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佛祖统纪

  丁酉(二载)
  正月。禄山子庆绪。弑禄山自立。九月破庆绪复京师。十月帝归京师。十二月 太上皇至自西蜀○是岁华严疏主澄观法师。得度具戒。即以十事自励曰。体不捐沙门之表。心不违如来之制。坐不背法界之经。性不染情碍之境。足不履尼寺之尘。胁不触居士之榻。目不析非仪之彩。舌不味过午之肴。手不释圆明之珠。宿不离衣钵之侧。从牛头忠禅师。径山钦禅师。问西来宗旨。授华严圆教於诜禅师。
  戊戌(乾元元年)
  僧无漏。立化于禁中。足去地尺许。左右以闻。帝惊异。降跸临视。得遗表□归葬臼谷。有旨护迭臼居建塔。至怀远县。辄举不□□□□泥塑全身留之下院○帝於禁中。立内道场。讲诵赞呗甚严。宰相张镐谏曰。愿 陛下以无为为心。不以小乘扰圣虑。帝不纳。寻敕五岳各建寺。选高行沙门主之。听白衣能诵经五百纸者度为僧。或纳钱百缗。请牒剃度。亦赐明经出身。及两京平。又於关辅诸州。纳钱度僧道万余人。进纳自此而始。
  己亥(二年)
  三月。诏天下诸州。各置放生池。十月。升州刺史颜真卿。撰有唐天下放生池碑铭。其序有云。我皇举天下以为池。罄域中而蒙福。乘陀罗尼加持之力。竭烦恼海生死之津。揆之前古。曾何仿髴云云(本传)。
  庚子(上元元年)
  上遣使诣曹溪。迎六祖衣钵。入内供养(一云乾元元年)○荷泽神会禅师示寂。敕建塔院。赐号真宗般若。
  辛丑(二年)
  正月。帝不豫。皇后张氏。刺血写佛经。百僚於诸寺斋僧(唐史)○诏南阳慧忠禅师赴阙。诏书略云。朕闻。调御上乘。久安中土。大雄付嘱。实在朕躬。思与道安。弘宣秘典。广资福润。以及大千。传罔象之玄珠。拔沉迷之毒箭。良缘斯在。勿以为劳。杖锡而来。京师非远。斋心已久。速副朕怀。春寒师得安否。遣此旨不多及。初忠自受曹溪心印。居南阳四十年。不下山门。及是赴诏。初安置千福寺。帝每召入禁中问道。帝一日斋沐。致十问於师。一曰见性后用布施作福否。忠对无相而施。合见性。二曰作何行业合此道。忠答无功而□合此道。三曰或有病难。将何修行抵拟。忠对了业本空。得不动转。四曰临终时何得自在。忠以努力自信道为对。五曰烦恼起时。将何止息。忠以本心湛然。烦恼回归妙用为对。六曰见性后用念佛。求生净土否。忠对性即是佛。性即净土。七曰舍此阴了。当生何处。忠以无舍无生自在生为对。八曰临终时有花台宝座来迎。可赴否。忠以不取相为对。九曰作么生得神通似佛国。忠以见性如贫得宝。如民得王为对。十曰只依此本性修。定得作佛否。忠对定得作佛。佛亦无相无得。乃为真得。此十对皆广有其辞。今约科目为对耳。帝由是凝心玄旨(帝有问十身调御。及无诤三昧等。缘见五灯)。
  壬寅(宝应元年)
  四月。楚州龙兴寺尼真如。恍若有人接之升天。见天帝授以十三宝。谓真如曰。中国有灾。宜以第二宝镇之。楚州刺史崔侁。奉表献于朝。一曰玄黄天符。二玉鸡。三谷璧。四王母环。五碧色宝。六如意珠。七红靺鞨八琅玕珠。九玉玦。十玉印。十一桑钩。十二雷斧。十三(失名。)帝览之大悦。名曰定国宝。帝以献自楚州。即太子所封之国。又闻中原宜以第二宝镇之。遂诏太子摄政事。大赦改元(旧史)○五月。太上皇崩。帝衷恸致疾。相距十四日而崩。代宗即位。

  代宗

  癸卯(广德元年)
  十一月。吐蕃陷京师。帝奔陕。郭子仪兵至。败吐蕃复京师。帝在华阴。五台文殊菩萨见帝。纳以秘语。十二月。帝归京。诏修五台文殊殿。铸铜为瓦。涂以黄金。费亿万计。
  甲辰(二年)
  诏内道场。选三百僧。百人为番。出入乘马。常讲诵仁王般若经○帝迎忠国师。住光宅精蓝。
  乙巳(永泰元)
  始上好祠祀。未甚重佛。元载王缙杜鸿渐为相。三人皆好佛。缙尤甚。不食荤血。与鸿渐造寺无穷。上尝问以佛言报应。果为有无。王缙奏曰。国家运祚灵长。非宿植福业。何以致之。福业已定。虽时有小灾。终不能为害。所以禄山思明。毒流方煽。而皆有子祸。仆固怀恩称兵。内侮出门。病死回纥。吐蕃大举深入。不战而退。此皆非人力所及。岂得言无报应也。上由是深信之。载等每侍。上从容多谈佛事。由是宫中祀佛。梵呗斋熏无少懈。群臣承风旨。四方之民。皆相化矣○诏天下官司。无得棰辱僧尼○禁中讲诵仁王经○诏命不空三藏。重译仁王经旧本○五月。帝梦六祖请衣钵归曹溪。遣中使送还○九月。铸金铜佛像於光顺门。率百僚拜祀○十月。吐蕃寇逼京师。内出仁王经二辇。送西明诸寺讲之。寇平○十一月。诏法师良贲。造新仁王经疏。疏成。贲以表进呈。帝称善。
  丙午(大历元)
  七月壬午。作盂兰盆会于禁中。设高祖太宗已下七圣位。建巨幡。各以帝号标其上。自大庙迎入内道场。铙吹鼓舞。旌[施-也+童]烛天。是日立仗百僚。於光顺门。迎拜导从。自是岁以为常。癸未太庙二室生灵芝。帝赋诗美之百僚皆。和。
  丁未(二年)
  七月。鱼朝恩奏以先所赐庄。为章敬寺。以资章敬太后冥福。穷壮极丽。费逾万亿。进士高郢两上书。皆寝不报○是月。宰相杜鸿渐。出抚巴蜀。至益州。遣使诣白崖山。请无住禅师入城。问法曰。弟子闻金和尚说。无忆无念莫妄三句法门。未审是一是三。无住曰。无忆名戒。无念名定。莫妄名慧。然一心不生。则具戒定慧。非一非三也。时闻鸦鸣。公问师闻否。师曰。闻与不闻。非关闻性。有声之时。是声尘自生。无声之时。是声尘自灭。而此闻性。不随声生。不随声灭。悟此闻性。则免声尘流转。乃至色香味触。亦复如之。公与僚属。喜跃称善。公又问。何谓识心见性。答曰。一切人随念流浪。盖为不识真心。不见本性。真心者。念生亦不顺生。念灭亦不依寂。不定不乱。平常自在。触目皆如。无非见性也。鸿渐由是栖心禅悦(五灯)。
  戊申(三年)
  诏不空三藏。於兴善寺立道场。命近侍大臣及诸镇将帅。悉授灌顶。帝亲为不空叙官。特进鸿胪卿 ○帝召忠国师入内。引太白山人见之。帝曰。此人颇有见解。请师验之。忠曰。汝蕴何能。山人曰。忝识山识地识字善算。曰山人所居之山。是雄山雌山。山人茫然不能对。忠指殿上地问。此是何地。曰容弟子算方知。忠於地上画一画云此甚字。曰一字。忠云。土上一画是王字。何谓一字耶。忠又云。算三七是多少。曰国师玩弟子。三七岂非二十一。忠云。却是山人弄贫道。三七是十。何谓二十一。复问更有何能。曰弟子纵有能。亦不敢向国师开口。忠曰。纵汝有能。亦俱未是。忠乃谓帝曰。问山不识山。问地不识地。问字不识字。问算不解算。陛下何处得此幪汉来。帝谓山人曰。朕有国位。不足为宝。师乃国宝也。山人曰。陛下真识宝者矣○是岁。诏径山道钦禅师。诏书云。朕闻。江左有蕴道禅人。德性氷霜。净行林野。朕虚心瞻企。渴仰悬悬。有感必通。国亦大庆。愿和尚远降中天。尽朕归向。不违愿力。应物现形。今特诏迎。速副朕怀。春寒师得安否。遣此旨不多及。师赴诏至阙。帝亲加瞻礼慰问。从容因曰。朕闻。径山神龙。献湫为宝坊。非师道德。莫能如此。师一日在内庭。见帝起立。帝曰。师何必见朕起身。师曰。陛下何得向四威仪中见贫道。帝悦。赐号国一禅师(本录)。
  己酉(四年)
  帝尝在便殿。指鱼朝恩。谓忠国师曰。朝恩亦解些子佛法。朝恩即问国师曰。何是无明。无明从何起。师曰。佛法衰相今现。帝曰何也。师曰。奴也解问佛法。岂非衰相现。朝恩色怒。师曰。即此是无明。无明从此起。朝恩复曰。有人言。师今是佛。得否。师曰。有人言。汝是天子。果否。恩伏地曰死罪。朝恩实非天子。师曰。我不是佛。恩曰。师应长作凡夫。无成佛时耶。师曰。我向后必当作佛。我若作佛。不名慧忠。汝向后若作天子。改却姓莫不姓鱼否。朝恩仍伏地曰死罪。朝恩此去。实不敢向师论佛法。忠谓帝曰。几怕杀此奴(通论)○径山钦禅师。力请归山○江西道一禅师。说法于豫章开元寺。时号马祖○牛头慧忠禅师示寂。师平生一衲不易。器用唯一铛。尝有供僧谷二廪。盗者窥伺。虎为守之。县令张逊入山顶谒问。师有何徒弟。曰有三五人。师敲床三下。有三虎哮吼而出。逊惊怖而退。及移居庄严寺。将建法堂筑墓。有二神人。定其四角。潜资夜役。不日而成。由是学徒云集。至是将终。石室前挂铛树。挂衣藤。无故枯死。师集众布萨讫。净发浴身。怡然坐化(五灯)。
  庚戌(五年)
  西域大耳三藏至京。自云得他心通。帝请忠国师试验。忠曰。汝道老僧今在甚处。耳云。和尚是国师。何得往天津桥。看弄猢狲。忠又问。今在甚处。耳云。国师何得去西川看竞渡。忠又问。今在何处。耳良久罔知去处。忠叱云。这野狐精。他心通在什么处○三藏不空示疾。以表辞帝。诏遣内使劳问。就加开府仪同三司萧国公。空辞让数四。帝不允。六月癸未。沐浴更衣。吉祥安卧而寂。帝辍朝三日。赠司空。追谥大辨正广智三藏和尚。荼毗日。诏遣中谒者。赍祝文祖祭。睿词深切。礼冠群伦(此出碑传。而通鉴载师卒於九年)。
  辛亥(六年)
  淮南节度使张廷赏。状舒州三祖僧粲大师行实。请谥于朝。四月。赐谥镜智禅师。塔曰觉寂○九月。诏以不空三藏舍利。起塔于旧居寺。御史严郢。撰纪德碑。略曰。和尚西域人也。玄宗肃宗代宗三朝。皆为灌顶国师。僧夏五十。享年七十。译经一百三十六卷。自金刚萨埵。於毗卢佛前。受瑜伽上乘义。传於龙猛。猛传於龙智阇黎。智传金刚智阇黎。金刚智。东来传於不空。凡六叶矣。不空传於惠朗等。天下谓之密教○十二月。越州律师昙一示灭。师慧辨该博。大弘律教。陆象先李邕等名士。皆为莫逆之友。
  壬子(七年)
  颜鲁公真卿。撰抚州宝应寺律藏院戒坛记。略曰。州有谢灵运番经台。尚书魏公。奏为宝应寺。请惠钦律师登坛。董木铎焉。远近骏奔道场侧塞。像法於变。皆钦化道之力焉。
  癸丑(八年)
  西域沙门纯陀至京。时年六百余岁。帝召见。问以养生之术。甚蒙咨挹○杜鸿渐以疾辞宰相。释位三日而薨。临终俨朝服。加僧伽棃。剃须发而逝。遗命依沙门法葬(旧史)。
  甲寅(九年)
  道士史华。以术得幸。因请立刃梯与沙门角法。有旨。两街选僧。克日较胜负。沙门崇惠。常诵楞严咒。表请挫之。帝率百僚临观。史华履刃梯而上。命惠登之。惠蹑刃而升。往复无伤。惠乘胜。命聚薪於庭举烈焰。惠入火聚。呼华入。华惭汗不敢正视。帝大悦而罢。赐崇惠。号护国三藏(佛道论衡)○沙门圆泽。与隐士李源厚善。相率游峨嵋。泽欲由长安往。源欲自荆州往。遂自荆州。舟次南浦。见锦裆妇汲水。泽泣曰。所不欲由此者为是。源惊问故。泽曰。妇人孕三稔矣。迟吾为之子。不逢则已。今逢无可逃者。我生三日。愿公临顾。以一笑为信。后十三年。於杭州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吾以三生为比丘。居湘西之岳麓寺。有巨石林间。当习禅为上。泽亡。妇乳三日。源往视之。儿果笑。后如期至吴赴。约於葛洪井畔。闻牧童歌。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源曰。泽公健否。答曰。李君真信士。然世缘未尽。且勿相近。惟勤修不惰。乃复相见。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江山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遂隐不见。
  乙卯(十年)
  忠国师将去世。入辞代宗。帝曰。师灭度后。弟子将何所记。忠曰。告檀越。造取一所无缝塔。帝曰。请师塔样。忠良久曰。会么。帝曰不会。忠曰。吾有侍者应真(真后住耽源也)。却知此事。以十二月九日。右胁而寂。弟子奉全身建塔。赐谥大证禅师。帝寻召应真入内。举前语问之。真良久曰。圣上会么。帝曰不会。真述偈曰。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黄金充一国。无影树下合同舡。琉璃殿上无知识。
  丙辰(十一年)
  卫州别驾周伯玉。常持金刚经。忽见梵僧。玉问是谁。曰我是须菩提。为汝诵经数年。不断肉食。汝若志心求佛。必须断肉。伯玉自此断肉蔬食。转加诵持(证验赋)。
  丁巳(十二年)
  华严疏主澄观。字大休。初大历三年。诏入内。与三藏不空。译经为润文。大德既而辞。入五台山大华严寺。覃思华严。博览异学。
  戊午(十三年)
  诏两京律师。详定新旧律条列持犯。颁行天下○时禅化大行。江西主大寂。湖南主石头。往来憧憧。并凑二大士之门。
  己未(十四年)
  天柱山崇慧禅师。初得法初牛头威。僧问达磨未来此土。有佛法否。曰未来且置。即今事作么生。又曰他家来大似卖卜汉相似。见汝不会。为汝锥破卦文。才生吉凶。在汝分上。一切自看。是年示寂。肉身不坏。数百年犹在○五月帝崩。德宗即位。

  德宗

  庚申(建中元)
  邓隐峰禅师。因烧浴烧杀一僧。一日揭天窗呼曰。还我命来。师云。尔生耶死耶。僧曰死也。师云。尔既死已。觅命者谁。僧谢曰。我已得无生忍。乃不见。
  辛酉(二年)
  大梅常禅师。自见马祖后。直入大梅山。住二十年。祖闻令一僧去问。见马师得何道理。便住此山。师曰。马师道即心是佛。便向这里住。僧云。马师近日佛法又别。又道非心非佛。师云。这老汉。惑人未有了日。任尔非心非佛。我只即心是佛。僧回举似祖。祖云梅子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