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大小乘释经部
- 华严部疏
- 华严纲
华严纲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住一切智。若处非处普皆回向一切智性。於一切处皆悉回向无有退转。以何义故说名回向。永度世间至於彼岸故名回向。永出诸蕴至於彼岸故名回向。度言语道至於彼岸故名回向。离种种想至於彼岸故名回向。永断身见至於彼岸故名回向。永离依处至於彼岸故名回向。永绝所作至於彼岸故名回向。永出诸有至於彼岸故名回向。永舍诸取至於彼岸故名回向。永出世法至於彼岸故名回向。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则为随顺佛住。随顺法住。随顺智住。随顺菩提住。随顺义住。随顺回向住。随顺境界住。随顺行住。随顺真实住。随顺清净住。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则为了达一切诸法。则为承事一切诸佛。无有一佛而不承事。无有一法而不供养。无有一法而可灭坏。无有一法而可乖违。无有一物而可贪着。无有一法而可厌离。不见内外一切诸法有少灭坏。违因缘道。法力具足无有休息。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第六随顺坚固一切善根回向。
大文第三此菩萨下释回向名。初总释。初住一切智。是自善根。由此能成下诸义故。若处已下释平等随顺义。次别释中。以何义故说名回向。下假以征起释回向义。次佛子菩萨如是回向时下释随顺义。意谓但能如是离相回向。自然随顺佛法智等。以佛法等实为体故。三佛子如是回向下释坚固一切善根义。亦合征云实际非相何名坚固。实际无差何名一切。此释意云如是离相回向方名坚固。以凡是有相皆可破坏。故但能离相自成诸善。诸善皆以实际而为体故。下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第六随顺坚固一切善根回向。依释结名。
上位行竟。
下位果。
菩萨摩诃萨住此回向时。常为诸佛之所护念。坚固不退入深法性。修一切智。随顺法义。随顺法性。随顺一切坚固善根。随顺一切圆满大愿。具足随顺坚固之法。一切金刚所不能坏。於诸法中而得自在。
第二大文住此回向时明位果。随离无二。招斯十果。
尔时金刚幢菩萨。观察十方。观察众会。观察法界已。入於字句甚深之义。修习无量广大之心。以大悲心普覆世间。长去来今佛种性心。入於一切诸佛功德。成就诸佛自在力身。观诸众生心之所乐。随其善根所可成熟。依法性身为现色身。承佛神力而说颂言。
菩萨现身作国王 於世位中最无等 福德威光胜一切 普为群萌兴利益 其心清净无染着 於世自在咸遵敬 弘宣正法以训人 普使众生获安隐 现生贵族升王位 常依正教转法轮 禀性仁慈无毒虐 十方敬仰皆从化 智慧分别常明了 色相才能皆具足 临驭率土靡不从 摧伏魔军悉令尽 坚持净戒无违犯 决志堪忍不动摇 永愿蠲除忿恚心 常乐修行诸佛法 饮食香鬘及衣服 车骑床褥座与灯 菩萨悉以给济人 并及所余无量种 为利益故而行施 令其开发广大心 於尊胜处及所余 意皆清净生欢喜 菩萨一切皆周给 内外所有悉能舍 必使其心永清净 不令暂尔生狭劣 或施於头或施眼 或施於手或施足 皮肉骨髓及余物 一切皆舍心无吝 菩萨身居大王位 种族豪贵人中尊 开口出舌施群生 其心欢喜无忧恋 以彼施舌诸功德 回向一切诸众生 普愿藉此胜因缘 悉得如来广长舌 或施妻子及王位 或施其身作僮仆 其心清净常欢喜 如是一切无忧悔 随所乐求咸施与 应时给济无疲厌 一切所有皆能散 诸来求者皆满足 为闻法故施其身 修诸苦行求菩提 复为众生舍一切 求无上智不退转 以於佛所闻正法 自舍其身充给侍 为欲普救於群生 发生无量欢喜心 彼见世尊大导师 能以慈心广饶益 是时踊跃生欢喜 听受如来深法味 菩萨所有诸善根 悉以回向诸众生 普皆救护无有余 永使解脱常安乐 菩萨所有诸眷属 色相端严能辩慧 华鬘衣服及涂香 种种庄严皆具足 此诸眷属甚希有 菩萨一切皆能施 专求正觉度群生 如是之心无暂舍 菩萨如是谛思惟 备行种种广大业 悉以回向诸含识 而不生於取着心 菩萨舍彼大王位 及以国土诸城邑 宫殿楼阁与园林 僮仆侍卫皆无吝 彼於无量百千劫 处处周行而施与 因以教导诸群生 悉以超升无上岸 无量品类各差别 十方世界来萃止 菩萨见已心欣庆 随其所乏令满足 如三世佛所回向 菩萨亦修如是业 调御人尊之所行 悉皆随学到彼岸 菩萨观察一切法 谁为能入此法者 云何为入何所入 如是布施心无住 菩萨回向善巧智 菩萨回向方便法 菩萨回向真实义 於其法中无所着 心不分别一切业 亦不染着於业果 知菩提性从缘起 入深法界无违逆 不於身中而有业 亦不依止於心住 智慧了知无业性 以因缘故业不失 心不妄取过去法 亦不贪着未来事 不於现在有所住 了达三世悉空寂 菩萨已到色彼岸 受想行识亦如是 超出世间生死流 其心谦下常清净 谛观五蕴十八界 十二种处及己身 於此一一求菩提 体性毕竟不可得 不取诸法常住相 於断灭相亦不着 法性非有亦非无 业理次第终无尽 不於诸法有所住 不於众生及菩提 十方国土三世中 毕竟求之无可得 若能如是观诸法 则如诸佛之所解 虽求其性不可得 菩萨所行亦不虚 菩萨了法从缘有 不违一切所行道 开示解说诸业迹 欲使众生悉清净 是为智者所行道 一切如来之所说 随顺思惟入正义 自然觉悟成菩提 诸法无生亦无灭 亦复无来无有去 不於此死而生彼 是人悟解诸佛法 了达诸法真实性 而於法性无分别 知法无性无分别 此人善入诸佛智 法性徧在一切处 一切众生及国土 三世悉在无有余 亦无形相而可得 一切诸佛所觉了 悉皆摄取无有余 虽说三世一切法 如是等法悉非有 如诸法相徧一切 菩萨回向亦复然 如是回向诸众生 常於世间无退转
第二应颂。先说因缘。后正说偈。颂有四十一偈。初五偈颂所依身。次饮食下三十偈半颂依身起行。后随顺下有五偈半。颂释名中随顺等义。兼颂位果。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二十八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二十九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七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
第七等随一切众生回向。长行亦二。先位行。后位果。初中牒起释名者。谓以善根等心顺益故。等即平等。通於能所。所顺众生无相平等。能随顺心智照平等。此从回向受名。等即随顺。故本业云以观察善恶父母无二相。一合相故。名随顺观察一切众生回向。有云善恶即冤亲。此二平等。俱生法身皆名父母。善父母者方便般若也。恶父母者无明贪爱也。不灭痴爱起於明脱。故无二相。智契无二名一合相。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随所积集一切善根。所谓小善根。大善根。广善根。多善根。无量善根。种种善根。微尘数善根。阿僧祇善根。无边际善根。不可思善根。不可量善根。佛境界善根。法境界善根。僧境界善根。善知识境界善根。一切众生境界善根。方便善巧境界善根。修诸善心境界善根。内境界善根。外境界善根。无边助道法境界善根。勤修一切舍善根。立胜志究竟持净戒善根。一切舍无不受堪忍善根。常精进心无退善根。以大方便入无量三昧善根。以智慧善观察善根。知一切众生心行差别善根。集无边功德善根。勤修习菩萨业行善根。普覆育一切世间善根。佛子。菩萨摩诃萨於此善根修行安住。趣入摄受。积集办具悟解心净。开示发起时。得堪忍心闭恶趣门。善摄诸根威仪具足。远离颠倒正行圆满。堪为一切诸佛法器。能作众生福德良田。为佛所念。长佛善根。住诸佛愿。行诸佛业。心得自在等三世佛。趣佛道场入如来力。具佛色相超诸世间。不乐生天。不贪富乐。不着诸行。一切善根悉以回向。为诸众生功德之藏。住究竟道普覆一切。於虚妄道中拔出众生。令其安住一切善法。徧诸境界无断无尽。开一切智菩提之门。建立智幢严净大道。普能示现一切世间令除垢染。心善调伏生如来家。净佛种性功德具足。作大福田为世所依。安立众生咸令清净。常勤修习一切善根。
第二广释中大文分二。先明回向。后佛子菩萨摩诃萨修行如是回向之时下辨所成益。初中亦二。先辨所回善根。后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净志下摄将回向。前所回中复二。先正修善根。后佛子菩萨摩诃萨於此善下因修成德。亦可前是体后明行用。前中有三十一句。分为三段。初随所积集下十一句明善根分齐。次佛境界善根下十句明善所依缘。后勤修一切舍善根下十句明善根体性。前十一一该后二十。思之自显。次明因修成德。初佛子菩萨摩诃萨於此善根下先牒已修。文有十句。次得堪忍下五行经正显成德。中先明自利德。文有十对。次为诸众生功德之藏下五行余经。明利他德。
佛子。菩萨摩诃萨心净志愿菩提心力。修诸善根时。作是念言。此诸善根是菩提心之所积集。是菩提心之所思惟。是菩提心之所发起。是菩提心之所志乐。是菩提心之所增益。皆为怜愍一切众生。皆为趣求一切种智。皆为成就如来十力。作是念时善根增进永不退转。佛子。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愿我以此善根果报尽未来劫修菩萨行。悉以专施一切众生。悉以回向一切众生普徧无余。愿令阿僧祇世界珍宝充满。阿僧祇世界衣服充满。阿僧祗世界妙香充满。阿僧祇世界庄严具充满。阿僧祇世界无量摩尼宝充满。阿僧祇世界妙华充满。阿僧祇世界上味充满。阿僧祇世界财货充满。阿僧祇世界床座充满。盖以宝帐。敷以妙衣。阿僧祇世界种种庄严宝冠充满。假使一人尽未来劫常来求索。以此等物而惠施之。未曾厌倦而有休息。如於一人於一切众生悉亦如是。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施时无虚伪心。无希望心。无名誉心。无中悔心。无热恼心。但发专求一切智道心。一切悉舍心。哀愍众生心。教化成熟心。皆令安住一切智智心。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如是回向。尽未来劫常行惠施。住一切智智心。佛子。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我为一众生故。欲令阿僧祇世界宝象充满。七支具足。性极调顺。上立金幢。金网弥覆。种种妙宝而为庄严。以用布施。愿令阿僧祇世界宝马充满。如龙马王。种种众宝庄严之具而严饰之持用布施。愿令阿僧祇世界妓女充满悉能敷奏种种妙音持用布施。愿令阿僧祇世界男女充满持用布施。愿令阿僧祇世界己身充满发菩提心而用布施。愿令阿僧祇世界己头充满。起不放逸心而用布施。愿令阿僧祇世界己眼充满而用布施。愿令阿僧祇世界己身血肉及以骨髓。充满其中心无顾恋持用布施。愿令阿僧祇世界自在王位充满其中持用布施。愿令阿僧祇世界奴仆作使充满其中持用布施。菩萨摩诃萨以如是等种种诸物。尽未来劫安住广大一切施心施一众生。如一众生。尽众生界一切众生皆如是施。佛子。菩萨摩诃萨於一世界尽未来劫修菩萨行。以是等物施一众生。如是给施一切众生皆令满足。如於一世界。於尽虚空徧法界一切世界中悉亦如是。大悲普覆终无间息。普加哀愍。随其所须供给供养。不令施行遇缘而息乃至不於一弹指顷生疲倦心。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施时生於此心。所谓无着心。无缚心。解脱心。大力心。甚深心。善摄心。无执心。无寿者心。善调伏心。不散乱心。不妄计心。具种种宝性心。不求果报心。了达一切法心。住大回向心。善决诸义心。令一切众生住无上智心。生大法光明心。入一切智智心。
第二摄将回向中初五行经。明念修善根本因法应回向。次将回向中大文分三。初向众生及向菩提。后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不着业下明向实际。三佛子菩萨摩诃萨以此善根普施世间下总结三种回向。初中回己善愿成资具以施众生。经云佛子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愿我以此善根下两行余经。先总显要期。次彰施行。先愿成外施。文有四段。初云愿令阿僧祇世界珍宝下五行余经。显广大施。各僧祇故。次云假使一人尽未来劫下两行经。辩施无限。长时多田随求无厌故。三佛子如是施时下三行经。明施殊胜。离过顺理故。四云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下一行余经。结成二行。谓由回向行以成施行。
上成外施。下文愿成内施。文有四段。初佛子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下有十二行经。明对一田。显施广大。谓一切众生即施多事。各僧祇故。二菩萨以如是等下以一例余。彰施无限。三佛子菩萨於一世界下举处例处。总收其义。有六无限。一物。二时。三心。四田。五施。六处。大悲下结成所作。该六无限。四佛子菩萨如是施时下五行经。显施殊胜离过成德。有二十心。初一牒前起后。次所为下正显。一十九心具七殊胜檀度行成。谓初六心即巧便殊胜。次五心即清净殊胜。次有三心即安住殊胜。次有二心即回向殊胜。次有一心。即意乐殊胜。谓悲愍一切故。后之二心即依止殊胜。依菩提心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