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科分六学僧传

  上之在房陵也。尝祷药师。诏译本愿经於大佛光殿二卷。上躬笔受。睿宗唐隆元年。出浴像功德经。毗柰耶杂事。二众戒经。唯识。宝生。所缘释等二十部。吐火罗沙门达磨末磨。中印土沙门拔弩证梵义。罽宾沙门达磨难陀证梵文。居士东印土首领伊舍罗证梵本。沙门慧积。居士中印土李释迦度梵语。沙门文纲。慧沼。利贞。胜庄。爱同。思恒。证义。玄伞。智积。笔受。居士东印土瞿昙金刚。迦湿弥罗国王子阿顺证译。修文馆大学士李峤兵部尚书韦嗣立中书侍郎赵彦昭。吏部侍郎卢藏用。兵部侍郎张说。中书舍人李乂二十余人。润文。左仆射韦巨源右仆射苏瑰监护。秘书大监嗣虢王邕同监护。景云二年。复於大荐福寺。出积赞如来功德神祝等经。太常卿薛崇嗣监护。净自天后久视迄睿宗景云。总出十六部二百三十卷。又撰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传。别说罪要行法。受用三法水要法。护命放生轨仪。凡五部九卷。又出说一切有部跋窣堵。即诸部中。犍度跋渠之类。约七十八卷。然尤工律部。训徒无少倦。漉囊涤秽异常。学者徧京洛。先天二年。卒世寿七十九。法腊五十九。塔京洛龙门北之高冈。

  唐阿你真那

  华言宝思惟。北印土迦湿密罗国人。剎帝利种。天后长寿二年。届洛都。诏於天宫寺传。翻中宗神龙丙午。徙佛授记天宫福先等寺。出不空罥索陀罗尼经等七部。睿宗太极元年。六月。诏详定入藏施行。自尔益务礼诵。每於晨朝。磨香水涂浴佛像。而后食。至老死弗倦。衣钵之外。随得随施。尝於龙门山。依西域制度构寺。就名之西域而居其徒。开元九年终寿百余。

  唐菩提流志

  南竺国净行婆罗门种。姓迦叶氏。年十二。事波罗奢外道出家。学声明僧佉等论。年逾耳顺。初依耶舍瞿沙三藏学正法。永淳二年。高宗遣使迎其来。天后尤加敬礼。诏居东洛福先寺。出佛境界宝雨华严等经。凡十一部。中宗神龙二年。译大宝积经於京兆崇福寺。沙门思忠。天竺大首领伊舍罗等。译梵文。天竺沙门波若屈多。沙门达磨证梵义。沙门履方宗一。慧觉笔受。沙门胜庄。尘外。无着。怀迪。证义。沙门承礼。云观。神暕。道本次文。学士卢粲。徐坚。中书舍人苏瑨。给侍中崔璩润文。中书门下三品陆象先。尚书郭元振。中书令张说。侍中魏知古。监护。睿宗景云初。徙北苑白莲池甘露亭总成一百二十卷。则佛四十九会所说也。四月八日进上。御序以冠之。开元十二年。随驾居洛京长寿寺。十五年十一月四日卒。寿一百五十六。帝闻轸悼。谥开元一切徧知三藏。丧事给内府物。用卤簿羽仪幡幢华盖。遣内侍杜怀信监护。十二月一日。迁窆于洛南龙门西北原。起塔勒碑。礼也。

  唐怀迪

  循州人。出家隶南楼寺。寺当半海半陆之地。诚仙圣游居之府也。数有梵僧寓止。迪由尔书语通利当菩提流支之译宝积也。迪充证义。后又於广州制止道场。译梵僧所赍叶夹。佛顶万行首楞严经。

  唐飞锡

  不知何许人。初究毗仪。后研天台三观一心之旨。及游京阙。多止终南紫阁峰草堂寺。与不空传翻。频登笔受润文之任。代宗永泰元年四月十五日。诏於大明宫内道场。同义学沙门良贲等十六人。参译仁王护国般若经。及密严经。而此经昔则偈颂。今则散文。宜乎不空与锡。翰林学士柳抗之。重加详定也。锡充证义。辞笔不愧斯职。

  唐勿提提羼鱼

  华言莲华精进。龟慈人也。久居其国之莲华寺。寺在国之西门外。近前践山。山有流水。自成乐音。可爱。开元中。安西使工写其音。以献曲。名耶婆瑟鸡。以之入羯鼓尤。妙。车奉朝尝为使。偶见精进号三藏苾刍。奉朝因祈请。出十力经一卷。盖佛在舍卫国所说者。奉朝使归。以其经进上。贞元中入藏。

  唐般剌若

  华言智慧。姓憍答摩。北天竺迦毕试国人。天资颕悟。七岁依大德调伏军出家。诵四阿含。十万颂。阿毗达磨四万颂。既具戒。诵萨婆多。近四万颂。俱舍二万八千颂。及大毗婆沙等。兼通其义又七年。习小乘法。后於中天竺那烂陀寺。承事大德智护进友智友。槁大乘金刚般若等经。唯识。瑜伽。中边。因明。声明。医明。王律等论。十八年。受瑜珈法。入曼茶啰三密护身五部印契于南天竺达磨耶舍。诵凡三千五百余颂。
  稔闻支那大国文殊所护乃泛舶东指。历二十二年再至番禺。仅克有济。贞元二年。始留京辇。神策军正将罗好心舅氏子也。方以朱泚之乱有战功。相见悲喜。迎至其家。延留供养。八年疏举翻译。六月八日。内出梵本。诏以罽宾三藏般若。开释梵本。翰林待诏光泽寺利言度语。西明寺圆照笔受。资圣寺道液。西明寺良秀。庄严寺应真。醴泉寺超悟。道岸。辩空。充正义。仍就西明寺置馆。是日共施有加。出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十卷。华严长者问佛那罗延力经。般若心经各一卷。十月缮写进上。诏於神策军卫。赐斋。嚫慧绢五百疋。冬衣一袭。余赐绢各有差。慧谢有疏。不录。其表兄罗好心。谢疏称。奉天定难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子詹事。语多不录。慧终於洛阳。塔龙门之西国。

  唐良秀

  姓郭氏。蒲津人也。年及佩觿觿。乃披剃於中条山柏梯寺。通经受具。戮力讲业。贞元四年。诏参罽宾三藏般若。译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五年二月四日。写成十卷进上。寻诏造疏。有谢表。荐同修疏沙门谈筵於本寺开演。不录赠秀谈筵。道恒。等。帛九十疋。内给事毛琦瑛。宣诏慰问。

  唐莲华

  中印土人。兴元初。杖锡谒德宗曰。愿得一锺归西国。为陛下作大佛事。诏广州节度使季复修鼓铸。仍令送往南天竺金堆寺。华因置锺於宝军国毗卢遮那佛塔所。无几何。附舶致华严后分梵夹。以谢。诏般若三藏。译於崇福寺。成四十卷。
  一云南天竺乌苌国王。以书奉献。不知孰是。

  唐牟尼室利

  华言寂默。北印土人。出家於中天竺那烂陁寺德宗贞元九年。拥锡东来。止长安兴福寺。十九年徙崇福醴泉寺。复徙慈恩寺请翻译上所出奘师梵本。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十卷。及六麀图。帝悦檀施加厚。

  唐尸罗达磨

  华言戒法。于阗人。居北庭。为大法师。贞元中。沙门悟空。偕节度使杨袭古。於北庭龙兴寺。请法为译主。出十地回向轮等经。法躬读梵文。兼译语。沙门大震。笔受。法超润文。善信证义。悟空证梵文。既缮写。属沙门不通所译经本。附宣慰中使段明秀。秦事官牛昕安西奏事官程。锷由回鹘路入朝进上。梵夹留龙兴寺藏。

  唐般若

  罽宾国人。入本朝。充义学沙门。宪宗敦崇佛理。深思翻译。而国家多故。元和五年。庚寅。诏工部侍郎归登孟简刘伯刍萧俛等。就醴泉寺。译出经八卷。号本生心地观。其梵夹则高宗时狮子国所进者。写毕经进御览。有诏愿为序。寻颁视其文冠于首。大中间。法宝大师玄畅。请入藏。

  唐满月

  西域人也。开成中。进梵夹。会有甘露之祸。不暇翻译。悟达国师知玄。好声明学。师事月。因请出诸禁祝。偕菩提嚩日啰金刚悉地。出陀罗尼集四卷。又出佛为毗戍陁天子所说尊胜经一卷。较旧译尤详。
  有般若斫迦三藏者。华言智慧轮。大中间。行大[曼-又+万]拏罗灌顶法。为阿阇棃。着佛法根本。其说以为陀罗尼者。法之根本。盖大毗卢遮那。寔诸佛所依。至於出生无边法门。学者修戒定慧而以总持助成之。务令速疾。无不可者。又述示教指归。
  赞曰。
  佛唱一音  周徧法界  随类得闻  无杂无坏  业障有殊  斯陋而隘  翻译之兴  东国攸赖  记持非古  结集非今  阿难迦叶  常住一心  名句文身  舌授笔受  体制纯深  律吕谐偶  海藏天宫  亦或稀有  视世辞章  泰山[山*音]嵝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四明胡君铉刊)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

    淛东沙门 昙噩 述
  慧学

  传宗
  魏昙柯迦罗

  此云法时。中天竺人。家世富有。喜营福。有才辨。读书过目成诵。工四韦驮论。风云星宿。图谶运变。皆炼达贯穿。谓天下之理。毕殚於己。年二十余。游僧坊。阅法胜毗尼。茫然不知为何等语。叹曰顿出情外。必有精义。跪问一比丘。遂悟因果三世之旨。於是弃家学道。诵大小乘经。诸毗尼部。以游化诸国。嘉平中。至洛阳。时法流滥觞。中夏比丘特剪发而已。斋忏事。如祠祀状。律仪之说。曾莫闻也。迦罗至。始疏决其源。译戒律以僧祇戒心为日用。又请梵僧。立结磨法。而道遂大行。后不知所终。

  梁菩提达磨

  南天竺香至国王之季子也。剎帝利种。资性开朗。神慧无方。志存大乘本名菩提多罗。后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游化其国。受王供养。以神通力。知其密迹。使与二兄月净多罗功德多罗。辨所施珠。而磨才智无碍。二兄不能屈。尊者因谓之曰。汝於诸法。已得通量。夫达磨者。通大之义也。宜名达磨。以承统寄。磨恭禀教义。服勤左右。垂四十年。迨尊者顺世。遂躬行阐导。破伏六宗。然观震旦。有大乘气象。故附舶东来。阅三寒暑。达于南海。时梁大通元年也。广州既备礼迎接。即驿奏武帝。帝诏至。慰劳勤渥。问曰。朕自御极以来。造寺写经度僧。有何功德。答曰。人天小果耳。上曰。何谓大乘功德。答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於世求。上曰。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答曰。廓然无圣。上曰。对朕者谁。答曰不识。上终无所领悟。乃北抵魏。寓止嵩山少林寺。面壁危坐。终日嘿然。人竞以壁观婆罗门称之。时则孝明帝武泰元年也。帝钦磨道德。三诏不起。就赐摩衲袈裟。金钵银水瓶。以致供养。
  俄有沙门惠可道副道育尼总持者。从其诲励九年。乃命之曰。时至矣。汝等宜各言其所得乎。副曰。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磨曰。汝得吾皮。尼总持曰。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閦佛国。一见更不再见。磨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磨曰。汝得吾骨。慧可礼拜后。依位而立。磨曰。汝得吾髓。於是顾谓慧可曰昔如来。以王法眼藏。付迦叶大士。展转嘱累。以至於吾。我今付汝。汝当护持。拜授袈裟。以表信。听吾偈曰。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又曰吾观震旦。惟楞伽经。可以印心。汝等宜加勉。乃往禹门千圣寺。端坐示灭。即太和十九年丙辰岁。十月五日也。其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葬熊耳山之定林寺。塔其上焉。后三岁。奉使宋云自西域回。遇磨葱岭手携只履。翩然独迈。问之曰。西天去云归以闻。诏启。圹视之。仅只履而已。唐代宗朝追谥圆觉禅师。塔曰空观。

  梁僧副

  姓王氏。太原祁人性姿专静。好学求师。不惮险远。於是事达磨。禅师於岩谷。而剃发焉。既深造定宗。又备探经论。知圣法无二。一以为已。齐建武间。南游扬辇。爱锺山定林泉石之胜。遂止於下寺。王侯造请。坐不为起。跬步宫阙。未尝谒觐。高皇钦挹。诏有司考室於开善寺。以侍之。副叹曰。寰堵之室。匡坐其间。尚足为乐。宁贵榱题数尺。食前方丈哉。且安而能迁。古人所与。何必滞此。以玩耳目之好。会西昌侯萧渊藻。出镇庸蜀。因附以西。由是默契之指。被於邛[(束*束)/火]。久之南还。住开善如初。先是南平王观疾。有野人可规得佛经一帙於胡翼山下。其授经者曰。予此山之神也。为我语王。疾无足忧者。但依经法行斋三七日。即愈矣。且曰如不晓。当问副禅师。异日持以问副。副惊以为此慧印三昧经也。奚从致之。教之行斋法。王疾果瘳。
  普通五年。春秋六十一。其未卒也。或劝修福。遽起坐而厉声曰。麋财费。以延命资后有。是岂达性空者所为。房中什物。并以施僧。勿营棺垄。弃尸山谷。以饱鸟兽。不亦善乎。门徒涕泣莫从。永兴公主素所归敬启请东宫着文。湘东王绎。为树碑焉。

  齐慧文

  姓高氏。神武诸孙也。天姿颕悟。夙禀圆乘。每以大智论中。一心三智之说。以修观法。盖大智度论。引大品云。欲以道智。具足道种智。当学般若。欲以道种智。具足一切智。当学般若。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当学般若。欲以一切种智。断烦恼及习。当学般若。论自问曰。一心中得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断一切烦恼及习。今云何言。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以一切种智。断烦恼及习。答曰实一切一时得。此中为令人信般若波罗蜜故。次第差别如是说。然虽一心中得。亦有初中后次第耳。如一心有生因缘住。住因缘灭三相也。又如心心教法。不相应诸行。身业口业等。以道智。具足一切智。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以一切种智。断烦恼及习。亦如是。且果既一心而得。因岂前后而获耶。故此观成时。证一心三智。双亡双照。即入切住无生忍位。
  又尝读中论。四谛品。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恍然顿了。诸法无非因缘所生。而此因缘有不定有。空不定空。空有不二。名为中道。
  文当是时。盛聚徒於河淮之间。所入法门。非世所测。及南岳弘化南方。学者推所从来。乃以为遥禀龙树云。

  齐慧可者

  武牢人也。姓姬氏。父寂尝以无子祷於佛。一夕感异光照室。其母因而怀妊。及娩遂以照室之瑞。名之曰光。幼不群。博涉诗书。尤精玄理。后览佛书。若超然自有所得者。素好游。不事家人产业。即抵洛阳龙门之香山。依宝静禅师出家。受具於永穆寺。浮沈讲肆。徧学大小乘义。年三十二。返香山终日宴坐。阅八载。於寂嘿中。见神人。谓曰。汝将南受果位尚滞於此。可乎。翌日觉头痛如刺。其师欲召善医者治之。空中忽有声曰。此易骨耳。非常痛也。可遂以见神事白师。师视其顶。即五骨峣然。如五峰秀出。因曰。吉祥相也。吾闻达磨大士南居少林。汝宜趣往而师事之。必有所证。此神所赞也。可受教造少室。晨夕参承。达磨每面壁端坐。无所诲。可自念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顾我何人。而敢易邪。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可坚立不动。迟明积雪过膝。达磨愍而问曰。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可悲泪曰。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磨曰。诸佛无上妙道。自非旷劫精勤。能行难行。能忍难忍。而欲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冀有所得。不可也。可闻诲。潜取刀断左臂。置师前。磨乃曰。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身。汝今断臂吾前。以求佛慧。可也。遂与易名。曰慧可。可曰。诸佛法印。可得闻乎。磨曰。诸佛法印。此心是也。岂从人得哉。可曰。我心未安。乞师与安。磨曰。将心来。与汝安。可曰。觅心了不可得。磨曰。我与汝安心竟。后磨以衣钵付之曰。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展转嘱累。而至於我。我今付汝。此衣钵所以表信也。至吾灭后二百年。衣钵不传。法周沙界。潜符密证者。亦何可数哉。可既得弟子僧璨。乃复付以达磨衣钵。而说偈曰。本来缘有地。因地种花生。本来无有种。花亦不曾生。且谓。汝善护持。吾有宿累。今当偿之。隋开皇十二年。遂往邺都管城正救寺。谈无上道。听者云会。先是辨和法师者。讲涅盘经。学徒悉引去。和不胜忿。遂谗于邑令。加以非罪。可怡然委顺而终。年一百七塔磁州淦阳县唐德宗追谥大祖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