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大小乘释经部
- 华严部疏
- 华严经疏注
华严经疏注
△第二觉树严者。即大智因感。有十一句。分四。初一总显高胜。
其菩提树高显殊特。
长耸逈露。圆妙独出故。约因。即智超数表为高。本性不昧为显。成物具德。曰殊。更无二真为特。约果。树即菩提。
△二六体摄众德。
金刚为身。
一身是金刚。金刚三昧本智因故。正行成立。为树身也。
瑠璃为干。
二斡是瑠璃。本智发解。内外明彻故。
众杂妙宝以为枝条。
三杂宝枝条。解随境差故。
宝叶扶疎垂荫如云。
四条假叶以为严。智资定而深照。宝叶虽异。共成一荫。百千定门。同归一寂。自荫荫他也。
宝华杂色分枝布影。
五宝华异色。在树分枝。承光则色同。於地布影。表神通等法。依定有差。俱承智光。影现心地。
复以摩尼而为其果含辉发焰与华间列。
六华虽不同。果皆如意。无边行海。同趣菩提。若自利果成。内则含辉。若身心湛寂。外便发焰。若触境斯明。若利他果立。未熟则含辉。解生佛相。已熟则发焰。还流教光。体如之行所成果。无异因之果故。与华间列。故下经云。菩萨妙法树。生於直心地等。
△三三妙用自在。
其树周圆咸放光明(至)其众如云俱时出现。
展转成益也。初依菩提智。放教智光。次依智光。雨圆明法宝。后教成悲智。即菩萨现前。无心行成。故如云出。
△四一举因结用。
又以如神威神力故(至)说种种法无有尽极。
谓佛力为因。流音演法。以如如力则智演法音。音还如性。故无尽极。广多故无尽。竖长故无穷。无间故称恒也。
△第三明佛宫殿严。十句分四。初一总明分量。
如来所处宫殿楼阁广博严丽充徧十方。
宫可覆育。即是慈悲。殿可朝宗。所谓圆寂。悲智相导。若楼阁相依。广者无边。法无外故。博者不隘。法内空故。严者庄饰。具众相故。丽者华美。法义备故。充十方者。称法性故。
△二二体相圆备。
众色摩尼之所集成种种宝华以为庄严。
一体是摩尼。积德镕融之所成故。二相严多种。神通等法。悲寂用故。
△三六妙用自在。
诸庄严具流光如云。
一众行发光。洒法如云。云更多义。至下当辨。
从宫殿间萃影成幢。
二光幢独出。萃者聚也。即承光聚影而成。谓悲寂交际。承智起应。降魔超出故。
无边菩萨道场众会咸集其所。
三内容众海。无边菩萨。即道场外者亦在其中。即依中有正。亦果中有因。即明涅盘众圣冥会。
以能出现诸佛光明不思议音摩尼宝王而为其网。
四声光宝网。网者为防禽秽。以益殿严。犹大教网。外防恶见。内益悲寂。教皆圆妙。以宝而成。故能出佛智光圆音。妙说言不思议音。略有四义。一音声繁广。二所说难量。三声即无声。四一具一切。
如来自在神通之力所有境界皆从中出。
五出生果用。即正报大用。在此依中。依正混融。参而不杂。明依大涅盘。能建大义。故曰出生。
一切众生居处屋宅皆於此中现其影像。
六无染现染。众生是正。居处是依。染违性净。不言出生。妄无自体。还依真现。
△四一举因显广。
又以诸佛神力所加一念之间悉包法界。
谓德广难陈。故今总结。由佛力故。一念顿包事理染净一切法界。况多念耶。然上充徧十方。即通局无碍。集菩萨众。出佛神通。即摄入无碍。现生舍宅。即染净无碍。悉包法界。广狭无碍。一念即能。延促无碍。又集菩萨。因果无碍。出佛神通。依正无碍。十种宫殿。此应说之。
△第四师子座庄严十句。分四。初一总显形胜。
其师子座高广妙好。
师子座者。人中师子处之。又说无畏之法故。得法空者。何所畏哉。空乃高而无上。深不可测。广而无外。边不可穷。妙乃即事而真。好谓具德无缺。
△二六体德圆备。
摩尼为台。
一台座摩尼。即处正中。正可依处。摩尼随映有差。法空随缘成异。中道妙理。正是可依。
莲华为网。
二周座华网。即外相无染。交映本空。
清净妙宝以为其轮。
三净实为轮。轮谓台之处中。周匝轮围。即具德周徧。
众色杂华而作缨络。
四华缨周垂。诸觉诸通。垂化周摄。
堂榭楼阁阶砌户牗凡诸物像备体庄严。
五宝严瑱饰。堂等略举。凡诸总包。无处不严。故云备体。显於法空。全收万像。无事非理故。
宝树枝果周回间列。
六宝树间饰。间上物象也。即菩萨妙法树。随化分枝。随因感果。并依无相。义曰周回。凡圣相资。名为间列。
△三二妙用广大。
摩尼光云互相照耀。
一净宝出光。如云涉入。法空亦尔。一一智中。知一切法。一一法体。显一切智。为互照也。
十方诸佛化现珠王(至)悉放光明而来莹烛。
二主伴宝用。互相发辉。谓佛化摩尼。能作佛事。智论云。轮王宝珠。但随人意。能雨宝物。天宝。堪能随天使令。佛宝。十方能作佛事。菩萨宝珠。亦能分作。如文殊师利冠中毗楞伽宝珠。十方诸佛。於中显现。今菩萨髻珠。即是其类。下文云集菩萨髻珠亦尔。用此严座者。凡初成佛。皆一切诸佛。现形灌顶。一切菩萨。亲授敬养。故因果宝珠。俱来莹烛。如来从果起用。故云化现。理圆解满。义曰珠王。菩萨心顶。智照圆净。故曰髻中妙宝。寂照照寂。皆莹净照烛。
△四一佛加广演。
复以诸佛威神所持(至)妙音遐畅无处不及。
佛境如空。故云广大。有感斯至。为无不及。显教皆从法空所流。是故所流。还周法界。非智不显。故云佛力。
△第五明教主难思。前但云佛。未显是何身佛。又前但云始成正觉。未知成相云何。故今显之。谓具十种深广功德。即是遮那十种无尽法界身云。徧於法界。成正觉也。非权应身。文二。初总辨。
尔时世尊处于此座於一切法成最正觉。
即菩提身。具无尽德。为世所尊。座相现时。身即安处。智处诸法无前后故。於一切法。示所觉境。即二谛三谛无尽法也。成最正觉。示能觉智。开悟称觉。离倒为正。至极名最。获得名成。此当相解。若拣别者。凡夫倒惑。佛觉重昏。二乘虽觉。不名为正。但知法有。未知法空。但悟我空。未知我有。有厌生死。空说涅盘。颠倒未除。岂得称正。设许称正。亦未名最。菩萨虽正。有上有修。不得称最。设位极称最。亦未得名成。我佛独能。故云成最正觉。谓如量如理。了了究竟。已出微细所知障故。
△二别释。即约十德。别显十身。文即分十。一三业普周。即别显菩提身之相也。以成菩提时。得无量清净三轮故。文二。初法。
智入三世悉皆平等。
意业。即释上成正觉言。前云於一切法。此云三世。乃横竖影略耳。智入平等。是正觉成也。智。即二智三智四智无障碍智。二智者。即如理如量也。此复有二。一以如量智达俗。名入三世。如理智证真。名悉平等。故佛地论云。以二智觉三谛。是也。二证差别。性即无差别故。三世即平等。瑜伽云。如其胜义。觉诸法故。名等正觉。言三智者。即俗智。真智。中道智也。此亦二义。一真俗互泯。双遮辨中。则三世平等。二相两亡。方为智入。二真俗虽即。而不坏相。即双照明中。此二觉三谛之境。境既双泯而双现。智亦寂照而双流。为无障碍智。觉无障碍境。为正觉也。言四智者。即圆镜等四智也。通缘三世境故。并入三世。言平等者。镜智离分别故。依持平等。平等性智。证平等性故。妙观察智。观察平等。成所作智。普利平等。四智圆融。一句摄尽。下身语等。皆是四智之所发现。四智圆融。无二性故。修生本有。非一异故。不失经宗。然上能觉。即成上菩提。就其所觉。即法身也。理智无二。为真法身。
其身充满一切世间。
身业。通三世间。故云一切。此正觉身。以是十身之总。故此其身。通於三身。无不充满。法身普徧。世所同依故。智身证理。如理徧故。色身无碍。亦同理徧。并是圆徧。而非分徧。谓一切世间一一纤尘等处。佛皆圆满。总看亦现。别看亦现。又国土等。即是我身。土等体外。无别我故。我即土等。我之体外。无土等故。余一一身。互望融摄。犹多灯光。各互相徧。
其音普顺十方国土。
语业。顺有三义。一顺异类言音。经云。一切众生语言法。一言演说尽无余故。二顺所宜说法。如来於一语言中。演说无边契经海故。三则顺徧。佛以一妙音。周闻十方国故。
△二喻。
譬如虚空具含众像(至)於诸国土平等随入。
通喻三业。然佛三业。非喻能喻。唯虚空真如。略可显示。更以余喻。便为谤佛。然虚空喻。有同不同。故下经云。解如来身。非如虚空。一切妙法。所圆满等。此显不同。今取分同义。同义多种。如下十忍品。今有二喻。开成四义。一含摄喻。兼无分别义。二普徧喻。兼徧入义。以此四喻。喻意业者。下经云。佛智广大同虚空故。此总喻。量智包含而普徧。理智无分别而证入。又大圆镜智。纯净圆德。现种依持。能现能生身土智影。即含摄义。下经云。菩提智。普现一切众生心念根欲等。而无所现。无所现言。无有分别。平等性智。观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亦无分别。无分别言。显无差别。故下经云。於一切义。无所观察等。见以太虚含众像。众像不能含太虚。太虚不分别众像。众像乃差别太虚。以况我法不能容佛智。佛智乃能容我法。有我法者。分别如来是。如来者不分别我法。
二普徧喻。妙观察智。无不徧知。即普徧义。成所作智。曲成无遗。即随入义。又下经云。佛智广大同虚空。普徧一切众生心。此即智体徧。悉了世间诸妄想。此约智用徧。又云。得一切法界量等心。此约证徧。智性全同於色性故。此约理徧。云何徧入。不坏能所。有证知故。故下经云。世闻诸国土。一切皆随入。智身无有色。非彼所能见。由随於如。即入无所入。故云平等。是以虚空徧入国土。国土不徧入虚空。有国土处。必有虚空。有虚空处。或无国土。虚空之於国土。平等随入。国土之於虚空。自有彼此。虚空可喻佛智。国土可喻三世。三世有处。佛智必在其中。佛知知处。三世或无其体。佛智之於三世。平等随入。三世之於佛智。自有始终。此犹约不二而二说耳。若二而不二。国土虚空。三世佛智。同一性故。皆互相入。举一全收。普徧亦然。三世间圆融。则言思道断。故名佛智为不思议也。次以一喻。喻身业者。一毛尚容法界全分。必含众像。出现身业。第二喻云。譬如虚空宽广非色。而能显现一切诸色。而彼虚空。无有分别。亦无戏论。合云如来身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诸善根业。皆得成就。即含摄义。而如来身无有分别。即第二义。佛身充满於法界。即普徧义。又云。譬如虚空。徧至一切色非色处。非至非不至。如来身亦复如是。徧一切法一切国土等。即普徧义。亦非至非不至。即平等随入义。后以四义。喻语业者。如来於一语言中。具一切语言故。舍支天鼓无心出故。如来音声。无不至故。应知如来音声。无断绝。普入法界故。又云。如来音声无邪曲。即平等义。随其信解。令欢喜故。即随入义。以空一喻。徧喻三业。故云正觉得无量清净三轮。明文照然。非是穿凿。
△二威势身超胜。
身恒徧坐一切道场(至)如日轮出照明世界。
谓随诸有情所乐。示现受用身土。影像差别。无不周徧故。言一切道场者。略有十种。一智身。徧坐法性道场。二法身。非坐而坐道场。三法门身。安坐万行道场。四幻化身。安坐水月道场。此四义便故来。若正约威势身。略辨六类道场。一徧一切。同类世界道场。如名号品等说。二一切异类世界。谓树形等。如世界成就品。三一切世界种中。四一切世界海中。并如华藏品说。五一切微尘中。文云。如於此会。见佛坐一切尘中。亦如是等。六剎尘帝网无尽道场。并前十种。故云一切。言菩萨下。正显威势超胜。胜於胜者故。独言菩萨。非不超余。如日下。约喻以显。映山出没。无隐显故。处处全现。无异体故。喻徧坐道场。大明流空。余辉掩耀。赫日之照。难究其涯。喻彼威光超映菩萨。菩萨不能测也。既云照世。则终益生盲。先照高上。独言菩萨。
△三福德身深广。
三世所行众福大海悉已清净。
三世佛德。昔皆徧学。今三际已断。垢习斯亡故。众福皆净。
△四随意受生身。
而恒示生诸佛国土。
一随他意。处处受生。二随自意。能无不生。谓慈悲般若。恒共相应。感而遂通。穷未来际。
△五相好庄严身。
无边色相圆满光明徧周法界等无差别。
色无尽故。名色无边。十莲华藏微尘数相。名相无边。而皆称真。则一一无边。诸相随好。放光常光。皆称法界。故云圆满。广处狭处。皆圆现故。名无差别。
△六类身演法。
演一切法如布大云。
谓雨大法雨。断一切疑。故下经云。毗卢遮那佛。愿力周法界。一切国土中。恒转无上轮。然经二句。上法。下喻。文含多意。一云喻於身。雨为说法。法喻影略。又先兴慈云。后沾法雨。一云一雨。所润不同。亦随物机宜。云雨各异。掩尘蔽日。普覆无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