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大小乘释经部
- 华严部疏
- 华严经吞海集
华严经吞海集
意曰。能引无明行。所引识等五。能生爱取有。所生生老死。识名色六处触受种子。是前前世中。多念熏下。忽然为无明行。一念招聚。随业强者。先润爱取有。润时则次第。於一生总报中生起。此十支因二支果也。若三世说者。过去二支因。现在五支果。现在造爱取有因。本来世有生老死果。虽然因果无差。於此般若现前。
名色支义也。贯起十二支。收一百法。知五蕴之多少。明缘性之宽狭。
△一支性俱杂。收九十三法。色蕴为色支。四蕴为名。除六无为灭尽定。
△二支杂性不杂。收二十八法。支杂性处触受。然是无记。不杂善恶性。想全三少分者。想是任运报生无记。色少分者五根五尘。行少分者别境五作意睡眠。识少分者前七识并意处触受。
△三支性俱不杂。收二十法。想蕴全。色少分五尘。行少分收别境五作意睡眠。识少分前七识。余十一支义理。恐繁不述。此地善根。如真金用毗琉璃宝磨莹。多作善化天王。
七远行地。起十种加行心。空中有方便慧。有中起殊胜行。虽善修空无相无愿。而慈悲不舍度生。於入心中。断微细现行障。证法无别真如。於住心中。以大悲智。修起一切菩提分法。虽念念住无相中。少有功用。如转轮王游四天下。若是八地报得行。任运成就。如大梵天王游千世界。不假功用。从初地已来。但以愿力超过小乘。今七地中。以自力超过小乘。如王太子艺业成就。能念念入灭定。亦念念起。如以真金用妙宝间错。多作自在天王。
八不动地。善修清净道。离心意识。得无生法忍。为加行心。於住心中。断无相中作加行障。证不增减真如。相用烦恼不能动为。深行菩萨。世出世间心念不生。诸佛世尊劝请七事。汝未曾得。勿复放舍於此心门。是时菩萨一念所生智业。从初地至七地。用阿僧祇功德。不及一分。何以故。先以一身起行修行。今此以无量身修行。以善巧智观一切境。於诸趣中示同其形。普现色身三昧而为说法。远离身想分别。以三世间而为十身。一切众生本来共有。一身若具九。则十身有百也。且如一牛具有十身。一还债。是业报身。二水艹不阙。是众生身。三皮毛筋角。是国土身。四从高而下。是虚空身。五步步踏实。是智身。六力困而卧。是声闻身。七见黄叶。是缘觉身。八举意利他。是菩萨身。九忽然亡已。是法身。十一具前九。是如来身。若说修成。如来身上自具十身。谓菩提愿化力庄严威势意生福法智。此地菩萨成就佛身业自在。有金刚力士常随侍卫。如真金作大宝冠置在阎浮提圣王顶上。多作大梵天王。
九善慧地。以无量智观察境界为加行心。於入心中。断利他门中不欲行障。证智自在真如。於住心中。观众生稠林行。皆如实知。以四十种辩才。说三乘法。教化众生。
意曰。在心为智。发言为辩。於一毛尘具四十种辩才。则前为所是法。后是能为义。词则训释不谬。乐说则听者开解。
△一自相有二。总法别义。
△二同相有二。性法相义。
△三行相有二。现在法过去义。
△四说相有二。略说法解义。
△五智相有二。现量法比知义。
△六真谛法俗谛义。
△七权三法一乘义。
△八教道法证道义。
△九真身法应身义。
△十住持智法行门义。
△佛说一百法皆具。万像皆具。不学而知。但闻其言未见人哉。此地菩萨。得十种总持。作大法师。处於法座。於一音中现种种音。令诸众会皆得解了。情无情物皆演妙音。成就如来语业自在。如真金为大宝冠在转轮圣王顶上。为二千世界主。
十法云地。以无量智慧观察觉了入受职位。为加行心。於入心中。得离垢三昧。断於法中未得自在障。证业自在真如。於住地心。受胜职位。三昧现在前时。大莲华忽然出现。量等百亿世界。菩萨座此华时。大小相称。身诸毛孔普放光明。照法界已。从足下入。十方菩萨即知成佛。十方诸佛。放眉间光。入此菩萨顶。名曰受职。成就佛意业自在。具上上微细智。能安受摄持十方诸佛大法明大法照。於一念顷。周徧十方示成正觉。解脱言。若菩萨神力能如是者。佛复云何。是时金刚藏菩萨。入佛国土体性三昧。其身量等虚空。时诸大众。见菩提树及一会菩萨俱在金刚藏身中。得未曾有。金刚藏言。菩萨神通如一块土。如来神通似大地土。不可云喻。如上妙真金以大宝庄严置在大自在天王顶上。多作摩酰首罗天王。
△八地影像分。地中行成智性。是所喻法。池山海珠。是能喻依。依上之义是影像也。是地之影像。以见边之喻似地中教证也。池喻所修行愿。山喻修成功德。海喻无漏智德。珠喻转尽性德。池喻始则非一终则非异。山喻能依非一所依非异。上皆无差之差。海喻十德不同德无别物。差即无差。珠喻唯一智性前后增明。无差不碍差。池是圆家渐。山是圆中渐。珠喻渐圆。海喻圆圆。天台。以华严为渐圆。位位成佛。以法华经为圆圆。上是法圆。不说地位。下机圆。普被声闻。华严。以法华经为渐圆。会三乘归一乘大海。华严本法因该果海为上圆。果彻因源为下圆。
一愿行定悲有法。不可破坏宗。无滞碍故因。如池流四河入海。
二十行随地增有法。本无胜劣宗。差别得名故因。如大海十山。
三十地无漏智有法。广大无边宗。称性修故因。如大海十德。
四十地智性有法。不生不灭宗。全真性故因。如宝珠十德。
七重会普光明殿
佛自入剎那际三昧者。无际之际。信心最初之际。不见剎那为短多劫为长。诸法空故。二行永绝。住於佛住。得佛平等。则无障处。普眼问者。欲见普法故。初则闻名不见推求不见观察不见静座不见。后如来教起见方者。若舍境别求。则未识普法真体。若见一法入於一切名曰普。一切入一名曰贤。乃真见也。
二十七十定品。大用深广
普眼见普贤在如来前。告普眼言。有十大三昧。
一普光明智三昧。用依於体。
二妙光明智三昧。徧照身心。
三往佛国土三昧。神通如意。
四清净深心三昧。供佛之行。
五过去庄严藏三昧。智之境。
六未来藏三昧。如实了知。
七现在庄严三昧。诸佛世界。
八三世众生三昧。入出自在。
九法界三昧。十八界。
十无碍轮三昧。佛二十一功德。
二十八十通品。大用难思
一他心之智通。因中则知自心。知他人心。皆变影像。不如实见。唯佛果位能徧知也。正见他心。常了自心。若佛智外别有众生心。则失具分唯识。只名半头唯识。他心本质即是自心。
二天眼之智通。见六趣果报。
三宿住之智通。得九世眼如现在。
四未来之智通。见因知果。
五天耳之智通。远细皆闻。
六无作即智通。大用度生。
七言音之智通。众生之言音。
八色身之智通。三说。一云佛无色。二云有色。三云若悲智双运无色现色。有四。一实色凡夫。二幻色初教。三性色终教。四妙色圆教。一色即一切色。经中说有一百三种。据实无尽。
九真俗之智通。相待故空。性则非异。相则非不异。
十灭尽之智通。虽见五蕴寂灭。常化寂灭之众生。
二十九十忍品。智慧深玄
意曰。前二品业用广大。此品智慧深玄。忍体即智。前三忍法说。后七忍喻明。
一音声忍。智解於教。
二顺忍。止观起行土二加行。
三无生忍。是根本从初地立。
四如幻忍中。喻有为无为法从因缘生。皆是所喻。喻有五重。一巾喻真性。二术喻业思。三幻相喻报。四生灭喻依他即圆成。五愚小为有法。土五各有二义。以成四句。一所依。性有相无。俱存俱夺。二业上。用有体无。俱存俱夺。三报上。相有实无。俱存俱泯。四幻报。生即是死。俱存俱泯。五愚小。上情有理无。俱存泯。今令知术是起因悟像果无实成相即是性。遣愚小为有。归本来真性。量云一切有为无为法有法。非实有体宗。从因缘生因。同喻如幻事。
五如焰忍。一空地喻如来藏。二阳气如无明。三空与气合心上现报。四水即是无。五凡小为有。一切世间有法。非实有体。言说显示。如阳焰。
六如梦忍。一悟心如本识。二眠如无明。三梦如缘起法。四梦非有似有。五令梦者为实。一切世间有法。非实有体。想所现故。如梦所见。
七如响忍。一谷喻如来藏。二声如机感。三响应佛说法。四有而非实。五取着为有。量云。如来音声有法。定非实有宗。从缘感显故因。如谷响。
八如影忍。一镜喻真心。二面如思业。三影似所起报果。四正有常无。五当情为有。量云。业所招果有法。定非实有宗。从缘似有故因。如镜中现像。
九如化忍。一空喻真性因。二悲心化者缘。三无而忽有。四用有实无。五着相为有。菩萨变化有法。非实能度宗。似有度用化迹故因。如空中变化事。
十如空忍。此空义不开五法者。为与无为双遣也。量云。世出世间有法。对待不实故宗。远有近无故因。如太虚空。
三十阿僧祇品。尽一切数
意曰。等觉行德难思。经有一百二十四数。何故唯标僧祇之名。答僧祇是十大数之初首。寿量品。尽一切时竖穷三际。住处品。徧一切处横徧十方。此品明尽一切数。校量等觉菩萨一念智德深玄不究边际。何故心王问答数。不离心。佛自说者唯佛方知。此有三等数。如此方黄帝算法。是下等数。十十倍之。二中等数。则百百倍之。经云。一百洛叉为一俱胝。三上等数。则倍倍倍之。经云。俱胝个俱胝为一阿庾多。以后用上等数之。不可说个不可说。乃至一尘有十万个不可说。用此数。普贤一智德不尽。况一尘内有多普贤。
三十一如来寿量品。竖穷三际
意曰。如来法身岂有寿也。答应机而说有十种相。将前一劫为后一日一夜。至最后寿量等於剎海。其实如来在长常短。在短常长。存泯无碍。方为圆宗寿量穷於三际。
三十二诸菩萨住处品。横徧十方
意曰。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据实不徧住一方。经说住处。使后人标心有归。问应非圆教所明。答能住菩萨毛含剎海。住处尘容大千。何故心王说。答心随智住。问智依何住。答前十依八方山海。后十二城邑杂居。无在不在。曲尽物机。
三十三佛不思议法品。一念普现
意曰。是修生三贤十圣因家果也。法界体大青莲华菩萨说者。於一念中。示现一切佛事。体不可思议。问经中何故重请。答为说果满。何不言请。答果海亡言不可思议。然教说不同。或云佛有四十种不共功德。通权小说。或说五法摄大觉性。通权实说。或云一味实德。约顿教说。或云佛有无尽德。是此所明佛德有二。一修生信等。二者本有智德。使八相该於法界。丈六徧尽十方。岂可思议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吞海集卷中
大方广佛华严经吞海集卷下
河朔平原 道通述
三十四如来十有相海品。深广无涯
经中。普贤说。如来化身顶上有三十二大人相。兼余身分。共有九十七相。每相有五事。一依处。为如来化身顶上有大人相。二名字。光明云一化成家也。三体性。庄严不同。四业用。常放光明。五利益。生善灭恶。
意曰。余九身上大人相岂可穷也。故经有如海之言。乃相大也。且菩提身上。有大人相。名布施云。用无贪三业为体。常放大慈光明。令诸众生生善灭恶。则八万四千波罗蜜。皆是大人相。若如来国土身。有大人相。名笔云。用羊兔毛为体。常放黑摩尼光明。令诸众生书写善事。复有大人相。名宝针云。用钢铁庄严。常放利焰光明。令诸众生补破遮寒。如此则世间所有。皆是如来大人相也。
三十五随好光明功德品。三重十地
经说三重顿圆十地者。是转益用大也。佛亲说者。难信故。如来为菩萨时。足下有四十种光明。於圆满王好中放光。照下地狱。有遇斯光者。死生忉利天。闻天鼓音。忏悔已。即时位登十地。先熏一乘种子也。此是正益。化作一万香云。供养菩萨。若有众生身蒙香者。亦得灭除一切烦恼。登於十地。一重转益也。化作一万盖云。供养菩萨。若有众生见其盖者。种一清净金钢转轮王善根。亦登十地。是第二重转益也。轮王顶上放大光明。若有众生遇斯光者。亦位登十地。第三转益也。难处不为难。闻熏种子熟。即得超十地。
三十六普贤行品。因该果海
意曰。瞋心障大慈。慈用无瞋为体。若起一念瞋心。则扫尽菩萨行。一障一切障。所以经云。我不见一法为大过失如此菩萨向彼菩萨起一念瞋心。则有百万障门。若一念瞋心息。则具一切菩萨行。一断一切断。为普贤行。
三十七如来出现品。果彻因源
意曰。出现本有法。一切众生法身如理出现。报身障尽出现。化身随机出现。何故不云众生。言如来出现。答非唯佛也。如体不变。随缘名来。来即三身十身出现之法。三业化用出现之法。众生省悟。即新成旧佛。如镕金成像。是不一义。新佛旧成。是不异义。如破模出像。使应即真而真即应。吾今此身即是常身。法身乃至艹木皆平等也。
一出现因缘。悲智为因。众生为缘。有十喻明法。多因多缘如大千兴造。说法应机如大云降雨。随机便见如云雨无从。教行不则如大千雨滴。生善灭恶如成劫大雨。大悲一味如雨资百艹。先胜后劣如成立世界。无有分别如风轮建立。无碍慧身如山林依地。饶益众生如水陆空行。二身相出现。应於一切色非色处见於如来。有十喻明法。身徧五无量界如空徧色非色处。身无分别如太虚空。光明照耀如破暗作明。普照一切如日出照山。无不利益如日出分昼夜。四种寄特如静月轮。无有差别如大梵王。绝於思虑如医王延寿。作大佛事如摩尼珠。见者生喜如如意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