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大小乘释经部
- 华严部疏
- 华严纲
华严纲
五举善知诸根喻。初举广喻。次此十方下。辨超过。
佛子。复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顷。能知东方无数世界所有众生种种欲乐。念念如是尽阿僧祇劫。次第广说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此十方众生所有欲乐可知边际。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无有能得知其际者。何以故。佛子。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众生欲乐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尽知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种种欲乐。广说乃至欲尽知一切欲乐网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六举善知乐欲喻。乐欲者谓於所乐欲境。希望为性。勤依为业。即胜解智所摄。初举广。次此十方众生下。辨超过。
佛子。复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顷。能知东方无数世界。所有众生种种方便。如是广说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此十方众生种种方便可知边际。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无有能得知其际者。何以故。佛子。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世界众生种种方便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尽知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种种方便。广说乃至欲尽知一切方便网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七举善知方便喻。初举广喻。次此十方下辨超过。
佛子。复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顷。能知东方无数世界所有众生种种差别心。广说乃至此十方世界所有众生种种差别心可知边际。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无有能得知其际者。何以故。佛子。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众生心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悉知尽法界虚空界无边众生种种心。乃至欲尽知一切心网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八举善知他心喻。知心义兼王所。初举广喻。次菩萨初发下辨超过。
佛子。复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顷。能知东方无数世界所有众生种种差别业。广说乃至此十方众生种种差别业可知边际。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善根边际不可得知。何以故。佛子。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众生业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欲悉知三世一切众生业。乃至欲悉知一切业网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第九举善知业相喻。业即业报智。如下九地中说。初举广喻。次菩萨初发下辨超过。
佛子。复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顷。能知东方无数世界所有众生种种烦恼。念念如是尽阿僧祇劫。此诸烦恼种种差别无有能得知其边际。有第二人於一念顷能知前人阿僧祇劫所知众生烦恼差别。如是复尽阿僧祇劫。次第广说乃知第十。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佛子。此十方众生烦恼差别可知边际。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善根边际。不可得知。何以故。佛子。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世界众生烦恼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尽知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烦恼差别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谓欲尽知轻烦恼重烦恼眠烦恼起烦恼一一众生无量烦恼种种差别种种觉观净治一切诸杂染故。欲尽知依无明烦恼爱相应烦恼断一切诸有趣烦恼结故。欲尽知贪分烦恼瞋分烦恼痴分烦恼等分烦恼断一切烦恼根本故。欲悉知我烦恼我所烦恼我慢烦恼觉悟一切烦恼尽无余故。欲悉知从颠倒分别生根本烦恼随烦恼因身见生六十二见调伏一切烦恼故。欲悉知盖烦恼障烦恼发大悲救护心。断一切烦恼网。令一切智性清净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第十举善知烦恼喻。烦恼有根本随等。具如唯识。初举广喻。次此十方下辨超过。二征释中。何以故下先反显。次为尽知下总明。次别释有六门。初门总明。二欲尽知下流转门。三欲尽知下病行门。四欲悉知下诸识门。五欲悉知下相生门。六欲悉知下出家门。义有多释。
佛子。复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顷。以诸种种上味饮食。香华衣服。幢幡伞盖。及僧伽蓝上妙宫殿宝帐网幔。种种庄严师子之座。及众妙宝供养东方无数诸佛。及无数世界所有众生。恭敬尊重。礼拜赞叹。曲躬瞻仰相续不绝经无数劫。又劝彼众生悉令如是供养於佛。至佛灭后。各为起塔。其塔。高广无数世界。众宝所成。种种庄严。一一塔中。各有无数如来形像。光明徧照无数世界。经无数劫。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佛子。於汝意云何。此人功德宁为多不。天帝言。是人功德。唯佛乃知。余无能测。佛子。此人功德比菩萨初发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佛子。复置此喻。假使复有第二人。於一念中能作前人及无数世界所有众生无数劫中供养之事。念念如是。以无量种供养之具。供养无量诸佛如来。及无量世界所有众生经无量劫。其第三人乃至第十人。皆亦如是。於一念中能作前人所有供养。念念如是。以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供养之具。供养无边乃至不可说不可说诸佛。及尔许世界所有众生。经无边乃至不可说不可说劫。至佛灭后各为起塔。其塔高广乃至住劫亦如是。佛子。此前功德。比菩萨初发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佛子。菩萨摩诃萨不齐限但为供养尔所佛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供养尽法界虚空界不可说不可说十方无量去来现在所有诸佛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十一举供佛及生。初举广喻。以一人供佛。有现世灭后供养功德。校量显胜。次略辨九人供佛功德校量显胜。后征释中。何以故下反显。次为供养下顺释。
已上第三约喻校量分竟。
发是心已。能知前际一切诸佛始成正觉及般涅盘。能信后际一切诸佛所有善根。能知现在一切诸佛所有智慧。彼诸佛所有功德。此菩萨能信能受能修能得能知能证能成就能与诸佛平等一性。何以故。此菩萨为不断一切如来种性故发心。为充徧一切世界故发心。为度脱一切世界众生故发心。为悉知一切世界成坏故发心。为悉知一切众生垢净故发心。为悉知一切世界三有清净故发心。为悉知一切众生心乐烦恼习气故发心。为悉知一切众生死此生彼故发心。为悉知一切众生诸根方便故发心。为悉知一切众生心行故发心。为悉知一切众生三世智故发心。
下就法略示分。前喻显大心因广。此明摄德深胜。亦是赞胜劝学。能知前际下至后心无所着。文有五段。初解行圆满。二以发心故下妙果当成。三应知此人下与佛平等。四才发心时下能作佛事。五初发心下大智现前。此初解行圆满也。言语信等者。谓此菩萨於佛智慧能信。是十信位成就故。能受是十住。能修是十行。能知是十向。能证是十地能究竟是结因。究竟能与佛等是果满。谓与佛能证所证平等无二故。故初心即摄诸位。何以故下征释所以。何以初心即满因位。释云以等真性所为无齐限故。
以发心故。常为三世一切诸佛之所忆念。即得三世一切诸佛无上菩提。即为三世一切诸佛与其妙法。即与三世一切诸佛体性平等。已修三世一切诸佛助道之法。成就三世一切诸佛力无所畏。庄严三世一切诸佛不共佛法。悉得法界一切诸佛说法智慧。何以故。以是发心即得佛故。
第二妙果当成。谓以是发心为因。决定当得佛故。望圆极之果。故定当成。约见性成智身。上品云即得。晋经梵本。此中皆是佛故者。当此义也。
应知此人即与三世诸佛同等。即与三世诸佛如来境界平等。即与三世诸佛如来功德平等。得如来一身无量身究竟平等。真实智慧。
第三言与佛平等。谓发心均故。发心毕竟二无别故。
才发心时即为十方一切诸佛所共称叹。即能说法教化调伏一切世界所有众生。即能震动一切世界。即能光照一切世界。即能息灭一切世界诸恶道苦。即能严净一切国土。即能於一切世界中示现成佛。即能令一切众生皆得欢喜。即能入一切法界性。即能持一切佛种性。即能得一切佛智慧光明。
第四言能作佛事。有十一句。皆是才发即得。言即得者。有二意。一约法圆融。初心摄诸位故。二以位摄位。如十住满即成佛故。
此初发心菩萨。不於三世少有所得。所谓若诸佛若诸佛法。若菩萨若菩萨法。若独觉若独觉法。若声闻若声闻法。若世间若世间法。若出世间若出世间法。若众生若众生法。唯求一切智。於诸法界心无所着。
第五大智现前。谓以无着大智求菩提故。又通释上四段。谓由於无所着故称性圆融。能成能摄一切功德。
尔时佛神力故。十方各一万佛剎微尘数世界。六种震动。所谓动。徧动。等徧动。起。徧起。等徧起。踊。徧踊。等徧踊。震。徧震。等徧震。吼。徧吼。等徧吼。击。徧击。等徧击。雨众天华天香天末香天华鬘天衣天宝天庄严具。作天妓乐。放天光明及天音声。
此大文第五兴供动地分。言瑞应也。
是时十方各过十佛剎微尘数世界外。有万佛剎微尘数佛同名法慧。各现其身在法慧菩萨前。作如是言。善哉善哉。法慧。汝於今者能说此法。我等十方各万佛剎微尘数佛。亦说是法。一切诸佛悉如是说。汝说此法时。有万佛剎微尘数菩萨发菩提心。我等今者悉授其记。於当来世过千不可说无边劫。同一劫中而得作佛。出兴於世。皆号清净心如来。所住世界。各各差别。我等悉当护持此法。令未来世一切菩萨未曾闻者皆悉得闻。如此娑婆世界四天下须弥顶上说如是法令诸众生闻已受化。如是十方百千亿那由他。无数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尽法界。虚空界诸世界中。亦说此法教化众生。其说法者同名法慧。悉以佛神力故。世尊本愿力故。为欲显示佛法故。为以智光普照故。为欲开阐实义故。为令证得法性故。为令众会悉欢喜故。为欲开示佛法因故。为得一切佛平等故。为了法界无有二故。说如是法。
此大文第六他方证成分也。以初心摄德深广。恐难信受。故佛自证。文分三段。初佛现证。汝说下显益证成。如是娑婆下结通无尽。是证佛结通。非经家也。
尔时法慧菩萨普观尽虚空界十方国土一切众会欲悉成就诸众生故。欲悉净治诸业果报故。欲悉开显清净法界故。欲悉拔除杂染根本故。欲悉增长广大信解故。欲悉令知无量众生根故。欲悉令知三世法平等故。欲悉令观察涅盘界故。欲增长自清净善根故。承佛威力即说颂言。
此下第七以偈重颂分。先辨偈意。有十一句。初一后一是说偈仪。而离开者。欲显中九皆承佛力。该十方故。中九正明所为。初总余别。别中四对。一净业显理。二除惑开信。妄想分别为杂染根。三知病识药。四观果净因。即由利他。自业便净。
为利世间发大心 其心普徧於十方 众生国土三世法 佛及菩萨最胜海 究竟虚空等法界 所有一切诸世间 如诸佛法皆往诣 如是发心无退转 慈念众生无暂舍 离诸恼害普饶益 光明照世为所归 十力护念难思议 十方国土悉趣入 一切色形皆示现 如佛福智广无边 随顺修因无所着 有剎仰住或傍覆 粗妙广大无量种 菩萨一发最上心 悉能往诣皆无碍 菩萨胜行不可说 皆勤修习无所住 见一切佛常欣乐 普入於其深法海 哀愍五趣诸群生 令除垢秽普清净 绍隆佛种不断绝 摧灭魔宫无有余 已住如来平等性 善修微妙方便道 於佛境界起信心 得佛灌顶心无着 两足尊所念报恩 心如金刚不可沮 於佛所行能照了 自然修习菩提行 诸趣差别想无量 业果及心亦非一 乃至根性种种殊 一发大心悉明见 其心广大等法界 无依无变如虚空 趣向佛智无所取 谛了实际离分别 知众生心无生想 了达诸法无法想 虽普分别无分别 亿那由剎皆往诣 无量诸法妙法藏 随顺观察悉能入 众生根行靡不知 到如是处如是尊 清净大愿恒相应 乐供如来不退转 人天见者无厌足 常为诸佛所护念 其心清净无所依 虽观深法而不取 如是思惟无量劫 於三世中无所着 其心坚固难制沮 趣佛菩提无障碍 志求妙道除蒙惑 周行法界不告劳 知语言法皆寂灭 但入真如绝异解 诸佛境界悉顺观 达於三世心无碍
第二正显偈辞。有一百二十一颂。文分三段。初八十二偈。超颂就法略示。二有三十四偈。却颂就喻校量。三有五偈结成劝赞。令景慕发心。叹深难说徧於三段。又叹为长行偈颂之本。故略不颂之。初中文亦分五。初有十七偈。颂第一解行圆满。二菩萨始发下十七偈。超颂第四能作佛事。三菩萨所住下十八偈。却颂第三得佛平等。四趣向菩提下六偈半。颂第五大智现前。五恒劝众生下二十三偈半。颂第二当成妙果。文不次者。显德无前后故。今初。
菩萨始发广大心 即能徧往十方剎 法门无量不可说 智光普照皆明了 大悲广度最无比 慈心普徧等虚空 而於众生不分别 如是清净游於世 十方众生悉慰安 一切所作皆真实 恒以净心不异语 常为诸佛共加护 过去所有皆忆念 未来一切悉分别 十方世界普入中 为度众生令出离 菩萨具足妙智光 善了因缘无有疑 一切迷惑皆除断 如是而游於法界 魔王宫殿悉摧破 众生翳膜咸除灭 离诸分别心不动 善了如来之境界 三世疑网悉已除 於如来所起净信 以信得成不动智 智清净故解真实 为令众生得出离 尽於后际普饶益 长时勤苦心无厌 乃至地狱亦安受 福智无量皆具足 众生根欲悉了知 及诸业行无不见 如其所乐为说法 了知一切空无我 慈念众生恒不舍 以一大悲微妙音 普入世间而演说 放大光明种种色 普照众生除黑暗 光中菩萨坐莲华 为众阐扬清净法 於一毛端现众剎 诸大菩萨皆充满 众会智慧各不同 悉能明了众生心 十方世界不可说 一念周行无不尽 利益众生供养佛 於诸佛所问深义 於诸如来作父想 为利众生修觉行 智慧善巧通法藏 入深智处无所着 随顺思惟说法界 经无量劫不可尽 智虽善入无处所 无有疲厌无所着 三世诸佛家中生 证得如来妙法身 普为群生现众色 譬如幻师无不作 或现始修殊胜行 或现初生及出家 或现树下成菩提 或为众生示涅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