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疏注

  五前后钩锁科。亦分为十。一第一会为依报因果。前明依报果。后毗卢遮那品。辨因。二更取毗卢遮那。及第二会初三品。为正报因果。前因后果。三以名号至菩萨住处。名依起因果。依於本有而修起故。前果后因。四从问明品。至随好品。明差别因果。前因后果。五取不思议下。至普贤行品。为圆融因果。前果后因。以不议等。与前为果。果别於因。与后为果。则一一融摄。然有六义证成。一因果相属科中。多先果后因故。二四十八后。未有证成。普行后有证成者。结属前故。三普贤行品初。无别发起。便即蹑前云。略示如来少分境故。四以义明之。不思议法。显佛德难思。一一圆融故。五前虽有问。不思议品初。重念问故。六第二会初。已有三业。为差别果故。由斯六义故。普贤行品。得属前因。六取普贤行。及出现品。为平等因果。前因后果。七取出现及离世间品。为出现因果。前果后因。成佛涅盘。亦因现故。非说真成。由离世间为因。方能现世。八离世间品。为成行因果。通辨行故。具因果故。九取离世间品。及法界品。为法界因果。前因后果。由离世间。称法界故。故因不依位。果唯证入。十法界一品。自为证入因果。先果后因。其善财已下。亦为无尽因果。先因后果故。历事至普贤一毛。因则无尽。普贤说佛德过虚空。而果无尽。以为流通。故不明之。
  六随品长分科者。长分有十。一通辨教起因缘分。二现相品下。明佛果无涯大用分。三毗卢遮那品。举彼往因证成分。四名号下三品。明大用应机普周分。五问明品下。至十地品末。明诸位差别令修分。六十定品下。至随好品末。明差别因圆果满分。七普贤行品下二品。明普行因成现果分。八离世间品。明因果超绝世间分。九法界品中前分。明大众顿证法界分。十尔时文殊下。明一人历位渐证分。
  七随其本会科者。亦为十分。一初会。名举果令信分。二第二会。明能信成德分。三第三会。初贤十住分。四第四会。中贤十行分。五第五会。上贤十向分。六第六会。圣位十地分。七第七会。因圆果满分。八第八会。普贤大行分。九第九会初。行成证入分。十善财下。善友教证分。
  八本末大位科者。本会为九。末会有五十五。总为六十四分。
  九本末徧收科者。先九会为九分。文殊为六千比丘说法。为第十分。及善财历一百一十善知识。总一百二十分。若开诸龙。及三乘会。及弥勒。后文殊普贤三人。便成一百二十五。以慈氏云。此长者子。经由一百一十善知识已。然后而来至於我所。则弥勒已前。有一百一十故。及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善友。其分数弥多。若合为一。则一百二十六分。
  十主伴无尽科者。一一会。一一品。一一法。皆结通十方。如此间说十方虚空法界。一切世界。乃至一切尘中。皆如是说。此结主经也。又彼一一会等。皆有他方尘数菩萨。而来证法。此结伴也。即主伴相与周徧法界。重迭无尽。是则段数亦无尽无尽也。
  上来十例各显一理。然亦无尽。若依常用。应依三分。谓初品为序。现相下正宗。法界品内尔时文殊师利从善住楼阁出下。明流通。序中就文分二。初此土序。二结通十方无尽世界序。初中复二。初证信序。后尔时如来道场下。发起序。然此二序。广如常解。
  今但略陈。初证信者。若原其所由。则阿难请问。如来令置。如智度论及大悲经说。若核其所以。意有六焉。一为异外道故。外道经首。皆立阿优。以为吉故。此约如是。二为息诤故。智度论云。若不推从佛闻。言自制作。则诤论起故。今废我从闻。闻从佛来。故经传历代。妙轨不辍。此局我闻。三为离增减过故。佛地论云。应知。说此如是我闻。意避增减异分过失。谓如是法。我亲从佛闻。文义决定。非谓传闻有增减失。四为断众疑故。真谛引律云。结集法时。阿难升座。变身如佛。众起三疑。一疑大师涅盘重起。二疑他方佛来。三疑阿难转身成佛。说此如是我闻。三疑顿断。既言我闻。即非佛明矣。上二义。通约信闻。五为生信。故智论云。说时方人。令生信故。此局后四。六为顺同三世佛故。此通六种。若准佛地论。科为五事。一总显已闻。二教起时分。三别显教主。四彰教起处。五显所被机。今依智论。开初总显已闻。作信闻二种。为六成就。一信。二闻。三时。四主。五处。六众。然信闻二事。文局初首。义通九会。时主二种。文义俱通。处众二事。文义俱局。随相则尔。约实互融。
  上来略依三分二序。然此经体势少异。故依五分释文。而合后二。名依人证入。就第一举果分中。或科为十。一教起因缘分。即初一品。二大众同请分。三面光集众分。四毫光示法分。五眉间出众分。已上在第二品内。六普贤三昧分。七诸佛同加分。八法主起定分。九大众重请分。已上在第三品内。十正陈法海分。在后三品内。若以义从文。且分为三。一教起因缘分。二现相下。说法仪式分。三世界成就下。正陈所说分。就初分中。亦分为十。初总显已闻。
  如是我闻。
  谓如是一部经义。我昔亲从佛闻故。佛地论云。传佛教者。言如是之事。我昔曾闻。如是总言依四义转。一依譬喻。二依教诲。三依问答。四依许可。具如彼论。余更有释。意不殊前。此上总合信闻。若离释者。先释如是。信成就也。智论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信者。言是事如是。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故。肇公云。如是者。信顺之辞也。信则所言之理顺。顺则师资之道成。经无丰约。非信不阶。故称如是。有云。圣人说法。但为显如。唯如为是。故称如是。此唯约所诠之理。次真谛三藏云。真不违俗。名之为如。俗顺於真。称之为是。真俗无二。故称如是。此约所诠理事。若云如斯之言。是佛所说。则唯约能诠。有云。如者。当理之言。言理相顺。谓之如也。是者。无非之称。此明说事如事。说理如理。明能诠之教。称於事理也。融云。如是者。感应之端也。如。以顺机受名。是。以无非为称。众生以无非为感。如来以顺机为应。经以言教出於感应。故云如是。此兼对机。上来诸释。各是一涂。更有诸释。言异意同。若依生物之信。应如智论及佛地论合释。若取敌对阿优。应如真谛所释。今当广之。外谓阿之言无。优之言有。万法虽众。不出有无。此则断常之计。今云。如即真空。是即妙有。既无有外之真故。空而非断。无真外之俗故。有而非常。即对破邪宗。以彰中道。一代时教。不出於斯。故云如是。若华严宗。以无障碍法界曰如。唯此无非为是。应随教门深浅。以显如是不同。
  二我闻者闻成就也。将欲传之於未闻。若有言而不传。便是徒设。不在能说。贵在能传。故次明我闻。我即阿难。闻谓亲自听闻。云何称我。即诸蕴假者。此用何闻。若依大小乘法相。各有三说。一耳闻非识。二识闻非耳。三缘合方闻。然或具四缘八缘等。虽因耳处。废别从总。故称我闻。法虽无我。言语便故。随顺世间。故称我闻。非邪慢心而有所说。若依无相。我既无我。闻亦无闻。从缘空故。而不坏假名。即不闻闻耳。若约法性。此经旨趣。传法菩萨。以我无我不二之真我。根境非一异之妙耳。闻无碍法界之法门也。然阿难所不闻经。或云。展转传闻。或云。如来重说。或云。得深三昧自然能通。上皆就迹而说。实是大权菩萨。影响弘传。如不思议境界经。斯为良证。但随机教别。故见闻不同。
  △二标主时处。
  一时佛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
  即三成就。言一时者。时成就也。时者。亦随世假立时分。一者。拣异余时。如来说经。时有无量。不能别举。一言略周。故云一时。如涅盘云。一时佛在恒河岸等。即法王启运嘉会之时也。亦可。机教一时。谓上言如是。言虽当理。若不会时。亦为虚唱。今明物机感圣。圣能垂应。凡圣道交。不失良机。故云一时。佛者。主成就也。具云勃陀。此云觉者。谓自他觉满之者。虽具十号。佛义包含。故偏明之。义见题中。在摩竭下。处成就也。真身无在。而无不在故。次辨之。摩竭提国者。通举说处。此云无毒害。以国法无刑戮故。表能化法。或云徧聪慧聪慧之人。徧其国故。表所化机。阿兰若法者。别举说场也。阿兰若。此云无喧诤。即事静也。法者。所证真理。二障业苦喧杂斯尽也。事理俱寂故加法。言菩提场者。菩提云觉。即能证大智。圆明究竟也。场者。证菩提之处也。然事处。即天地之中。王舍城之西二百里。金刚座上。约法。则万行皆是道场。理智相会之所故。为表所说如所证故。不移其处说之。若圆融时处等。并如前说。
  △三别明时分。
  始成正觉。
  前标一时。未知何时。故今别显是初成佛时。亦彰大师出现时也。此教胜故。众教本故。在於初时。初言尚总几日之初九会之文。同此初否。略为三解。一约不坏前后相说。才成初七。说前五会。第二七日。说十地等第九一会。乃在后时。以祇园身子皆后时故。常恒之说。不妨后时。虽能顿说。有所表故。初五。信解行愿。最在初故。故皆云不离道树。第六会。因地证位。居其次深。故无不起菩提树言。法界极证。最在於后故。亦显二乘绝见闻故。虽异处别时。亦不相离。为寄秽土以显净故。须前后耳。若尔世亲那云初七不说。但思惟行因缘行耶。世亲才见十地。即为论释。或则未穷广文。或则知见有异。未全克定。菩提流支。意大同此。二顺论释。九会皆在二七日后。二七非久。亦名始成。三约实圆融释。皆在初成一念之中。一音顿演。七处九会。无尽之文。海印定中一时印现。以应机出世。机感即应。应即有说。无非时失。故祇园身子。盖见九世相收。重会之言。亦犹灯光涉入。故法界放光。亦见菩萨徧坐道场。成正觉故。此经十地之初。无二七之言。二七之言。顺别机故。故诸经论。显初说时。有多差别。谓普耀密迹二经。第二七日。即说三乘。法华过三七日。方云说小。四分律中六七。兴显行经七七。五分八七。智论五十个七日。有云。与十二游经一年大同。时既不定。说亦不同。皆根器所宜。见闻有异。约佛赴机。无时不说。望器无感。未曾有说。登地常见一味之经。就佛而言。无说不说。若摄方便。皆一乘之印。现差别耳。无涯之说。不应局执。故应总摄以为十重。如前已辨。上显时分。次释成正觉义。约教不同。小乘三十四心断结。五分法身初圆。名成正觉。是实非化。大乘之中。约化八相示成。约报十地行满。四智创圆。名曰始成正觉。据实即古今情亡。心无初相。名之曰始。无念而照。目之为正。见心常住。称之曰觉。始本无二。目之为成。约法身。自觉圣智。无成无不成。若依此经。以十佛法界之身云。徧因陀罗网无尽之时处。念念初初。为物而现。具足主伴。摄三世间。此初。即摄无量劫之初。无际之初。一成一切成。无成无不成。一觉一切觉。无觉无不觉。言穷虑寂。不坏假名。故云始成正觉。如出现品及不思议法品广显。摄前诸说。皆一乘之所现也。四别显处严者。然此下处主及众。即三世间严。三中前二。即如来依正。众即净土。辅翼不空。今初器界严者。即广於前场之严。显成前觉之妙。异於余经之处。於中四事。各十种严。明即染显净。即为四别。第一地严。第二树严。第三宫殿严。第四师子座严。然此诸严。各具三释。一约事可知。二表法。谓地表心地法身。树表菩萨。宫殿表无住涅乐。座表法空等。三就因行。谓一以穷心地法身之因。报得增上金刚之地。二以般若为因。三以悲智相导为因。四亦以法空为因。然或一因行成一切严。或一切行成一严。或一行成一严。或一切行成一切严。以通融别。纯杂无碍。今但明一行一严。显所表故。然各摄无尽之德。故四事皆有十句。初总后别。
  △今且就文各分为四。初心地十句分四。初一总显地体。
  其地坚固金刚所成。
  标以坚固。释以金刚。诸教或云木树草座。多云座是金刚。今全地金刚。则权实斯显。彻华藏故。广如彼品。
  △二四地相具德。
  上妙宝轮及众宝华(至)诸色相海无边显现。
  约因释者。一宝轮者。一摄一切。圆行致故。二及众宝华。开觉悦他故。三清净摩尼。圆净明彻故。以上三行。用严心地。故结云以为严饰。上皆形色。四即显色。谓青黄等殊。名诸色相。种种重迭。深广如海互相映发。等彼波澜。或诸色俱生。或更相摄入。含虚莹彻。现势多端。名无边显现。此由隐显自在。定散无碍。随机利行之所致也。
  △三四地上具严。
  摩尼为幢常放光明(至)妙香华缨周匝垂布。
  一宝幢曲有五句。一摩尼为体。二三光音明用。四五网缨辨饰。就因行者。降魔伏外为幢。智光常照。慈音外悦。愿行交罗。戒香芬馥。四摄周垂故。
  摩尼宝王变现自在雨无尽宝。
  二摩尼雨宝。表神通如意。随机变现。雨法宝故。
  及众妙华分布於地。
  三妙华散地。亦多因行徧严心故。
  宝树行列枝叶光茂。
  四宝树行列。德行建立故。
  △四一举因结用。
  佛神力故令此道场一切庄严於中影现。
  佛力者。出所因也。严具多门。别说难尽。故总云一切悉现。或於树中现。或於上诸严具。及地中现。明一一行中。皆道场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