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续高僧传

  (有言。靖难兵起。师为建文君。设药师灯忏诅 长陵。金川门开。又为建文君削发。 长陵即位。微闻其事。囚师十余年。荣国公疾革。 长陵遣人问所欲言。言愿释漙洽。 长陵从之释其狱。时白发长数寸覆额矣)。

  木严植公传

  木岩植禅师。婺人也。得法於虚谷陵公。三坐道场。皆有语录。王文忠公袆。为之序曰。当宋季年。宗门耆宿。相继沦谢。钦公独毅然。自任以斯道重。得其传者。是为虚谷陵公。公遭逢圣时。蒙被帝眷。其道尤为光显。而其上首弟子。则吾木岩植禅师是已。师之入其室也。非唯参决其心要。而且兼传其文印。故其为道。无所不同於公焉。初师出世於宁之西峰。既至袁之仰山。而今迁居杭之慧云。门人集其三会所说。日用动作之语。用故事次第而录之。谓师之道。虽不专任乎言语之间。而因其言语之所及。亦可以知其道之所存也。窃观师之言。机锋峻峭。诚足以启学人之略解。至其敷演之切。告戒之严。则所谓教律者。其道亦不外是焉。夫何近时禅学之弊。其徒唯口耳之是务。袭取昔人之言语。迭相师。用诬已而罔人。脱略方便颠倒真实。而莫之或省。然则於一大事。果何相与乎。学者。於师之言语。苟能以筌蹄视之。庶几目击而道存矣。陵公与师。皆予同里人。予生也后。不及登公之门。而於师幸有游从之雅。姑述渊源之所自。以序其语录焉。夫忠文公。文章勋业。表率一时。为开国第一流人。即一字一言。将取信天下后世。岂妄许可人者。而独私乡曲耶。吾是以知木岩之人之德。定大有可观当于忠文。故忠文。虽欲避乡曲不言木。庵不可得也。惜其行迹泯没。姑拈序略代小传。以见木岩云。

  晓山亮传

  元亮。字晓山。河南信阳萧氏子。诞夕室有光如昼。甫长茹素诵佛。不为俗营。父携之宦游棠。遂家焉。棠宝林寺僧至福。道高一时。师礼而祝发。福示以禅要。有省。且指参古渝幽谷禅师。才入室。契如针芥。尘劳迸於一见。疑滞销於片言 洪武壬子。归棠建宝顶。大弘道化。时方选名德高流。有司以师闻。被 诏住报恩。迁大慈。 宸章屡降。有幽兰久隐棠林下。不觉微香泄九天之句。师力求退院。久之乃 赐还山。初蜀藩。请师入内庭说法。赠以金襕衣锡钵诸物。并 上所锡赉。师受之存。为十方招提。始终不御也。尝有示徒颂曰。瓮里何曾走却鳖。虾跳元来不出斗。出世若无坚固心。六道轮回空自走。庚辰十月十三日。忽索浴更衣危坐。时天净无云。日轮亭午。但闻轰雷三阵。圆光现於空际。其数如之。遂化去。茶毗。舍利如注。

  德昂传

  德昂。别号伏庵。会稽吴守正子也。元季兵起。守正避地石门。镇苗兵乱。母禹氏。投水死。昂年十二。从守正归越。未几。守正亦死於兵。昂无所依。去金华山中。削染为僧。修摄精厉。居然耆宿。人望而敬之。及干戈甫定。渡钱塘省亲墓。宋学士濂。序以送之。称其至孝有儒行。会修元史。昂入京。以母死事。告於史氏。遂得列传。归治母墓。榜其居曰白云。先陇镇人。表为真母轩。昂。后不知所终。
  形非亲不生。性非形莫寄。凡见性明心之士。笃报本反始之诚。外此而求离。道逾远。昂之见性明心。吾不知何如也。只哀哀一念。至懃至恳。亦足为吾道解嘲。虽大慧禅师。为父母立后。亦不过推广此心。岂有一毫加於昂哉。

  天渊浚.季芳联二公传

  清浚。字天渊。台之黄岩人。具戒游参。见古鼎铭公有所入。命司内记。说法於四明之万寿。未几。弃众归隐清雷峰中。荐绅先生。挽留不可得。宋公濂。作文送之。其略曰。余初未能识天渊。见其所裁舆地图。纵横仅尺有咫。而山川州郡。彪然在列。余固已奇其为人。而未知其能诗也。已而有传之者。味冲澹而气丰腴。得昔人句外之趣。余固已知其能诗。而犹未知其能文也。今年春。偶与天渊会於建业。因相与论文。其辩博而明捷。宝藏启。而琛贝焜煌也。云汉成章。而日星昭焕也。长江万里。风利水驶。龙骧之舟。藉之以驰也。因征其近制数篇读之。皆珠圆玉洁。而法度谨严。余益奇其为人。传之禁林。禁林诸公。多叹赏之。余窃以为。天渊之才。未必下於秘演浩初。其隐伏东海之滨。而未能大显者。以世无仪曹与少师也。人恒言。文辞之美者盖鲜。呜呼。其果鲜乎哉。方今四海混同。文治聿兴。将有如二公者。出荷斯文之任。倘见天渊所作。必亟称之。浩初秘演。当不专美於前矣。或者则曰。天渊浮图氏也。浮图之法。以天地万物为幻化。况所谓诗若文乎。是同然矣。一性之中。无一物不该。无一事不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诚不可离而为二。苟如所言。则性外有余物矣。人以天渊。为象为龙。此非所以言之也。天渊将东还。士大夫多留之。留之不得。咏歌以别之。以予与天渊相知尤深也。请序而送之。
  道联。字季芳。鄞人也。幼读儒书。穷理命之学。长依荐严羲公。修沙门行。寻尝内记於大天界寺。遂嗣法於净觉禅师。矩度雍容。进退咸有恒则。盖温然如玉者也。丛林之中。咸器重之。或挽其为住持事。则谦然不敢当。且曰。我心学。未能尽明也。三乘十二分之说。亦未能尽通也。我归四明山中。求诸己而已矣。宋公。亦作序送之。二公皆於道有闻。而退然不居。有高尚之风焉。宜乎。见称於长者也。

  示应传

  示应。宝昙其别号也。其先世。自汴入吴。宋丞相王文穆公之后。有居吴兴者。祖父皆隐德弗耀。唯信慕出世法。母朱氏。奉佛尤谨。一夕梦僧踵门而娠。既而有僧自天目来。知断崖禅师谢世。正梦时也。自是人皆谓。师为断崖再世。在襁褓中。遇僧辄喜而笑。解礼佛迭足而坐。所至缁白景从。莫不皆以和尚称之。虽老师宿德致敬。坦不为让。人争施金帛。得之随方立僧伽蓝造佛像。余则给施贫乏。 高皇即位。访求山林遗逸。及有道行之士。师被征。应对称 旨。赐膳慰劳。久之。令居龙河天界寺。 洪武十一年。 上以峨眉乃普贤应化之地。久乏唱导之师。曰无如应者。召见慰而遣之。居八年。蜀人咸被其化。时诸 藩邸王侯士庶。施者日至。乃於绝顶光相寺。范铜铸大士像。构重板屋以覆之。二十四年。分僧清理释教。 上谕僧录司官。宝昙居蜀。人服其化。就委区理。讫事来朝。以次年六月。复命京师。处置如式。深得 上心。天颜大悦。因奏先所居吴门集云妙隐大云三阿练若。同一根蒂。今离而为三。乞合为一。 上是其言。 敕赐南禅集云之额。期十月陛辞而还。而疾作矣。以六月初九日。瞑目跏趺而逝。时隆暑。颜色不变。芳香袭人。得寿五十有九。僧腊如之。 上闻。为之伤悼。寻遣官谕祭。饭僧三千员。茶毗。会者以万计。其徒分遗骨。归姑苏峨眉。各建塔奉之。信士李正。因亲侍日久。凡出处不约而先至。后事尤尽心焉。师平生不作表襮之行。而世共尊之。不为溢美之言。而人益信之。屡营梵剎。不居其功。云之若遗焉。非其了达生死皆如幻梦者。能若是乎。

  守仁.德祥二公传

  守仁。字一初。富春妙智寺阇黎也。诗文友德祥。字止庵。仁和人。二公当元末。有志於行道。因时危乱。郁郁不自得。遂肆力於诗。并有声於时。一初尝云。我辈从事文墨。非以废道沽名。盖有不得已也。止庵云。诗岂吾事耶。资黼黻焉耳。观此。可知二公之心矣。一初诗。清简有远致。杨廉夫。极称赏之。又善书。笔法遒劲。入我 朝被征。为僧录右善世。时南粤贡翡翠。一初题诗云。见说炎州进翠衣。网罗一日遍东西。羽毛亦足为身累。那得秋林静处飞。 太祖见之怒曰。汝不欲仕我。谓我法网密耶。止庵。住径山唱道。为禅者所宗。风化翕然。亦以西园诗忤 上。二公皆以诗贾祸。几於不免。然止庵。律己甚严。临众有法。气象巍然。一初日暮无聊。颇涉不羁。不得蒙法门矣。从是见二公之优劣。故止庵得稍酬初志。而一初则终於不振。至止庵就化。倚座示众。若无经意於死生。脱然无系。景光尤可想而见也。
  明河曰。非庄老不行六朝教也。非诗文不大宋元禅也。去古渐远。余波末流。自应至是。然道之真伪。与夫说之是非。吾犹得即其言而观之。至於今则大不然。椎鲁不文之人。冒棒喝为禅。以指经问字为讳。何暇於诗文。轻浮躁进之士。执门户为教。方入室操戈。是图何有於庄老。愈趣而愈下。觉六朝宋元间。法道虽变古。犹为可观。因记二师数语。感时之叹。莫如今也。

  雪庵和尚传

  雪庵和尚。名暨。不知其姓。当变时 文皇入京。和尚方壮年披剃。走西南重庆府之大竹善庆里。山水奇绝。和尚欲止之。其里隐士杜景贤。知和尚非尝人。遂与之游。往来白龙诸山。见山旁松柏滩。滩水清驶。萝篁森蔚。和尚欲寺焉。景贤豪有力。亟为之寺。和尚率徒数人入居之。听夕诵易乾卦。山中人固谓佛经。景贤知之。不忍问。惧不能安和尚。和尚亦知景贤意。改诵观音经。寺因名观音寺。和尚好读楚辞。时时买一册袖之。登小舟急棹进中流。朗诵一叶。辄投一叶於水。投已辄哭。哭已又读。叶尽乃返。众莫之知。景贤益怜敬之。终不问和尚。和尚好饮不戒。日注酒一壶俟客。客至辄饮。不则拉樵牧竖入饮。半酡呼竖儿和歌。歌竟瞑焉而寐。和尚颀而秀爽。指柔白翦翦。落笔成章不甚工。然意气涣发。又能感怆人。或曰。和尚为建文时御史。死之日。其徒问。师即死宜铭何许人。和尚张目曰。松阳。问姓名不答。有诗若干篇。
  当雪庵痛哭时。若遇善知识一点。吾见其涣然冰释矣。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回此以学道。何道之不克。故曰德山临济。若不出家学佛。定为曹孟德孙仲谋无疑。世出世法一揆。惜哉。雪庵之不遇。如临济德山者。一点化也。

  大善国师传

  实哩沙哩卜得啰。东印土拶葛麻国王之第二子也。父母感奇梦而生。在童真位。聪敏不凡。而百无所欲。唯见佛法僧。则深起敬信。年十六。请命出家。遣礼孤捺啰纳麻曷萨弥为师。剃落受具。资受学业。习通五明。阖国臣庶。以师戒行精严。智慧明了。尊称为五明板的达。师足迹周遍五天。从化得度者甚众。凡过道场塔庙。必躬伸尽敬。至地涌塔。修敬卓锡。而禅塔以久圮。劝国王修治。脱管心木。木下纪师名号。众咸异之。永乐甲午。入中国。谒 文皇帝於奉天殿。应对称 旨。命居海印寺。丁酉。奉 命游清凉山。还都。召见武英殿。天语温慰。宠赉隆厚。授僧录阐教。命居能仁寺。岁甲辰。 仁宗昭皇帝。举荐扬大典。师掌行。特授师号圆觉妙应慈慧普济辅国光范弘教灌顶大善大国师。赐金印宝冠供具仪仗。乙巳。 宣宗章皇帝。举荐。亦命师掌行。师平生。不矜名。不崇利。外示声闻。内修大行。遇 恩宠而志意愈谦。涉诸缘而戒行弥确。在京师。受度弟子数千辈。各随器宇诱掖之。渐引次升。不立遏捺。难行蹊径。使人望崖而不敢前。将化。谓弟子不啰加实哩等曰。吾自西天行化至此。今化缘已周。行将逝矣。汝等。各当善护如来大法。毋少懈怠。言讫。俨然而寂。实宣德丙午正月十三日也。讣闻。 上悼叹之。命有司具葬仪。阇维。收舍利於香山乡。塔而藏之。遗命分藏清凉山。圆照寺亦建塔焉。

  德琮传

  德琮。姓杜氏。唐拾遗子美之后也。出家崇山。自食其力。水耕火种。两股皆有日炙痕。博通内外典。素不出山教化。人罕知之。 成祖使中官至汴。廉得其名。还奏於朝。适西番进一僧至。言三教九流。无不通彻。堪为中国王者师。 上不悦曰。堂堂天朝。岂无一人可当之。诏征德琮至。赐金襕袈裟银钵盂。明旦普召众僧。各坐高几。辩对其僧。谈吐出入九经。滔滔如注水。琮讷於应对。众初疑之。有顷。忽问西僧。谛字何义。西信应稍迟。琮乃大声训解。鸠大藏。探儒书。历示以字学之义曰。此而不知。焉用称学。西僧羞恚。顶礼叹服辞去。 上喜。召入赐坐。即日授左善世。为作室鸡鸣山。以为修藏之所。年五十七。说偈示寂。 诏起塔於山之阴。赐御祭者三。

  息庵观公传

  慧观。别号息庵。胡忠简公铨之后也。依青原虚白镜公为沙弥。青原深山中乡。先生陈宗舜。时来寓静。师事之甚谨。日暮受教。繇是博通文学。既长。剃落游方。从名德启发。沛然有所悟入。拄杖之迹。几遍寰中。居蜀最久。蜀献王供养之。尝曰。此真道人也。府寮多老成名士。皆下礼於师。正统改元。初至北京。尊信者合力。建一剎於城之东北隅。居之。参谒问道者。履满户外。一日杨东里。造其室见函香施供相继踵。因戏之之云。如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何。师徐曰。学人假是致其诚。吾不可却。公何异焉。及入视之。萧然无长物。惟忠简公。及杨忠襄。杨文节。胡刚简四公。遗像在焉。东里又云。不犹滞於相乎。师曰。之数公。名德相高。皆山川之毓灵。国家之元气。且胡杨世好。是四纸。吾先人所宝。吾敢忽诸。东里叹曰。师好贤重德如此。岂寻尝离伦绝类。自诡欺世。以为高者之伦哉。未几坐脱去。善信塔而祀之以屋。有语录一帙。东里为书其首行之。

  德然传(附道安)

  德然。号唯庵。华亭张氏子。生具异相。左足下有一痣。口能容拳。舌能舐鼻。七岁诵法华经於杭之天龙寺。慨然有游方之志。初见石屋珙公。后参千岩长禅师。大有契证。珙。嘱以缘在吴松。为书松隐二字与之。素首座。以福薄不可出世为人。尔其步素公之后尘乎。遂归里於城南。结庵以居。揭珙书为额。足不越阃者数年。尝劙指血。命高行僧道谦。书华严经八十一卷。 洪武初。以有道征。未几以病还。尝曰。学佛法人。无徒恃见地。一知半解。济得何事。顾力行何如耳。繇是愈益精励。间亦为韵语。不与人倡和。自适而已。有船居诗十首。清绝可诵。又建七级塔。奉藏血书法宝。二十一年四月十四日。辞众。泊然而逝。塔全身於松隐庵。法子曰道安。矢节砺行。有乃父风。常行般舟三昧。永乐丙申。年七十七化去。遗偈云。不会掘地计天。也解虚空打楔。惊起须弥倒舞。海底虾蟆吞月。踏翻生死大洋。说甚沤生沤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