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疏注

  如於此会见佛坐(至)所有国土皆明现。
  前半明总徧别中。后半明体用无碍。亦是总徧总中。
  显示菩萨所修行(至)令诸佛子入法界。
  此四句即前四义。一修十胜行。二起十方便。三所证十如。四正证法界。成萨婆若。地位为总。余五为别。
  出生化佛如尘数(至)广大无边悉开演。
  前半普现身。后半演所证。
  如来名号等世间(至)能悉了知甚为难。
  上四可知。
  佛如虚空无分别(至)悉坐道场成正觉。
  初句智身。次句知身等法界。后二句化用等法身之周徧。略举正觉。实通一切。故上云种种。
  佛以妙音广宣畅(至)尽与如来平等法。
  三句摄因。后句成时。
  △二十普菩萨各得一法门。第一菩萨。前列名中无。以前与普贤。共为十普。今普贤别说。故加为十。以表圆足。然偈文具十。长行中第七菩萨及法门俱脱。又脱第八菩萨法门及第九菩萨名。至文当知。初长行。
  复次净德妙光菩萨(至)庄严道场解脱门。
  严处说法。皆名为严。
  普德最胜灯光照菩萨(至)不思议众生界解脱门。
  尘尘皆成正觉。已为无尽。方是正觉一门。有如是等无量成正觉门。如出现品辨。随所成正觉门。调生亦尔。故云成熟不思议众生界。
  普光师子幢菩萨(至)出生一切佛国土解脱门。
  修行福海。严出剎海。
  普宝焰妙光菩萨(至)神通境界无迷惑解脱门。
  以深妙智。观难思境。故多处不迷。多劫不厌。
  普音功德海幢菩萨(至)示现一切佛土庄严解脱门。
  如一逝多林会。顿现一切净土。会会皆尔。念念现殊。
  普智光照如来境菩萨(至)甚深广大法界藏解脱门。
  法界含摄无尽。故名为藏。观佛法界之身。一毛即无分限。七梵本中。名普觉悦意声菩萨。得亲近承事一切佛供养藏解脱门。谓佛昔行因。无佛不供。今成佛果。无众不归。犹如百川驰流趣海。
  普清净无尽福威光菩萨(至)菩萨无边行门解脱门。
  准梵本。应云普清净无尽福威光菩萨。得出生一切神变广大加持解脱门。谓徧剎充尘。劫穷来际。皆佛加持之力。九梵本中。即普宝髻华幢菩萨。得普入一切世间行出生菩萨无边行门解脱。门即今经中威光菩萨法门是。由脱第八法门及第九菩萨之名。遂令第九法门系於第八之下。译者之谬矣。谓若无大悲不入生死。则不能出菩萨行门。如不入海安能得宝。此即化他成己。
  普相最胜光菩萨(至)出现一切诸佛境界解脱门。
  即依体起用。
  △二偈颂。
  尔时净德妙光菩萨摩诃萨(至)即说偈言。
  十方所有诸国土(至)一切苦难皆消灭。
  颂文前已配释。欲表菩萨法门互入。故不结法属人。后段亦然。
  △三十异名菩萨亦各得一法门二。初长行。
  复次海月光大明菩萨(至)一切佛国土方便解脱门。
  得成菩提四种方便。一地位。二度行。三调生。即行位所作。四严剎。通二利因果也。或一地一度满。或地地诸度满。此一为总。下九皆别。然不出上四。多显调生。
  云音海光离垢藏菩萨(至)种种差别处解脱门。
  徧转法轮。
  智生宝髻菩萨(至)现清净大功德解脱门。
  普示灭惑。
  功德自在王净光菩萨(至)种种庄严解脱门。
  普严场会。
  善勇猛莲华髻菩萨(至)显示一切佛法解脱门。
  以法随机。
  普智云日幢菩萨(至)永住无量劫解脱门。
  为物永存。
  大精进金刚脐菩萨(至)一切无边法印力解脱门。
  法印悟物。
  香焰光幢菩萨(至)乃至成就智慧聚解脱门。
  顿显始终。
  大明德深美音菩萨(至)一切大愿海解脱门。
  同佛往修。
  大福光智生菩萨(至)徧法界甚深境界解脱门。
  光显如来难思之境。
  △二偈颂。
  尔时海月光大明菩萨(至)即说颂言。
  诸波罗蜜及诸地(至)悉称其根而雨法。
  文并可知。
  真如平等无相身(至)普应十方而演法。
  初句所证性净法身。言无相者。示真如相。身即体义。在缠不染。出障非净。凡圣必同。故云平等。次句出缠法身也。真如出烦恼障。故云离垢。出所知障。故云光明。又尘习双亡。故云离垢。真智圆满。故曰光明。净法身者。拣於在缠。后半体用无碍身。由出缠故。应用无方。约理则体用无碍。约用则止观双运。故得果则寂照为身。即用之体故寂。即体之用故智。体用既无。不在佛身。有何量耶。故能普应十方。此句正显化用。故经云。水银和真金。能涂诸色像。智慧与法身。处处应现往。即斯义也。
  法王诸力皆清净(至)一切国土皆明显。
  △八座内众流十。初明出处。
  尔时如来师子之座(至)如是一切庄严具中。
  座即是总。宝等为别。如是下结广从略。非独轮等。故云一切。所以此能出者。良以座该法界。依正浑融。一一纤尘。无不广容。普徧座所徧剎。恒在座中。故从中出。非是化也。若约法空之因及法空之座。则万行为严。能生菩萨。
  △二显众类。
  一一各出佛剎微尘数菩萨摩诃萨。
  皆是菩萨故。
  △三列众名。
  其名曰海慧自在(至)善勇猛光明幢菩萨摩诃萨。
  出处既多。名亦多种。略举上首十名耳。即如次十方。
  △四结众数。
  如是等而为上首有众多佛剎微尘数同时出现。
  严具非一。故有众多剎尘。
  △五兴云供。有标列结。
  此诸菩萨各兴种种供养云(至)有佛世界微尘数。
  △六供众海。
  彼诸菩萨一一皆兴(至)於一切道场众海相续不绝。
  众多菩萨。各兴剎尘供云已。重迭难思。况相续不绝。而诸供具皆称云者。乃有多义。谓色相显然。智揽无性。从法性空。无生法起。能现所现逈无所依。应用而来。故来无所从。用谢而去。故去无所至。而能含慈润。澍法雨益万物。重重无碍。有云像焉。上下诸文。云义皆尔。
  △七敬绕佛。
  现是云已右绕世尊经无量百千匝。
  顺向殷重。瞻望不足。乃至百千。
  △八坐本方。
  随其方面去佛不远(至)各於其上结加趺坐。
  参而不杂也。如师子子。亦名师子。故菩萨座亦名师子。自他自坐者。自心智现。自安处故。诸佛菩萨坐。多加趺者。为物轨故。智论引偈云。若结加趺坐。身安入三昧等。
  △九叹其德能。有十二句。分二。初总。
  是诸菩萨所行清净广大如海。
  △二别别显。一一各是一种清净广大。略束为三。初三明三业清净广大。
  得智慧光照普门法(至)能入一切辨才法海。
  一智证普法。二身随佛行。三语入辩海中。一义求。亦通三业。
  △二三明得法清净广大。
  得不思议解脱法门(至)悉能容受一切法海。
  一获自分解脱。二住胜进果位。三徧具诸持普门地。言即同经初。已践如来普光明地。
  △三五明福智清净广大二。初二正明。
  善住三世平等智地已得深信广大喜乐。
  一智安理事。故云善住。二福无不修。故生信喜。然三世平等。经初已明。今更略示。谓依生及佛。善住平等。且依佛说。佛佛平等。法身智身。无增减故。若依众生。生生平等。烦恼业苦有支皆等。
  若生佛相望者。凡夫现在等佛过去。进修得果等佛现在。成佛究竟等佛常住。此约三世互望。烦恼佛则本有今无。众生则本无今有。菩提则众生本有今无。诸佛则本无今有。约迷悟异。则说本今。涅盘之性。非三世摄。故知三世有法。无有是处。
  若以性净而说。则佛与众生。现今平等。而不妨迷悟之殊。是故三乘亦有差别。亦无差别。众生寂灭即是法身。法身随缘即是众生。故寂灭非无之众生。恒不异真而成立。随缘非有之法身。恒不异事而显现。是故染净三世一切诸法。无不平等。况称性互收。如是解者。名为善住一切智地。如地能生。终归於地。万法依於佛智究竟。还至一切智也。
  △二三重显。
  无边福聚极善清净(至)所有佛兴咸勤供养。
  一净前福障。故令诸福无边清净。二成上智慧。由观法界虚空。三近胜缘。故成前二。
  △十说偈赞佛。十菩萨各别说偈。即为十段。就初叹佛身座二。初五叹佛身具德。
  尔时海慧自在神通王菩萨(至)即说颂言。
  诸佛所悟悉已知(至)寂然而住同瞻仰。
  一赞智慧。二赞功德。三神通。四因深。五果胜。
  △二五叹所坐严丽。
  摩尼宝藏放光明(至)如是座上佛安坐。
  此众既从座现。故多叹座。
  △二叹座及地。文分三别。初四直叹座。
  尔时雷音普震菩萨(至)观一切道场众海即说颂言。
  世尊往集菩提行(至)称赞如来坐於座。
  △次三叹於场地。即转显座严。
  佛功德量如虚空(至)一切众生不能了。
  此一总显因深德广故。严事难思。
  金刚为地无能坏(至)悉以光莹如来座。
  初七句别显。末后一句结莹宝座。
  △后三叹地上之严。
  地神欢喜而踊跃(至)以佛威神故能尔。
  前二地神兴供严。后一佛力展转严。
  △三独赞场地殊异德二。前五德用圆备。
  尔时众宝光明髻菩萨(至)即说颂言。
  世尊往昔修行时(至)宝枝杂布为严好。
  △后五法化流通。
  汝等普观於此地(至)如佛座上所应演。
  九会五周之文。一化随宜之说。已具演於场地之中。
  一一法门咸具说(至)是故其地皆严净。
  △四叹佛所处宫殿二。初一总明。
  尔时大智日勇猛慧菩萨(至)即说颂言。
  世尊凝睟处法堂(至)其身普现十方土。
  次段赞处彰人。故此偈标人显处。凝者严整之貌。睟者视也。谓肃然而视。
  △后九别明二。前四明宫殿体摄众德。即广其前半。
  如来宫殿不思议(至)佛坐其中特明显。
  宫殿虽耀。佛坐增明。即广前炳然。照耀宫殿中也。
  摩尼为柱种种色(至)智海於中湛然坐。
  略辨七严。结以智海。广上凝睟。处法堂也。谓内持宝柱。檐垂金铃。外列门阶。上罗华帐。宝树交映。宝璎周垂。为七严也。闼小门也。洞达也。如云布者。重重无量次第相承也。上云凝睟。则目视不瞬。特由内无识浪。故云智海湛然。
  摩尼为网妙香幢(至)超世正知於此坐。
  罗以宝网。列以香幢。布以焰明。覆以严具。结云超世。即广上世尊处法堂也。光如云布者。若彩云向日。上下齐明也。
  △后五明妙用自在。即广其后半。
  十方普现变化云(至)如是皆从佛宫现。
  罗身云以调生。正显前文现十方土。
  摩尼为树发妙华(至)莫不於中现其影。
  宝树现三世之严。
  处处皆有摩尼聚(至)栋宇庄严极殊丽。
  略举多严。
  如来宫殿不思议(至)一一皆有如来坐。
  即上诸严卷摄多严。重重佛坐。
  如来宫殿无有边(至)莫不向佛而来集。
  结叹无尽主伴云会。
  △五通赞场树自在德二。初一总显。
  尔时不思议功德宝智印菩萨(至)即说颂言。
  佛昔修治众福海(至)道场严净无诸垢。
  谓宿因愿力。深广难思。神通现缘。生果严净。
  △后九别显三。初五叹树具德严场。
  如意珠王作树根(至)於道场中普严饰。
  初二身干森耸。次二枝叶荫映。后一华果芬晖。
  △二叹场地莲网。
  汝观善逝道场中(至)铃音铎响云间发。
  谓莲华布地。则下转光轮。宝网罗空。则云间响发。
  △三叹树自在。
  十方一切国土中(至)众会闻音咸得见。
  初一收入。后二出生。
  △六双叹场树备德自在法化宣流二。前九偈各显一门。
  尔时百目莲华髻菩萨(至)即说颂言。
  一切摩尼出妙音(至)莫不调伏令清净。
  △后有一偈。结严周徧。
  如来往昔普修治(至)一一庄严无量种。
  △七叹佛十力功德。一颂一力。下诸经文屡明十力。是佛不共之德。佛佛等有。菩萨缘此发心。梵行品云。复应修习一一力中。有无量义。□应谘问。故不可不知。然大般若五十三。显扬第四。对法第十四广辨。
  今略以七门分别。一立意。二释名。三自性。四作业。五次第。六差别。七释文。然了其名。则知作业。对文料拣。差别易见。故将作业差别。并释别名。并於释文中显。
  今初立意者。智论意云。显佛大人。有真实力。令外道心伏。二乘希向。菩萨仿之。能成办大事。终获其果。故须辨之。
  如来唯一诸法实相智力。此力有十种用。故说为十。谓於十境皆委悉正知故。
  由时品类。相续分别。有无量力。度人因缘。故但说十。足办其事。谓以初力知可度不可度。次业力知有障无障。以定力知味着不味着。以根力知智多少。以欲力知所乐。以性力知深心所趣。以至处力筹量众生解脱门。以宿命力分别先所从来。以生死力分别生处好丑。以漏尽力知众生得涅盘。佛以此十。度生审谛。故但说十。
  第二释名。初总后别。今初总名。力者。能摧冤敌义。不可屈伏义。故说名力。瑜伽云。与一切种。饶益一切有情。功能具相应。故毕竟胜伏一切魔冤。大威力故。说名为力。对法云。善除众魔。善记问论。故十名力。十者是数。带数释也。
  别名至文当释。
  三自性者。瑜伽五十七云。佛具知根。慧根为体。对法论云。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所为性。菩萨地总以五根为性。统其文义。应具六种。一最胜体。故决择分中慧根为性。二引生体。对法兼定。三克实体。菩萨地云。五根为性。由慧胜故。且说十方慧为自性。所以但言。处非处等智力。不言信进等力。四相应体。对法兼取相应心法。四蕴为性。五眷属体。五蕴为体。定共道共无漏色等。助为体故。此虽无文。理必应尔。遮犯戒垢。助摧冤故。六依此经融一切法。以为其性。无碍法界理应尔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