哩(二字合呼)此云贤首皆有贤字故相滥也问前言贤吉祥此云贤首何故不同答以梵云室哩此有三名一名德二名首三名吉祥如曼殊室利此云妙德或云妙首或云妙吉祥此中亦尔故亦无妨又以西天频遭毁灭致令大部或断或连今梵本昭然文势连续故无疑也余意亦谓实是贤首菩萨於经中录出行愿之意述成赞文即前二译文意可尔然未故指南。
△又前二本并无长行故十行相不得显着。
第四可知也。
△今有长行条流各别孱然不差佛经无惑。
第五今有长行等者则条然流贯皆是显现分别条贯之义也。
△即贞元十二年岁次丙子诏罽宾三藏沙门般若於京师大崇福寺译成四十卷。
后别明今经中二初明翻译一品具诸胜缘后明别行一卷枢要可宝今初有四一正明翻译疏即贞元十二年六月五日起首翻译至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进上故云贞元等也言诏者天子宣令曰诏即宣诏也言罽宾者即北天竺界羯湿弥罗国之别名三藏般若金刚者具云般若智般若云慧即三藏名金刚智慧也於京师者即西京也公羊传云京者大也师者众也谓天子所居必以众大之辞言之故曰京师言大崇福寺古名西太原寺为唐家起自太原以报地恩造五所寺总名太原寺后因天后重修改名崇福此即翻译之处此三藏自代宗朝来至此国梵夹既至遂诏令翻译四十卷成部与义学大德利言超悟良秀良愿圆照兼疏主等八人同译谏议大夫孟简等润色余即可知。
△即旧经入法界一品。
二会通新旧旧经等者即古译两本皆名入法界品也晋本十四卷唐本二十一卷今展此文为四十卷也。
△其经梵本即南天竺乌茶国王吉祥自在之所进也。
三明得梵本之来处者疏其经梵本下是言乌茶等者即彼表云南天竺乌茶国深信最胜善逝法者修行最胜大乘行者吉祥自在作清净师子王上献摩诃支那大唐国大吉祥天子大自在师子王中大王手自书写大方广佛华严经百千偈中所说善财童子亲近承事佛剎极微尘数善知识行中五十五圣者善知识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谨奉进上伏愿大国圣王福聚高大超须弥山智慧深广过四大海十方国土通为一家及书此经功德愿集彼无量福聚等虚空界一切世界海无尽众生界一切皆如善财童子得佛正见具足智慧见不思议真善知识咸生欢喜得佛广大普光明照离诸贪着成就无垢普贤菩萨最胜行愿伏愿书此大乘经典进奉功德慈氏如来成佛之时龙华会中早得奉觐大圣天王获宿命智瞻见便识同受佛记尽虚空遍法界广度未来一切众生速得成佛。
△然自古译经或三藏持来或遣使迎请。
△未有如今彼国帝王亲贡梵文越十万之烟波踰千日之险阻纡彼御札献我圣君。
△若非德合乾坤道光三古威临八极化洽万方孰能有此光大休烈难思圆极再阐神州。
四正明胜缘疏然自古译经下是文中分三初明得梵本之希奇次辨翻译之缘备后校量今昔之具阙初中分二初彰昔劣疏自古至迎请者言或三藏持来者即腾兰世高等也遣使迎请者如罗什和尚等后明今胜有二初明彼帝心诚疏未有如今下是言越十万之烟波者谓经南海也言纡者回也曲也屈也亦萦纡也后明我皇德感疏若非德合下是言乾者天也坤者地也谓圣人与天地合其德也道光三古者上古谓三皇(一伏羲二神农三黄帝)中古谓五帝(一少昊二颛顼三高辛四唐尧五虞舜)下古谓三王(一夏后二殷汤三周姬)即帝道光绝前代也言八极者亦曰八宏或云八荒即总指方隅也言化洽者惬洽也谓皇帝圣化惬洽万邦也言孰者谁也休烈者休者王也喜庆之事烈即是位又王即是盛也即广大盛事也神州者即唐国也神者灵也总指唐国以为神州也。
△然夫教流非一缘矣。
二辨翻译之缘备有三初标也。
△要在时清道泰正化可行。
△大国中华皇城凤阙。
△明王圣帝崇重法门。
△辅佐贤良翊赞玄化。
△人多聪敏道器可持。
△方有圣灵潜运冥卫。
△不惮劳苦传译中华音善两方义兼权实。
△明贤高识启发赞扬。
△内外悉心。
△潜显兼卫。
二列有十缘也一时清二处胜疏大国中华皇城凤阙言中华者草盛曰华谓此中国触事荣盛故曰中华三君圣四臣贤五器感疏人多聪敏道器可持者即译场诸德及通此方传持之人六圣应若无圣力译必不成七内护即译主三藏八外护即窦霍二中尉九结内外十结隐显也配文可知。
△方令圆教流通未闻。
三结也。
△缅想昔传事多阙略具斯胜事莫盛当朝。
三校量今昔之具阙疏缅想昔传等缅者远也即远想也。
△今此一经即彼四十卷中第四十也。
后明别行一卷枢要可宝分三一标经属当。
△而为华严关键修行枢机文约义丰功高益广能简能易唯远唯深可赞可传可行可宝。
二赞重劝修疏而为华严至可行可宝言关键者即门之横关竖键枢即门枢机即弩机故知言语是君子之枢机枢机一发荣辱之主又有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君子之谈明人间津要之际也此一卷经於大部亦然约者少也丰者多也功高益广者如下显经胜德分中经文广明可取彼文而於此说能简等者以简略易入之门令到至远至深之境岂不妙哉诸教或有文繁义隐趣入之门即难及乎穷极宗源法乃未圆妙其犹棘针头上雕刻胡孙三年方成虽为难事成乃无用则何益矣故疏云可赞可传等也。
△三藏持命。
△国德专精。
△勉竭愚诚以副诏旨略其广疏为此别行。
三应请别行疏三藏者即译主也国德者译场诸德也勉竭愚诚等疏主谦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卷第二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卷第三
敕太原府大崇福寺沙门澄观撰别行疏
圭峰草堂寺沙门宗密述随疏钞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别行一卷
△第四释经名题大方广佛至一卷於中二先解总题后明品目总题即无尽修多罗之总名品目即所宗之玄妙以总该别故存总名。
○钞第四释经名题者疏即无尽修多罗之总名者问此经龙树菩萨(此菩萨是如来在楞伽会中已曾悬记佛灭后七百年方出世造智度论中观论楞伽经云吾灭度后七百年时有大名称沙门厥号龙树子广破有无宗往生安乐国)至於龙宫见上本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一四天下微尘数品此亦是有尽之名何故此中言无尽耶答准大经疏中自狭至宽总有十类一略本经即今大部八十卷等二下本经有十万偈四十八品三中本经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四上本经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一四天下微尘数品五普眼经即海云所持以大海量墨须弥聚笔书此普眼法门一品中一门一门中一法一法中一义一义中一句一句中不得少分何况能尽但是深入法界菩萨陀罗尼力之所能持六同说经谓一类须弥山形世界遍於虚空容毛端处以言声说无有穷尽如不思议法品云如一佛身以神通力转如是等差别法轮一切世界法无能喻如是尽虚空界一一毛端分量之处乃至一一化身皆如是说音声文字句义一一充满法界等七异说经谓树形等世界世界既异其中众生根类亦别如来於彼现身立教施设不同不可定其色与非色言与非言等则部类难量八主伴经谓遮那所说虽遍法界然与诸佛互为主伴九眷属经为余根器各各不同不能闻此通方之语随其说教令入此门皆为此经胜方便故名眷属经十圆满经谓此上诸本总融为一无尽大修多罗海随一会一品一句一文皆摄一切无有分限也然此十类皆是华严望前四类即有尽限望普眼等即是无尽故云无尽等总名也言修多罗者梵语或云修妬路或云素怛囕或云素怛[口*赖]古译翻为契经契谓契理契机经谓贯穿摄化即契根契理之经若契理不契机非经也或即说虽善巧动发人心不契真理亦不名经必须契合真理合於人心方名说经正翻名线线能贯华经能持纬此方不贵线称故存於经印土呼线及席经井索圣教皆曰修多罗即经自属於席经敌对应云圣教故梁摄论译为圣教故彼论云有阿毗达摩非是圣教为成圣教与修多罗名又古德见此方儒墨皆称为经遂借彼经名以目圣教则双含二义俱顺两方借义助名更加契字简异席经甚为允当虽即一名通呼四物疏主亦将杂心五义和会四名涌泉出生义同井索有汲引义故显示一义正属圣教显事理故绳墨刊定正邪亦是绳之为经能持於纬义同席经结鬘同线线能贯华以成鬘故若准梵意但显线经以贯摄为业克体名线就用翻经离线无别贯摄能贯即线贯穿持纬名经能所合目故云经也品目即所宗等者此品是修证返源之意故入不思议解脱等是所宗也以总该别等者七字既该广略略中亦具七字之义故存之也。
△疏总名七字略为四门第一总显得名第二对辨开合第三具彰义类第四展卷难思。
△今初经题七字即为七义大体也方相也广用也佛果也华因也严总相也经能诠也。
△故人法双题法喻齐举体用无碍因果周圆。
△故无尽法门不离此摄。
○钞今初经题七字至不离此摄者总显得名也梵云摩诃毗佛略勃陀(或云佛陀此云觉者若言菩提即云觉)徤拏骠诃欲底修多罗此云大方广觉者杂华严饰契经即十一字今略却杂饰契三字又去觉者两字存佛之一字即成七字疏中但显得名今即具彰名义(皆有二义)大以当体得名常遍为义(常即竖无初际遍则横该无外不同法相简小为义)方以就法得名(疏云相者配三大也由体大绝一切用大但明应起相大正当法之总相故偏受方名也)轨持为义(双持性相永无损减漏失轨生物解照立则智圆也)广以从用得名包博为义(包则广容博则广遍)佛以就果得名觉照为义(觉则悟大夜之重昏照即朗万法之幽邃也)华以从喻得名感果严身为义(感果则万行圆成严身则众德备体)严以功用为名(疏云总相者以能严所严皆云严也)资庄为义(资广大之体用庄真应之佛身)经以能诠得名摄持为义(持性相之义摄众生归源如别释中)故人法至齐举等者明七字得名圆备也如诸经得名有其多种或以人为目或以法为名人有请说等殊(一从请人得名如思益梵天所问经等二就能说人得名如无尽意菩萨经维摩经等三就所为人得名如须达拏经优田王经等四依所说人得名如金色童子经等)法有法喻等别(喻即大云宝积经等法有多种次下明之)或体(般若经等)或用(神足等是)或果(涅盘经等)或因(因行则正恭敬经等因位则十住经等)乍复乍单其类繁广单即可知复有四双一法喻如法华金刚经等二人法如胜天王般若经等三体用如十住断结经等四因果如渐备一切智德经等也设有名非全阙者亦不过一双今经悉具如上等故为周备也言人法双题者大方广法也佛华严人也法喻齐举者华即是喻余皆法也体用无碍者大体也方广用也因果周圆者佛果也华因也故结云无尽法门不离此摄也。
△疏第二对辨开合者总为十事五对。
△一经为能诠上六所诠即教义一对二严为总相上五别相即总别一对三华为能严上四所严即能所一对四佛为能证之人大方广所证之法即人法一对五方广者用也大方体也即体用一对方字两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