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图书集成释教部汇考

  断事官四员从三品。经历知事各一员。令史五人。知印奏差。译史通事各一人。至元二十五年。始置 客省使秩从五品。大使二员副使一员。至元二十五年。置 大都规运提点所。秩正四品。达鲁花赤一员。提点一员。大使一员。副使一员。至元二十八年。置 上都规运提点所。秩正四品。达鲁花赤一员。提点一员。大使一员。副使一员。知事一员。至元二十八年。置 大都提举资善库。秩从五品。达鲁花赤一员。提举一员。同提举一员。副提举一员。掌钱帛之事。至元二十六年。置 上都利贞库。秩从七品。提领一员。副使一员。掌饮膳好事金银诸物元贞元年。置 大济仓监支纳一员大使一员 兴教寺管房。提领一员 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秩从二品。宣慰使五员 经历二员。都事二员。照磨一员。捕盗官二员。儒学教授一员。镇抚二员。其属二 脱思麻路军民万户府。秩正三品。达鲁花赤一员。万户一员。副达鲁花赤一员。副万户一员。经历一员。知事一员。镇抚一员 西夏中兴河州等处军民总管府。秩正三品。达鲁花赤一员。总管一员。同知一员。治中一员。府判二员。经历一员。知事一员。属官税务。提领宁河县官宁河脱脱禾孙五员。宁河弓甲匠达鲁花赤 洮州元帅府。秩从三品。达鲁花赤一员。元帅二员。知事一员 十八族元帅府。秩从三品。达鲁花赤一员。元帅一员。同知一员。知事一员 积石州元帅府。达鲁花赤一员。元帅一员。同知一员。知事一员。脱脱禾孙一员 礼店文州蒙古汉军西蕃军民元帅府。秩正三品。达鲁花赤一员。元帅一员。同知一员。经历知事各一员 镇抚二员。蒙古奥鲁官一员。蒙古奥鲁相副官一员 礼店文州蒙古汉军奥鲁军民千户所。秩从五品。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副千户一员。总把五员。百户八员 礼店文州蒙古汉军西蕃军民上千户所。秩正四品。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百户一员。新附千户二员 礼店阶州西水蒙古汉军西蕃军民总把二员 吐蕃等处招讨使司。秩正三品。招讨使二员。知事一员。镇抚一员。其属附 脱思麻探马军四万户。府秩正三品。万户五员。千户八员。经历一员。镇抚一员 脱思麻路新附军千户所。秩从。五品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副千户一员 文扶州西路南路底牙等处万户府。秩从三品。达鲁花赤一员。万户二员 凤翔等处千户所。秩从五品。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百户二员 庆阳宁环等处管军总把一员 文州课程仓粮官一员 岷州十八族周回捕盗官二员 常阳帖城阿不笼等处万户府。秩从三品。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 阶文扶州等处蕃汉军上千户所。秩正五品。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二员 贵德州达鲁花赤知州各一员。同知州判各一员。脱脱禾孙一员。捕盗官一员。必呈万户府。达鲁花赤二员。万户四员 松潘客迭威茂州等处军民安抚使司。秩正三品。达鲁花赤一员。安抚使一员。同知一员。佥事一员。经历知事照磨各一员。镇抚一员威州保宁县茂州文山县文川县皆隶焉 静州茶上必里溪安乡等二十六族军民千户所。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 龙木头都留等二十二族军民千户所。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 岳希蓬萝卜村等处二十二族军民千户所。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 折藏万户府。达鲁花赤一员万户一员 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宣慰使四员。同知二员。副使一员。经历都事各二员。捕盗官三员。镇抚二员 朵甘思田地里管军民都元帅府。都元帅一员。经历一员。镇抚一员 剌马儿刚等处招讨使司。达鲁花赤一员。招讨使一员。经历一员 奔不田地里招讨使司。招讨使一员。经历一员。镇抚一员 奔不儿亦思刚百姓达鲁花赤一员 碉门鱼通黎雅长河西宁远等处军民安抚使司。秩正三品。达鲁花赤一员。安抚使一员。同知一员。副使一员佥事一员。经历知事照磨各一员。镇抚二员 六番招讨使司。达鲁花赤一员。招讨使一员经历一员。知事一员。雅州严道县名山县隶之 天全招讨使司。达鲁花赤一员。招讨二员。经历知事各一员 鱼通路万户府。达鲁花赤一员。万户一员。经历知事各一员。黎州隶之 碉门鱼通等处管军守镇万户府达鲁花赤一员。万户二员。经历知事各一员。镇抚二员。千户八员。百户二十员弹压四员。 长河西管军万户府。达鲁花赤一员。万户二员 长河西里管军招讨使司。招讨使二员。经历一员 朵甘思招讨使一员 朵甘思哈答李唐鱼通等处钱粮总管府。达鲁花赤一员。总管一员。副总管一员。答剌答脱脱禾孙一员。哈里脱脱禾孙一员。朵甘思瓮吉剌灭吉思千户一员 亦思马儿甘万户府。达鲁花赤一员。万户二员 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宣慰使五员。同知二员。副使一员。经历一员。镇抚一员。捕盗司官一员。其属附见 纳里速古儿孙元帅二员 乌思藏管蒙古军都元帅二员 担里管军招讨使一员 乌思藏等处转运一员 沙鲁思地里管民万户一员 搽里八田地里管民万户一员 乌思藏田地里管民万户一员 速儿麻加瓦田地里管民官一员 撒剌田地里管民官一员 出蜜万户一员 嗷笼答剌万户一员 思答笼剌万户一员 伯木古鲁万户一员 汤卜赤八千户四员 加麻瓦万户一员 扎由万户瓦一员 牙里不藏思八万户府。达鲁花赤一员。万户一员。千户一员担里脱脱禾孙一员 迷儿军万户府。达鲁花赤一员。万户一员。初厚江八千户一员。卜儿八官一员。
  宪宗元年夏六月。以僧海云掌释教事 按元史宪宗本纪云云。
  世祖中统元年十二月。以梵僧八合思八为帝师授以玉印。统释教 按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中统三年。作佛事 按元史世祖本纪。中统三年十一月乙酉。太白犯钩钤。丁亥勅圣安寺。作佛顶金轮会。十二月作佛事於昊天寺。七昼夜赐银万五千两中统四年。以建太庙作佛事 按元史世祖本纪。中统四年三月癸卯。初建太庙 按续文献通考。建太庙命僧作佛事七昼夜。岁以为常。
  至元元年。遣僧祈雨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元年四月壬子。东平太原平阳旱。分遣西僧祈雨。
  至元二年。诏州郡设僧录等官。设三学讲。三禅会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二年二月甲子。诏谕总统所。僧人通五大部经者。为中选。以有德业者。为州郡僧录判正副都纲等官。仍干各路。设三学。讲三禅会。
  至元三年。诏僧道祈福。以僧机为总统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三年夏四月庚午。勅僧道祈福於中都寺观。诏以僧机为总统。居庆寿寺。
  至元四年春正月。禁僧官侵理民讼 按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至元六年。作佛事於太庙。诏升国师八思巴。号大宝法王赐玉印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六年十二月。作佛事於太庙。七昼夜 按八思巴传。八思巴者土番萨斯迦人族。欵氏也。世祖即位。尊为国师。授以玉印。命制蒙古新字。至元六年。诏颁行天下。诏曰朕惟字以书言。言以纪事。此古今通制。我国家。肇基朔方。俗尚简古。未遑制作施用文字。因用汉楷及畏吾字。以达本朝之言。考诸辽金。以及遐方诸国。例各有字。今文治寖兴。字书有阙。於一代制度。实为未备。故特命国师八思巴。创为蒙古新字。译写一切文字。期於顺言达事而已。自今以往。凡有玺书颁降者。并用蒙古新字。仍各以其国字副之遂升号八思巴。曰大宝法王。更赐玉印。
  至元七年。禁僧冒据民田。更定其服色。是年启建白伞盖佛事岁以为常。请胆巴金刚上师。住持仁王寺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七年闰十一月。诏谕西夏提刑按察司管民官。禁僧徒冒据民田。十二月建大护国仁王寺於高良河。勅更定僧服色 按祭祀志。至元七年。以帝师八思巴之言。於大明殿御座上。置白伞盖一顶。用素段泥金书梵字於其上。谓镇伏邪魔。护安国剎。自后每岁二月十五日。於大殿。启建白伞盖佛事。用诸色仪仗社直。迎引伞盖。周游皇城内外。云与众生。祓除不祥。导迎福祉。岁正月十五日。宣政院同中书省奏请。先期中书奉旨。移文枢密院八卫。拨伞鼓手一百二十人。殿后军甲马五百人。扰舁监坛汉关羽神轿军。及杂用五百人。宣政院所辖宫寺三百六十所。掌供应佛像坛面幢幡宝盖车鼓头旗三百六十坛。每坛擎执抬舁二十六人。钹鼓僧一十二人。大都路掌供各色金门大社一百二十队。教坊司云和署掌大乐鼓板杖鼓筚篥龙笛琵琶筝[竺-二+秦]七色四百人。兴和署掌妓女杂扮队戏一百五十人。祥和署掌杂把戏男女一百五十人。仪凤司掌汉人回回河西三色细乐每色各三队三百二十四人。凡执役者。皆官给铠甲袍服器仗。以鲜丽整齐为尚。珠玉金绣。装束奇巧。首尾排列。三十余里。都城士女。闾阎聚观。礼部官点视诸色队仗。刑部官巡绰喧闹。枢密院官分守城门。而中书省官一员总督视之。先二日於西镇国寺迎太子游四门。舁高塑像。且仪仗入城。十四日帝师率梵僧五百人。於大明殿。内建佛事。至十五日。恭请伞盖於御座奉置宝舆诸仪卫队仗。列殿前。诸色社直暨诸坛面。列崇天门外。迎引出宫。至庆寿寺具素食。食罢起行。从西宫门外垣海子南岸入厚载红门。由东华门。过延春门而西。帝及后妃公主。於五德殿门外塔金脊吾殿彩楼而观焉。及诸队仗社直送金伞还宫。复恭置御榻上。帝师僧众作佛事。至十六日散。谓之游皇城。六月中。上京亦如之 按续文献通考。至元七年。诏请瞻巴金刚上师。住持仁王寺。普度僧员。
  至元八年。五月己巳。修佛事於琼华岛 按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至元九年。遣使祀兴国寺。又集僧诵大藏经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九年春正月。勅燕王遣使持香旛。祀五台兴国寺。秋七月集都城僧诵大藏经九会。十二月建大圣寿万安寺。
  至元十一年。以亦邻真袭帝师位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十一年三月。帝师八合思八归土番国。以其弟益邻真袭位。建大护国仁王寺成。
  至元十三年。设资戒会。又命国师作佛事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十三年二月辛酉。车驾幸上都。设资戒大会於顺德府开元寺。闰三月甲子。禁西番僧持军器。九月壬辰朔。命国师益邻真。作佛事於太庙。辛酉设资戒会於京师。
  至元十四年二月。诏以僧亢吉益邻真加加瓦。并为江南总摄掌释教。除僧租赋。禁扰寺宇者 按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至元十六年命散都修佛事。置大护国仁王寺总管府。帝师卒勅设斋赐号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十六年夏四月令泉州僧。依宋例。输税以给军饷。五月丙寅。勅江南僧司文移母輙入递。七月命散都修佛事十有五日。八月置大护国仁王寺总管府。十二月建圣寿万安寺於京城。帝师亦邻吉卒。勅诸国教师禅师百有八人。即大都万安寺。设斋圆戒赐衣 按八思巴传。至元十六年。八思巴卒。讣闻赙赠有加赐号。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佑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
  至元十七年。立都功德使司赐国师掌教所印。又印造戒本。颁诸路僧人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十七年三月乙卯。立都功德使司从二品。掌奏帝师所统僧人。五月辛酉。赐国师掌教所印。十二月勅镂板印造帝师八合思八新译戒本五百部。颁降诸路僧人至元十九年。罢都功德使。诏帝师答耳麻八剌剌吉。统领释教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十九年夏四月。禁土番僧给驿太烦扰害於民。自今非奉旨勿给。秋七月阇婆国贡金佛塔冬。十一月罢都功德使脱烈其修设佛事妄费官物。皆征还之。十二月诏立帝师答耳麻八剌剌吉塔。掌玉印统领诸国释教。造帝师八合思八舍利塔。
  至元二十年。春正三月。台臣言五台山造寺伐木及南城建新寺役重。诏罢之 按元史世祖本纪云云至元二十一年。以宋陵冢金银宝器。修天衣寺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二十一年春二月。立法轮竿於大内万寿山高百尺。秋九月丙申以江南总摄杨琏真加。发宋陵冢所收金银宝器。修天衣寺。
  至元二十二年。毁宋郊天台为佛寺。大集诸路僧。作资戒会。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二十二年春正月。毁宋郊天台桑哥言。杨琏真加云。会稽有泰宁寺宋毁之以建宁宗等攒宫。钱塘有龙华寺宋毁之以为南郊皆胜地也。宣复为寺以为皇上东宫祈寿。时宁宗等攒宫已毁建寺。勅毁郊天台亦建寺焉。辛卯发诸卫军六千八百人。给护国寺修造。十二月集诸路僧四万於西京普恩寺。作资戒会七日夜命帝师也怜八合失甲自罗二思八等。递作佛事於万安兴教庆寿等寺。凡一十九会。
  至元二十三年。以亦摄思怜为帝师。命西僧作佛事。凡三十会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二十三年春正月。以江南废寺田土为人占据者。悉付总统杨琏真加修寺。是岁以亦摄思怜为帝师。命西僧递作佛事於万寿山玉塔殿万安寺凡三十会。
  至元二十四年。十二月癸亥。立尚乘寺。是岁命西僧监臧宛卜卜思哥等作佛事。坐静於大殿寝殿万寿山五台山等寺。凡三十三会 按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至元二十五年。以宋宫室为塔寺。改释教总制院。为宣政院。是岁作佛事。凡五十四会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二十五年春二月。江淮总摄杨琏真加言。以宋宫室为塔一为寺五已成。诏以水陆地百五十顷养之。夏四月甲戌。万安寺成。佛像及窗壁。皆金饰之。凡费金五百四十两有奇。水银二百四十斤辽阳省新附军逃还各卫者。令助造尚书省仍命分道招集之。冬十月瀛国公。赵[显-页]学佛法於土番。十一月改释教总制院。为宣政院。秩从一品。印用三台。十二月命亦思麻等七百余人。作佛事。坐静於玉塔殿寝殿。万寿山护国仁王等寺凡五十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