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科分六学僧传


  晋道育

  新罗国人。唐景福壬子岁。始泛海来中国。游天台。挂锡平田寺。三衣一钵。常坐不卧。至於扫除廊庑。料理器皿。采薪汲水。无所不为。然尤护生。以致其慈悯。裸露以待螫啮。如是四十载。未尝少替。天福三年十月十日。终於寺之僧堂中。年可八十余。阇维获舍利莫计。

  汉宗季

  俗俞姓。临安人。方穉齿。嬉戏邻家树下。忽天震其树。季随僵仆。有姊尼。趋抱以察其色曰。此以怖昏。非死也。小待且苏。无复虑。已而果然。遂勉其亲。令出家。事欣平寺大德为师。俄从巨信论师。禀名数论於三衢。时钱唐僧正蕴让。与闾丘方远。江东罗隐。二先生游。季见而申问。遂作二百语以贽焉。让大叹赏。乃请就龙兴寺开讲。以训迪后学。四十余年。获弟子七八百辈。终於乾佑之戊申初。季尝於讲次。见一异僧。语作胡音。季因问其西域未来经论。殊有感发。撰永新钞释般若心经。晖理钞。释上生经弥勒成佛经。及诸补阙义章。可数十卷。并行于世。季气志雄迈。情性方正。寡言笑。眇目下视。操守坚确。虽屡空。裕如也。故此宗。至今繁衍云。

  汉恒超

  姓冯氏。范阳人。世业儒。而货殖累巨万。超幼有异志。年十五。入庠校。工文艺。尤善骚律。一日偶阅佛经。乃叹曰。人生富贵。幻泡尔。复何足恤。遽往依驻跸寺大德剃染。未几。本师云逝。服其丧。以孝称。梁乾化三年。获登具於五台。且将行迈以究所闻。而兵阻两河间。龙德二年。遂挂锡无棣之开元寺。久之别构院。以事开演。迄三十余载不替。是宜遐迩臻集。而缁素慕向也。以故秀造质问。守牧扣访。辄使童子辞谢而已。州将李君。欲表乞紫衣师号。超不可。且曰。苟尔则吾必在卢龙塞外矣。丞相冯道。知其为族人。卒奏赐之号德正。自是忽忽不乐。乾佑二年二月三日。以微恙卒。春秋七十三。夏腊三十五。茶维。收舍利起塔以葬。

  周行瑫

  湖州长城之陈氏子也。年十二。习法华经。月有五日而成诵。其余经部。皆不劳而辨。未几纳具戒於杭之龙兴寺。传澄照律钞於金华双林寺智新。天成中。游会稽。乐若耶山水之胜。乃就大善寺。披览大藏。又治看经道场於寺之西北隅。构楼阁。缮堂殿。蔚然成别院。显德三年秋七月。示灭於院之正寝。其着述。有大藏音义五百许卷。行世。

  周光屿

  应州金城韩氏子。幼习儒。读书治文。有经世志。然每梦。神人谓己曰。佛法有缘。盍从之乎。乃依真容院法威出家。诵净名经。通大义。因辞师。往太原三学院。听维摩上生讲。随复弘阐。凡二座。徒众填委。俄归乡里。戴华严经。六时绕殿。行道礼佛。晋天福四年。诏赐紫衣。明年赐号通悟。未几众请临坛度人。固让不敢当。众曰。师解行兼备。可独善乎。姑为一出。阅二三载。竟脱去。会上晏驾。少主即位。院亦旷方丈席。勤旧佥以屿宜。屿曰。此山四海客游地。顾厨库窘乏。诚使一旦坐堂上。将安所供给。敢固辞。众强之。而后从居。凡十八年。如一日。檀币委输。饭僧计余百万。尝夜失覆经帛。而云雾俱发。雪霰交零。翌日霁。则帛故在。岂阴灵假之。以行变化耶。显德七年十月示疾。顾谓弟子曰。犹龙者厌乎大患。叹凤者悲於逝川。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言讫蝉蜕。世寿六十六。僧腊四十六。

  宋皓端

  嘉禾张氏子。九岁舍家。隶灵光精舍。习经法。年弱冠。抵四明阿育王寺。受具足戒于希觉律师。由是於南山部义。通明无壅。寻从金华云法师。究名数论。法华经。遂徇吴兴缁侣之请。而开导焉。时武肃钱王。尤归诚大教。闻端誉。召就王府罗汉寺敷演。复徙真身塔寺。居无几。乃依天台玄烛法师。禀止观之道。撰金光明经随文释十卷。忠献王借赐紫衣。仍署崇法大德号。晚年慕庐山远公之为人。足迹不入俗。仅二十余载。建隆二年。三月十八日。坐逝於所居房。寿七十二。腊五十。着述凡七十许卷。秘书监钱昱。为录其行焉。

  宋法圆

  姓郝。真定元氏人。后唐长兴二年。出家於乡之观音院。既落发受具。遂游方。阅藏典於韶山。而后归。晋开运三年。契丹犯京师。其主耶律德光。回军至栾城而死。虏酋麻答耶律解里守常山。不即去。常山之人。谋逐之。虏知而先发焉。城中无少长。皆被屠戮。天王寺。丧八僧。圆其一也。初圆引颈再受刃。如木石然。圆呼曰。猛乞一剑。即身首异处。昏无所知。至暮睹反照独念曰。冥漠之中亦有日月如此。徐扪其颈。则首在焉。然犹疑之。不敢摇动。时虏已溃遁。城中居民稍定。明日或扶之归院。院僧方晨粥。见之以为鬼物。遽惊散。久之询其故。乃悲喜相贺。然察其颈。则周匝有痕。如线许终身。周显德中。又寓大名之成安县卯斋寺。温寻藏义。开宝六年。集众说法。坐逝。茶毗致舍利如粒。寿七十四。腊五十一。范鲁公质闻而叹曰。夫看经精进之力。乃能见验於生死之际。则佛之道果可诬乎。
  赞曰。
  先佛因地  悲智双彰  度生之急  率由故常  阿僧祗劫  苦楚备尝  卒莫退转  弥用激昂  既出三界  坐大道场  说法教化  利益无量  嗟哉后学  胡弗自强  欲行万里  必藉资粮  暗室镫明  苦海舟航  出生入死  乘此愿王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淛东沙门 昙噩 述

  精进学

  义一也。而 解有深浅。解在人。而义不在人。夫义者固天以之覆。地以之载。人以之生也。然能知天之所以覆而载其上。知地之所以载而履其下。知人之所以生而处其中。此解之浅者。若其深者。则一念之覆物之感其义者通乎天。一念之载物之感其义者通乎地。一念之生物之感其义者通乎人。此无他。精进力也。精进其可以声音肖貌为哉。然以义解感通二科系其下。学精进者其察诸。

  义解科
  晋于法开

  不知何许人。法兰弟子也。善放光法华。慕耆婆以药施人。多神验。尝乞食村家。值妇人在草危急。众医拱手。开曰。此易治耳。其家方宰羊淫祀。因令先以少肉作羹以进。即随气针之。顷之羊膜裹儿而出。升平五年。孝宗疾。开视脉知不起。固辞不复入。康献后令曰。帝小不佳。昨呼于公视脉。到门种种辞逊。宜收付廷尉。诸未卒而帝崩。还石城。住元华寺。又移白山灵鹫寺。与支公争色空义。庐江何默。申明开义。高平却超。宣述遁解。并传於世。弟子法威。清悟有辨慧。最知名。开尝使威出都曰。汝还山阴。道林方讲小品。至某品汝往见之。则宜致难。且示其语数十番。曰此中旧难通。威曰诺。既至遁讲。果如开所指。因致难攻之。遁遂屈。厉声曰。君乃受人寄载来耶。开於哀帝时累征。至京师。讲放光。谢安石王文度尤敬之。或问。法师人天师。乃复游戏於医药乎。曰吾以六度药。治四魔病。[颢-京+隹]不伟欤。年六十四殁。

  晋于道邃

  炖煌人。少孤。养於叔父。而奉母尤孝敬。年十六。事法兰为沙门。兼内外学。善方药草隶。其诣理剧谈。在师弟子皆莫优劣。嗜泉石。渡江为谢庆绪赏识。偕其师西游以殁。春秋三十一。

  晋僧光

  冀州人。常山渊公弟子也。少与道安相遇於逆旅。时俱未受具。因悉披陈志慕。临别谓曰。苟长大毋相忘。后厉行。精通经论。石氏之乱。隐飞龙山。道安从之论议。安曰。古所立义多违佛意。光曰。顾当自尽。何敢於前辈置优劣邪。安曰不然。弘赞理教。宜令允惬。法鼓竞鸣。何先何后。既南游。复还襄阳。遇疾而卒。
  道护冀州人。有气节。学解通达。亦隐飞龙山。

  晋竺僧辅

  邺人也。以讲学鸣京洛。值西晋饥乱。与道安等。隐于濩泽。研析精微。后止荆州上明寺。礼忏进修。誓生兜率。为琅琊王忱授戒师。寿六十。无疾而化。

  晋竺法雅

  河间人。凝远有器度。少工文。长通佛经。衣冠喜从之游。其诲人。因其所习。以譬晓其义。以外书准佛经。谓之格义。毗浮昙相辈。亦效之以训徒。所居寺。在高邑。众千指。弟子昙习能世其学云。

  晋昙徽

  河内人。年十二。师事安公为童子。精神大於其身。安使受诗礼。又四年乃落发。专心教诲。及壮以讲授有高名。随安在襄阳。冠平乃东下荆州。止上明寺。或问法师道化。何如印手菩萨。徽曰。和尚内行深浅。未易可测。外缘所被。多诸应验。在吾一渧宁比江海。太元二十年殁。寿七十三。着立本论九篇。六识指归十二首。皆奇作。传於世。

  晋道立

  不知何许人。少事安公。善放光般若。每讲授。缘饰以庄老。学者因所习。易得开悟。嗜闲旷。隐覆舟山岩。不受供事。每深禅更旬日不起。忽出山集众讲大品。或问其故。曰我至秋当远行耳。及秋果化。

  晋竺道一

  出陆氏。吴人也。自落发。则痛加晦藏。人无能知者。琅琊王兄弟独知之。而敬事焉。大和中。至都止瓦棺寺。从汰公受学。数年妙臻堂奥。汰有弟子昙一。亦有雅风。时呼大小一别之。简文皇帝尤所钦重。帝崩。汰化。一东还依止虎丘。学徒蚁慕而至。若耶山有帛道猷者。以诗寄之曰。连峰数千里。修林带平津。云过远山翳。风至梗荒榛。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闲步践其径。处处见遗薪。始知百代下。故有上皇民。一得书。遂东适耶溪定交林下。后太守王荟。起嘉祥寺。请一充僧首。久之还吴。止虎丘。以病卒。隆安中也。

  晋昙影

  不知何许人。静退好学。貌重迟而机变迅激。讲法华经。光赞般若。声驰关中。姚兴敬之。罗什曰。影僧之标式也。入逍遥园。助什传译。初出成实论。其中问答语影结为五番。呈什。什大善之曰。深得吾意。因着法华经义疏。又注中论。以义熙中没。寿七十。

  晋道祖

  吴国人。史不书氏。少师事台寺支法济。有敏才。与僧迁道流。依慧远学。远叹曰。此辈易悟。不复忧后生矣。俄迁流蚤丧。远尤痛惜之。道流撰诸经目。未就。祖为成焉。后还京师瓦棺寺讲说。桓玄每往观听。谓人曰。道祖愈於远公。但闻见之博未逮耳。玄辅政。欲使沙门敬王者。祖乃辞还吴之台寺。玄篡位。敕郡送祖至京师。祖以疾辞。元熙元年殁。寿七十三。
  慧要昙顺昙诜。皆远公弟子也。要长於巧思。以木刻芙蓉十二叶。流转水中。定山中晷。漏无少误。又尝作木鸢。飞可至数百步。

  宋慧观

  出崔氏。清河人。十岁以警慧称。弃家为沙门。始诣庐山从远公。又诣长安从什公。於是精通奥义。学者所至围绕。什既没。乃游荆州。州将司马休之。建高惺寺以延之。化行荆楚间。宋武平荆州。见观如旧识。时文帝以中郎从行。尤相敬爱。载还建邺。止道场寺。元嘉三年上巳。驾幸曲水。公卿毕集。观亦至。诏皆赋诗。观先就以献句。有奇胜之韵。帝大悦。以示百官。皆叹服其高材。殁年七十一。同时有僧馥者。亦着述有高行。

  宋慧安

  不知何许人。有讲学。幼诵经。三十余万言。为沙门。止庐山凌云寺。学者自远而至。尝投一杖。光色香洁。上有旁行字。人无识者。云得之西域僧。罗什见之惊曰。杖乃随子游乎。译其字曰。本生天竺娑罗林。南方丧乱草付兴。后得罗什道教隆安。以杖付西域僧波沙那以归。宋元嘉中殁。

  宋慧静

  出王氏。东阿人也。少为沙门。游伊洛间。有高名。状黑瘠。悟解绝人。时有沙门道经。耳长大而博学。时人语曰。洛下大长耳。东阿黑如墨。有问无不酬。有酬无不塞。静每握尘奋辩。千人俱废。诵法华小品。注维摩思益经。着涅盘略记大品指归达命论。元嘉中没。寿六十。

  宋僧苞

  京兆人。史失其氏。为沙门。受罗什法道。日诵万言。宋永初中。又从黄山静定二公。增益智证。而普贤齐忏之修。多致祥应。至京师。值祇洹寺方讲。苞弊衣垢面。系所乘驴。立户外。高座唱题竟。苞趋出欲问。高座曰。客何名。对曰名苞。又曰。尽何所苞。对曰。高座之人亦可苞耳。於是折难数番。无敢抗其词者。乃自为主客征析。一众[目*咢]眙。高座媿而止。时王弘范泰。闻之叹赏。愿结友。请住祇洹寺。谢灵运见苞叹。以为非常胜侣。有问。或者曰。谢公何如。苞对曰。灵运识不殆苞远甚。才差相揖耳。元嘉中没。时瓦棺沙门法和。亦精通经论。为高祖所礼。

  宋昙鉴者

  出赵氏。冀州人也。师事竺道祖。以解律称。诣关中。从罗什受学。什曰。子真一闻持者也。住江陵新寺。厉志求生安养。临终果见奇祥。方敛目有异香。寿七十。

  宋昙无成

  出马氏。扶风人。避乱居黄龙。年十三。为沙弥。性姿颕异。未受具。负笈入关中。从罗什。什问。沙弥乃能远来乎。对曰。道之所在。安问近远。什喜。於是授以诸经奥旨。一日姚兴谓曰。马季长。硕学高明。素傲当世。法师固不当尔。对曰。以道御心。正欲除此过耳。兴叹异之。及姚祚衰替。住淮南中寺。常讲涅盘大品。着实相明渐等论。元嘉中殁。寿六十四。

  宋僧念

  不知何许人。博学精天文。弃家为沙门。深入法窟。讲大涅盘。为学者宗向。元嘉七年。新兴太守陶仲祖。建灵味寺以居之。时彭城任函着无三世论。舍因作神不灭论以抗之。又作圣智圆鉴法身无生等论。及法华宗疏义。无疾而化於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