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行愿品疏

  ○第六彰教体性者。无尽教海。体性难思。本自寂寥何深何浅。言忘戏论。非一非多。今以无言之言。彰非体之体。从浅至深。略明十体。一音声语言体。二名句文身体。三通取四法体。四通摄所诠体。五诸法显义体。六摄境唯心体。七会缘入实体。八理事无[得-彳]体。九事事无[得-彳]体。十海印炳现体。十中。前五唯体。后五亦体亦性。又前四通小。后六唯大。前七通三乘。后三唯一乘。前八约同教。后二唯别教。华严之体。正在后二。总融前八。无有障[得-彳]。
  第一音声语言体者。婆娑一百二十六云。如是佛教以何为体。一云应作是说。语业为体。语业诠表。是谓佛教。其名句文。但是作用。非教自体。
  第二名句文身体者。谓彼一师云。名等为体。名诠自性。句诠差别。文即是字。为二所依。次第连合能诠义故。名为教体。其声但是名等依故。
  第三通取四法体者。天亲菩萨。情无执定。随取皆通。故可通用。故彼偈云。牟尼说法蕴。数有八十千。彼体语或名。此色行蕴摄。上约声闻菩萨乘。内义亦大同。谓摄假从实。以声为体。声是实故。以体从用。名等为体。名句文身。有能诠表义之用故。假实合论。即通用四法。此二相假。独一不成故。
  第四通摄所诠体者。瑜伽八十一云。诸契经体。略有二种。一文。二义。若不诠义。非圣教故。
  第五诸法显义体者。谓法显义理。一切诸法皆为教体。净名第三云。有以光明而作佛事等。又十卷楞伽第四云。大慧非一切佛土言语说法。有佛国土。直视无言名说法等。故香积世界餐香饭而三昧显。极乐国土听风柯而正念成。丝竹可以传心。目系以之存道。既语嘿视瞬皆说。则见闻觉知尽听。苟能得法契神。何必要因言说。况华严性海。云台宝网同演妙音。毛孔光明皆能说法。华香云树即法界之法门。剎土众生本十身之正体。于何非教耶。故经云。剎说众生说三世一切说。又云。一切世间诸境界。皆悉能令转法轮等。
  第六摄境唯心体者。总收前五。并不离心。唯识等云。一切所有唯心现故。然有二门。一本影相对。二说听全收。前中通就诸教。以成四句。一唯本无影。谓小乘教。以不了唯心故。二亦本亦影。即大乘初教。谓佛自说。若文若义。皆是如来妙观察智相应净识之所显现。名本质教。故佛地论云。有义闻者善根本愿增上缘力。如来识上文义相生。此文义相。是佛利佗善根所起。名为佛说。若闻者识上所变文义。名为影像。佛地论云。如来慈悲本愿增上缘力。闻者识上文义相生。此文义相。虽亲依自善根力起。而就强缘。名为佛说。三唯影无本。谓大乘实教。离众生心。佛果无有色声功德。唯有如如及如如智独存。能令所化根熟众生心中现佛色声说法。是故圣教唯是众生心中影像。夜摩偈云。诸佛无有法。佛於何有说。但随其自心。谓说如是法。四非本非影。如顿教说。非直心外无佛色声。众生心内影像亦空。性本离故。亡言绝虑为佛教耳。净名云。其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四句合一。圆融无[得-彳]。以为如来摄生方便。第二说听全收者。唯依圆教。佛为说者。众生为听者。此二相对以成四句。一佛真心外无别众生。以众生真心即佛真心故。则唯说无听。故所说教唯佛所现。则果门内摄法无遗。况所说教非佛说耶。故下经云。佛智广大同虚空。普遍一切众生心。如来成正觉时。於其身中。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等。二众生真心外更无别佛。以佛真心即众生真心故。则唯听无说。故所说教即众生自现。经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又云。思惟众生真实际甚深则因门摄法无遗。况所闻法。非生有耶。故出现品云。菩萨摩诃萨。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等。三佛真心现时不[得-彳]众生真心现故。说听双存。二教齐立。生佛互在。各实非虚。因果交彻。一时齐现。随一圣教。全在二心。故众生心中佛。为佛心中众生说法。佛心中众生。听众生心中佛说法。四佛即众生故非佛。众生即佛故非众生。互夺双亡。说听斯寂。随一圣教。俱非二心。则佛心中众生无听。众生心中佛无说。经云。平等真法界。无佛无众生。生佛尚无。谁为说听。然此四句。举一全收故。随一圣教。圆融无[得-彳]。方为甚深唯识道理。
  第七会缘入实体。前来六门。同入一实。亦有二门。一以本收末。谓一切圣教从真如流。本既是如。末亦如矣。二者会相归性。谓彼一切差别教法。从缘无性。当体即如。仁王经云。大王。法本如。祇夜如。乃至论义如等。
  第八理事无[得-彳]体。谓一切教法虽举体即如。不[得-彳]十二分教事相宛然。虽真如举体为一切法。不[得-彳]一味湛然平等。由真如无[得-彳]。佛之音声亦顺如无[得-彳]。常与如智而相应故。
  第九事事无[得-彳]体。文义皆圆。文即圆音。此中亦具十种玄门。一现相品云。佛以一妙音。周闻十方国。众音悉具足。法雨皆充遍。即同时具足相应教体。二十住品云。欲具演说一句法。阿僧祇劫无有尽。而令文义各不同。菩萨以此初发心。即广狭无[得-彳]教体。亦名纯杂体。一句不坏。狭也纯也。文义不同。广也杂也。三十忍品云。於一法中解众多。众多法中解了一等。皆一多相容教体。出现品云。如来音声普入一切。譬如书字等。此亦相入体也。四十住品云。一即是多。多即一。文随於义。义随文。是相即教体。五出现品。云道场皆闻不出众外各各随解。即隐显教体。又云。如来言音唯是一味。随诸众生心器异故。无量差别。亦隐显教体。亦纯杂教体。六云。如来於一语言中。演说无边契经海。如善口天女。即微细教体。七阿僧祇品云。於彼一一修多罗。分别法门不可说。於彼一一法门中。又说诸法不可说等。一法既尔。余法亦然。交映重重无尽无尽。即帝网教体也。八触事皆法。即托事显法生解教体。九一念顿演。即十世教体。十如诸会中。此方所说。余方皆尔。即主伴教体。若随说一法门。皆有无量修多罗而为眷属。此虽不得为主。亦是伴类。然上十义。且约言说。若类通诸法。即所诠义。义即普法。具十玄门。如义分齐。
  第十海印炳现体。如是差别无尽教法。皆是如来海印定中同时炳现亦是师子频申所现。设所化机。亦同缘起。炳现定中。是故。唯以三昧为斯教体。以上十门。该罗收摄。未有一法而非教体。然后二门正是经宗。融取前八。无所遗矣。
  ○第七部类品会者。既知实体冲深。未审能诠文言广狭。於中二。先明部类。后明品会。
  ●今初。性海之诠。常说遍说。言穷法界。难可限量。今自狭之宽。略为十类。一别行经。如十住十地及今所释。以随器随宜各流行故。二下本经。有十万颂四十八品。今八十卷。是中之略。三中本经。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四上本经。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一四天下微尘数品。此上三经。即龙树菩萨。龙宫所见。事如下说。五普眼经。即海云所持。以大海量墨须弥聚笔。书此普眼法门一品中一门一门中一法一法中一义一义中一句。不得少分。何咒能尽。但是入法界菩萨陀罗尼力之所能持。六同说经。谓如娑婆一类世界。遍於虚空毛端量处。以言声说。无有穷尽。一一文句充满法界。七异说经。谓树形等。世界既殊。生类各异。施设不同。不可定其言非言等。则部类难量。八主伴经。谓一一品会。一一法门。皆结通故。如於此方说十住法。结通十方无尽世界尘毛等处皆同说故。此方为主。余即为伴。余方为主。此即为伴。主伴重重无尽无尽故。九眷属经。谓有根器不堪闻此圆满法门。随其根宜。差别演说。不得为伴。皆名眷属。十圆满经。谓上谓本总合为一无尽法门。随一文句。皆摄无尽故。下文中名普眼圆满修多罗也。
  ●第二品会差别者。又分二门。第一通明品会。第二以今会昔。
  △今初。先释九会。言九会者。第一菩提场会。说佛依报因果。第二普光法堂会。说佛正报及十信法门。第三忉利天宫会。说初贤十住。第四夜摩天宫会。说中贤十行。第五兜率天宫会。说上贤十向。第六他化自在天宫会。说圣者十地。第七重会普光法堂会。说因圆果满等妙二觉。第八三会普光法堂会。说普贤大行。第九誓多园林会。说行成证入。今束此九会。总为四分。以其四处有广问故。第一以第一会。为举果劝乐生信分。谓举如来华藏剎海身云周遍。令物欣乐。知皆有分。而生信故。第二从第二会尽第七会。名修因契果生解分。谓修五位之圆因。契妙觉之满果。令物正解因果相故。第三以第八一会。名托法进修成行分。谓托六位所有法门。增进修习。皆令成行。解在行故。第四以第九会。名依人证入成德分。谓依佛菩萨因果之人。证入法界。摄德在身。修行必有证入果故。佛法虽众。不出此四。谓信解行证。四分之中虽皆互有。从其增胜。各立一名。
  △第二以今会昔者。今之所释。当第九会。第四一分。而一教终极。文义富博。更开二会。具摄前文。三分八会。略为二门。第一明会相不同。第二对明相摄。前中又二。先明二会。后彰五相。今初。一经分二。第一尽第三经。名为本会。第二从第四终第四十。皆名末会。言本会者。正证法界诸本会故。言末会者。寄人进修。从如来会而流出故。其犹大江出於岷山。非微末也亦初名顿证法界会。如来自入师子频申三昧。令诸菩萨顿证入故。后名渐证法界会。善财历位渐次证故。亦初名佛会。佛为会主故。后名菩萨会。菩萨为会主。故。亦初名果法界。佛自入故。后名因法界。菩萨入故。然非本无以垂末。非末无以显本。本末虽殊。不思议一也。其犹要有朗月则流影百川。百川齐见。方知月妙。月影虽殊。难思一也。非顿无以显圆。非渐无以阶进。非果无以修因。非因莫能趣果。故须本末交映渐顿该罗因果圆融显斯证入。后彰五相者。谓末会五十五人。摄为五相。初有四十一人。名寄位修行相。人寄一位。令物修行故。第二摩耶夫人下。有十一人。名会缘入实相。会差别缘。令同幻智。入一实故。第三弥勒菩萨。名摄德成因相。摄前二相。令成补处圆满因故。故所得解脱。名三世不忘念。则摄德无遗矣。第四后文殊菩萨。名智照无二相。真智反照。不异初心。唯一圆智。更无前后明昧等殊故。第五普贤菩萨。名显因广大相。始末无二。冥同法界。法界包含。令所修因皆称法性。入一毛孔。即同法界无边际故。第二对明相摄者。本会摄前第一举果劝乐生信分。以如来自入频申三昧。顿彰法界身剎弥纶。是举果相。令诸大众顿证法界。是劝乐益。末会之中。前之四相。摄第二修因契果生解分第五相摄托法进修成行分。就前四相之中。初文殊一人寄十信位。摄第二会。第二会名能信成德会故。第二从吉祥云比丘至慈行童女十人。寄十住位。摄第三会。第三从妙见比丘至遍行外道十人。寄十行位。摄第四会。第四从青莲华长者至自性不动地神十人。寄十回向位。摄第五会。第五从春和主夜神至释女瞿波十人。寄十地位。摄第六会。此上第一寄位修行相。摄前五会。其次三相摄第七会。以第七会因圆果满。辩等妙觉。今会缘入实相。摄德成因相。智照无二相。皆明始本无二相同彼故。第五显因广大相。摄第八会托法进修成行分。以彼悬河二百问缾泻二千酬。问一答十。顿彰万行。为显普贤因广大故。今善财童子。才见普贤。一一因行。皆称法界。故能摄之。摄前之相。至文当知。是以虽一会一分。义无遗矣。其犹鸟足下空不异太空大海一滴不殊多水。一句之内尚摄无边。四十卷文。于何不具。
  ○第八流传感通。於中有三。第一征原。第二传译。第三感通。
  今初。此经流通。总由前说教起因缘。别举其要。略有二缘。一诸佛护持。二众生机感。故上说云。顺机感故。利今后故。所以大师晦迹六百年后方出五天。千二百岁。始传东夏。圆机未发。佛在犹难。况於佛灭。时临五浊。案智度论。第一摩诃衍藏。是文殊师利与阿难海。於铁围山间结集。此华严经。才结集竟。收入龙宫。佛涅盘后。过六百年。龙树菩萨住欢喜地。记生安养。初迹居异学。舍邪归正。自恃聪明。诵阎浮提经典皆尽。将欲助化。推而演之。大龙菩萨。恐生邪见。摄入龙宫。令寻释迦所演经典。九旬披览题目不周。方知佛教深广难测。乃见三部大华严经。一上本经。二中本经。三下本经。如前部类中明。前之二本。非阎浮提人心力所及。龙树菩萨。乃诵下本。尔后方传。遮拘盘国有其具本。故知法流因时因感。正法之代。解脱坚固。而於圆极未有当机。一沦清辉六百余载。三乘圣众不挹波澜。况於凡夫而得闻见。是知宿成坚种。三涂闻教。信器不具。凡圣同乖。胜德声闻杜塞视听。积行菩萨犹称假名。今之得闻。庆由宿愿。
  第二传译者。自流东夏大有三译。第一东晋沙门支法领。志乐大乘。捐躯求法。至遮拘盘国。请得华严梵本三万六千偈。及请北天竺三藏佛度跋陀罗。唐言觉贤。同归翻译。觉贤即甘露饭王之苗裔。幼怀聪敏。长而博达。得大乘三果。尝取决於慈尊。灵应颇多。备於别传。请於扬州谢司空寺。译梵本三万六千偈。成晋经六十卷。沙门法业等笔受。慧严慧观等润文。此为大化之始也。义熙十四年。当如来涅盘已一千二百岁矣。第二大唐证圣元年岁次乙未。年将四百。重迎梵本。于阗三岁实叉难陀。唐言喜学。诏於东都佛授记寺。再译旧文。兼补诸阙。计益九千颂。通旧总四万五千颂。合成唐本八十卷。沙门义净弘景禅师圆测法师神英法师法宝法师贤首法师同译。复礼法师润色。第三今贞元十二年岁次丙子。诏罽宾三藏般若。於京师大崇福寺。译成四十卷。即旧经入法界品。从证圣元年至贞元十二年。总一百二年。流传此方。今当五百年之运矣。虽经数译。或九会大本。或一品别行。或三藏持来。或遣使迎请。未有如今圣代。南天竺国王。亲贡梵文。越十万之烟波。踰千旬之险阻。纡彼御扎。献我圣君。若非德合乾坤道光三古威临八极化洽万方。孰能有斯光大休烈难思圆极再阐神州。然夫教流非一缘矣。要在时清道泰。正化可行。大国中华。皇城凤阙。明王圣帝崇重法门。辅佐贤良翼赞玄化。人多聪敏。道器可持。方有圣灵。潜运冥卫不惮劳苦。传译中华。音善两方。义兼权实。明贤高识。启发赞扬。内外悉心。潜显兼卫。方令圆教流通未闻。缅想昔传。事多阙略。具斯胜事。莫盛当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