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悬谈会玄记

  钞故下经云下即法界品末一偈假设四喻以赞佛德也。
  ▲钞尘沙无明等者谓无明之数广有尘沙而皆有种子现行及习气三也然习有二一业习如阿难迦叶二者烦恼习如迦留陀夷有贪习身子有嗔习周利盘特有痴习毕陵伽婆蹉有慢习等今佛位中三皆断尽故。
  ▲钞总即二障等者问尘沙无明与二障何别答此有二义一云尘沙无明即别以所障非一能障亦多不唯二障故言二障者即总束也其中障菩提者皆为所知障涅盘者皆为烦恼故云总也二云尘沙是总约大数故通二障也所障不同分二障别今约初义。
  ▲钞细中之细等者用起信文势释前种现习气粗细之异起信则约六染以成四句一粗中之粗凡夫境界(谓六染中执相应染是内凡三贤所觉境故)二粗中之细(谓不断相应染及分别智相应染)三细中之粗(谓能现能见二不相应染也)菩萨境界(十地已还菩萨所知境也)四细中之细是佛境界(根本业不相应染唯佛能了故)今此三种分四句者种子一义独得二句谓望现行是粗中之细望习气即细中之粗余二各当一句故云等字可知。
  ▲钞若总配三德等者问智断恩与般若等三德何别答智断恩唯果德般若等通性德也问下断德可当法身今何二句皆福德身耶答若三德别配三身则尔今约三皆名德即福德身也问既上下诸句皆是别德应皆是福德身答虽皆是德然约别义配於余身等但以总句为福德身也问万德为总以含诸德何要解脱法身配上下句答就文显故。
  疏湛智海之澄波虚含万象者科云所依定即海印三昧也三昧此云等持平等持心趣一境故若言定者谓心一境性今云三昧科云定者疏主云然三昧为定虽非敌对由平等持心至一境故义旨相顺故略云定义如钞释。
  钞今初说经所依三昧等者一段钞文前后广略。
口科分二
初悬明疏意(二)
  初例举诸教(今初)二正明此经(二)
  初标名指广(今说)后略示相(二)
初约喻(二)
  初远喻(今略)  后近喻(亦犹)

后约法(二)
初现所应根(二)
  初正释(如来)  二引证(故下)

后现能应象(二)
  初正释(非唯)  二引证(贤首)





  后正消疏文(然此)



  钞无量义处三昧者彼经云尔时世尊四众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说此经已结跏趺坐入於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等玄赞云观无相理定名无量义处三昧处谓处所无量义者是教所诠众义因真理故说真理名处言依等持王三昧者彼经云尔时世尊於狮子座上自敷尼师坛结跏趺坐端身正愿住对面念入等持王妙三摩地诸三摩地皆摄入此三摩地中是所流故贞元疏云大智度论说一切三昧皆入此中故名为王体即如如如如本寂真智契此故名三昧言说涅盘等者彼经第三十卷云我於双树间入大寂定大寂定者名大涅盘今钞云不动三昧者依下经出现品云佛子如来应正等觉示涅盘时入不动三昧疏云究竟灭也由寂无动故无所不动耳则名异义同问若尔何以智论说降魔已得不动三昧成无上道则应说华严经亦依不动三昧答已却诸魔成无上道孰可动耶与入涅盘时不动三昧名同义异望说华严时同定别。
  ▲钞海印三昧者海印之三昧海印即三昧二释皆通问经中诸会入定但有藏身等定曾何言入海印而说此经耶答如藏身等定当会别义今海印定即一部通义此应古德义取海印炳现以为所依不然岂得诸会皆一念顿演耶故指涅盘不动亦以此经之文义显他经之意故知义取尔。
  ▲钞贤首品疏广说之者彼疏云今以十义释之以表无尽一无心能现义经云无有功用无分别故(此句即贤首品)二现无所现义经云如光影故出现品云普现一切众生心念根性欲乐而无所现故三能现与所现非一义四非异义经云大海能现能所异故非一水外求像不可得故非异此显定心与所现法即性之相能所宛然即相之性物我无二五无去来义水不上取物不下就而能显现三昧之心亦尔现万法於自心彼亦不来罗身云於法界未曾暂去上之五义与镜喻大同六广大义经云於一念顷徧十方悉能包含无所拒故明三昧心周于法界则众生色心皆定心中物用周法界亦不离此心七普现义经云一切皆能现故出现品云菩提普印诸心行故此与广大义异者此约所现不拣巨细彼约能现其量普周又此约所现无类不现彼约能现无行不修八顿现义经云一念现故谓无前后一念顿成九常现义非如明镜有现不现时十非现现义非如明镜对至方现经云现於四天下像故谓四兵罗空对而可现(此拣也如经云如净水中四兵像各各别异无交杂等)四天之像不对而现故云非现现也以不对待故是故常现该三际也(释成横竖九竖十横所以异也)具上十义故称海印诸佛穷究菩萨相似。
  ▲钞今略示其相者法喻交互亦略具前十义初远喻中即前第十兼第九义问凡镜水印物对至方现如何海印不对而现耶答此即海上有希奇之德也贤首品经云海有希奇殊特法能为一切平等印众生宝物及川流普悉包含无所拒无尽禅定解脱者为平等印亦如是等。
  ▲钞亦犹下以香水海世人不能见故再举近水以喻之无来无去即前第五义非有非无即第二义非一即第三义非异即第四义。
  ▲钞如来智海下约法说此中具四义无心即第一义顿现即第八义一切众生心念根欲下即六七二义虽十义无遗而不广释故云略示又法喻影略而示故云略示也。
  ▲钞故下经云者即出现品偈唯证第七义。
  ▲钞非唯下上句显前有缺下正显本义。
  ▲钞贤首品云下然经有六偈纯显现十法界之化用具云或有剎土无有佛於彼示现成正觉或有国土不知法於彼为说妙法藏无有分别无功用於一念顷徧十方如月光影靡不周无量方便化众生於彼十方世界中念念示现成佛道转正法轮入寂灭乃至舍利广分布(此三偈顿现佛化用)或现声闻独觉道或现成佛普庄严如是开阐三乘教广度众生无量劫(此一偈现三乘化用)钞中二偈(初偈现余六类化用后一偈总结大用所依之定)意明顿现十法界能应之身应一切众生心念根欲故也。
  ▲钞能应所应皆为万像者前义即所应后义即能应二义同时方为智海含万像也。
  疏皎性空之满月顿落百川者问新经疏序云星罗法身影落心水钞约感应相对分四句中今此疏文唯有一二两句缺三四两句谓一一星落一川如一佛应一机二一星落百川如一佛应多机(此二句今疏可说)三一切星落一川如多佛应一机四一切星落一切川如多佛应多机(此二句今疏义缺)今文既缺岂得称满答今所以不同彼者唯取一多无碍义故虽有多佛本唯一无障碍身云故兼顺彼文不起树王罗七处之义故又新旧影显义方足故。
  钞第二明能应身。
一段钞文口科分二
  初略消疏文(此之)后具释疏意(二)
  初喻显(谓若)二法合(二)
初能依所依异(三)
  初总法合(能空)二引证(二)(故一)
初月喻身(二)
  初水喻机(故出)  后水喻剎(智幢)

  后月喻法(若准)

  三结显(上皆)

二能依所依同(三)
  初总法合(若以)二引证(二)(故一)
初月喻身(二)
  初水喻机(故出)  后水喻剎(智幢)

  后月喻法(若准)

  三结显(则空)






  钞唯性字是法等者影显前对亦智字是法余皆是喻以智该之皆含法喻也今言以性该之余文皆含法喻二意也含喻可知含法者以法性为所依有报圆之智月分百川之应化月影也无劳异说。
  ▲钞若秋空下喻及法中皆三身对详可了。
  ▲钞譬如下以月喻身唯证化身也喻中四义一映众星光二随时圆缺三澄净水中影无不现四一切见者皆对目前法中亦四一智圆映二乘众二常身随宜现寿延促三净心器中影无不现四见佛之者皆谓对前。
  ▲钞智幢偈云者双证报化二身喻及法中各初后一句是报身中间二句皆化身言水亦喻剎者前以百川喻物根明有善皆见今亦喻所依剎显无所不周。
  ▲钞若准离世间品下若依前自具十身故下钞配为化身则唯证化身若依融三世间为十身则此偈证菩萨身及法身之二身也以经云菩萨净法轮故或唯证法身是菩萨之法轮故唯取法轮喻月也言不为世所杂者悲不失智故虽处世而无染准此则水亦喻於世间。
  ▲钞若以相归性者喻中如摄月归空离所依空无能依月故言空亦名佛者即性空真佛也。
  ▲钞则空色照水等者以空天之色照现净水则天之晴空影落净水言天犹空也者此中晴天字即疏中空字也若次第归者月影化身归本月报身本月报身归晴空法性物根及剎土净水与晴空一际则唯一法性也又若唯前义则似法报相分若唯次义则法报冥一今双明二义不即不离方为圆畅。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三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四

    苍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
  疏不起树王罗七处於法界者问若据经唯三天有不起之言何以今言罗七处耶答据实七处皆应有不起之言经中欲显异义故只约三天说也谓初二会相邻接故不假带前此三天中人天隔越故须连带又此三会同诠三贤位第六已入证不假带前第七即位中普贤居然不假第八顿成诸行五位体用已融第九唯明证入体用一味故并皆不假也今约通义故云尔也。
  钞此树高耸等者案西域记长一百尺毕钵罗树於下成菩提故云菩提树也。
  ▲钞而升忉利天等者此云三十三天以须弥顶四面各有八天帝释居中故云三十三天也等字等余六处可知。
  ▲钞故下经云此是四句中第一句下疏云经中欲显一多相即故举初句钞释云显经中不尽之由若云不离一树而升一天难思之相不显若言不起一树而升一切忉利天者则不显本会圆徧若言不离一切树而升一切天则无一多无碍之相故唯出初句下法慧例云十方悉亦然则方有升一切天之句也。
  ▲钞三天皆有不起而升之言者忉利如前夜摩经云尔时世尊不离一切菩提树下及须弥顶而向於彼夜摩天宫宝庄严殿等兜率天云尔时世尊复以神力不离此菩提树及须弥顶夜摩天宫而往诣於兜率陀天一切妙宝所庄严殿等问动静相违去住悬隔既云不离何得言升答佛得菩提智无不周体无不在无依无住无去无来然以自在即体之应应随体徧缘感前后有住有升阎浮有感见在道树故云不离觉树天中有感见升天上故云而升非移觉树之佛而升天宫等譬如澄江一月三舟共观一舟停住二舟南北南者见月千里而随南北者见月千里而随北停舟之者见月不移是为此月不离中流而往南北设百千人共观八方各去则百千月各随去诸有智者晓斯旨焉(上皆须弥品疏文也)。
  ▲钞故成四句者即升须弥品中也。
  ▲钞言如前经文者即前长行全法慧偈中前一偈半也。
  ▲钞取其结例之文者即法慧偈中后半偈内上一句也其如来自在力一句通四句之因也然此结例一句自有二说一云结与例别所升有二谓一及一切不但升一须弥顶总结分齐则十方须弥顶也皆例同此一须弥顶为所升处云悉亦然问若尔二三两句皆能升中无文所升中有文何偏言第三无文也答其第二句既许第三句更易宁不许耶故云易故文无义必合有此云无文非一向无但以易故曰无若或取之亦有文也一云此结与例不分二别此句所升唯一切而无一也意云钞中取长行全并偈前六句为初句次以十方悉亦然一句为所升一切取上能升中别一及总一切相对成二四两句问何不亦取能升中一及所升一为第三一句文耶答此第三句於结例中无所升一与四二两句义不齐故谓第四一句能升所升皆有文故第二一句能升无文所升有文故第三一句能升所升皆无文故所以不同也故云其第三句易故文无义必合有问二释何优答随情去取若以前长行及所例偈中有所升一为第三句文前解为胜。
  ▲钞是则下总释疏意则不起法界菩提树王该罗遍於法界七处则为一重佛为能遍七处为所遍也。
  ▲钞今言罗七处下七处二字上为所遍今为能徧通二义。
  钞略有二意者一即七处平徧如七星总遍百川二即七处互遍亦云别遍如七盏灯一一遍余六灯更遍一室。
  ▲钞旦初义者下此亦有二一即次第遍二直徧且初中言说处中十重者一阎浮提七处二同类百亿三异类四剎种五华藏六余剎海七前六类尘八虚空容尘之处九犹帝网十余佛同。
  ▲钞然下十重下拣别前后也所依下进显难易也。
  ▲钞今直下显直徧之相以五重与法界合说故云直就徧法界也。
  ▲钞二徧异类剎中者此上缺法界二字此重即收后十重中四重谓异类剎剎种华藏余剎海之四重也余四各当其一。
  ▲钞二令一一下释七处互徧也有本改等七处与徧七处亦徧非七处之处并一一皆徧七处此四个七字皆为六字并非也此是第二番约互遍释疏罗七处於法界也若改作六有所缺故今以义求能遍却为所遍故或别得总名故不可改也。
  ▲钞色界十八者(谓初禅有三天二禅有三天三禅有三天四禅有九天义如常说)等者等余三州及四空等并非说经处故。
  ▲钞更细而论下进显七处之尘徧也如菩提场中一一尘徧上五重是则能遍一处中有一切处亦以余六处一一尘俱遍菩提场中则菩提一处有一切处也如菩提既尔余六处亦然。
  ▲钞前三约事等者此就所徧为言故单约事其第三重虽徧尘中之剎然是一重平徧意在所遍剎故或可前之剎字应回置微字之上碎剎为尘徧所碎之尘故唯约事也若能所合论皆事事无碍唯徧第四似兼理事无碍有理空故。
  ▲钞由事下显徧因也即法性融通之因。
  疏无违后际畅九会於初成者上句圆融不碍行布下句行布不碍圆融畅者敷扬之谓也故易曰宣扬发畅孝经序云约文敷畅问今言初者尚总是几日之初答淮下疏有三意一约不坏前后相说才成初七日说前五会第二七日说十地等第九一会在后时说二顺论释皆在二七日后二七日非久亦名始成三约实圆融释皆在初成一念之中一音顿演七处九会无尽之文今此初成之言虽通三释今文正取第三一念之初畅斯九会也然即十世隔法异成门初句十世隔法九会前后不同下句即异成也一念顿演故所以初说者论云示法胜故及胜处说故不同余教三七等别虽普曜弥沙塞等皆言二七说此表末不离本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