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编年通史
- 古今图书集成释教部汇考
古今图书集成释教部汇考
至顺元年。帝及皇后。燕王。明宗皇子。并受佛戒。大赐诸寺钞币田土为永业。遣使赍金银诣杭州。书佛经。命河南诸行省。诵藏经。是岁以中书省臣言。减上都岁作佛事百六十五所。为百四所。永为例 按元史文宗本纪。至顺元年春正月。遣使赍金千五百两。银五百两。诣杭州书佛经。赐海南大兴龙普明寺。钞万锭。市永业地。戊寅赐隆禧总管府。田千顷。二月丁酉。帝及皇后。燕王阿剌忒纳答剌。并受佛戒。己亥命明宗皇子。受佛戒。诏谕枢密院。以屯田子粒钞万锭。助建佛寺。免其军卒土木之役。命市故瀛国公赵[显-页]田。为大龙翔集庆寺永业。御史台臣言。不必予其直。帝曰。吾建寺为子孙黎民计。若取人田。而不予直。非朕志也。夏四月壬午朔。命西僧作佛事。於仁智殿。自是日始。至十二月终罢。以陕西饥。勅有司作佛事七日。壬辰。以所籍张珪诸子田四百顷。赐大承天护圣寺为永业。壬寅括益都般阳宁海闲田十六万二千九十顷。赐大承天护圣寺为永业。立益都广农提举司。及益都般阳宁海诸提领所。并隶隆祥总管府。五月己卯。遣使诣五台山作佛事。六月命河南湖广江西甘肃行省。诵藏经六百五十部。施钞三万锭。秋七月命西僧。为皇子燕王作佛事。闰七月籍锁住野里牙等库藏田宅奴仆牧畜。给大承天护圣寺为永业。中书省臣言。内外佛寺三百六十七所。用金银钞币不赀。今国用不充。宜从裁省。命省人及宣政院臣。裁减上都岁作佛事。百六十五所。定为百四所。令有司永为岁例。八月有言蔚州广灵县地产银者。诏中书大禧院。遣人莅其事。岁所得银。归大承天护圣寺。辛酉以世祖是月生。命京师率僧百七十人作佛事。九月丙午。命西僧作佛事於大明殿。至治初以白云宗田。给寿安山寺为永业。至是其僧沈明琦以为言。有旨令中书省改正之。十一月命帝师率西僧作佛事。内外凡八所。以是日始。岁终罢。十二月诏龙翔集庆寺工役佛事。江南行台。悉给之。丁卯命西僧於兴圣光天宫十六所。作佛事。
至顺二年。加僧宝峰司徒。立广教总管府。以掌僧尼之政。又以僧为国师。赐金玉印。大建寺作佛事。以金书佛经。是岁以宣政院臣言。列圣神御殿。及诸寺佛事。岁二百十六。勅汰其十六。为定式 按元史文宗本纪。至顺二年春正月庚辰。住持大承天护圣寺僧宝峰加司徒。丁亥以寿安山英宗所建寺未成。诏中书省给钞十万锭供其费。仍命燕铁木儿撒迪等。总督其工役。戊子以晋邸部民刘元良等二万四千余户。隶寿安山大昭孝寺为永业户。二月戊申。立广教总管府。以掌僧尼之政。凡十六所。曰京畿山后道。曰河东山右道。曰辽东山北道。曰河南荆北道。曰两淮江北道。曰湖北湖南道。曰浙西江东道。曰浙东福建道。曰江西广东道。曰广西两海道。曰燕南诸路。曰山东诸路。曰陕西诸路。曰甘肃诸路。曰四川诸路。曰云南诸路。秩正三品。府设达鲁花赤总管同知府事判官。各一员。宣政院选流内官。拟注以闻。总管则僧为之。己未命西僧为皇子古纳答剌作佛事一周岁。甲子中书省臣言。陛下不用经费。不劳人民。创建大承天护圣寺。臣等愿上向所易钞本十万锭。银六百锭。助建寺之需。从之。甲戌命田赋总管府税矿银。输大承天护圣寺。三月特令沙津爱护持必剌忒纳失里。为三藏国师。赐玉印。戊子以西僧旭你迭八答剌班的。为三藏国师。赐金印。以籍入速速班丹彻理帖木儿赀产。赐大承天护圣寺。为永业。庚子以将幸上都。命西僧作佛事於乘舆次舍之所。夏四月命西僧於五台及雾灵山作佛事。各一月。为皇太子古讷答剌祈福。发卫卒三千。助大承天护圣寺工役。诏以泥金畏兀字书无量寿佛经千部。五月丙戌太禧宗禋院臣言。累朝所建大万安等十二寺。旧额僧三千一百五十人。岁例给粮。今其徒猥多。请汰去九百四十三人。制可。乙未诏以泥金书佛经一藏。甲辰宣政院臣言。旧制列圣神御殿。及诸寺所作佛事。每岁计二百十六。今汰其十六。为定式。制可。秋七月命西僧於大都万岁山悯忠阁。作佛事。起八月八日。至车驾还大都日止。九月御史台臣言。大圣寿万安寺坛主司徒严吉祥。盗公物畜妻孥。宜免其司徒坛主之职。从之。冬十月辛酉。命西僧作佛事於兴圣宫。十有五日。
至顺三年。置兴瑞司。掌中宫佛事。以作佛事。释囚。遣使往帝师所居。以珠织制书谕其属。仍分赐钞币。又给僧司徒印。是岁宁宗即位。以皇弟受戒於西僧 按元史文宗本纪。至顺三年三月。置兴瑞司。掌中宫岁作佛事。秩正三品。乙未以帝师泛舟於西山高梁诃。调卫士三百挽舟。四月以作佛事祈福。释御史台所囚定兴刘县尹及刑部囚二十六人。五月遣使往帝师所居撤思吉牙之地。以珠织制书宣谕其属。仍给钞四千锭。币帛各五千匹。分赐之。辛卯复以司徒印。给万安寺僧严吉祥。诏给钞五万锭。修帝师巴思八影殿。秋七月乙亥。命僧於铁幡竿修佛事。施金百两。银千两。币帛各五百匹。布二千匹。钞万锭 按宁宗本纪。至顺三年十月。帝即位。以皇弟燕帖古思。受戒於西僧加儿麻哇剌。
顺帝元统二年。诏节佛事冗费 按元史顺帝本纪。元统二年春正月癸卯。勅僧道与民一体充役。三月甲辰。中书省臣言。兴和路起建佛事。一路所费。为钞万三千五百三十余锭。请依上都大都例给膳僧钱。节其冗费。从之。夏四月乙酉。中书省臣言。佛事布施费用太广。以世祖时较之。岁增金三十八锭。银二百三锭四十两。绘帛六万一千六百余匹。钞二万九千二百五十余锭。请除累朝期年忌日之外。余皆罢。从之。
至元元年冬十二月。诏凡有妻室之僧。令还俗为民。既而复听为僧 按元史顺帝本纪云云。
至元二年。冬十一月丁巳。遣河南行省。平章政事玥珞普华於西番为僧。十二月以燕铁木儿居第。赐灌顶国师曩哥星吉。号大觉海寺。塑千佛於其内。
至元三年冬十二月。征西域僧伽剌麻。至京师。号灌顶国师。赐玉印。
至元五年。春正月癸亥。禁滥予僧人名爵。
至正元年春正月。命永明寺。写金字经一藏 按以上俱元史顺帝本纪云云。
至正二年。以纳麟言。行宣政院。设崇教所。治僧狱讼 按元史顺帝本纪。不载 按纳麟传。至正二年。麟除行宣政院使。上天竺耆旧僧弥戒。径山耆旧僧惠州。恣纵犯法。纳麟皆坐以重罪。请行宣政院设崇教所。拟行省理问官。秩四品。以治僧狱讼。从之。
至正三年。冬十二月丙申。诏写金字藏经。
至正六年。冬十二月甲申。诏复立大护国仁王寺。诏应宫财用规运总管府。凡贷民间钱二十六万余锭至正七年。春二月甲戌朔。兴圣宫作佛事。赐钞二千锭。三月壬申。遣使修上都大乾元寺。冬十一月。拨山东地土十六万二千余顷。属大承天护圣寺。
至正十三年。春正月庚午朔。用帝师请。释放在京罪囚。三月甲申。诏修大承天护圣寺。赐钞二万锭 按以上俱元史顺帝本纪云云。
至正十四年。作朵思哥儿好事建佛寺。皇太子以修佛事释囚 按元史顺帝本纪。至正十四年春正月丁丑。帝谓脱脱曰。朕尝作朵思哥儿好事。迎白伞盖游皇城。实为天下生灵之故。今命剌麻选僧一百八人。仍作朵思哥儿好事。凡所用物。官自给之。毋扰於民。二月建清河大寿元忠国寺。以江浙废寺田归之。冬十一月皇太子修佛事。释京师死罪以下囚 按帝师八思巴传。岁时祝厘祷祠之常号称好事者。其目不一。有曰镇雷阿蓝纳四。华言庆赞也。有曰亦思满蓝。华言药师坛也。有曰搠思串卜。华言护城也。有曰朵儿禅。华言大施食也。有曰朵儿只列朵四。华言美妙金刚回遮施食也。有曰察儿哥朵四。华言回遮也。有曰笼哥儿。华言风轮也。有曰咱朵四。华言作施食也。有曰出朵儿。华言出水济六道也。有曰党剌朵四。华言回遮施食也。有曰典朵儿。华言常川施食也。有曰坐静。有曰鲁朝。华言狮子吼道场也。有曰黑牙蛮答哥。华言黑狱帝主也。有曰搠思江朵儿麻。华言护江神施食也。有曰赤思古林搠。华言自受主戒也。有曰镇雷坐静。有曰吃剌察坐静。华言秘密坐静也。有曰斟惹。华言文殊菩萨也。有曰古林朵思。华言至尊大黑神回遮施食也。有曰歇白咱剌。华言大喜乐也。有曰必思禅。华言无量寿也。有曰睹思哥儿。华言白伞盖咒也。有曰收札沙剌。华言五护陀罗尼经也。有曰阿昔答撒答昔里。华言八十颂般若经也。有曰撒思纳屯。华言大理天神咒也。有曰阔儿鲁弗卜屯。华言大轮金刚咒也。有曰且八迷屯。华言无量寿经也。有曰亦思罗八。华言最胜王经也。有曰撒思纳屯。华言护神咒也。有曰南占屯。华言怀相金刚也。有曰卜鲁八。华言咒法也。又有作擦擦者。以泥作小浮屠也。又有作答儿刚者。其作答儿刚者。或一作二所。以至七所。作擦擦者。或十万二十万。以至三十万。又尝造浮屠二百一十有六。实以七宝珠玉。半置海畔。半置水中。以镇海灾。
至正二十二年。皇太子召西番高丽诸僧。列坐清宁殿 按元史顺帝本纪。至正二十二年。冬十二月。皇太子常坐清宁殿。分布长席。列坐西番高丽诸僧。皇太子曰。李好文先生教我儒书多年。尚不省其义。今听佛法。一夜即能晓焉。於是颇崇尚佛学。
至正二十四年。秋八月。禁止西番僧人好事 按元史顺帝本纪云云。
(古今图书集成)释教部汇考卷第五
(古今图书集成)释教部汇考卷第六
明
太祖洪武四年。诏征高僧广荐佛会 按宋濂蒋山寺广荐佛会记。洪武四年。冬十有二月。诏征江南高僧十人。钦天监择日。於蒋山太平兴国禅寺。建荐法会。上宿斋室。却荤肉弗御者一月。复勅中书右丞相汪广洋。左丞相胡惟庸。移书城社之神。具宣上意。俾达诸冥期以毕集。
洪武五年。大建锺山法会 按列朝诗集。洪武五年正月十五日。朝廷就钟山寺。大建法会。普济幽冥。四年十二月十五日。上御奉天殿。集公侯百官。宣谕建会之因。禁天下屠宰。上先斋戒一月。以严法。至正月十三日三鼓时。上御奉天殿。集公侯百官。奉上佛表。命礼部尚书。赍赴钟山。启建法会焚之。十五日上服衮冕。乘辇辂。赴法会。至日夕迎佛。上率公侯百官。临法筵供佛。行大礼乐用善世等曲。先是十四日微雪呈祥。寻即开霁。是夕星月在天。风露湛寂。丝竹迭奏。灯火交辉。礼仪之盛。前古莫及。
洪武六年。封番僧为灌顶国师及赞善等王。俱赐金章诰命 按明通纪。洪武六年八月。诏西番土番各族酋长。举故有官职者。至京受职赐印。俾因俗为治。以故元摄帝师喃加巴藏卜。为炽盛佛宝国师。分设乌思藏甘朵卫二都指挥使司。自指挥宣慰招讨等司。及万户府千户所。凡三十三处。以官其酋长。自是番僧有封为灌顶国师及赞善王。阐化王。正觉大乘法王。如来大宝法王者。俱赐金章诰命。领其人民。间岁朝贡。
洪武十五年。改善世院。为僧录司。设左右善世阐教讲经觉义。以司释教之事。是岁诏选高僧。分侍诸王 按明会典。国初置善世院。洪武十五年。改僧录司。正六品。衙门设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左右觉义职专释教之事。属礼部。其衙门南京建於天界寺。永乐后。北京建於大兴隆寺。今大兴隆寺毁。徙於大隆善寺 凡本司官俱选精通经典。戒行端洁者。为之不支俸。如有文移以僧人掌行仆从。以佃户充役 凡僧有三等。曰禅。曰讲。曰教。在外僧人。府属僧纲司。州属僧正司。县属僧会司管领。皆统於本司 凡本司官。每月止朝朔望班列於西。如遇庆贺颁诏等事行礼。皆预班列於东 凡在京祭祀本司官。皆不预在外同 凡内外僧官。专一检束天下僧人。恪守戒律清规。违者从本司惩治。若犯与军民相干者。从有司惩治 按明通纪。十五年诏选高僧分侍诸王。僧道衍往燕府。住持庆寿禅寺。
洪武二十年。令民年二十以上者。不许为僧 按明会典云云。
洪武二十五年。定僧官僧人服色。又令造周知册。颁示天下僧寺 按明会典。凡僧官僧人服色。洪武二十五年。令瑜珈僧许穿靴 凡僧人给授度牒。洪武二十五年。令本司造周知册编次在京在外寺院僧人。备开各年。甲姓名字行。及为僧年月。并所给度牒字号。颁示天下僧寺备照。凡游方行脚。至者以册验之。其有不同。许护送有司解京。治以重罪。容留者罪如之。其后不造岁久。仍有诈伪者。至正统五年。令照旧造册。
洪武二十六年。令试僧能通经典者给牒 按明会典。洪武二十六年。令各司每三年考试。能通经典者。申送到部。具奏出给度牒 凡各处额设寺。俱有僧人住持。从各寺僧人保举有戒行通经典者。僧纲等司申本司给与札付。其有钱粮大寺。转申礼部出给札付。
惠宗建文四年六月。燕王即位。十月以僧道衍。为僧录司左善世 按明通纪云云。
成祖永乐二年。擢僧道衍为太子少保 按明通纪。永乐二年四月。擢左善世僧道衍。为太子少保始复姓姚。赐名广孝。上自是称为姚少师而不名。亦终不蓄发娶妻。居止多在僧寺。常赐二宫人亦不近。上乃召还之。
永乐四年。迎西僧尚师哈立麻。至京师 按明通纪。永乐四年。迎西僧尚师哈立麻至京师。先是上在藩邸。闻乌思藏有尚师哈立麻者异僧也。及即位。遣中官仆显赍书币往迎。五历寒暑乃至。车驾往视之。无拜跪礼。合掌而已 按明外史方技传。释子智光武定人。洪武时奉命两使乌斯藏。榜葛剌泥八剌地涌塔诸国。永乐时。又使乌斯藏。迎尚师哈立麻。遂通番国诸经。多所翻译。历事六朝。宠锡冠群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