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编年通史
- 古今图书集成释教部汇考
古今图书集成释教部汇考
肃宗至德元载。诏沙门。讽颂祈福 按唐书肃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肃宗至德元载。帝在灵武。以军需不足。宰相裴冕请鬻僧道度牒。谓之香水钱。时宼难方盛。或劝帝宣凭佛佑。诏沙门百人。入行宫朝夕讽呗。帝一夕梦沙门身金色。诵宝胜如来。以问左右。或对曰。贺兰白草谷。有新罗僧无漏。常诵此名。召见行在。既而不空至。遂并留之。托以祈福。
上元二年。皇后以帝不康。刺血写佛经。百僚复於佛寺。斋僧 按唐书肃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肃宗本纪。上元二年正月甲午。上不康。皇后张氏。刺血写佛经。九月上不康。百僚於佛寺斋僧。
□□□年。以南阳为国师 按唐书肃宗本纪。不载 按学佛老训。唐肃宗。志慕禅宗。礼南阳。为国师。晨夕问道。
代宗永泰元年九月。命百官。观浮图像於光顺门。复勅於资圣西明二寺。讲仁王佛经。闰十月。敛民赀。作浮图供 按唐书代宗本纪。永泰元年九月庚寅。命百官观浮图像於光顺门。闰十月癸丑。敛民赀。作浮图供 按王缙传。缙素奉佛。不茹荤食肉。晚节亢谨。妻死以道政里第。为佛祠。诸道节度观察使来朝。必邀至其所。讽令出财佐营作。初代宗喜祠祀。而未重浮屠法。每从容问所以然。缙与元载盛陈福业报应。帝意向之由。是禁中祀佛。讽呗斋熏。号内道场。引内沙门日百余。馔供珍滋。出入乘廐马。度支具廪给。或夷狄入宼。必合众沙门诵护国仁王经为禳厌。幸其去则横加锡与。不知纪极。胡人官至卿监封国公者。着籍禁省。势倾公王。群居赖宠。更相陵夺。凡京畿上田美产。多归浮屠。虽藏奸宿乱。踵相逮。而帝终不悟。诏天下官司。不得棰辱僧尼。初五台山祠铸铜为瓦。金涂之。费亿万计。缙给中书符。遣浮屠数十辈。行州县。敛丐赀货。缙为上言国家庆祚灵长。福报所冯。虽时多难。无足道者。禄山思明。毒乱文煽。而皆有子祸。仆固怀恩。临乱而踣。西戎内宼。未及击輙去。非人事也。故帝信愈笃。七月望日。宫中造盂兰盆。缀饰镠琲。设高祖以下七圣位。幡节衣冠皆具。各以帝号识其幡。自禁内分诣道佛祠。铙吹鼓舞。奔走相属。是日立仗。百官班光顺门。奉迎导从。岁以为常。群臣承风。皆言生死报应。故人事置而不修。大历政刑。日以堙陵。由缙与元载杜鸿渐倡之也 按旧唐书代宗本纪。永泰元年九月。内出仁王佛经两舆。付资圣西明二佛寺。置百尺高座讲之。及奴虏宼逼京畿。方罢讲。冬十月己未。复讲仁王佛经於资圣寺。
大历三年。诏杭州僧惠崇。内赐紫袈裟 按唐书代宗本纪。不载 按代宗实录云云。
大历四年。帝建道场。惑佛光现 按唐书代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代宗大历四年。帝於大明宫。建道场。感佛光现。诸王公主。近侍诸臣。并睹光相。自子夜至鸡鸣。宰相裴冕上表称贺。
大历九年。勅建七级浮图於牛首山 按唐书代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大历九年。帝梦建康牛首山。辟支佛来见。勅太子詹事古侁。於山中。建七级浮图。
□□□年。诏僧徒入内道场。礼万佛山 按唐书代宗本纪。不载 按杜阳杂编。代宗崇奉释氏。每舂百品香。和银粉以涂佛室。遇新罗国献五彩氍毹。制度巧丽。亦冠绝一时。每方寸之内。即有歌舞伎乐列国山川之象。忽微风入室。其上复有蜂蝶动摇燕雀飞舞。俯而视之。莫辨真假。又献万佛山可高一丈。因置山於佛室。以氍毹藉其地焉。万佛山则雕沉檀。珠玉以成之。其佛之形大者或逾寸。小者七八分。其佛之首。有如黍米者。有如半菽者。其眉目口耳。螺髻毫相。无不悉具。而更镂金玉水精为幡盖。流苏庵罗薝卜等树构百瑶。为楼阁台殿其。状虽微。而势若飞动。又前有行道僧徒。不啻千数。下有紫金钟。径阔三寸。上以龟口衔之。每击其钟。则行道之僧。礼首至地。其中隐隐。谓之梵音。盖关戾在乎钟也。其山虽以万佛为名。其数则不可胜纪。上因置九光扇於岩巘间。四月八日。召两众僧徒。入内道场。礼万佛山。是时观者叹非人工。及睹九色光於殿中。咸谓之佛光。即九光扇也。由是。上令三藏僧不空。念天竺密语千口而退。
德宗建中元年。秋七月丁丑。罢内出盂兰盆。不命僧为内道场 按唐书德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德宗本纪云云。
兴元元年。迎法照法师。入禁中。教宫人念佛及五会 按唐书德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德宗兴元元年。法照法师。於并州。行五会教人念佛。帝於中宫。常闻东北方有念佛声。遣使寻至太原。果见师劝化之盛。乃迎入禁中。教宫人念佛亦及五会。
贞元三年。宇文炫奏。以乡落废寺。为学舍材。勅以侵毁三宝罪之 按唐书德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贞元三年。京兆尹宇文炫奏。乞以乡落废寺。为学舍材。勅曰。奉佛之宫。转为儒馆。此侵毁三宝之渐。罪在不宥。炫惭惧。即日自解归。
贞元六年。诏送佛骨。还无忧王寺 按唐书德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德宗本纪。贞元六年二月。岐州无忧王寺。有佛指骨寸余。先取来禁中供养。乙亥诏送还本寺。
贞元十三年。以霍仙鸣病。令於诸寺斋僧 按唐书德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德宗本纪。贞元十三年秋七月己丑右神策中尉霍仙鸣病。赐马十匹。令於诸寺斋僧。
宪宗元和六年。敕孟简等。翻译观音经 按唐书宪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宪宗本纪。元和六年春正月。敕谏议大夫孟简。给事中刘伯刍。工部侍郎归登。右补阙萧俛等。於丰泉寺。翻译大乘本生心地观音经。
元和十三年。十二月庚戌。迎佛骨於凤翔 按唐书宪宗本纪云云。
元和十四年。迎佛骨。至京师 按唐书宪宗本纪。不载 按韩愈传。愈迁刑部侍郎时。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王公士人。奔走膜呗。至为夷法。灼体肤。委珍贝。腾香系路。愈闻恶之。乃上表曰。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始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昔黄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岁。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岁。颛顼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岁。帝喾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尧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岁。帝舜在位及禹年。皆百岁。此时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寿考。然而中国未有佛也。其后汤亦年百岁。汤孙太戍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年。书史不言其寿。推其年数。盖不减百岁。周文王年九十七岁。武王年九十三岁。穆王在位百年。此时佛法亦未至中国。非因事佛而致然也。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宋齐梁陈元魏以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舍身施佛。宗庙祭不用牲牢。昼日一食。止於菜果。后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信。亦可知矣。高祖始受隋禅则议除之。当时群臣识见不远。不能深究先王之道。古今之宣。推阐圣明以救斯弊。其事遂止。臣常恨焉。伏惟睿圣文武皇帝陛下。神圣英武。数千百年以来。未有伦比。即位之初。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士。又不许别立寺观。臣当时以为。高祖之志。必行於陛下。今纵未能即行。岂可恣之令盛也。今陛下令群僧迎佛骨於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又令诸寺递加供养。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於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直以丰年之乐。徇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说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信佛。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信向。百姓微贱。於佛岂合更惜身命。以至灼顶燔指十百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幼奔波。弃其生业。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道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假如其身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於境。不令贰於众也。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余。岂宜以入宫禁。孔子曰。敬鬼神而达之。古之诸侯。吊於其国。必令巫祝。先以桃茢。祓除不祥。然后进吊。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巫祝不先。桃茢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前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出於寻常万万也。佛如有灵。能作祸崇。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於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 按旧唐书宪宗本纪。元和十四年春正月丁亥。迎凤翔法门寺佛骨。至京师。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如不及。刊部侍郎韩愈。上疏极陈其弊。癸巳贬愈为潮州刺史。
元和十五年。穆宗即位。幸安国寺。观盂兰盆。又盛饰诸佛寺 按唐书穆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穆宗本纪。元和十五年正月丙午。帝即位。七月乙卯。上幸安国寺观盂兰盆。壬戌盛饰安国慈恩千福开业章敬等寺。纵吐蕃使者观之。
穆宗长庆元年。刘总奏请为僧以私第为佛寺。诏赐寺额及僧衣。又赐号大觉 按唐书穆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穆宗本纪。长庆元年二月己卯。幽州节度使刘总奏。请去位落发为僧。三月甲子。刘总请以私第为佛寺。乃遣中使赐寺额曰报恩。幽州奏刘总坚请为僧。又赐以僧衣。赐号大觉总是夜遁去幽州。人不知所之。夏四月庚午。易定奏。刘总已为僧。三月二十七日。卒於当道界。赠太尉。长庆二年。幸善因寺。施僧钱百万。又命景王。待从皇太后幸石瓮寺 按唐书穆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穆宗本纪。长庆二年十月己卯。上由复道。幸咸阳。止於善因佛寺。施僧钱百万。十一月庚午命景王。率禁军五百骑。侍从皇太后。幸华清官。又幸石瓮寺。癸酉上幸华清宫。迎太后。即日驰迁太后翌日方还。十二月己未。两军容内司公主戚属之家。并以上疾痊平。诣寺为僧斋。
长庆三年。赐僧绢二百匹。又赐五百匹 按唐书穆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穆宗本纪。长庆三年八月。上由复道幸兴庆宫。至通化门。赐持孟僧。绢二百匹。十一月上御通化门。观作毗沙门神。因赐绢五百匹。
长庆四年。敬宗即位。徐泗王智兴。请置僧尼戒坛 按唐书敬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敬宗本纪。长庆四年。正月癸酉。皇太子即位。十二月乙未。徐泗王智兴请置僧尼戒坛。浙西观察使李德裕奏状。论其奸幸时自宪宗朝。有勅禁私度戒坛。智兴冒禁陈请。盖缘久不兴置。由是天下沙门。奔走如不及。智兴邀其厚利。由是致富。时议丑之。
敬宗宝历二二年。以殷侑违制。请置僧尼戒坛。勅罚俸料 按唐书敬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敬宗本纪。宝历二年三月辛未。江西观察使殷侑。请於洪州宝历寺。置僧尼戒坛。敕。殷侑故违制令。坛置戒坛。罚一季俸料。
文宗太和三年。沈传师请为僧尼起戒坛。诏罚一月俸料 按唐书文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文宗本纪。太和三年十月己酉。江西沈传师奏。皇帝诞月。请为僧尼起方等戒坛。诏曰。不度僧尼。累有敕命。传师忝为藩守。合奉诏条。诱致愚妄。庸非礼道。宜罚一月俸料。
太和九年。诏不得度人为僧尼。以李训言。罢内道场出灵像。寻复之 按唐书文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文宗本纪。太和九年。秋七月丁巳。诏不得度人为僧尼 按佛祖统纪太和九年四月。翰林学士李训。请罢长生殿内道场沙汰僧尼伪滥者。是日出大内灵像。夜大风。含元殿四鸱吻皆震坠。拔殿前树者三。坏金吾仗馆舍。内外楼观。城门数十所。光化门西城俱坏。士民震恐。帝以训所请忤天意。亟下勅停前沙汰。复立大内仪像风始息。
开成二年。诏庆成节。勿广置斋筵。大集僧众 按唐书文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文宗本纪。开成二年八月甲申。诏曰庆成节。朕之生辰。天下锡宴。庶同欢泰。不欲屠宰。用表好生。非是信尚空门。将希无妄之福。恐中外臣庶。不谕朕怀。广置斋筵。大集僧众。非独凋耗物力。兼恐致惑生灵。自今宴会蔬食。任陈酺醢。永为常例。
武宗会昌元年。废浮屠法 按唐书武宗本纪。不载 按食货志。武宗即位。废浮屠法。天下毁寺四千六百。招提兰若四万。籍僧尼为民二千六万五千人。奴婢十五万人。田数千万顷。大秦穆护祆二千余人。上都东都每街留寺二。每寺僧三十人。诸道留僧以三等。不过二十人。腴曰鬻钱送户部中下田给寺家。奴婢。丁壮者为两税户人十亩。以僧尼既尽。两京悲田养病坊。给寺田十顷。诸州七顷。主以蓍寿。
会昌三年。诏回纥破灭。令在京外宅及东都修功德 按唐书武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武宗本纪。会昌三年二月。诏回纥既以破灭。应在京外宅及东都修功德。其回纥及摩尼寺庄宅钱物等。并委功德使。以御史台及京兆府。各差官点检收抽。不得容诸色人影占。如犯者。并处极法。钱物纳官。摩尼寺僧。委中书门下。条疏闻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