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编年通史
- 古今图书集成释教部汇考
古今图书集成释教部汇考
弘治八年。王云凤等上疏。禁给度牒 按明大政纪。弘治八年二月。礼部祠祭郎中王云凤疏禁给度牒。不报。初尚书倪岳。因灾异疏弊政用四事。曰惩邪慝。禁给度牒。停减斋醮。议处宗室。言甚剀切。后度僧不止。乃独疏列千余言。三上皆不报。及旨下。度僧不多。人皆嘉其有回天之力。
弘治十二年。以清宁宫成。诏国师设坛庆赞 按名山藏典谟记。弘治十二年十月。以清宁宫成。命大能仁寺灌顶国师那卜坚参等。设坛庆赞。三日。大学士刘健等言。佛老异教。宫庭禁地。胡羯妄徒累日连朝。喧杂掖庭。惊动寝庙。废祖宗之法。重圣德之累。且以皇上至孝纯诚。保佑自天。岂必假异术於宫禁。然后可以上奉重慈祈永福寿哉。臣平日尸素临事乏规。此等诏旨。猝不与闻。伏望速颁明诏。撤坛斥僧。臣不胜待罪俟命。时科道官。皆以为言。上曰。卿言是。顾永乐朝亦有之。既府部科道皆极言。上曰。有旧事。姑胥后。
弘治十四年。太监李兴请建寺。赐额隆禧。升僧录司定锜右讲经 按名山藏典谟记。弘治十四年五月。太监李兴请建寺大兴县东皋村以祝圣。更乞赐额护。勅以僧录司左觉义定锜住持。得旨升定锜右讲经。额寺曰隆禧。
弘治十五年五月。行取番僧国师领占竹於大慈恩寺。礼部尚书张升谏。不允 按名山藏典谟记云云弘治十六年。诏建寿塔。既而罢之 按明通纪。弘治十六年。诏建寿塔於朝阳门外。既而罢之。时大学士刘健等上言。前代人主信佛。莫如梁武帝。卒饿死台城。本以求福。反以致祸。观诸往事。可为明鉴。我祖宗相传。以治天下尧舜周孔之道而已。浮屠异端。蠧财惑众。何关於治。欲造佛塔。非所以训天下垂后世也。疏入。有旨。报罢。
武宗正德二年。造新寺於内苑。升慈恩能仁护国三寺禅师。为国师 按名山藏典谟记。正德二年三月。造新寺於内苑。上习佛门焉。因升大慈恩寺禅师领占竹为灌顶大国师。大能仁寺禅师麻的宝哩塔西麻拶耶卜坚参大隆善护国寺禅师。普肖藏卜为国师。皆予诰。
正德四年八月。升大隆善护国寺国师普肖藏卜为法王。剌麻罗竹班卓班丹端竹班卓罗竹朵而只坚参。俱为左觉义 按名山藏典谟记云云。
正德五年。升诸僧为法王佛子及觉义都纲。帝自命为大庆法王。给僧度牒数万。以广番教 按名山藏典谟记。正德五年四月。升大能仁寺国师那小坚参禅师。札巴藏播为法王都纲。那卜领占为佛子。公葛端竹坚播札失为禅师。大隆善护国寺剌毛绰即罗竹为佛子。大慈恩寺国师乳如领占为西天佛子。革职国师哈剌札为佛子。剌麻也舍窝为禅师。六月升大隆善寺禅师星吉班丹为国师。左觉义罗竹班等为禅师。剌麻癿竹为左觉义。三作舍剌为右觉义。伦竹坚参为都纲。大慈恩寺佛子乳奴领占舍剌札俱为法王。剌麻舍列星吉为佛子。也夫短竹为禅师。大能仁寺剌么领占播为都纲。上自命曰大庆法王。因铸大庆法王西天觉道圆明自在大定慧佛金印。兼给诰令镌印曰天一。十月升国师罗竹班卓丹端竹。为灌顶大国师禅师。领占陆竹为国师。给番僧度牒三万。汉僧道士各五千。以广番教。
正德六年。番僧奏。讨田百顷。为大庆法王下院 按明通纪。正德六年。上方好佛。自名大庆法王。外廷无敢谏。会番僧奏。讨田百顷。为大庆法王下院。传珪因劾僧曰。法王何为者。至与尊号并列。大不道当诛。有诏不问。其妄求亦止。
正德七年十一月。大慈恩寺法王。乞修造僧房。许之。工部谏。不听 按名山藏典谟记云云。
正德八年。为番僧修寺造塔。赐大庆法王行童度牒。听具收度自便 按明大政纪。正德八年七月。西僧欲夺甘州民田地。遣官督建僧寺。礼部尚书刘春执不可。止之。时关中饥。春力争以为不可。大略谓非止病民。边警至。不可支持。必致扰害。疏入几两月。报下竟停之 按名山藏典谟记。正德八年四月。大役军士。为番僧修大慈恩寺。鬻爵赎罪。以充费。十月大慈恩寺灌顶大国师也舍窝死。命造塔葬之。工部及工科给事中执奏曰。非故事。上曰着为令。十一月赐大庆法王领占班丹番行童度牒。听其收度自便。
正德九年正月。吏部尚书杨一清上言。不宜创梵字於西内。时不能行 按明通纪云云。
正德十年。给大德法王国师诰命赐胡僧知三生法王金印袈裟 按名山藏典谟记。正德十年二月。保安寺大德法王绰吉我些儿为其徒领占绰节儿绰供札失。请得为正副使。还居乌斯藏。比大乘法王例入贡。并给与国师诰命。得入番熬设广茶。下礼部尚书刘春议不可。令覆议。春执奏诏与诰命。罢设茶勅。是时上习番经。被番僧服绰吉我些儿辈。出入豹房。参厕权貂。及领占绰节儿等归。辎重相属。传邮烦费焉。五月大护国保安寺右觉义班丹伦竹。为其师祖大善法王星吉班丹乞祭葬。礼部执奏无故事。特许之。十一月嬖幸言。西域胡僧有知三生者。西人谓之活佛。上使太监刘充往迎。率指挥千户百余人。甲士千人。以珠琲为幡幢。黄金为七供。赐法王金印袈裟。及其徒馈赐巨万计。勅以十年往返。得便宜处置钱物。益发官军护送之。
正德十三年。遣中官刘充迎活佛。赐西域番僧食茶。遣番僧封乌斯藏国西为阐教王 按明大政纪。正德十三年三月。上遣中官刘充迎活佛。使乌斯藏。巡抚淮杨都御史丛兰。疏斥佛老无益。乞还充勿遣。不报。时番国乌斯藏传闻。国西有童子。记其生前事者。以为活佛。上遣使迎之。所过诛求百计。势张甚兰檄有司。毋徇所欲。至淮谒辞之。南京兵部尚书乔字上疏。谏遣使迎活佛。甚伤国体。字云国朝祖宗相承。所以不绝番僧朝贡者。不过羁縻远夷而已。非崇奉信惑之也。陛下天纵圣明。无微不烛。抑岂不知西方之佛教。无益中国之治乎。不报 按名山藏典谟记。正德十三年五月。赐西域番僧食茶八万九千余斤。人许带六千斤下番不为例。七月遣番僧觉义领占札巴等。封乌斯藏国酋。为阐教王。札巴等乞给马快船三十。载食盐为入番买路。资部科执奏。诏特许之。
世宗嘉靖十四年。毁兴隆寺并慈恩寺。一应修斋俱革 按明会典。嘉靖十四年。大兴隆寺毁。令永不许复。并大慈恩寺。一应修斋俱革。僧徒听告。就各寺依住。有归化者。量给原寺。田亩仍免差徭。六年。
嘉靖十五年。除禁中佛殿。并毁佛像佛骨佛牙诸物 按明大政纪。嘉靖十五年五月。帝欲除去禁中释殿。以其地奉建慈庆慈宁二宫。命廷臣集议。佥以为可。帝即命撤之。寻召李时夏言入视大善殿。见金范佛像不下千百。皆命销毁。其几案悬镀金函藏贮。尚多佛骨佛牙诸物。言退上疏。力请焚[疗-(日/小)+土]。帝从之。於是禁中邪秽迸斥殆尽 按春明梦余录。宗伯夏言议[疗-(日/小)+土]佛骨疏。比者恭遇皇上谘及群臣。欲除去禁中释殿。奉建两宫以备一代之制。一时廷议。仰赞皇上笃养尽制之孝。辟邪崇正之化。盛德大业光前振后矣。今月十一日。伏奉圣旨。命大学士李时同臣言入看。即所谓大善殿者。臣等看得殿内有铸金银像。巨细不下千百。且多邪鬼淫亵之状。仰惟圣明烛其诞妄不经。一旦奋然举而除之。甚盛举也。但臣见诸几案之上。及悬度梁栱之间。与夫金函之所藏贮者。为物尚多不可识辨。问之守者。且云是为佛骨。是为佛牙。枯朽摧裂。奇离磈礧。计不下千斤。臣惟佛法之入中国。自汉明帝时始。然不过人诵其书习其教而已。至唐宪宗时。乃迎佛骨至京师。其臣韩愈。极言其不祥。不宜以入宫禁。宪宗不能听。且深罪愈。竟远斥之。臣意自后人莫敢矫其非。凡番僧持以诳惑中国之人。而名为佛颅佛骨者。相属於道。由是流入天子宫禁之内。历世皆然。不以为异。今殿中所有。未必非胜国所遗。累朝以来。亦必以为彼法则。然未尝深究。以延至今兹者。恭惟皇上躬尧舜禹汤文武之资。行尧舜禹汤文武之道。始议毁佛屋。毁除秽像。使诡异之行不得渎留清禁。此真卓越千古之见。出於寻常万万者也。然殿宇像设既除。所有前项佛头佛牙之类。皆属污秽。不宜使之尚存。臣请乞以此物。勅下所司。[疗-(日/小)+土]之草野。一切扫而净之。以杜愚冥疑惑之端。实为大圣人非常作为。有补名教甚大。功德罔极。臣不胜幸甚。后世幸甚。疏入。答曰大善殿所贮佛骨。诸不经之物。[疗-(日/小)+土]之草野。恐后日好事之人。仍为启视。不如焚之。以杜永患。遂命礼部。俱於城外。焚之。
嘉靖十六年。勅听僧徒还俗。禁修葺寺院。及私自披剃为僧 按明会典。嘉靖十六年。题准各该有司。钦遵圣谕。化正僧徒愿自还俗者。听其自求安便。各处寺院。年久宫殿任其頺坏。不许修葺。民间幼童不许舍入为僧。私自披剃。如有此等。罪其父母及其邻佑嘉靖二十二年。令毁大慈恩寺 按明会典云云。
嘉靖四十二年十月。罢遣番僧封诸藏。着为令 按名山藏典谟记云云。
嘉靖四十三年十二月。诏番僧入贡者。限人入边。如成化弘治故事 按名山藏典谟记云云。
嘉靖四十五年诏禁僧尼戒坛 按明会典。凡禁止戒坛。嘉靖四十五年令在外行抚按衙门。督率有司。各查本处僧寺若干。僧徒若干。明白登簿。不时查点。不到者罪坐住持立限投销。一切寄住游僧发回原籍。当差在京厂卫衙门。及五城御史。将京城内外地方大小僧寺。严加巡缉。有指。称受戒奸淫不法者。访拏重治 按明通纪。嘉靖四十五年九月。诏顺天府按官严禁僧尼戒坛说法。仍令厂卫巡城御史通查勘京城内外僧寺。如有仍前受戒寄寓者。收捕下狱。四方游僧并听所在有司递回原籍。当是时。白莲教盛行。御史鲍承荫。以妖盗本为一途。恐投邪鼓众酿成大患。遂令禁之。神宗万历七年。乌思藏僧锁南坚错求通贡 按明通纪。万历七年。乌思藏僧锁南坚错求通贡。坚错者。即阐化王答赖剌麻也。故号称活佛。以传经说法戒淫杀。为虏所尊礼称轮回转法功德世界佛大国师。万历五年。套酋切近黄台吉约俺答。迎坚错西海上。饮长生水。俺答所从部落数十万人。徒以奉坚错教无淫逞者。其教化可知矣。
皇清
天聪七年
大清会典。凡喇嘛禁例。天聪七年。定喇嘛班第。出居城外清净处所。有请喇嘛念经治病者。家主治罪 又定喇嘛班第。有容留妇女。及不呈明礼部。私为喇嘛盖寺庙者。治罪。
崇德五年
大清会典。崇德五年。题准新收僧人纳银。送户部查收。随给用印度牒。令僧纲司分发。
顺治四年
大清会典。顺治四年。定喇嘛不许私自游方。有游方到京者。着发回原籍。
顺治十一年
大清会典。顺治十一年。定禁止创建寺庙。其修理頺坏寺庙。听从其便。
顺治十八年
大清会典。顺治十八年。题准京城内白塔居住喇嘛九名。西大达庙居住喇嘛八名。及额木齐喇嘛。应照旧留住。外其余喇嘛班第。俱令於京城外居住。如有坛边京城居住者。将喇嘛送刑部。照违法例。治罪。
康熙六年
大清会典。康熙六年。议准凡喇嘛班第。令该管大喇嘛。逐日详查。礼部每月详查。有请念经治病者。於大喇嘛处说明准去。仍令交还大喇嘛。
康熙二十三年
大清会典。康熙二十三年。覆准嗣后喇嘛所到处不过三日。即令起程。违者留住家长寺庙住持及失察官员。俱行治罪。喇嘛除犯死罪外。所犯别罪。停其入官。仍照律治罪。递解原籍 又定班第不许服用金黄色黄色。吴巴什吴巴三察。不许服用金黄色黄红色。如上赐者准用。违者治罪。
(古今图书集成)释教部汇考卷第六
(古今图书集成)释教部汇考卷第七
佛国记
鄯善国
其国王奉法。可有四千余僧。悉小乘学。诸国俗人及沙门尽行天竺法。但有精粗。从此西诸国。类皆如是。惟国国胡语不同。然出家人。皆习天竺书天竺语。
[仁-二+乌]夷国
其国僧有四千余人。皆小乘学。法则齐整。秦土沙门。至彼都不预其僧例。
于阗国
其国人民尽皆奉法。以法乐相娱。众僧乃数万人。多大乘学。皆有众食。彼国人民星居家家门前。皆起小塔。最小者可高二丈许。作四方僧房。供给客僧。其国僧伽蓝名瞿摩帝。是大乘学。国中十四大僧伽蓝。不数小者。从四月一日。城里便洒扫道路。庄严巷陌。其城门上张大帏幕事事严饰。王及夫人采女。皆住其中。瞿摩帝僧是大乘学。王所敬重。最先行像。离城三四里。作四轮像车。高三丈余。状如行。殿七宝庄校悬缯幡盖。像立车中。二菩萨侍。作诸天侍从。皆金银雕莹。悬於虚空。像去门百步。王脱天冠。易着新衣。徒跣持华香。翼从出城迎像。头面礼足。散华烧香。像入城时。门楼上夫人采女。摇散众华。纷纷而下。如是庄严供具。车车各异。一僧伽蓝则一日行像。四月一日为始。至十四日行像乃讫。行像讫。王及夫人。乃还宫耳。其城西七八里。有僧伽蓝。名王新寺。作来八十年。经三王方成。可高二十五丈。雕文刻镂。金银覆上。众宝合成。塔后作佛堂。庄严妙好。梁柱户扇窗牖。皆以金薄。别作僧房。亦严丽整饰。非言可尽。岭东六国诸王所有上价宝物。多作供养。
子合国
其国王精进。有千余僧。多大乘学。
竭叉国
其国王作般遮越师。般遮越师。汉言五年大会也。会时请四方沙门皆来云集。庄严众僧坐处。悬缯旛盖。作金银莲华着缯座后。铺净坐具。王及群臣。如法供养。或一月二月或三月。多在春时。王作会已。复劝诸群臣设供供养。或一日二日三日五日。供养都毕。王以所乘马鞍勒自副使国中贵重臣骑之。并诸白[迭*毛]种种珍宝。沙门所须之物。共诸群臣。发愿布施。布施已还从僧赎。其地山寒不生余谷。唯熟麦耳。众僧受岁已。其晨輙霜故。其王每赞众僧令麦熟然后受岁。其国中有佛唾壶。以石作。色似佛钵。又有佛一齿。国人为佛齿起塔。有千余僧。尽小乘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