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编年通史
- 历朝释氏资鉴
历朝释氏资鉴
乙丑 炀帝。改元大业。帝临朝。凝重发言。降诏辞义可观。而存声色。其在两都及巡游。以僧道自随。为内道场。□造金铜释迦坐像。又於龙山。作弥陀坐像。高百三十尺。并造寺七所。设无遮会。为文帝追冥福。十月克新罗林邑。获梵书五百六十夹。并贝叶昆仑写之。寻付释经馆(并通鉴)。
丙寅 二年。倭国在百济新罗东南。水陆三千里。於大海中。依山岛而居。其王多利思北孤遣使朝贡。使者曰。闻海西菩萨天子重兴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门教十人。来就学焉。其国书曰。日出处天子致书曰。日入处天子无恙(云云)。帝览之甚悦(隋书)。
丁卯 三年正月二十八日。皇帝菩萨戒弟子白三宝。谨於率土之内建立胜缘。州别请僧。七日行道。仍度一千人出家。以此功德。普为众生。清净罪垢。同至菩提(弘明集)○帝既定鼎东都。复於上林园。置翻译馆。延达摩笈多罗译经。为文皇献。后於长安造寺塔二所。治故经六百十二藏。别立寺十所(隋书)。
大业三年四月。北巡至恒安。见白骨被野。以问侍臣。侍臣对曰。往者韩洪与虏战处也。帝悯然伤之。收葬骸骨。命五部沙门。为设佛供(隋书)。
戊辰 四年始。平令杨宏。率道士名儒。入智藏寺。启会义法筵。命法师慧净。与道士余永通论义。净问道士曰。老子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且道体一故混耶。体异故混耶。若体一故混。则正混之时。已自成一。是则一非道生。若体异故混。且未混之时。已自成二。则二非一起矣。道士茫然。不知所对。无言而罢(僧史)。
己巳 五年。帝大业初下令。僧道有所启请者。并先须致敬。然后陈礼。此令僧竟不行。释彦悰不忍其事。乃着福田论以抗之。总有七条(文在弘明集)帝后朝诸沙门。并无致敬者。是年南郊大张文物。两宗朝见。勑云条式久行。因何不拜道流。闻命连拜不已。僧尼俨然。兴善寺沙门明瞻答帝。僧等据佛戒。不合礼俗。帝曰。宋武之时。僧何致拜。瞻曰。宋武狂勃。不拜便有严诛。陛下有道。不拜。不惧显戮。帝问对僧名遂散。夷然不述。乃勑下。於西禅定寺。设京城僧尼斋。人别施钱帛。后帝至西郊。[(厂@?)*页]谓苏威曰。朕谓京师无僧。昨南郊中。亦有人焉。拜事因寝(僧史)。
秦孝王俊。字阿祗。文帝第三子也。拜上柱国河南行台尚书。令雒州刺史。恕慈□爱崇敬佛道。表请为沙门。帝许之(隋史)。
庚午 六年。帝好食蛤。忽有一蛤。劈不开者异之。置之几下。乙夜有光。内乃自脱。有一佛二菩萨像。帝悔。自是不食蛤○蚌蛤事有三。唐文宗。宋徽宗。李啇凝式有诗云。虽因雀变化。不逐月亏盈。纵有天中像。神功讵可成(诗话)。
壬申 八年。法师道积。法化大行。先是沙门宝证。於普救寺。营弥勒像百丈。万工才登其一。证逝。众请积继之。梦二师子。连吐明珠。有财施不穷之谶。积修建十年。雕庄并毕。道俗欣庆。河东守杨素。议以沙门登城。守固敢谏者斩。积乃引法逊历阶。谏曰。城之存亡。公之略也。世之否泰。公之运也。岂存三五虚怯。而能济乎。汉钦四皓。天下隆平。魏重于本。举国大治。今狗梵徒。而运役反天。常以会灵祇。恐不祥之兆耳。[(厂@?)*页]深图之。无空肆。一朝自倾。於为后天下笑也。素张目直视曰。异哉斯人。心气若是壮耶。因舍而不问(本传)○帝幸辽东。王文同。隋之酷吏也。令之巡察。河北诸郡。文同见沙门斋戒菜食者。以为妖妄。皆收付狱。此至河间。召诸郡官。入少有迟违者輙皆覆地。而棰杀之。求沙门相聚讲论。及长老共为佛事。会者数百人。文同以为聚结惑众。尽斩之。裸僧尼。验有淫状。非童男童女者数千人。复将杀之。郡中士女。号哭於路。诸郡惊骇。各奏其事。帝闻而大怒。遣使达以善意。驰锁之斩於河间。以谢百姓。雠人剖其棺。脔其肉而啖之。斯须而尽(隋书)。
甲戌 十年神僧法喜。语默不常。皆为吉凶之兆。炀帝幸维杨。闻其异召之。一日绕宫索羊头。帝恶之。以付廷尉。禁卫严甚。喜曰。丐于市饮食自若。有司以闻。帝启户视之。唯见袈裟覆黄金锁骨。遽白帝。诏以香泥。其骨塑之。是夕泥像起行。言笑如故。遂释其禁。及帝幸江都遇弑。方悟喜索羊头之验。喜一日置篑上下。以炽炭炙身。红烂乃示寂。葬之香山寺。后数岁。有自海上归者。见喜无恚。其人发冢视之。唯空棺焉。计其寿。已三百余岁矣(僧史)○炀帝在邸时。送法藏禅师灵寿杖。书云每策此杖时。愿相忆。又赐敬脱大扇。入内讲经论。
丙子 十二年。突厥国之先平凉杂胡也。有佗钵可汗。控弦数十万。中国惮之。佗钵益骄。每谓其下曰。我在南两儿。常孝顺。何患贫也。齐有沙门惠琳。被掠入突厥。琳谓佗钵曰。齐国富强者。有佛法耳。遂说以因。缘果报之事。佗钵闻而信之。建一伽蓝。遣使聘于齐氏。求净名涅盘华严等经。并十诵律。佗钵亦用躬行斋戒。绕塔行道。恨不生内地。在位十年而卒(隋史)。
丁丑 十三年。释法进初在益州。修水观。家人见水。以石投之。进出定。觉胸中痛。家人云。曾投石放水。进令明日见水可取石。胸即愈。自是八十年不出山。开皇中。蜀王秀临益。妃患心痛。使诸医治不损。乃遣使两度请师。不出。王大怒。自入山。将加罪焉。既见进。不觉战汗。王乃殷勤请行。进令王先行两日。进一旦便至。径入妃堂。妃见进流汗即安。进辞还山。王与妃送出。见进足离地四五寸。是年正月示寂(本传)○是年。炀帝孙越王侗立。十一月改元义宁。未几逊位王世充。世充使人赍药。诣侗所曰。愿王饮此酒。侗知不免。请与母相见。不许。遂布席。烧香礼佛。祝曰。从今已去。愿不生帝王尊贵之家也。伪谥恭帝(隋书)。
戊寅 大业十四年。恭帝义宁二年○帝南巡。以元德太子之子代王侑。留守长安。丙子十一月。李渊克长安。立侑为帝。尊帝为太上皇。十四年戊寅。炀帝遇弑。进封渊为唐王。是年五月。恭帝逊位于唐(李渊)。
宋山谷居士黄庭坚。撰吉州慈恩寺仁寿塔记云。隋皇文帝。方隐约时。有异人以舍利一掬遗之曰。以此福苍生。因忽不见。其后周失御。隋文受命。仁寿改元。诏分舍利三十。置浮图於天下高爽之地。皆发祥现瑞。三年又以所余舍利五十有三。分置五十三州。皆撰有德行僧。调护至其州。卜吉地为浮屠。吉州发蒙寺其一也。
僧之真伪。唯佛明之。自余凡小。卒未能辩。良由导俗化方。适缘不一。权道难谋。变现随俗。不可以威仪取。难得以事理求。通道为先。故无常准。经云。示众有三毒。又现邪见相。我弟子如是。方便度众生。所以二十四依。通三乘於季俗。一十六圣。穷六万而弘持。又有九十九亿三达真人。四十七贤六通明士。冥通佛性。显盖神功。遂使三有大州。释门所统。四轮围内。同禀仁风。能使七众归依。碎四魔於法身。三十八部弘护。证五翳於当时。固得代有浇淳。时逢信毁。淳信之俗。感淳果而高升。浇毁之徒。受浊报而下没。斯并无辜起恶。悯冒精灵。佛於尔无嫌。凡於佛有障。徒为谤讪。终难绝之。故周魏两武。威伏诸侯。轻欺佛法。妄使灭除。自贻伊戚。祸及其身。命穷政改。吁嗟何已。寻复兴复更显由来。斯兴亡在人。正法无没。良由前列众圣冥力住持。存废自彼。道无不在。岂得百年短寿。而距六万之修期乎。岂得以人中之圣睿。而抗天表之正真乎。岂得以生死之形仪。不格金刚之宝质乎。以四据星殊不可也。彼周魏两君明后辟。知万岁之焉有。审百年之不期。宝位由於非道。神识抱於愚蔽者。则自救无暇。焉能及人。皆谓常住万邦。鄙三五之称圣。威加四海。蔑尧舜之独夫。遂使诛除。佛化非我。谁能坐受天殃。贤愚同笑。故集僧中。为住持之巨证乎(感通录)。
历朝释氏资鉴卷第五
历朝释氏资鉴卷第六
闽扆峰沙门 熙仲 集
唐上
唐高祖李渊。字叔德。陇西成纪人也。其祖虎。与李弼等八人。佐周伐魏有功。皆为柱国。号八柱国。追封唐公。帝袭唐公。事隋。以功进封唐王。义宁二年岁戊寅。五月戊午。受隋恭帝禅。即位于大极殿。改元武德。国号唐。都长安。在位九年。盖高祖举晋阳之精兵。席卷长驱。奄有关中。命将出师。扫除乱略。降李密。击建德。擒世充。芟武周。剪黑闼。夷萧铣。六年之中。海内咸服。何成功之速哉。盖以太宗为其子也。太宗以龙凤之姿。天日之表。聪明英武。素有大志。而能结纳豪杰。拯民於水火之中。而措之衽席之上。高祖即位之六月。饭千僧于大极殿。四年。造灵圣寺於旧第。起义兵。则神人应而同力定乱。卫太宗而成大功。救安西。则天王现而鼓角鸣副。明皇虔祷诚意。造寺立圣像。七众沾恩。译经。制序文。四生蒙福。僧尼居道上。感武后之隆恩。菩萨现蛤蜊。启文宗之深信。可谓道合君臣。珠回玉转。奈何摧佛之表一进。赖宪宗付嘱之不忘。未几。灭僧之命颁行。乃武宗昏迷於邪惑。宣宗即位。佛位中尊。洗光佛日再扇真风。扬教海而注禅河。扫痴云而清宇宙。文物殷富。朝野歌吟。可谓中国之盛矣。唐有天下。二百九十一年。传二十一帝。惜乎末运权归宦官。此乱亡之兆也。齐家者治国之本。其本不正。至於天下分裂。则五代相次而起。五代之兴。始於梁朱温受唐禅。以黄巢降将逞其勇力。遂迁唐祚称后梁。二主凡十六年而为后唐。唐李克用假平雠之忠义。发迹阴山。以兵威霸业。遂移梁室。四主十五年而为后晋。晋石敬瑭。挟震主之威。乘衅而起。藉其兵力。以取天下。易於反掌。二主十一年而为后汉。汉刘知远。承戎虏蹂践之余。中国之主。故雍容南面。而天下归之。二主四年而为后周。周郭威负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乘危而发。亦一世之雄也。世宗异姓之亲。入承大统。贤佐有王朴。奇谋妙算。如指诸掌。画江之功。三关之役。皆朴之言验也。若朴者。器识学术。岂可以五代之士论哉。惜乎世宗享年不永。而朴之功。亦中道而废矣。周之有国。三主九年而归宋。其间同时僭伪霸国者有十。刘守光称北燕。刘隐称广南。王建称西蜀。李昴胄称江南刘。崇称河东王。审知称闽。钱谬称吴越。杨行密称淮南。马殷称湖南。高季兴称荆南。虽各据一方。皆崇佛法。造寺度僧。而闽之犹盛也。观乎僭伪。与五代同时。而起於丁卯。而尽於己未。凡五十三年。是为影国。究其五代之兴废。梁之亡也。父子兄弟。自相屠灭。天下从而叛之。若后唐之庄明宗。晋汉之高祖。始以功臣夷狄而兴国。终於功臣夷狄而丧邦。得之易而失之易。何足怪哉。周之亡也适圣人之兴。而天命有归焉。五代通五十三年。一十三主。总结为唐五代纪录云。
唐。姓李。名渊 都长安。二十一主。凡二百九十一年。禅于后梁。
高祖在位九年 隋越王侗(皇泰元年) 魏(李密) 夏(窦建德) 梁(萧铣) 凉(李轨) 秦(薛举) 定扬(刘武冈) 楚(林士弘)。
戊寅 五月。高祖神尧太武皇帝即位。改元武德。乃於朱雀南衢之上。普建道场。设无遮大会(通鉴)。
己卯 武德二年。郑王世充。鸩越王侗僭位。御史大夫郑颋不乐仕。固称疾不预事。一日谓世充曰。臣闻。佛有金刚不坏身。陛下真佛也。臣实多幸。得生佛世。愿弃官削发为沙门。服勤精进。以资陛下之神武。世充曰。国之大臣。声望素重。一旦入道。将骇物听。俟兵革休息。当从公志。颋固请不许。退谓妻子曰。吾束发从官。志慕名节。不幸遭遇乱世。流离至此。侧身猜忌之朝。累足危亡之地。智力浅薄。无以自全。人生会当有死。早晚何殊。姑此从吾所好。死亦无憾。遂削发披僧服(旧史)。
辛巳 四年。世民入城。观隋宫殿。叹曰。逞侈心。穷人欲。无亡得乎。废诸道场。城中僧尼。留有德者。各三十人。余皆反初。
六月。太史傅奕。先是黄巾。深忌佛法。上废佛法事十有一条云。释经诞妄。言妖事隐。损破国家。未闻益世。请胡佛邪教。退还天竺。凡是沙门。放归桑梓。则还淳返朴。李孔之化行焉。疏奏。帝虽信佛。而无果断。乃下诏问曰。弃父母之须发。去君臣之章服。有何利益。幸请释之。有释法琳。即对曰。琳闻。至道绝言。岂九流能辨。法身无像。非十翼所诠。但四趣茫茫。漂沦苦海。三界蠢蠢。颠坠邪山。诸子迷以自焚。凡夫溺而不出。大圣为之兴世。至人所以降灵。遂开解脱之门。示以安隐之路。中天王种。辞恩爱以出家。东夏贵游。厌荣华而入道。於是毁形而成其志。故弃须发之容。缁袍以会其道。故去君臣之服。虽形阙奉亲。而内怀其孝。礼乘事主。而心戢其恩。泽被冤亲。以成大愿。佑沾幽显。岂拘小违。上智之人。依佛语故为益。下凡之类。背圣教故为损。此其大略也。傅奕所奏。有司不行。奕乃多写表状。流布远近。琳乃着破邪论二卷。用拟奕词。尽折其谬。朝野咸诵之。琳又上储宫诸王。及公卿侯伯等启。故奕之奏。因而遂寝(释教录)。
乙酉 八年二月。帝释奠於国学堂。置三座。拟叙三宗。下诏曰。孔老二教。此土先宗。释教后兴。宜从客礼。五都才学。三教通人。星布义筵。云罗绮席。众推释惠乘为导首。乘登叶座。皇储以下。皆胡跪坾坾听逸辩。前宣帝德。次述释宗。后以二难。双征两教。玄梯广布。义网高张。莫不蹑响风驰。应机云涌。既而天子回光。敬美其德。群公拜手。请弘大业。黄巾李仲卿。结舌无报。博士祭酒等。束体辕门。又下诏问乘曰。道士潘诞奏。悉达太子。不能成佛。六年求道。方得成佛。道能生佛。佛由道成。乘曰。震旦与天竺。犹环海比州。聃乃周末始兴。佛是周初前出。相去二十许王。三百余载。岂有昭王时佛。退求敬王时道乎。诞曰。灵宝经有太上大道。先天地生。郁勃洞虚之中。炜烨玉清之上。是佛之师也。乘曰。五帝之前。未闻天尊之道。三王之季。始有老聃之名。汉景已还。方兴道学。穷今讨古。道者为谁。按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此理数之道。何能生佛。岂有头带星冠。身披黄褐。鬓垂素发。手执槐简。别号天尊。居大罗之上。独名大道。治玉京之中。山海之所未详。经史之所不载。大罗既乌有之说。玉京本无是之谈。谬之甚矣。言毕下座(旧史及僧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