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诸宗通传
-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
至光太二年六月。入南海北山。将捐身命。慧恺闻之。辍讲奔赴。刺史稽颡请留。群众遮挽。三日乃已。因是迎致王园寺。议还建邺。会有忌者。沮於上。乃止。大建元年。正月十一日。遘疾迁化。年七十有一。所译经论。僧宗法准等。奉还匡山。
谛虽广出众经。偏宗摄论。故随处翻传。亲流疏解。后疏则僧宗所释也。宗恺则穷括教源。诠题义旨。每面扬阐。情理无伏。
谛一日喟然长叹。而谓恺曰。君等实副参传。而遇非其时。则奈何。恺泣数行下。因跪启曰。法被中国。群生垢重。致是扰攘。必何时而可定耶。谛指西北。且曰。此方有大大国。非久当盛弘吾教。但恨君等不及睹耳。呜呼其亦有待於今日乎。
谛自梁武之末。陈宣之初。二十三载。所出经传记。六十四部。合二百七十八卷。
于时有中天竺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那首华言高空。以魏元象中。於邺城司徒公孙腾第。出僧伽咤经三部七卷。沙门僧昉笔受。属齐受禅。南抵金陵。大同间。译大乘顶王经一部。梁武诏那。总监外国诸使。大清二年。遇于阗沙门求那跋陀。华言德贤。赍胜天王般若梵本至。那从祈请得之。适丁侯景之乱。未暇翻传。陈天嘉乙酉岁。始译于江州兴业寺沙门智昕笔受。
陈扶南国僧须菩提
华言善吉。於扬州至敬寺。译大乘宝云经八卷。较之梁世曼陀罗所出七卷。少差耳。并见隋三宝录。
陈法泰
不知何许人。早与慧恺僧宗法忍等知名。梁代天竺沙门真谛。流寓岭南。泰偕宗恺等事之。以赴广州刺史欧阳頠之请。传译於制旨寺。陈太建三年。讲所译新经於建邺。惊异时众。会彭城静嵩来扣。泰为随机按旨。披释无遗。事见嵩传。慧恺曹姓。义理淹博。词力尤殷赡。赞谛译事。每恨相见之晚。住广州显明寺。延谛房中。讲俱舍论。光大间。僧宗法准法忍等。就谛求学。为讲摄论。与获听受请恺於智慧寺。讲俱舍。至业品疏第九卷。遘疾不救。明年春。谛又化。
有受菩萨戒弟子曹毗。恺之叔子也。少随恺入南中。既善摄论。兼承诸部。晚住江都。尝以章甫缝掖。登座开演而沙门僧荣日严法侃等。皆咨禀焉。
时智敷道尼亦为恺所赏识。故恺之亡。谛抚膺哀恸。率敷尼等十有二人。於法准房。传香火。誓弘摄舍。后敷虽遇跋摩利三藏弟子慧哿。从究涅盘论。仅得叙分。而哿以疾殂。乃专讲摄论。
隋那连提黎耶舍
华言尊称。北竺乌伤国人。弱冠出家。备闻正教。既登具足。徧访圣踪。天梯石台之奇。龙庙宝塔之胜。并躬顶礼。无所遗逸。尝有异尊者。见舍而谓之曰。苟能静修。当证道果。游涉徒劳。终无所成舍不从艰关诸国。乃届齐境。则文宣皇帝。天宝七年。也。时舍齿方强仕。气貌雄雅。物议惮之。诏安置天平寺。号翻经三藏。礼遇隆至。内出梵本千余夹。为建道场。以示尊崇。帝躬拜伏。顾谓群臣曰。此三宝洪基也。故宜偏敬。初译众经五十余卷。诏昭玄大统沙门法上等。二十余人监掌。沙门法智。居士万天懿。度语。未几诏授舍昭玄统。俄为都。
及齐历告终。教亦随替。避地东南。不遑宁处。绵历四载。有隋御宇。光复大法。开皇二年。七月。奉玺书。偕弟子道密等入京。居大兴善寺。冬十二月。即事翻译。前后出菩萨见宝月藏日藏法胜毗昙像头精舍大乘总持等经论一十七部。并沙门法纂僧琛明芬。给事李道宝等笔受。昭玄统沙门昙延。昭玄都沙门灵藏等二十余人。监护。
舍年迈行厉。每以舍利弗陀罗尼自课。梦身作佛。境界殊妙。后住广济寺。为外国僧主。抚存羁旅。得其欢心焉。久之不疾而化。适满百龄。开皇九年。八月二十九日也。
隋阇那崛多
华言德志。北贤豆揵陀罗国人。髫齓出家於其国之大林寺。既登戒品之三夏。年方二十有七。即与其落发师胜名。得戒师志贤。游方弘法。路由迦臂施国踰大雪山。备尝崄岨。至鄯州。则西魏后元年也。以周明帝武成初。驻锡长安之草堂寺。未几誉彻上听。诏偕胜名智贤二师。后园论法。且为造四天王寺。传度梵文。则十一面观音。金仙所问经是也。会谯王宇文俭镇蜀。邀俱往。止龙渊寺。建德废教。逼从禄仕。以死辞。诏放归。北陷突厥。连丁二师丧。初沙门宝暹。道邃。僧昙等。以齐武平间西访经法。获梵本二百六十部。以东。至是亦宿留突厥。以避周祸。相得欢甚。会隋受禅。而暹等先以所获经来。上诏访宿德传译。开皇五年。崛多偕使者。谒文帝於洛阳。即诏就职於大兴善寺。时耶舍已亡。久旷元匠。更诏婆罗门僧达磨笈多。居士高天奴。高和仁。兄弟。同传梵语。置十大德。沙门僧休。法粲。法经。慧藏。洪尊。慧远。法纂。僧晖。明穆。昙迁。等。监掌翻事。铨定宗旨。明穆彦琮重对梵本。详审文义。开皇二十年崛多唱灭。春秋七十又八。始终出经三十七部。一百七十六卷。则佛本行集。法炬。威德。护念。贤护。等是也。
隋达磨笈多
华言法密。南贤豆。罗啰国人。姓弊耶伽罗。华言虎氏。剎帝利种。年二十三。出家於中贤豆。师事沙门觉密落发。二十五年。从沙门德施。沙门普照。受具。通大小乘经论。又从照师行乞食。禅观法三年。略窥户牖。俄而事照师赴咤伽国王之请。留一年。迨师云返。独留四年。居天游寺。天游盖其王之所造寺也。自兹行役。倍多见闻。商旅盛传。以支那大国。三宝郁兴。然犹未之信。及踰雪岭所传益真。於是始系心焉。间关跋涉。屡移岁叙。开皇十年。冬抵京师。旋处大兴善寺。笈多经洞字源。论穷声意。推居译首。允惬舆情。炀帝定鼎洛都。弥加崇向。诏开翻经馆於上林中。招徕俊彦。讫大业之季。凡二十八年。合出经论七部三十二卷。即起世。缘生。药师本愿。摄大乘。菩提资粮。等也。唐武德二年终。
唐波罗颇迦罗密多罗
华言作明知识。一名波颇。华言光智。中天竺人也。本王种。姓剎帝利。十岁出家。随师习学。诵一洛叉大乘经偈。受具后。因习律部。略通戒纲。心乐禅观。更从胜德习定。阅十二年。南游伽陀国。那兰陀寺。时戒贤师。方弘十七地论。复获听受。然以此论兼明小教。仍诵小乘论一洛叉偈。门人般若因陀罗跋摩传灯本国。托以绍承。乃展转北行。达于西面可汗叶护衙。以法训勖。曾未浃旬。可污信向。武德九年。高平王使而见之。将载与俱。而叶护君臣未即许。高平驲奏闻。诏叶护津发。毋滞留。十二月偕高平诣京师。谒帝。诏居兴善寺。赐彩段纳帔。从僧加常供给。问劳勤至。三年三月。诏所司。[打-丁+(容-口+又)]扬硕德一十九人。就波颇所居寺传译。沙门慧乘等证义。沙门玄暮等译语。沙门慧赜。慧净。慧明。法琛。等缀文。上柱国。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散骑常侍。太子詹事。杜正伦。参助铨定。光禄大夫。太府卿。萧璟。总知监护。出宝星。胜光。般若灯。大庄严经论。合三部三十五卷。六年缮写云毕。上闻。赐波颇彩百假。余赐束帛有差。当是时。或谤以为故聚名达。废弃讲贯。侥幸取誉。诚非弘通本意者。监护使以沙门灵佳之辨弗听。会太子疾。迎入内。承顾问。宠眷益隆渥。然其气刚志确。终以前谤。不能平。遂分散衣资。造诸净业。贞观六年四月六日。观佛坐逝於胜光寺。遗表施身。诏阇维收舍利起塔。
唐慧赜
李姓。荆州江陵人。九岁依本邑隐法师出家。为沙弥。执卷诵文。纸盈四十。初听涅盘。法华。后别听三论。隋开皇中。乡里以赜器质夙成。请为法主。讲涅盘。辨答率屈耆宿。时才十二岁。刺史空龙公元寿。闻而谒焉。大加褒赏。以其名闻。诏入京师。既引见。赐纳僧伽棃。并余衣一袭。仍住清禅寺。冠盖日拥门。惮烦。从应禅师禀资心学。大业末。避地终南之高冠岭。唐室隆兴。出游都邑。屡建法筵。武德初。诏於延兴寺。百座开仁王经。公卿盛集。吉藏竖论。赜言清理诣。锐责锋起。四部骇异。藏叹伏。尤善楷书。太宗文皇帝。在秦邸。欲致之别第。以崇供养。使者六反。固辞。贞观诏。简僧传译。众咸推让。讫事奏上。诏赐帛百匹。衣服一袭。赜又着般若灯论叙。文多不载。十年四月六日。终於所住。寿五十有七。葬京师之东郊。太常博士褚亮撰碑词。有集八卷行世。
唐伽梵达磨
华言尊法。西印土人也。史失载其出处之详。永徽中。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一卷。又按千臂经。序云。偕沙门智通译。
唐阿地瞿多
华言无极高。族氏出家。史不载。永徽三年。壬子正月。届长安。所奉西印土梵夹。诏於慈门寺安置。仍同沙门大乘琮等十六人。英公李世绩。鄂公尉迟德等十二人。於慧日寺。浮图院。建陀罗尼普集会坛。所须有司供办。屡现灵瑞。道俗忻叹。四年翻译金刚大道场经中撮要陀罗尼集经十二卷。沙门玄楷笔受。
唐智通
生郏州安邑赵氏。隋大业隶总持寺。出家受具。后游方洛京。学梵书语于翻译馆。颇复谙究。贞观中。北天竺沙门。奉千臂千眼经梵本至。太宗诏求材学。足以缀文笔受者。充翻经馆职事。通应命。偕梵僧译成二卷。高宗。永徽四年。复出千啭陀罗尼。观世音菩萨咒一卷。观自在菩萨随心祝。一卷。观世音菩萨清净陀罗尼一卷。共四部五卷。或谓其善瑜伽秘密教。每获感通。
唐若那跋陀罗
华言智贤。南海波凌国人。善三藏学。麟德中。成都沙门会宁。游西域。道由波凌遂与贤於阿笈摩经内。译出世尊焚棺收设利等事。为涅盘后分二卷。附舶达交州。宁复西进。仪凤初。都督梁难敌遣使偕宁弟子运期来上。三年大慈恩寺沙门灵会。於东宫。启请施行。贤竟终於其国云。
唐佛陀多罗
华言觉救。北天竺罽宾人也。出大方广圆觉了义经於洛阳白马寺。文辞谐畅。理趣精微。诚如来之慧命。众生之心地也。然而来游岁月。平昔行藏。史皆不载。惜诸。
唐地婆诃罗
华言日照。中印土人也。持律精进。尤善祝术。高宗时来游中国。仪凤四年五月。疏请翻传所赍经夹。天后末。於两京东西太原寺。及西京广福寺出大乘显识经。大乘五蕴论等。凡一十八部。沙门战陀般若提婆译语。慧智证梵语。道成薄尘。嘉尚。圆测。灵辨。明恂。怀度。证义。思玄。复礼。缀文笔受。天后亲序其端。后终于翻经之室。享年七十五。塔于洛阳龙门之香山。
唐提云般若
又云提云陀若那。华言天智。生于阗国。永昌元年。始东戾。谒天后於洛阳。诏於魏国东寺翻译。天授二年。出华严经。法界无差别论等。六部七卷。沙门处一笔受。复礼缀文。德感。慧俨。法明。恒景等。证义。
唐慧智
父印土婆罗门也。东游生智。少慕出俗。从长年婆罗门僧为弟子。善天竺书语。三藏地婆诃罗。提云若那。宝思惟等。有所翻译。皆召证文。兼度语。长寿二年。智於东都佛授记寺。出观世音颂一卷。
唐弥陀山
华言寂友。睹火逻人也天后时。偕实叉难陀出大乘入楞伽经。天授中。偕沙门法藏等。出无垢净光陀罗尼经一卷。经之缘起。盖劫比罗战荼婆罗门以疾将终。佛欲延其寿命而说也。既进上。后厚饯之西归。
唐般剌密谛
华言极量。中印度人也。神龙元年乙巳。五月二十三日。於广州制止道场。以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循州罗浮山南楼寺沙门怀迪证义。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一年十卷。此盖灌顶部中一品也。既传译。未及进上。会其国遣使。以王命追摄。谓其擅出秘密经本故也。遂以梵本。泛舶西归。而此土所留者。独译本云。
唐智严
于阗国质子也。冒姓尉迟。名乐受。隶鸿胪寺。授左领军卫大将军。上柱国。封金满郡公。性聪锐。每思脱屣尘累。神龙二年五月。疏乞以所居宅为寺。诏允之。赐额奉恩。景龙元年。十一月五日。中宗诞节也。因剃染以祝寿。诏就寺翻译诸经成部。严有力焉。又重出生无边法门陀罗尼经。后行头陀於石鳖谷。充上座於终南山。至相寺。
唐实叉难陀
一云施乞叉难陀。华言学喜。葱岭北于遁人也。善大小乘。旁通异学。
武后以华严旧经处会未备。发使于阗。访求梵本。并请译人。而叉与梵夹俱至。证圣元年乙未。诏南印土沙门菩提流志。沙门义净同译於东都大徧空寺。后沙门复礼法藏等。从佛授记寺。圣历二年。成八十卷。后躬制序文。以冠其首。久视间。出大乘入楞伽经。又出文殊授记经於京师清禅。及东都佛授记寺。前后总出经十九部。长安四年。上书祈归省母。诏御史霍嗣光送景龙二年中。宗诏至京。上亲迎于开远门外居大荐福寺。会疾卒。景云元年十月十二日也。春秋五十九。诏依外国葬礼。焚於开远门外。古然灯台。其舌不俱烬。诏哥舒道元送归其国。而所焚之地。犹起塔。号华严三藏塔焉。
唐义净
字文明。范阳张氏子也。髫齓谢俗。有志西游。弱冠登具。愈励前操。咸亨二年。春秋三十又七矣。结友数十人。将登舶。皆退散无复与俱。净因孤迈。阅二十五年。历三十余国。天后证圣元年。乙未仲夏。还至河洛。得经律论梵夹。仅四百部。合五十万颂。金刚座像一铺。舍利三百粒。后躬於上东门外。迎劳备至。诸剎饬旛盖华香拥导。诏以所赍。悉安置佛授记寺。仍就翻译。初偕。实叉难陀出华严经。久视庚子后。居福先寺。又居长安西明寺。乃专译金光明最胜王。能断金刚般若。弥勒成佛。一字祝王。庄严王陀罗尼。长爪梵志等经。根本一切有部毗柰耶。尼陀那。目得迦。百一羯磨摄。等掌中。取因假设。六门教授等论。龙树劝诫颂。凡二十部。后为亲制圣教序。中宗神龙元年。驻跸洛阳。诏居内道场。及大福先寺。又出经祝四部。上制大唐龙兴三藏圣教序。躬御西门。以新译宣示诸官。二年诏置翻经馆於京师大荐福寺。净从驾归。遂居之。三年诏入内坐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