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续高僧传


  元 筠高安圆至传

  圆至。字天隐。高安姚氏子。季父勉。父文。叔兄云。皆中显科。为宋名臣。师按窥世相。深有所感悟於中。以咸淳甲戌出家。依仰山慧朗禅师钦公脱发。时年十九。务静退寡交识。怡然以道味自尚。喜为文章志弘护。非衒饰知见以自售也。故其文日益进。其曰吾圣人。自称文佛。盖以存其道於无穷。非文莫能。曰经曰论。皆是物也。惟震旦诸师。欲抚中下之质。乃皆以天纵上智。示为椎朴少文。与愚者同事。乃圣人冥权。非真然也。愚者诱於其迹。直谓圣人道妙。可以鄙俚凡近躐。至薄经论为浅教。斥文字为异端。岂不惑哉。其论吾宗文。独许嵩明教一人。其融会超了知见。扶宗匡道之心。居然可思矣。至元元贞间。住建昌能仁寺。说法一禀於钦。不两年弃去。师行止不恒。所居斯其最久耳。大德二年戊戌。卒於庐山。年四十三。惜无修期以究其道之所归。化之所及。为可哀耳。有文集一卷。吴门碛砂魁上人所藏。以示紫阳方虚谷。读而醉心。叙其首。刻焉。

  得喜.无照.无碍传

  得喜。钱氏子。童丱时。依兴圣权公剃染。及长慕禅宗。登天目山。叩幻住老人。有契。旋归里。清信士有以花园地施者。师受而结庵。凿基得古石。刻钱喜二字。众异之。庵成。禅锡纷委。幻住为大书喜见二字。颜其户。从是乡人。称师为喜菩萨。师。以学佛须以解脱为心。慈普为行。道风所感。一钵无尽。四事供众之外。济益深广。衣寒药病。赴者如归。生而饥者。养之如人父。死而暴者。葬之如人子。一以诚信真实。为之弗勌也。尝演法於吴江程林仲家。有神人。白帽金甲合掌听。其后举众见之。凡诸大家禳祈。惟师一至为幸。至顺中。移锡盘龙塘。未几成巨剎。化后舍利累累。火处穿斸求之皆得。鉴无照鉴无碍二公。皆尝事幻住。
  无照。南诏人。初习教。辨博英发。每曰。吾闻中国有禅宗。使审是耶吾将从其学。使或未当。吾将易其宗旨。由其国万里来。一言而悟彻法源。方图归以倡道。而殒於中吴。春秋仅三十有七也。幻住。祭而哭之以文曰。谓无照。於吾道有所悟兮。真机历掌。其谁敢欺。谓无照。於吾道无所悟兮。大方极目。云胡不迷。笑德山之焚疏钞兮。何取舍之纷驰。鄙良遂之归罢讲兮。徒此是而彼非。惟吾无照总不然兮。即名言与实相。互融交涉而无亏。出入两宗大匠之门兮。孰不叹美而称奇。屈指八载之相从兮。靡有间其毫厘。我阅人之既多兮。求如无照者。非惟今少。於古亦稀。我不哀无照之亡兮。哀祖道之既隳。而今而后。孰与扶颠而持危。对炉熏於今夕兮。与山川草木。同怀绝世之悲。读此文酸鼻。苟其人非真有大过人者。不足致老子惜之至是也。然南诏之有禅宗。实自无照始。
  无碍。永嘉人。参幻住。久之无省。幻住指见龙渊。一日闻莲香得入。有偈曰。个中消息本寻常。几度无端谩度量。今日疑团百杂碎。西风一阵白莲香。不知其所终。

  妙恩传(附大圭.契祖.杰道者)

  妙恩。生倪氏。泉人也。持律精苦。胁不沾席者四十余年。遍参名宿。旋入雪峰。谒湘和尚蒙印可。声价日腾起。至元中。僧录鉴义。白行省。请合开元百二十院。为一大剎。请师为第一世。师慧解圆融。不以禅废教。尝注释弥勒上生经。以见意焉。武林南山罗汉殿灾。师梦五百僧求依止。未几。传闻至。乃即梦夜也。因建罗汉殿於寺东厢。如数像之恢焕。一仿武林旧时。是以虚空心。为福德相。益见其慧门无量也。
  其法嗣大圭颂曰。碧眼庞眉解魇人。容求单位笑欣欣。一朝添五百闲汉。大屋泼天开紫云。师将示寂。偈曰。不用剃头。不须澡浴。一堆红焰。千足万足。既火。舍利如雨而下。圭亦有行解。博极儒书。尝曰。不读东鲁论。不知西来意。为文简严古雅。诗尤有风致。自号梦观道人。着梦观集。及紫云开士传。纸贵一时。
  契祖。同安张氏生。亦师付法子。使嗣位行湘师事者。善说法要。浑然天成。赐号佛心正悟禅师。
  有杰道者。清狂无度。恒扫除街市。所至相与哗笑之。所服衣垢甚。忽取澣之言。明日行矣。至明日。求僧粥不与。杰曰。求之不再。幸与我。得粥还置几上。危坐而化。祖为举火。曰。一生杰斗。打硬参禅。街头巷尾。掣风掣颠。若无末上。不值半钱杰道者。谁信寒灰有暖烟。

  元 若芬传

  若芬。宇仲石婺州曹氏子。落发进具。后历游讲肆。颇得师说。同辈推挽之。欲其弘阐。芬曰。吾不能也。芬为人清退。善文笔。为上竺书记。赞扬佛事。游戏墨花。极一时之誉。又善画。往往写云山以寓意。有求者。初不甚靳。虽寥寥数笔应之。人宝之如连城。后求者。不胜其多。芬笑而谢之曰。钱塘八月潮。西湖雪后诸峰。极天下伟观。二三子。当面蹉过。却求玩道人数点残墨。何邪。自是谢事归深山。即古涧苍壁间结庵。颜曰玉涧。因以为号。又建阁。对芙蓉峰。自称芙蓉峰主。尝自题画竹曰。不是老僧亲写。晓来谁报平安。其意趣可想也。如芬者。尚存本色。非尽为末技所掩。视今之圆颅。习笔墨沾沾自喜者。岂啻天渊哉。

  月江净公传

  宗净。字月江。婺人也。正庵誾公法子。颀身伟貌。德本夙植。觉。繇性禀。每以佛乘印参儒典。默而能融。辩而不肆。所着诗文。皆有足观。尤以接物利生为己任。行持无怠。虽小戒律如践青折萌。盥手泛席之数。未尝放心。翰院侍讲王公时彦。在秘阁纂修。少师姚公。实总其事。二公论。及东南名僧。而师居其一。总司闻其贤。举授径山住持。一时名公巨卿。皆乐然出疏劝请向振山灵。师之住是山也。不大设门径。不广聚徒众。抑浑而务实。尝示人曰。身是一卷活经。无时不转。口是两片死皮。有说便动。真知实谬不在言也。师之为文字。用济佛事。过则挥去。如尘垢秕糠。了无留意。至於整顿山门。事无巨细。宜为必行。可以立住。皆决於俄顷。无顾虑彷徨之滞。亦法门英杰也。或赞其像曰。神定气冲。言雄貌伟。击拂一下。大海绝流。咳唾一声。须弥粉碎。衲子师模。佛祖骨髓。夫是之谓正庵和尚之的传。妙喜七叶之华裔也。后念佛而逝。塔於本山。

  元 慧明传

  慧明。蔚州灵丘人。其母。梦异人乘白马素衣借宿而娠。生异恒童。习诗书。傍通百家之言。弃之谒海云简禅师。言下知归。海云美之以颂。还住灵丘曲回寺。适西京大华严虚席。请海云。海云举师为代。华严前住者失纲。颓圮荒凉。久不成丛林矣。师御下宽明。持身谨肃。道声高振。凡殿廊方丈。厨库堂寮。丛席所宜有者。莫不化朽。为新起废为兴。即坏为成。壬子。世祖在潜。享师名德。奉师升堂说法。锡以徽号。既而迁庆寿。燕京府僚。致请及海云也。世祖与太子。屡临法筵。出内帑作大施会。师倦於化道。告退曲回。闲庭净几。翛然静适者数年。而华严之命复下矣。师赋性淳谨。器宇恬愉。临事不回。与人谦穆。每升堂演法。万指围绕。师凭陵数言。使闻者。人人得意於言象之外。有古尊宿之风。虽日接贵显。一之以坦。未尝枉道以从物。以至元七年二月示微恙。谓门人曰。日色晚矣。索笔书一偈。复云蓦直去。掷笔而卧。若熟睡然。撼之以逝矣。俗寿七十二。坐夏四十五。茶毗。舍利五色灿然。分葬华严曲回二剎。表之以石。

  元 祖英

  祖英。号石室。吴江陈氏子。龆年出俗。即策杖游诸方。初从虚谷陵公於仰山。闻径山晦机道化。亟来投之。一见契合。留掌记室。自是声闻日新。出世明之隆教。杭之万寿。明之雪窦育王。会有恙。天童砥平石问之。答以偈曰。是身无我病根深。惭愧文殊远访临。自有岩花谭不二。青灯相对笑吟吟。后造一龛曰木裰。日坐其中。不涉世事。至正癸未三月。见一衰妇人叩头。请师应身为国王。师曰。吾不愿生天王家。逾十七日。趺坐而化。

  元 如玉

  如玉。自匡庐至径山双溪。见陆羽泉上山麓森秀。遂结茅息影。持钵乞食。随缘化导。自号双溪布衲。久之。扶策登凌霄。依麓构室。三年不下山。一日。遥睇吉祥峰五色瑞云曰。此中必有灵气。遂寻至峰阴之坡建寺。成丛林焉。后敕赐大安。一日。妙嵩禅师。戏以诗悼之曰。继祖当吾代。生缘行可规。终身尝在道。识病懒寻医。貌古笔难写。情高世莫知。慈云布何处。孤月自相宜。师读毕。举笔答曰。道契平生更有谁。闲乡於我最心知。当初未欲成相别。恐误同参一首诗。投笔坐去。六十年后。塔户自启。真容俨然。

  元 抝挠传

  抝挠。钱塘人。卖菜佣也。每侵晨担菜入市。一日往太早。暂归少憩。觉室中有异。潜壁间听之。乃妻与人私语。人曰。彼较我何如。妻曰。彼抝挠。尔平稳。即吟诗曰。[打-丁+耸]竹乌鸦叫。钱塘门未开。抝挠才出去。平稳便入来。遂弃家。往萧山越王台栖焉。从此潜心禅悦。深有契证。后坐脱去。面貌如生。举身轻软。每月发长。姊为剃之数年。姊曰。我老矣。此后可无长也。又数年而以泥塑其身。特露其面。好事者。每於春时。迎像入城。以种因果。至今络绎云。

  补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四


  补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明吴门华山寺沙门 明河 撰
  杂科篇

  明 玄中猷法师传

  玄中猷法师。别号复暗。杭海昌某氏子。依愚翁长老祝发。研精教义。更知有宗门向上事。其为文。如春花秋月。艳无待饰。清不加寒。笔花之妙。照映今古。假斯文以阐吾道。或以是誉。师如受唾。 洪武中。主席於钱唐吴山大乘寺。道风大振。永乐庚子。继主嘉禾东塔寺。寺为汉朱买臣之故宅。宋孝宗。尝龙游於此。屡经兵燹。殿宇倾废。若前住山。沧海深。云谷祥诸公。皆志於兴复不果。师至。怃然有感。遂罄衣囊钵底。及鸣合施者。简材鸠工。剃荆榛。畚瓦砾。始是年。讫於宣德戊申冬。殚精十祀。而百仆俱起。四方缁素。皆视师为景星庆云。望而归之者。不可胜计。师烦之力辞。退居别室。至正统戊午。杭之南山慧因讲寺。久虚其席。诸山佥谓。慧因冠华严之首剎。非硕德不足以当之。唯师其人。辞再四不克。时慧因亦圮。师至。兴废起弊之功。不减在东塔时。况二山俱华严讲寺。夫华严一宗。始於贤首。成於清凉。定於圭峰。皆盛弘於北。传至晋水。则入杭矣。杭而宗华严。大难为力。师两兴巨剎。一振颓宗。晋水而后。槩不多见。孤力独运。良可嘉伟。笔其略为传。以示来者。

  南洲溥洽法师传

  师。讳溥洽。字南洲。晚号迂叟。又称一雨翁。姓陆氏。宋宝章阁待制游之后。世居会稽之山阴。祖某。为饶州余干县尹。父仁。甫因家焉。母周氏。师生於至正丙戌。自幼闿爽颕异。父教之诗书。悟解日益进。未齔。已志慕出世法。有老长戏之曰。仙人本是山人作。师应声对曰。凤鸟终非凡鸟。为众惊异之。每入招提瞻佛像。辄敬礼膜拜。父母知不可遏。命於郡之普济寺。礼雪庭祥公为师。受具上天竺。谒东明日公。一见器重之。命典宾客。其仪矩从容秩然。丛林老宿多推服。以为难能。而博究教典。虽寒暑夙夜不懈。已而从具庵玘公於普福。讲求旨要。凡诸经籍。精粗小大之义。靡不贯串。而旁通儒书。间以余力为诗文。多有造诣。玘公命首忏事行三昧法。自是进於止观明静之道。 洪武辛亥。出世住孤山玛瑙讲寺。又住苏州北禅。学徒云集。师为开演五时八教。如来一代施化之仪。无智愚高下。人人满所欲而退。一时宗门耆硕。如九皋声公。启宗佑公。咸共嗟赏。谓吴中法席第一。又六年。至杭之下天竺。乃循慈云故事。建金光明护国。期忏七昼夜。为众讲贯无虚日。 太宗皇帝。闻其贤。召为僧录司右讲经。 玉音褒谕。有通东鲁书博西来意之语。居长干西丈室三年。时梦观主天禧。其徒由高者。夜梦诣师室及门。有二神人。兜鍪金甲。卫护甚严。叱止高曰。寺主在是。既觉。诣师告所梦。且曰。公其代吾师乎。踰月梦观卒。有旨。命师主天禧。又三年。升左善世。 太宗皇帝。举靖难。师道衍公。有辅翼居守功。及即位 召衍。至自北京。 命主教事。师以左善世逊衍。而己居右。 上嘉从之。永乐四年 诏修天禧寺浮图。落成之日。 车驾临幸。 命师庆赞。祥光烨煜。万众聚观。天颜愉怿。时有任觉义者。忌师之宠。构词间之。左迁右觉义。疏斥。师不辩。自处裕如。既而 上察其心。复右善世。 仁宗皇帝临御。以老宿数被 召问。礼遇特厚。 命居庆寿寺松阴精舍。以自佚。而 上御便殿。 召师入见。慰劳甚至。遂奏乞还南京大报恩寺以终老。从之。 赐佛像经钞若干缗。给驿舟。 命中官护逃。既至。明年为宣德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微疾。呼寺之住持惟寔。付后事留偈。诀别其徒云。清净自在住。遂化。春秋八十有一。僧腊六十有九。塔全身於凤岭。送者万余人。讣闻。 上遣行人王麟莅祭焉。师历事列圣。一以至诚。而言动必祇礼度。处物和。驭众宽。解逅逢掖士。喜商论文事。三四十年间。巨缁老衲。有文声者。惟师与衍公耳。师所着。有金刚注解附录二卷。应制及与名人唱和诗若干卷。 国家建法会。一切科仪文字。皆师所定。以贻范於后。所度弟子。慈澍圆悟大沾等若干人。得法弟子。圆净鸿义惠朗等若干人。宣德元年秋。示寂於南京。弟子奉龛建塔於长干西南凤岭之阳。复於塔前构精庐以居。工部右侍郎庐陵周忱。为之记曰。公戒行之精。才望之高。既已详见少傅杨公塔铭矣。今之记似可略也。然予於兹寺之建。独有感焉。昔者孔子没。弟子皆冢於墓。服心丧之礼三年。丧毕治任将归。入揖於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子贡反庐於墓上。又三年而后去。盖师之与弟子。所以传其道授其业。有父子之恩焉。后世此道不明。当其师之生存反其道。背之而去者有矣。能服乎心丧之礼者。几何人哉。心丧之礼。且不能服。况望其庐墓至於三年六年之久者乎。予闻。洽公当永乐间。尝为同列所间。 太宗皇帝。欲试其戒行。系之於锦衣狱。一时门弟子。多云鸟散去。独澍公焦心苦骨。从其师於患难。服薪水之劳。未尝一日去左右。卒使其获全行业。蒙被 国恩。大昌其教於晚节。观其尽心所事。不以死生穷达。而有所改易。此盖士大夫之所难能。而澍公能之。予於是重有感也。是用书以为记。使后之观於此者。或因澍公而有所激劝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