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禅宗
- 指月录
指月录
▲越州大珠慧海禅师
建州朱氏子。初参马祖。祖问。从何处来。曰越州大云寺来。祖曰。来此拟须何事。曰来求佛法。祖曰。我这里一物也无。求甚么佛法。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么。曰阿那个是慧海宝藏。祖曰。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是。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师於言下自识本心。不由知觉。踊跃礼谢。师事六载。后以受业师老。遂归奉养。晦迹藏用。人莫能识。潜着顿悟入道要门论一卷。法侄玄晏。窃呈马祖。祖览讫告众曰。越州有大珠。圆明光透自在。无遮障处也。众因寻访依附。师谓曰。我不会禅。并无一法可示於人。僧问。拟伸一问。师还对否。师曰。深潭月影任意撮摩。问如何是佛。师曰。清谈对面非佛而谁。众皆茫然。(法眼云。是即没交涉)僧良久又问。师说何法度人。师曰。贫道未曾有一法度人。曰禅师家浑如此。师却问。大德说何法度人。曰讲金刚经。师曰。讲几座来。曰二十余座。师曰。此经是阿谁说。僧抗声曰。禅师相弄。岂不知是佛说耶。师曰。若言如来有所说法。则为谤佛。是人不解我所说义。若言此经不是佛说。则是谤经。请大德说看。僧无对。师少顷又问。经云。若以色见我。以声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大德且道。阿那个是如来。曰某甲到此却迷去。师曰。从来未悟。说甚却迷。曰请禅师为说。师曰。大德讲经二十余座。却不识如来。僧礼拜曰。愿垂开示。师曰。如来者是诸法如义。何得忘却。曰是诸法如义。师曰。大德是亦未是。曰经文分明。那得未是。师曰。大德如否。曰如。师曰。木石如否。曰如。师曰。大德如同木石如否。曰无二。师曰。大德与木石何别。僧无对。良久却问。如何得大涅盘。师曰。不造生死业。曰如何是生死业。师曰。求大涅盘。是生死业。舍垢取净。是生死业。有得有证是生死业。不脱对治门是生死业。曰云何即得解脱。师曰。本自无缚。不用求解。直用直行。是无等等。曰禅师如和尚者。实谓希有。礼谢而去 上堂。诸人幸自好个无事人。苦死造作。要担枷落狱作么。每日至夜奔波。道我参禅学道。解会佛法。如此转无交涉也。只是逐声色走。有何歇时。贫道闻江西和尚道。汝自家宝藏一切具足。使用自在。不假外求。我从此一时休去。自己财宝随身受用。可谓快活。无一法可取。无一法可舍。不见一法生灭相。不见一物去来相。徧十方界。无一微尘许不是自家财宝。但自子细观察。自心一体三宝。常自现前。无可疑虑。莫寻思。莫求觅。心性本来清净。故华严经云。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又净名经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若不随声色动念。不逐相貌生解。自然无事去。莫久立珍重。此日大众普集。久而不散。师曰。诸人何故在此不去。贫道已对面相呈。还肯休么。有何事可疑。莫错用心枉费气力。若有疑情。一任诸人恣意早问。时有僧问。云何是佛。云何是法。云何是僧。云何是一体三宝。曰心是佛。不用将佛求佛。心是法。不用将法求法。佛法无二。和合为僧。即是一体三宝。经云。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身口意清净。名为佛出世。三业不清净。名为佛灭度。喻如嗔时无喜。喜时无嗔。唯是一心。实无二体。本智法尔。无漏现前。如蛇化为龙。不改其鳞。众生回心作佛。不改其面。性本清净。不待修成。有证有修。即同增上慢者。真空无滞。应用无穷。无始无终。利根顿悟。用无等等。即是阿耨菩提。心无形相。即是微妙色身。无相即是实相法身。性相体空。即是虚空无边身。万行庄严。即是功德法身。此法身者。乃是万化之本。随处立名。智用无尽。名无尽藏。能生万法。名本法藏。具一切智。名智慧藏。万法归如。名如来藏。经云。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又云。世间一切生灭法。无有一法不归如也 维摩座主问。经云。彼外道六师等是汝之师。因其出家。彼师所堕汝亦随堕。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养汝者堕三恶道。谤於佛。毁於法。不入众数。终不得灭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今请禅师明为解说。师曰。迷徇六根者。号之为六师。心外求佛。名为外道。有物可施。不名福田。生心受供。堕三恶道。汝若能谤於佛者。是不着佛求。毁於法者。是不着法求。不入众数者。是不着僧求。终不得灭度者。智用现前。若有如是解者。便得法喜禅悦之食。又问。般若经云。度九类众生。皆入无余涅盘。又云。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此两段经文。如何会通。前后人说皆云。实度众生而不取众生相。常疑未决。请师为说。曰九类众生。一身具足。随造随成。是故无明为卵生。烦恼包裹为胎生。爱水浸润为湿生。歘起烦恼为化生。悟即是佛。迷号众生。菩萨只以念念心为众生。若了念念心体俱空。名度众生也。智者於自本际上。度於未形。未形俱空。即知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道光座主问曰。禅师用何心修道。师曰。老僧无心可用。无道可修。曰既无心可用。无道可修。云何每日聚众劝人学禅修道。师曰。老僧尚无卓锥之地。甚么处聚众来。老僧尚无舌。何曾劝人来。曰禅师对面妄语。师曰。老僧尚无舌劝人。焉解妄语。曰某甲却不会禅师语论也。师曰。老僧自亦不会 讲止观座主问。禅师辨得魔否。师曰。起心是天魔。不起心是阴魔。或起不起是烦恼魔。我正法中无如是事。曰一心三观义又如何。师曰。过去心已过去。未来心未至。现在心无住。於其中间。更用何心起观。曰禅师不解止观。师曰。座主解否。曰解。师曰。如智者大师。说止破止。说观破观。住止没生死。住观心神乱。且为当将心止心。为复起心观观。若有心观是常见法。若无心观是断见法。亦有亦无成二见法。请座主子细说看。曰若如是问。俱说不得也。师曰。何曾止观 维摩座主问。经云诸菩萨各入不二法门。维摩默然。是究竟否。师曰。未是究竟。圣意若尽。第三卷更说何事。座主良久曰。请禅师为说未究竟之意。师曰。如经第一卷。是引众呵十大弟子住心。第二诸菩萨各说入不二法门。以言显於无言。文殊以无言显於无言。维摩不以言不以无言。故默然收前言语。故第三卷从默然起说。又显神通作用。座主会么。曰奇怪如是。师曰。亦未如是。曰何故未是。师曰。且破人执情。作如此说。若据经意。只说色心空寂。令见本性。教舍伪行入真行。莫向言语纸墨上讨意度。但会净名两字便得。净者本体也。名者迹用也。从本体起迹用。从迹用归本体。体用不二。本迹非殊。所以古人道。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也。一亦非一。若识净名两字假号。更说甚么究竟与不究竟。无前无后。非本非末。非净非名。只示众生本性不思议解脱。若不见性人。终身不见此理 讲华严座主问。禅师信无情是佛否。师曰不信。若无情是佛者。活人应不如死人。死驴死狗亦应胜於活人。经云。佛身者即法身也。从定戒慧生。从三明六通生。从一切善法生。若说无情是佛者。大德如今便死。应作佛去。
入井救人。
问佛法在於三际否。师曰。现在无相。不在其外。应用无穷。不在於内。中间无住处。三际不可得。曰此言大混。师曰。汝正说混之一字时。在内外否。曰弟子究检内外无踪迹。师曰。若无踪迹。明知上来语不混 曰如何得作佛。师曰。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曰众生入地狱。佛性入否。师曰。如今正作恶时。更有善否。曰无。师曰。众生入地狱。佛性亦如是。
张汤儿时诘鼠案。
三藏法师问。真如有变易否。师曰。有变易。藏曰。禅师错也。师却问。三藏有真如否。曰有。师曰。若无变易。决定是凡僧也。岂不闻善知识者。能回三毒为三聚净戒。回六识为六神通。回烦恼作菩提。回无明为大智。真如若无变易。三藏真是自然外道也。藏曰。若尔者。真如即有变易也。师曰。若执真如有变易。亦是外道。曰禅师适来说真如有变易。如今又道不变易。如何即是的当。师曰。若了了见性者。如摩尼珠现色。说变亦得。说不变亦得。若不见性人。闻说真如变易。便作变易解会。说不变易。便作不变易解会。藏曰。固知南宗实不可测 问三教同异。师曰。大量者用之即同。小机者执之即异。总从一性上起用。机见差别成三。迷悟由人。不在教之同异也。
▲杉山智坚禅师
初与归宗南泉行脚时。路逢一虎。各从虎边过了。泉问归宗。适来见虎似个甚么。宗曰。似个猫儿。宗却问师。师曰。似个狗子。又问南泉。泉曰。我见是个大虫。
大沩智云。三个老汉。聚头寐语。若要彻一时。参取这大虫始得。
师吃饭次。南泉收生饭。乃曰生聻。师曰无生。泉曰。无生犹是末。泉行数步。师召曰长老。泉回头曰。作么。师曰。莫道是末 普请择蕨次。南泉拈起一茎曰。这个大好供养。师曰。非但这个。百味珍羞他亦不顾。泉曰。虽然如是。个个须尝过始得。
翠岩芝云。只如杉山与么道。还有免得么。若免得去。未具眼在。若免不得。又违前话。
▲水潦和尚
问马祖。如何是西来的的意。祖乃当胸踏倒。师大悟。起来拊掌呵呵大笑云。也大奇也大奇。百千三昧无量妙义。只向一毛头上。一时识得根源去。乃作礼而退。师后告众云。自从一吃马祖踏。直至如今笑不休。
蒋山泉云。忽然瞥地。更是好笑。
▲澧州苕溪道行禅师
尝曰。吾有大病。非世所医。
后僧问曹山。古人曰。吾有大病。非世所医。是甚么病。山曰。攒簇不得底病。曰一切众生还有此病也无。山曰。人人尽有。曰和尚还有此病也无。山曰。正觅起处不得。曰一切众生为甚么不病。山曰。一切众生若病。即非众生。曰未审诸佛还有此病也无。山曰有。曰既有。为甚么不病。山曰。为伊惺惺。
▲抚州石巩慧藏禅师
本以弋猎为务。恶见沙门。因逐鹿从马祖庵前过。祖乃逆之。师遂问。还见鹿过否。祖曰。汝是何人。曰猎者。祖曰。汝解射否。曰解射。祖曰。汝一箭射几个。曰一箭射一个。祖曰。汝不解射。曰和尚解射否。祖曰解射。曰一箭射几个。祖曰。一箭射一群。曰彼此生命。何用射他一群。祖曰。汝既知如是。何不自射。曰若教某甲自射。直是无下手处。祖曰。这汉旷劫无明烦恼。今日顿息。师掷下弓。投祖出家。
雪窦显云。马师一箭一群。信彩射得。有甚用处。不如石巩一箭一个。却是好手。雪窦今日效古人之作。拟放一箭。高声唱曰看箭。又云中也 翠岩芝云。马祖一箭一群。犹未善在。山僧一箭射蠢动含灵。无不中者。虽然如是。只道得一半。更有一半。留与诸上座道。
一日在厨作务次。祖问。作甚么。曰牧牛。祖曰。作么生牧。曰一回入草去。蓦鼻拽将回。祖曰。子真牧牛。师便休。师住后。常以弓箭接机。
载三平章。
问西堂。汝还解捉得虚空么。堂曰捉得。师曰。作么生捉。堂以手撮虚空。师曰。汝不解捉。堂却问。师兄作么生捉。师把西堂鼻孔拽。堂作忍痛声曰。太煞拽人鼻孔。直欲脱去。师曰。直须恁么捉虚空始得。
▲袁州南源道明禅师
洞山参。方上法堂。师曰。已相见了也。山便下去。明日却上问曰。昨日已蒙和尚慈悲。不知甚么处是与某甲已相见处。师云。心心无间断。流入於性海。山曰。几合放过。
▲中邑洪恩禅师
仰山问。如何得见佛性义。师曰。我与汝说个譬喻。如一室有六窗。内有一猕猴。外有猕猴。从东边唤猩猩。猩猩即应。如是六窗俱唤俱应。仰山礼谢起曰。适蒙和尚譬喻。无不了知。更有一事。祇如内猕猴睡着。外猕猴欲与相见。又且如何。师下绳床执仰山手作舞曰。猩猩与汝相见了。譬如蟭螟虫。在蚊子眼睫上作窠。向十字街头叫云。土旷人稀。相逢者少。
云居锡云。中邑当时若不得仰山这一句。何处有中邑也 信相宗显禅师。举至与汝相见了也曰。诸人要见二老么。我也与你说个譬喻。中邑大似个金师。仰山将一块金来。使金师酬价。金师亦尽价相酬。临成交易。卖金底更与贴秤。金师虽然暗喜。未免心中偷疑。何故。若非细作。定是贼赃。
▲潭州三角山总印禅师
示众曰。凡说法须用应时应节。时有僧出问曰。四黄四赤时如何。师曰。三月杖头挑。曰为甚么满肚皮贮气。师曰。争奈一条绳何。曰如何得出气去。师曰。直待皮穿 僧问。如何是三宝。师曰。禾麦豆。曰学人不会。师曰。大众欣然奉持 又示众云。若论此事。眨上眉毛。早已蹉过了也。时麻谷出问。眨上眉毛即不问。如何是此事。师云。蹉过也。谷乃掀禅床。师便打。
雪窦显云。两个有头无尾汉。眉毛未曾眨上。说甚么此事蹉过。寻有僧问。眉毛为甚不眨上。窦便打 长庆代云。悄然 妙喜拈曰。蹉过麻谷也不知。
▲汾州无业禅师
谒马祖。祖睹状貌奇伟。语音如钟。乃曰。巍巍堂堂。其中无佛。师礼跪而问曰。三乘文学粗穷其旨。常闻禅门即心是佛。实未能了。祖曰。祇未了底心即是。更无别物。师曰。如何是祖师西来密传心印。祖曰。大德正闹在。且去别时来。师才出。祖召曰大德。师回首。祖曰。是甚么。师便领悟。乃礼拜。祖曰。这钝汉。礼拜作么。
云居锡云。甚么处是汾州正闹 高僧传云。马祖谓师曰。只未了底心即是。更无别物。不了时即是迷。若了即是悟。迷即众生。悟即是佛。道不离众生。岂更有别佛。亦犹手作拳。拳全手也。师言下豁然开悟。涕泪悲泣向大寂曰。本谓佛道长远。勤苦旷劫。方始得成。今日始知法身实相。本自具足。一切万法从心所生。但有名字。无有实者。大寂曰。如是如是。一切法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本自空寂。经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又云毕竟空寂舍。又云诸法空为座。此即诸佛如来住此无所住处。若如是知。即住空寂舍。坐法空座。举足下足不离道场。言下便了。更无渐次。所谓不动足而登涅盘山者也。赞公述此。不知其所自来中。不载正闹语。尤不可晓。姑附录广闻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