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禅宗
- 黔南会灯录
黔南会灯录
士一日卓杖行。有僧指杖问云。要者个作么。士曰。滑路上全得他力。
偈曰。着衣方免寒。吃饭却止饥。祖师西来意。是甚破驴脊。
临济三十五世天童第五代破山下
嵩目宗禅师法嗣
黔西东山古雪智禅师
蜀东人。参嵩目和尚印证。
上堂。今朝五月端午。柴门不悬艾虎。时节岂可空过。五毒拈来共煮。明州布袋吃了。咂杀池州鲁祖。好大歌莫莽卤。甜瓜彻蒂甜。苦瓜连根苦。
上堂。元日初升。春回六宇。家家鸣锣。户户击鼓。大者腾欢。小者作舞。惟有东山与世殊。单条白棒惯莽卤。颠拈倒弄且无年。日日打佛并打祖。忽有个傍不甘底出来道。者老汉。不谙时世。只知有己。不知有人。山僧即便和声打退。因甚如此。任从沧海变。终不与君通。靠拄杖下座。
上堂。东风连日发群芽。开遍山前桃李花。卷起帘来人共见。当阳一句落谁家。速道速道。
小参。打鼓落堂。见成公案。烛灿香腾。与么不荐。若也荐。无边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於当念。若不荐。且看老僧与汝判断。拽拄杖下座。一时打散。
嵩眉海禅师法嗣
贵阳慈云苍龙语禅师
江南陆安张氏子。在黔之西山。礼语嵩老人剃染。圆具。参嵩眉和尚印可。住慈云而终。塔於本山。世寿七十。僧腊四十。
上堂。般若如大日轮。升之则乾坤普照。如大火聚。近之则燎却面门。如涂毒鼓。击之则闻者皆丧。拈起也天回地转。放下也海宴河清。祇如不拈不放。人人怀赤水之珠。个个抱荆山之玉。且家堂稳密一句。作么生道。良久云。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上堂。天无四壁。地绝八维。一亘晴空。贯通今古。明明绝去来。历历无向背。所以道。灵光独耀逈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性心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唤作如如。早是变也。且作么生是不变底消息。良久云。早晨吃稀饭。下午又觉饥。喝一喝下座。
上堂。佛未出世。人人鼻孔撩天。个个脚跟点地。佛出世后。人人眼里添沙。个个耳中着水。於中若有一个半个。上无攀仰。下绝己躬底。出来道个凡圣无差。古今一致。不妨庆快平生。如无。山僧更与重添[土*盍][土*(天/韭)]去也。卓拄杖下座。
上堂。明如日。黑似漆。真不掩伪。曲不藏直。雪山六载空忍饥。少室九年痴面壁。於中若具择法眼底。只向羊边乾处卧。岂肯从他雪地立。虽然如是。不得春风花不开。花开须借春风力。喝一喝下座。
威阳华严长灵佑禅师
荆州胡氏子。值世乱。从戎入黔。至二十七岁。切思出尘。寓九龙山。皈依燕居和尚。又亲西山语嵩和尚。后礼嵩眉祝发圆具。并请益发明。亲承印可。开法华严。迁卧云。后复游楚。
上堂。灵机密运。宝剑全彰。截断千差。真常独露。头头显妙。物物辉光。一道清虚。贯通今古。明明绝去来。历历无对待。坐断毗卢顶。不秉释迦文。到者里。说甚随处作主。遇缘即宗。直得万机休罢。千圣不携。且超然一句。作么生道。喝一喝下座。
上堂。智鉴圆明。万法皆空。慧光独露。了妄全真。尘尘剎剎。普现威权。物物头头。全彰妙用。只得龙吟雾起。虎啸风生。瓦砾石头。咸皆[跳-兆+孛]跳。山川草木。动地喧鸣。殊胜中殊胜。奇特中奇特。且作么生是日用应缘一句。挥拂子云。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上堂。举芭蕉示众云。你有拄杖子。与你拄杖子。头上安头。你无拄杖子。夺却你拄杖子。斩头觅活。芭蕉老汉。计穷力尽。无处启口。向拄杖头上作活计。山僧者里则不然。有也不与。无也不夺。直教他全体脱落。丝毫不挂。净裸裸。赤洒洒。是你到家底消息。何处更有一物。与诸人为缘为对。还会么。不见一法即如来。是则名为观自在。
小参。举古德云。寻牛须访迹。学道学无心。迹在牛还在。无心道易成。即今众中有个汉出来道。迹在者里。牛在甚么处。直对他道。绿杨芳草岸。无处不称尊。又有一个汉。出来道。我本无心。道在何处。对他道。经行及坐卧。常在於其中。又有一个汉。出来道。男儿自有通霄志。不向他人行处行。老僧闻得。只得饮气吞声。何故。一粒老鼠屎。打污一锅羹。
元宵晚参。十五日已前。海底泥牛含月走。十五日已后。岩前石虎抱儿眠。正当十五日。石人把板云中拍。木女衔笙井底吹。举似灯笼笑破口。无端特地一场非。卓杖一下云。山僧拄杖子活如龙。一口吞却了也。三十年后。免得敲砖打瓦。
石阡黄菊济川普禅师
蜀之潼川梁氏子。入黔於西山凤凰池。礼语嵩和尚披剃。参嵩眉印可。住九龙。
退院上堂。苦住龙山三五载。犂耙债满便抽身。芒鞋拄杖如龙虎。试问同行有几人。雪峰老人。楖栗横担不顾。弥勒大士。向十字街头立等。且道。龙山长老。又作么生施设。卓拄杖云。出门三步外。别是一家风。
上堂。古云。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黄山今日拈头换尾。将古作今。以此真如般若。翻作广大伽蓝。直教十方龙象。到此各各於中安居平等性智。正恁么时。唤作广大伽蓝。又是真如般若。唤作真如般若。又是广大伽蓝。且如何得的当去。卓拄杖一下云。殿阁峰头千古致。三门高对广兴场。
上堂。月大有三十。月小是初一。到者里。要且千圣不能知。诸佛不能识。是汝诸人还识么。若也识。且许途中受用。若也不识。九龙不吝慈悲。率性与诸人通个到家底消息。如何是到家底消息。良久掷拄杖云。也是乌龟钻败壁。
宗风定禅师法嗣
贵阳西山实行慧真禅师
西安葛氏子。礼宗风和尚。剃染具足。并以印证。
颂华亭船子。狂心犹胜在江边。短棹长歌驾铁船。不是夹山来换手。只教撑渡到驴年。
黄龙三关。我手何似佛手。打杀泥猪癞狗。剥尽贴肉汗衫。随分拈花折柳。
我脚何似驴脚。踏断赵州略彴。纵横独步大方。一任衲僧卜度。
人人有个生缘。渔翁腰带牵船。夜宿芦花深处。晓来搔首看天。
西山无灭慧颕禅师
印心於宗风和尚。
举东山水上行话颂曰。诸佛出身处。东山水上行。云开红日出。雨过绿苔生。
剖石镜禅师法嗣
修文三潮水知非庵云峰祖高禅师
蜀之符氏子。因乱入黔。寓贵阳牟尼山。礼月空剃染。依语嵩老人具足。得法於剖石和尚。住知非数十年。康熙戊辰仲秋。告众圆寂。塔於本庵之阳。世寿七十七。僧腊四十六。
上堂。大道本在目前。说甚目前难睹。以拄杖卓一卓云。若也睹。大家荐取云门普。如不睹。君自西秦我东鲁。喝一喝下座。
佛诞日示众。指天指地已徒劳。七步周行祸更招。惹得云门行正令。儿孙代代病尤高。
语圣正禅师法嗣
习安溪脉照一禅师
江西抚州吴氏子。寓蜀诞生。在黔安顺州华严硐。礼德水披剃。过丹山参语圣和尚。又参敏树老人圆具。后复丹山。掩关三载。印心於语圣和尚。
提督军门侯延生然灯请。上堂。树树青松坚晚节。竿竿翠竹响清风。延龄千古灯辉灿。劫外春光逈不同。且如何是不同底消息。良久喝一喝下座。
住定南万寿上堂。昨日古佛堂里坐。今朝万寿示机缘。携筇唯是寻知己。处处青山展笑颜。且道。其中事作么生。顾视左右云。朝看白云横岭上。夜观明月照阶前。
贵阳玉龙镜天宗照禅师
本郡王氏子。母陈氏。於贵筑莲花。礼自善披剃。依密蕴具足。自行密行。因阅禅关策进。见黄檗示众曰。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但二六时中。看个无字。昼参夜参。行住坐卧。着衣吃饭。屙屎放尿处。心心相顾。猛着精彩。守个无字。日久岁深。打成一片。忽然心华发现。悟佛祖之机。便不被天下老和尚舌头瞒处。顿起疑情。且一时无处请益。只得静夜焚香发誓。自拈无字公案。昼参夜参。身心浑忘。如斯久久。一日正经行次。忽闻鸦声。得入头处。矢志徧参。游滇途遇语圣和尚。问云。如何是你行脚事。师曰。痴狂外边走。圣云。尔因甚到者里。师曰。一等共行山下路。眼头各自看风烟。圣云。只恐诈明头。师曰。和尚也不得压良为贱。圣深肯之。师得法后。辟玉龙。名弘法寺。
上堂。大道无形。至真无名。随方示化。转变权衡。灵利汉。逴得些子。便解布漫天网。散荆棘林。搅长河为酥酪。变大地作黄金。坐微尘里。转大法轮。顿使一切众生。同见同明。同得同证。衲僧分上。如龙得水。似虎靠山。然虽与么。犹是化门边事。若论向上一路。直得三世诸佛。口挂壁上。历代祖师。忍气吞声。只如黄檗打临济三顿痛棒。且道。是向上一路耶。是化门边事耶。良久云。鸳鸯绣出自金针。更把金针度与人。喝一喝下座。
镇宁列峰大千宗月禅师
蜀籍广安白氏子。僧问。牛度窗棂。头角四蹄都过了。因甚尾巴过不得。师便打云。不快底漆桶。进云。恁么则摇头摆尾去也。师云。切忌挨着别人。
示众。威音那畔绝誵讹。直下承当已错过。珍重本来端的处。风吹石臼念摩诃。
小参。什么物兮恁么来。捏不成团擘不开。踏着秤锤原是铁。天高云净月初回。月回且置。祇如古人道。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诸人又作么生商量。卓拄杖一下云。状元原是天生定。莫把冯京作马凉。
语贤英禅师法嗣
习安永峰慧镜常禅师
本郡王氏子。母吴氏。在城礼恒闻剃染。参狮山语贤和尚印可。师易建永峰。为投老处。僧问。如何是佛。师曰。山僧是普城人。僧云。如何是祖师意。师曰。上山气喘。僧云。以何法治。师曰。坐坐再行。
清镇普兴慧知寂云禅师
本境刘氏子。礼本寺闻旨披剃。依黔灵赤松老人圆具。参狮山语贤和尚印证。复志行脚。同莲舟游楚途间。尝咏。持戒参禅。无绳自缚。总不与么。历历落落。逢人若问祖师意。向道帽子头上着。呵呵。
古源鉴禅师法嗣
定番九龙月恒真升禅师
贵阳章氏子。於本境圆通寺。礼氷雪披剃。始参慧林和尚。缘不相契。后参古源鉴发明。亲承印证。源示寂后。众勉师继席。师不允。遂掩关於卧云室内。
黔南会灯录卷第七
黔南会灯录卷第八
习安天龙 如纯 辑
月峰琰禅师法嗣
安平天台省参海宁禅师
蜀籍周氏子。寓黔之安顺州始生。於乾塘潮音寺。礼自然披剃。参本山月峰和尚印可。峰圆寂后。众勉师继席。复掩关於隐猊堂三载。出关常居此山。
上堂。打破玄关。放出铁鹞。冲破虚空作两边。岩前石女点头笑。且道。他笑个甚么。笑山僧自颠还自倒。喝一喝下座。
上堂。戒是根基行是墙。轻遮重难谨堤防。破山老人恁么道。祇知开口易。不觉舌头长。海宁则不然。戒是根基行是墙。寒则向火热乘凉。不是渠侬生我慢。都缘个事绝商量。於中还有绝商量底么。正好出来。掀倒禅床。喝散大众。正恁么时。不惟捉败破山老人。要且落得一场快。便有么。如无。山僧直得曲垂方便去也。遂说戒下座。
上堂。卓拄杖云。佛佛授受受者个。祖祖相传传者个。古今天下老和尚。横说竖说说者个。尽十方湖海衲子。横参竖参参者个。且道。者个是个甚么。良久曰。切忌卜度。
上堂。个事元无巴鼻。一一却有来由。路行动步玩月。抬眸乾坤。尽在眼底。何必更上高楼。山悠悠水悠悠。廓彻圆明一鉴收。喝一喝下座。
上堂。卓拄杖云。无量法门。百千妙意。总向者里百杂碎了也。更教宁上座。摇三寸舌。鼓两片皮。说黄道白。指东画西。终是不做。何故聻。人平不语。水平不流。
顶相慕禅师法嗣
习安云鹫禅那广静禅师
本境陶氏子。幼时。父母送至本山。礼本师顶相和尚剃染。具足。随顶三十余年。未离座右。顶书源流付嘱。师立志韬晦。故坚让之。顶寂后。师承顶衣钵。继席此山。
衡岳规禅师法嗣
镇远迎仙济庵普静禅师
粤西平乐宋氏子。寓石阡凤凰。礼衡岳披剃。於施秉西林堂。依云彻具足。复参衡岳和尚印证。住施秉之永祥。重辟迎仙。专苦接纳。后事不记。
竺怀印禅师法嗣
习安石霞厂石圣禅师
本郡程氏子。母陈氏。在城圆通寺。礼明心剃染。矢志行脚。从玉真山偕本师竺怀。游滇至五华寺。参半生老人圆具。老人示同看万法归一话。一齐打翻漆桶。后老人印证怀时。曾谓此子当嗣尔之后。怀遵老人命。不忍舍师。师辅怀归黔。住玉真十有余载。竭力领众。不惮汗劳。遂承印可。后辞怀过五村。重辟石霞。为投老之所。门弟子为师预建塔於山麓。
上堂。霞峰小小。众山围绕。曲水盘旋。明堂恰好。不假些子安排。自是地设天造。到者里。只贵人境相宜。自然一切皆为至道。且如何是至道。良久云。不因紫陌花开早。争见黄莺下柳条。卓拄杖下座 上堂。手持执足运奔。眼观色兮耳闻声。惟有舌头要说话。更不与人论疎亲。既是说话。因甚么又不论疎亲。卓拄杖一下云。远亲不若近邻。
上堂。卓拄杖一下云。天晴日出。又一卓云。下雨地湿。又一卓云。诸仁者还知霞山拄杖子为人落处么。释迦老子。四十九年口吧吧地。何曾说到者里。山僧今日虽是一片婆心。检点将来。也是施钱造罪。且道。是甚么罪。复卓一卓云。我无辞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