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禅宗
- 枯崖漫录
枯崖漫录
国史陈公贵谦
答舍人真公德秀书曰。承下问禅门事。仰见虚怀乐善之意。顾浅陋何足以辱此。然敢下以管见陈白。所谓话头合看与否。以某观之。初无定说。若能一念无生。全体是佛。何处别有话头。只缘多生习气。背觉合尘。剎那之间。念念起灭。如猴孙拾栗相似。佛祖辈不得已。权设方便。令咬嚼一个无滋味话头。意识有所不行。将蜜果换苦胡芦。陶汝业识。都无实义。亦如国家兵器。不得已而用之。今时学者。却於话头上强生穿凿。或至逐个解说。以当事业。远之远矣。棱道者二十年坐破七蒲团。只管看驴事未去。马事到来。因卷帘大悟。所谓八万四千关捩子。只消一个锁匙开。岂在多言也。来教谓。诵佛之言。存佛之心。行佛之行。久久须有得处。如此行履。固不失为一世之贤者。然禅门一着。又须见彻自己本地风光。方为究竟。此事虽人人本有。但为客尘妄想所覆。若不痛加煅炼。终不明净。圆觉经云。譬如销金矿。金非销固有。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盖谓此也。来教又谓。道若不在言语文字上。诸佛诸祖何故谓留许多经论在世。经是佛言。禅是佛心。初无违背。但世人寻言逐句。没溺教网。不知有自己一段光明大事。故达磨西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谓之教外别传。非是教外别是一个道理。只要明了此心。不着教相。今若只诵佛语。而不会归自己。如人数他珍宝。自无半钱分。又如破布裹真珠。出门还漏却。纵使於中得小滋味。犹是法爱之见。本分上事。所谓金屑虽贵。落眼成翳。直须打并一切净尽。方有小分相应也。某向来虽不阅大藏经。然华严.圆觉.维摩等经。诵之亦稍熟矣。其他如传灯.诸语录.寿禅师宗镜录。皆玩味数十年间。方在屋里着到。却无暇看经论也。楞伽虽是达磨心宗。亦以句读难通。不曾深究。要知吾人皆是诚心。非彼世俗自瞒。以资谈柄而已。姑以日用验之。虽无浊恶粗过。然於一切善恶逆顺境界上。果能照破。不为他所移换否。夜睡中梦觉一如否。恐怖颠倒否。疾病而能作得主否。若目前犹有境在。则梦寐未免颠倒。梦寐既颠倒。疾病必不能作得主宰。疾病既作主宰不得。则生死岸头必不自在。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待制舍人於功名鼎盛之时。清修寡欲。留神此道。可谓火中莲花矣。古人有言。此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能为也。又云。直欲高高峰顶立。深深海底行。更欲深穷远到。直到不疑之地。来教谓无下手处。只此无下手处。正是得力处。如前书所言。静处闹处。皆着一只眼看。是什么道理。久久纯熟。自无静闹之异。其或杂乱纷飞。起灭不停。却举一则公案与之厮崖。则起灭之心自然顿息。照与照者同时寂灭。即是到家也。某亦学焉而未至也。姑尽吐露如此。不必他示。恐儒释不谋者必大[打-丁+在]之。待制舍人他日心眼开明。亦必大笑而骂之。国史公多见宗匠。
大川济禅师
荷法为事。狷介无当意者。在四明宝陀。有三句语曰。宝陀一路。来来去去。撞着聱头。风波无数。曰。宝陀一玄。掣臂揎拳。打失鼻孔。苍天苍天。曰。宝陀一妙。无人能到。吃饭着衣。阿屎放尿。住冷泉。示寂。遗嘱撒骨不造窣堵。说偈曰。地水火风先佛记。冷灰堆里无舍利。扫向长江白浪中。千古万古第一义。真一代宗师之模楷。起涧东之道者也。
山阴清首座
得心法於无用。有椒颂云。含烟带露已经秋。颗颗通红气味周。突出眼睛开口笑。这回不恋旧枝头。诸方犹能诵。不知为清所述。或载为无用作。非也。
梦堂升禅师
举。雪窦示众云。立宾立主。好肉剜疮。举古举今。抛沙撒土。直下无事。正是无孔铁锤。别有机关。定入无间地狱。拈云。这般汉。须是具缁素眼始得。活句下明得。堪与佛祖为师。死句下明得。自救不了。且道雪窦恁么说话。是活句。是死句。待雪窦出地狱。即向汝道。又云。达磨示众。各言所见。小儿斗百草。到处去寻讨。黄昏斗罢却归来。不知狼藉教谁扫。平生提唱。如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晚年闭户。不喜交接。衲子见之。如登龙门。昔云盖智。疾禅林便软暖。道心淡薄。来参者。掉头不纳。闻其容入室。则堂室为满。梦堂有之矣。
石田熏禅师
曰。破庵老和尚言。禅和子室中下语。总是知见解会。如何了得。须是向言句外。临时别有意智去。离泥水方得。我旧时行脚归去。与一同行在合州钓鱼挂搭。彼中亦是一员前辈尊宿。我去入室。再三免我。不肯举话。及至同行去。却不免他。但拊膝一下。云。你向这里下转语看。同行无语。番番入室。只是如此问。他同行云。叵耐这汉。番番只如此问。我无可应他。你为我下一转语。老和尚云。你待他今番又如是问你。但将两指夹鼻[声-耳+空]他一[声-耳+空]便出。同行果去。入室依所教。尊宿云。有人教坏你了。信知此事。得底人如两镜相似。自然彼此不相瞒。做工夫须是省要处做。令到这般田地。方堪为种草。
笑翁堪禅师
行丐到泉南。休于洛阳。与一仆夫山行。偶至下生院。古屋数十间。廊卷风叶。寂无人声。惟见一老僧。雪顶厖眉。负暄于殿陛。徐起止客。坐於僧堂前破木床曰。何所而来。翁曰。来无所来。僧曰。因什么在遮里。翁曰。早晨吃白粥。如今肚里饥。僧曰。不是遮个道理。速道。翁指屋角树曰。好一株木。得恁么苍翠。二人大笑。相就语移刻。始知老僧尝见无用来。雪峰玢侍者言此甚详。惜乎老僧偶忘其名尔。
铁牛印禅师
曰。正堂辩和尚与日书记书云。若要道行黄龙一宗振举。切不可絺章绘句晃耀於人。禅道决不能行。古有规草堂。近有珪竹庵。更有个洪觉范。至今士大夫只唤作文章僧。其如奈何。如公颂三日耳聋与女子出定。非彻见渊源。何为至此。勿以小小而碍大法。道不独明辩一己之私。诸方宿老皆如此议。知我罪我。在于此书。万万察之。此语切中今时之病。学者不可忽也。铁牛纪载。诚有补於后学。所谓草堂诸老者。见处非不稳当。当时亦未免有此议。嘉定间。熏石田博学能文。痛自掩抑。以此故也。璨隐山初见元城语录。喜甚携归。阅之未竟。即掩卷。侍僧曰。何初喜之遽弃之。曰。衲僧家念念常在乾屎橛上。尚为杂用心。况世间议论文章乎。此亦堤防之法。当如是也。先德云。学者渔猎文字语言。正如吹网欲满。非愚即狂。
闽山居士俞景贤
入浙遍参知识。后见鄮峰用首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用曰。我欲向汝道。汝还信否。士曰。请师道。安敢不信。用曰。汝要紧参禅。不可问西来意。士曰。何也。用曰。西来有甚意。士豁然了解。拂衣便出。用复召曰。见什么便出去。士回顾。而用喝一喝。士曰。住。住。便行。自此归里。割弃亲眷。颛颛独居屿上别墅。述偈曰。错脚游洪历淛归。更无一法可思惟。柴门高掩长江上。谁管风涛鼓是非。用。见谁庵。
长乐珪藏主
曰。向在南北山与元双杉同住。见其清约介静。四威仪中。不忘究竟己躬大事。日间偏要寻僻寂去处。孤坐兀如枯株。夜间睡梦亦提起古德话头。若噡语。唶唶略可辨。可见其做工夫精专纯一。那时便知其必为法门大器也。每思其人。未尝不面热汗下。见於断桥答云谷手帖。
嘉兴府光孝石室辉禅师
僧问。明招见胜光。才跨门。光垂一足。意旨如何。室曰。乞儿弄饭椀。问。只如招云。伎俩已尽。拂袖便行。又且如何。室曰。钝鸟逆风飞。室久侍明极。后嗣无准。性介烈。贵势不敢干以私。住庆元彰圣。官府科扰无节。弃去。府公闻之。虽勉留。不回矣。尝挂牌首众径山。其语稳实。
国史陈公贵谦
尝在乌回与月林观禅师夜坐。林曰。如何是宾中主。公曰。头脑相似。林曰。如何是主中宾。公曰。横按镆铘行正令。太平寰宇斩痴顽。复随声曰。如何是宾中宾。月林摇手而笑。噫。公之机辩。犹可想见也。
无量寿禅师
抚州人。答太师史卫王云。佛法在一切处.奏事书判处.着衣吃饭处.致君泽民处.纳士用贤处。第一不可拟心寻觅。才是如斯。又不得也。尝首众鄱阳刁峰。太师以京口金山招之。不出。即遁于隆兴感山。晚年始赴台之瑞嵓请。是亦不失为比丘之大体者矣。
石田熏禅师
曰。既入佛门。吃佛饭。泼天门户。要人扶持。亦须是个汉始得。况称长老。名既如此。实当如何。具向上眼目。得大机用。可以开凿人天。饶益后学。方不孤负出世二字。就中下机言之。亦要识因果。勤香火。早晚禅诵不懈。创新补旧。一切处运真实心。方有少分相应。不可坐方丈领见成。劳者责人。逸者归己。瞬息之间。头白齿黄。前头大有事在。前辈长老。时节因缘既至。不奈何擘破面皮。多是住院后。却进得一步。盖不问院之大小。众之多寡。千人万人丛中亦如此。单丁去处亦如此。二六时中。专以此道为怀。长久工夫不间断。故能打发。石田此语。可谓毒药苦口。利於病也。
潭州石霜竹嵓印禅师
隆兴府人。道味苦严。见者莫不肃然心服。抑斋陈公靴师潭日。以龙牙.福严招致。皆不赴。后以石霜请。不得已而应命。僧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嵓曰。问家风作么。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嵓曰。湘潭云尽暮山出。巴蜀雪消春水来。同门秀孤峰.开无门皆推逊之。平生机键缜密。语言粹夷。岂非亲见月林之力欤。
大川济禅师
尝与弁山侍老佛心。弁山偶外干。不及请假。洎归。佛心曰。阡兄两日何往。答曰。未尝出入。大川适在旁。叱曰。参禅人何得妄语。弁山面赤汗下。自此尤谨语言。昔昭默受死心责亦类此。湛堂叹其皆良器也。
平江府虎丘坳堂济禅师
曰。毛发.爪齿.皮肉.筋骨.髓脑。谓之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谓之水。暖气谓之火。动转谓之风。此四缘假合而成幻身。须有主宰始得。何谓主宰。试道看。坳堂。蜀人。嗣息庵。与别浦.痴绝颉颃一时。惜寿俱不及痴绝也。
枯崖和尚漫录卷中
枯崖和尚漫录卷下
蒙庵聪禅师
尝归福州。谒木庵於乾元。木庵问曰。莫是聪侍者么。蒙庵称名未竟。木庵曰。此事非聪明智慧之所能辩。如何。蒙庵曰。通身是口吐不出。曰。中毒了也。蒙庵曰。莫掩彩他。曰。且坐吃茶。茶罢。木庵又曰。须知此事不在方册上。不在口皮边。蒙庵曰。毕竟在什么处。曰。铁蒺藜当面掷。蒙庵曰。大好不在口皮边。庵便打。蒙庵喝一喝而出。蒙庵既得法於其落发师光晦庵。以大父事雪堂。复谒木庵於乾元。见密庵於乌巨.水庵於净慈.谁庵於高亭。始深彻渊奥。是未尝一日无师友也。欲其法道不昌。可乎。
无准佛鉴范禅师
曰。木平参洛浦。便致一问云。一沤未发时如何。浦云。移舟谙水脉。举棹别波澜。平不契。却往问盘龙。一沤未发时如何。龙云。移舟不别水。举棹即迷源。木平便悟去。后来云峰悦和尚拈云。木平若向洛浦言下悟去。犹较些子。后来不合向盘龙死水里浸杀。住后。有问。如何是木平。平云。不劳斤斧。果然只坐在这里。你道他恁么说话。意在於何。多见兄弟往往商量。移舟不别水。举棹即迷源。便是死水。如何是木平。不劳斤斧。所以坐在遮里。若恁么会去。驴年也未梦见在。遮里须觑见他古人一些子得人憎处始得。佛鉴此语。发药学者不浅。晚年倡中峰之道於双径。机用迅驶。如击石火。闪电光。即此语也。不惟英隽鳞集 今上皇帝亦思问道。绍定六年七月十五日御修政殿。引见说法。赐徽号.金襕。亦此语也。岂有他术哉。
伊岩玉禅师
严州人。初称名儒。有笃行。中年厌习举业。专究洛学。忽曰。是不可以了吾事。遂裂缝掖。剃须。发学出世法。登径山。谒老佛心而师事之。久无所契。复往见痴钝于雪窦。依止三年。一日。忽明得即心即佛话。故有无毛鹞子贴天飞。千山万山高突兀之句。尝看刘元城语录云。所谓禅一字。於六经中有此理。但不谓之禅尔。及达磨西来。此话大行。据此事不容言。则夫子不答是也。且西来意不必问。而话亦不必答。向上老和尚好玩弄人。故以不答答之。所谓栢树子者。乃系驴橛也。后人不知。只守了树。寻祖师西来意。可一笑也。读至此处。曰。若是当时得听此语。这里正好与一锥。
真源日禅师
曰。冯侍郎济川.张侍郎子韶。问道於径山妙喜禅师。师问。隔物不见道时如何。子韶对之曰。今日亲睹慈颜。妙喜云。隔。子韶云。虽然如是。瞒他一点不得。妙喜却问济川。对之曰。不较多。妙喜曰。二公对答非不亲切。但未见道。如有一物顿在卧房里。只隔一重壁。为什么不见。禅和子说道理。便道十方无壁落。四面亦无门。隔个什么。饶你眼似铜铃。也须是悟始得。又曰。禅和子担板。才下得转语。未能依俙彷佛。便言我百了千当。余顷见佛智老人亦曰。妙喜横说竖说。切中今时之病。近来欺世盗名。未得谓得。递相狐媚。更相印受。视东山直下。不为佛法罪人者几希。斯言学者并宜识之。
东山源禅师
曰。往年出岭。初上径山。其时枯禅做首座立僧。破庵西堂挂牌。一时龙象毕集。如石田.无准皆同在众寮。破庵寻当室中偏爱举。经行及坐卧。常在於其中。如何是其中事。亦曾去请益。他一词不措。临起单。却作一颂相送云。换骨抽筋一句。只欠点头自许。若能自解知非。便见平吞海宇。个便是为人抽了钉。拔却楔。自此过平江灵岩见痴钝。时茂业海做前堂立僧。今大慈笑翁.育王大梦。皆在彼中同住。丛席甚盛。痴钝常云。询佛灯四十九日夜抱露柱悟去。次上蒋山。见淛翁。因室中举即心是佛。下语云。抱桥柱澡洗。翁云。有什么快活。下语云。请和尚放下着。被他打出。后复见岩云巢.皎中庵。上衢州祥符。见杀六岩。历扣二十余员知识。看来无出应庵下儿孙直截紧峭。所以宗枝繁衍。乌虖。东山於悟门虽大廓彻。犹如先圣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