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科分六学僧传


  宋僧弼

  吴人。史亡其氏。善仪止。与沙门昙干。同依罗什受业。有讲学。什称之。使预参译。后游历名邦。或请弼为寺主。辞以自非定慧兼足。无以镇立风猷。后南居楚郢。大化江表。河西王沮渠蒙逊。闻其名。遣使衬遗。时入都讲。既於彭城寺。文帝尤加器重。元嘉九年没。寿七十八。

  宋僧彻

  出王氏。太原人。初客寄襄阳。年十六。造庐山远公。公异之。问曰。宁有出家志邪。对曰。远尘离俗。是其本心。成就法器。当烦匠者。远笑曰。种性已能无畏。它日其可量哉。於是落发。以精究经论。文学有称於时。尝至山南。拊寒松而舒啸。谷风远至。山鸟和鸣。超然自得。因而问远。律禁丝管。绝歌舞。固也。若乃一吟一啸。可得为乎。远曰。以散乱言之。皆谓违法。於是终身不妄谈笑。远使讲小品。辨倾辈流。难者不能折。南游止江陵五层寺。为彭城王义康所敬。元嘉二十九年没。寿七十。

  宋慧静者

  生邵氏。吴兴余杭人。有成仪。文学。志节高峻。善泥洹经。居冶城寺。太始中殁。寿五十。

  宋梵敏

  李氏子。河东人。少游关陇为沙门。往来彭泗间。博通内外经书。有美名。留丹阳讲授。谢庄张。永刘虬。吕道惠。皆相友善。得法华要旨。没於丹阳。寿七十许。

  宋道猛

  西凉人。史失其氏。学三藏九部。大小数论。皆精思洞彻。尤善成实。名重讲席。元嘉二十六年。至京师止东安寺。宋明帝特加敬礼。建寺於建阳门外。以猛为纲领。以皇兴名寺。每讲授。帝亲临幸。公卿毕集。施与甚厚。元徽三年殁。寿六十五。

  宋道猷

  吴人。史不书氏。生公弟子也。相从居庐山久之。生公亡。乃游临川见新出胜鬘经叹曰。先师所说义。暗与经合。惜先师不见之耳。乃注之以示不忘遗训。宋文帝问慧观生公。顿悟成佛义。谁能复通者。观以猷对。即诏临川津发至都。反乎伸述。则竞辩之徒。关责互起。猷必乘机挫锐。无不摧衄。上搏髀称善。因叹曰。生公孤情绝照。猷公直辔独上。可谓克明师匠。无忝徽音。住新安为镇寺法主。武帝践祚尤敬礼焉。元徽中殁。寿七十。

  宋慧通

  生刘氏。沛国人。少为沙门。神情奥秀。讲学精明。止冶城寺。从之听采者倾朝市。东海徐湛之。陈郡袁粲。尤加敬。孝武皇帝诏与海陵建平二王为友。有胜鬘杂心毗昙义疏。作驳夷夏显证法性三论。及易爻象记。雅为宋武所敬。升平中没。寿六十二。

  宋僧柔

  生陶氏。丹阳人。幼耿介。有出尘志。九年为沙门弘称弟子。落发。研究大小乘经论。年二十。即登讲席。一时名公卿等。争师事之。去游禹穴。与慧基同夏入剡。止白山灵鹫寺。齐大祖建寺。征至京师。止定林寺。文惠文宣二王。日夕问道。延兴元年春没。寿六十。柔克意求生安养。至是果见殊祥云。

  齐僧渊

  生赵氏。颕川人。魏司空俨之后也。少为书生。忽弃去。为沙门。游彭城。从白塔法师僧嵩。受成实论及阿毗昙学。以慧辩。致声称。姿彩丰硕。腰带十围。吐词如锺。颀然行万僧中。如鸡群中鸾凤。隐君子刘因之。舍所住为精舍。以延之。魏太和五年丧。寿六十八。建元二年也。弟子昙度慧记道登。

  齐道慧

  生王氏。余姚人。客建邺。年十一。师事僧远落发。读庐山远公传。慕其为人。游庐山见其遗迹。卜居西林三年。还都。时王式大聚学徒。辩三相义。慧方年十七。即发问数番。意造玄微。诠牒有次。众咸爱其奇俊。又就猛公。讲成实论。猛以张融构难稠迭。尤厌苦之。因使慧与抗。融见慧少。有相骄稚意。慧盛气必出其上。楮灯谢超宗皆加敬焉。以母老。移居庄严寺。就养。母怜之亦落发。以宅为寺。建元三年卒。寿三十一。有玄趣僧达者。皆精经论。见称於时。

  齐弘充

  凉州人。史失其氏。少通庄老。善清言。弃家为沙门。解经论。大明末渡江。止多宝寺。宿学耆衲多敬畏之。讲法华经十地论。听者盈堂。文献王义恭。特加礼敬。明帝践祚。诏住湘宫寺。齐求明中没。寿七十二。注文殊问菩提首楞严经。

  齐僧慧

  生皇甫氏。安定朝那人。移居襄阳。世为衣冠。少师事荆州竹林昙顺。年二十五。讲涅盘法华十住净名杂心等。又善庄老。每说释不用都讲。吐词如云。高士宗炳刘虬张畅等。皆事之。齐高祖下诏曰。荆州僧主。风韵高简。恊道辅世。有功於国。年运已往。特听肩舆赴都。人聚观以为荣。与玄畅俱被知遇。称黑衣二杰。永明四年没。寿七十九。

  齐昙度者

  出蔡氏。江陵人。性敬慎。为沙门。善威仪。以戒范称。游学京师。备贯涅盘法华维摩大品。后至彭城。从僧渊受成实论。遂以此部见推於时。魏孝文闻其名。征至平城讲受。学徒千余人。撰成实蔬。大和十三年没。

  齐慧次

  尹氏。冀州人。少师事沙门志钦得度。时以徐州沙门法迁有重望。经论精练。钦由以次托焉。迁公南游。随止京口竹林寺。年十五。随还彭城。以成实三论驰誉讲肆。入京师止谢寺。沙门智藏僧旻法云。皆当时俊杰。然所学亦依次折中。文惠文宣二王。师事之。永明八年。讲百法论。至破尘品微笑而化。寿五十七矣。

  齐慧隆

  出成氏。平阳人。少贫。学无师友。卓然自悟。年二十三。始为沙门。仅十余年。凝心教乘。贯穿百氏。学者宗之。宋太始中。止京师何园寺。明帝请止湘宫。讲成实论。乃立实法断结义。以开张先旧诸说。负[失/衣]之士余八百。汝南周颙目之曰。隆公萧散森疎。若霜下松。永明八年没。寿六十二。

  齐慧基

  出钱唐吕氏。幼俊迈。初弃家去。依祇洹寺慧义为童子。至年十五。义为启宋文帝落发。立操刻苦洞晓经史。僧伽跋摩自西域来。义遣基入室事之。诣蔡州受具足戒。跋摩曰。汝当道王江东。不可久留京邑。於是徧历江淮讲肆。精小品法华思益维摩金刚般若胜鬘等经。然义爱其纯懿。久留京师。与之同住。义亡。还钱塘止显明寺。已而绝浙栖会稽山阴法华寺。学者千余人。宋太宗诏之。以疾力辞。元徽初又诏。不得已而行。次浙江疾作。还龟山建宝林寺。启普贤忏法。高士周颙刘瓛张融。并抠衣问道。文宣王慕仰致书。讯法华宗旨。基乃着法华义疏凡三卷。注遗教经。世敬仰其书为僧主。名重三吴。建武三年冬卒。寿八十三。

  齐法安

  生毕氏。东平人。魏司隶校尉轨之后也。七岁弃家去。依白马寺慧光为童子。光以其精神秀出。为落发。使诵书传。性强记。奇俊之誉。闻一时。张永请斌公讲。问都下少年。斌以安对。邀至使诵佛性义。诸书无底滞。永问年几何。曰年十八。永叹曰。昔扶风朱勃年十二。能诵书咏诗。未足多也。王僧虔出镇襄州。载与俱。遂游番禺。以涅盘义难攸公。攸媿服。让其席。住二年。道化海上。还京师。讲涅盘成实维摩。一时名士多从之。永泰元年没。寿四十五。着净名十地义疏高僧传五卷。

  齐僧印

  生朱氏。寿春人。少沈厚。耐劳苦。弃家得度。从彭城昙度。受三论。又从庐山慧龙。受法华义。还京师止中兴寺。大明中。征君何默。请印为法匠。以大阐讲席。听者七百余人。印学虽博涉。而偏嗜法华。故捉尘尾者。凡二百五十二遍。永明元年没。寿六十五。

  梁智秀者

  生仇氏。京兆人。客寓建邺。少弃家。依蒋山灵曜寺得度。善大小涅盘净名般若诸经。以辩慧为一时师宗。天监三年卒。寿六十三。

  梁道超

  姓陆氏。吴郡着族。丞相敬风之六世也。祖昭尚书金部。父遵散骑常侍。超少以勤笃。与同郡慧安友善。游上京。时旻法师。讲成实於灵基寺。谘仰之至。以夜系昼。每抚髀叹曰。为尔漠漠生肇笑人。又闻龙光寺僧整受众请开演。叹曰。柰何以七尺躯。居人后耶。因礼诵求加被。令如旻。事载旻法师传。顷之果若有所得。独语独笑。负气凌俗。及乎解析疑伏。每无遗逸。若遇机临敌。求相击抗靡不应蹑。同寺道贲。齿腊微长。虽随众同学。而性殊怠堕。他日谓超曰。我与卿优劣何如。超盱衡啸傲而已。所居坟典拥膝。屏绝宾伴。尘埃满屋。蟋蟀鸣壁。中书郎里人张率咄曰。安能对此而无忤耶。答曰。吾政以此为乐耳。时人高其放达。平三十六。以天监初卒。慧安卒于湘宫寺。仅三十二。呜呼二人者。志同学同出处同。而寿亦差同。惜哉。

  梁慧琳者

  马氏子。扶风郡人。年十六。师事荆州竹林寺道馨。入湘山岳麓习禅观。诣彭城。受僧渊成实论。还荆州为僧主。化行荆楚间。天监三年没。寿七十四。令露骸松下。弟子不忍。

  梁僧盛者

  生何氏。建邺人。少为沙门。聪敏绝人。解经论。有高行。颇工文章。为公卿所敬。天监中卒。寿五十。

  梁僧韶

  姓王氏。齐国高安人。宋元徽初。居京邑之建元寺。闲房自守。不妄交游。齐受禅。始事讲说。毗昙之学。流化海内。齐文惠竟陵王。雅相钦礼。清河崔惠北面谘承。天监三年。终于所住寺。春秋五十有八。建元间。法亮法朗兄弟也。吴兴武康沈氏亮。履行高洁。经学修明。诏住药王寺。朗集注涅盘。并卒于天监中。

  梁僧密

  未详氏族。幼出家於安乐乡。蚤负令声。然终以其见闻未广。将事游方。请於其师。而不之许也。乃竟遁去。从道明沙门受业。泰始初。济江。住庄严寺。其器望风仪。深沈详正。不以利害婴心。虽同居。未有测其量者。时人以方之法汰。虽兼讲众经。而专志成实。然自以其学力。所至恃材使气。少所推挹。或构其短於竟陵王。密弗自辩。遂受摈淮南拥笈。而与俱者三十余人。天监四年卒。七十有三矣。

  梁智欣

  丹阳建康潘氏子。幼聪警。世之琐屑事。经耳不忘。年七八岁。入栖静寺。正值上讲。闻十二因缘义。曰生死轮转无有穷已。便慨然。即其寺就僧审禅师求出家。博学好习鄙事。师谓之曰。观汝若非率尔者。而所玩非奥远何也。答曰。正欲广其节目耳。受具后。从东安寺道猛。听成实论。才四徧。结袟而返。及至讲说。文义精悉。四众推服。听者八百余人。永明末。太子数幸东田。携诸内侍。亟经过其寺。欣厌之。因谢病锺山。居宋熙寺。绝不与富贵者游往。天监五年卒。寿六十一。葬山中。

  梁法令

  董姓。未详何许人。寓建康。少出家。住定林上寺。好学经论。多所通达。善涅盘大小品。尤精法华阿毗昙心。其讲则先标纲要。旋析条流。言约指远。驰名京邑。且常禅燕。以观心体。而动婴疾瘵。事亦废损。每自讼。先身执相分别。起诸违害。今获斯报。自是足不下山三十三载。清净调和。随顺梵行。仍课大品一部以袪封滞。天监五年卒。寿六十有九。
  慧泰慧纂同所住寺。俱以学闻。泰笃勤禅智。纂心性清率。皆有国士风。

  梁智顺

  出徐氏。琅耶临沂人。年十五。事锺山智度为沙门。少颕异。博通群经。尤精涅盘成实。门徒数百。尝罹俗事所折困。而顺无易所守。竟陵文宣王厚遇之。延居冶城寺。司空徐孝嗣高其行。师承之。及东昏不德诛孝嗣。孝嗣子绲。赖顺营护而免。尝夜有盗。而使令者获之。顺留密室中。黎明遗以金帛而导之善。乃遣去。游禹穴。寓云门。名振江左。而神情肃物。见者惧焉。天监中卒。寿六十。临终遣弟子露骸以施禽鸟。门人窆之寺侧。

  梁法护

  姓张。东平人。年始十三。善於草颖。其师道邕亦有清誉。尝抚其首曰。汝意气如此。必能振起遗法。既受具。仍遭父丧。房居四载。不与法席。宋孝建中。至都住建元寺。常讲毗昙。言去浮华。趣通文理。从之者百有余人。齐竟陵。於法灵寺建竖义斋。以护为标领。所交皆名辈。齐侍中陈留阮韬。光禄阮晦。中书侍郎汝南周颙。并虚心礼待。天监六年。卒于所住寺。享年六十九。于时新安寺志远。天宝寺僧达。并勤学守志。不务讲说。好修福业。

  梁宝亮

  出徐氏。其先东莞胄族。避晋乱。徙东莱惤县。亮年十二。从青州道明师为沙门。明义学。高於世。亮精勤有日新之功。及受具。欲留以报训育。明谓曰。沙门异俗。以宣通为理。岂可留滞爱网。使吾道不东乎。亮感悟。游京师。止中兴寺。袁粲见而异之。与明书。其略曰。频见亮公非常人也。比日闻所未闻。不觉岁之将暮。然珠生合浦。魏人取以照车。璧在邯郸。秦王请以华国。天下之宝。宜与天下共之。非复上人所得专也。自是名益着。亲亡。路阻不能归。因屏居却扫。竟陵文宣王躬临。亮不得已而应王请。结菩萨四部因缘。复移灵味寺。讲学盛於京邑。弟子三十人。亮英气逼人。词锋错逸。或有蔽於理者。亮释之莫不涣然。天监八年。上诏着涅盘义疏十万余言。上为之序。后十月卒于灵味寺。寿六十六。葬于钟山之南。

  梁法通

  出褚氏。河南阳翟人。晋安东将军[((素-纟)*力)/石]之后也。龆齓中而器量英发。年十二为沙门。博观三藏。而尤深於方等大品法华。学徒千里毕集。游京师。初止庄严。后居定林上寺。学者亦向风而至。齐竟陵文宣王。宰辅文献王。皆慕德焉。谢举陆果张孝秀。躬造之而受戒法。黑白弟子千余人。居钟山三十余年。精修禅诵。天监中没。寿七十。

  梁慧集

  出钱氏。吴兴人。年十八。弃家入会稽。师事慧基。性质而不华。精於毗昙。学者服膺。天监中卒。寿六十。有毗昙疏义十万余言。行於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