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禅宗
 - 宗统编年
 
                    
                    宗统编年
                    
                          禅师省念至风穴。
  念莱州狄氏子。为人简重。有精识。专修头陀行。才具戒。徧游丛席。常密诵法华经。众因目为念法华。至风穴为知客。随众作止。无所参扣。然终疑教外有别传之旨。
  禅师雪峰支下龙册道怤寂。
  怤自镜清徙天龙。吴越王一见曰。真道人也又创龙册请居之。学侣云臻。八月日寂。
  禅师德韶至崇寿领悟寻往天台。
  韶龙泉陈氏子。母梦白光触体。觉而娠。年十五。有梵僧拊其背曰。汝当出家。尘中无置汝所也。遂剃染受具。徧参知识五十四人。所至少留。后至临川谒崇寿祖。祖一见深器之。韶以徧涉丛林。但随众而已。无所咨参。一日有问者曰。如何是曹源一滴水。祖曰。是曹源一滴水。韶於座侧。豁然大悟。平生疑滞涣若氷释。感涕沾衣。祖曰。汝向后当为国王师。致祖道大光。行矣无滞。於是韶乃辞去游天台。观智者遗踪。如故居。睠然有终焉之心。
  沙门衡岳齐己寂。
  己益阳胡氐子。出家大沩。持律耽吟咏。谒德门发悟。药峤石霜。皆参请徧及。后游荆渚。为节度高季兴留居龙兴寺。非其志也。己颈有瘤赘。时号诗囊。爱山水。懒干谒。有未曾将一字。容易谒诸侯之句。与华山隐士郑谷相酬唱。其后居西山金鼓寂。有白莲集行世。自号衡岳沙门(明季海虞隐湖毛晋。刻己及清昼。贯依杼山禅月白莲集。题曰唐三高僧诗集。行世)。
  戊戌(天福三蜀广政元)年。
  己亥(天福四闽永隆元)年。
  庚子(天福五)年。
  辛丑(天福六)年。
  壬寅(天福七汉主玢光天元)年。
  癸卯(晋天福八南唐元宗璟保太元殷主王延政天福元南汉主成乾和元)年。
  益祖自报恩迁清凉。
  金陵国主自崇寿迎祖居报恩。未几迁清凉。示众。赵州曰。莫费力。也大好言语。何不仍旧去。世间法尚有门。佛法岂无门。自是不仍旧。故诸佛诸祖。祇於仍旧中得。如初夜钟。不见有丝毫异。得与么恰好。闻时无一声子闹。何以故。为及时节。无心曰死。且不是死。止於一切。祇为不仍旧。忽然非次闻时。诸人尽惊愕道。钟子怪呜也。且如今日道孟夏渐热。即不可。方隔一日。能较多少。向五月一日道便成赚。须知较丝发不得。於方便中向上座道不是时。盖为赚。所以不仍旧。宝公曰。暂时自肯不追寻。历劫何曾异今日。还会么。今日只是尘劫。但着衣吃饭。行住坐卧。晨参暮请。一切仍旧。便为无事人也。三界惟心颂曰。三界惟心。万法惟识。惟识惟心。眼声耳色。色不到耳。声何触眼。眼色耳声。万法成办。万法匪缘。岂观如幻。大地山河。谁坚谁变。华严六相义颂曰。华严六相义。同中还有异。异若异於同。全非诸佛意。诸佛意总别。何曾有同异。男子身中入定时。女子身中不留意。不留意。绝名字。万象明明无理事。
  甲辰(晋齐王重贵开运元年) 旧唐书成(司空刘煦撰。并载佛祖异迹)。
  乙巳(开运二)年。
  丙午(开运三)年。
  丁未(开运四年二月后汉高祖刘暠入汴仍称天福九年汉岭南刘晟乾和五)年。
  戊申(汉高祖刘暠乾佑元汉刘晟乾和六)年。
  祖付省念正法。
  祖每念大仰有谶。临济一宗。至风而止。惧当之。熟视座下堪任法道。无如念者。一日念侍立次。祖乃垂涕告曰。不幸临济之道。至吾将坠於地矣。念曰。观此一众。岂无人耶。祖曰。聪明者多。见性者少。念曰。如某者如何。祖曰。吾虽望子之久。犹恐耽着此经。不能放下。念曰。此亦可事。愿闻其要。祖遂上堂。举世尊以青莲目顾视大众。正当是时。且道说个甚么。若道不说而说。又是埋没先圣。语未卒。念便下去。祖归方丈。侍者曰。念法华因甚不祇对和尚。曰。渠会也。次日念与真园头同上问讯次。祖问真曰。如何是世尊不说说。真曰。鹁鸠树头鸣。祖曰。汝作许多痴福作么。何不体究言句。又问念曰。汝作么生。念曰。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祖谓真曰。汝何不看念法华下语。又一日祖升座。顾视大众。念便下去。祖归方丈。念自后泯迹韬光。人莫知其所以。一日白兆楚至汝州宣化。祖今念往传语。才相见。提起坐具便问。展即是。不展即是。楚曰。自家看取。念便喝。楚曰。我曾亲近知识来。未尝辄敢恁么造次。念曰。草贼大败。楚曰。来日若见风穴和尚。待一一举似。念曰。一任一任。不得忘却。念乃先回举似祖。祖曰。今日又被你收下一员草贼。念曰。好手不张名。次日楚才到相见。便举前话。祖曰。非但昨日。今日和赃捉败。自是念名振诸方。祖乃付以正法(临济辞沩山时。仰山侍其旁。沩问仰曰。此人他日。法道如何。仰曰。此人他日法道。大行吴越。遇风即止沩又问。嗣之者何人。仰曰。有即有。只是年代深远。不欲举似和尚。沩固问之曰。吾亦欲知。仰曰。经不云乎。将此身心奉尘剎。是则名为报佛恩。是知省念。乃仰山后身也)。
  祥符荫曰。道虽不在践履。然非操履稳密者。不充荷持。世尊大法。必顾命之苦行尊者。祖熟视可起欲坠之绪者。无如精修杜多行之念法华。可见传道之力。在於修证也。譬如宝舟。得风则千里瞬息。然修证而不明道。则属染污。此南岳所以云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也。深心尘剎。矢愿再来。大仰可谓真报佛恩者矣。
  禅师守初住洞山。
  初参云门祖。祖问近离甚处。曰查渡。问夏在甚处。曰。湖南报慈。曰几时离彼。曰八月二十五。曰放汝三顿棒。初罔然。至明日却上问讯。昨日蒙和尚放三顿棒。不知过在甚处。曰饭袋子。江西湖南便恁么去。初於言下大悟。遂曰。他后向无人烟处。不蓄一粒米。不种一茎菜。接待十方往来。尽与伊抽钉拔楔。拈却灸脂帽子。脱却鹘臭布衫。教伊洒洒地作个无事衲僧。岂不快哉。曰你身如椰子大。开得如许大口。初便礼拜。即日辞去。北抵襄汉住洞山。示众。言无展事。语不投机。乘言者丧。滞句者迷。
  祖自风穴避地往郢州。
  州守延祖於郡斋升座。曰祖师心印。状似铁牛之机。去即印住。住即印破。祇如不去不住。印即是。不印即是。还有人道得么。时有卢陂长老出问。学人有铁牛之机。请师不搭印。祖曰。惯钓鲸鲵澄巨浸。却怜蛙步[马*展]泥沙。陂注思。祖喝曰。长老何不进语。陂拟议。祖便打一拂子曰。还记得话头么。陂拟开口。祖又打一拂子。维时州守曰。信知佛法与王法一般。祖曰。见甚么道理。守曰。当断不断。反招其乱。祖便下座。
  己酉(后汉乾佑二南汉晟乾和元)年。
  首建云门宗第一世大慈云匡真弘明祖示寂。
  祖住云门。广主尽诚供养。四月十日垂遗诫已。端坐而寂。
  安隐忍曰。云门说法天纵。如新生骥驹。不受控勒。信乎开宗建始之大医王也。德山曰。有言时。踞虎头。收虎尾。第一句下明宗旨。无言时。觌露机锋。如同电拂。岩头雪峰。大阐明之。至云门。与玄沙罗山辈。益精深奥。当时有问五祖演曰。如何是云门下事。曰红旗闪烁。盖兼得夫睦州雪峰之髓欤。其於衲子。淘铸圣凡。情见尽净。不留丝忽。是故嗣其法者。七十余人。临生死。若门开相似。率多坐脱。德山密。洞山初。香林远。巴陵鉴。四老。其超类者也。初之示众曰。言无展事。语不投机。承言者丧。滞句者迷。云门家风。大都如此。
  庚戌(乾佑三)年(是年汉亡)。
  辛亥(后周太祖郭威广顺元)年。
  佛灭后一千九百年。
  勅赐汝州新寺名广惠。
  祖先因避宼来郢州。宼平。汝州有宋太师者。施第为宝坊。号新寺。迎祖居焉。法席冠天下。学者自远而至。勅赐寺名广惠。
  壬子(广顺二)年。
  癸丑(广顺三)年。
  栴檀佛像至汴京。
  甲寅(周世宗柴荣显德元)年。
  乙卯(显德二)年。
  九月周诏废毁铜像以铸钱。
  是时天下乏钱用。谓侍臣曰。佛以善道化人。苟志於善。斯奉佛矣。彼铜像岂所谓佛耶。且吾闻佛志在利人。虽头目犹舍以布施。若朕身可以济民。亦非所惜也。乃诏悉毁天下铜像以铸钱。废天下寺院。三千三百三十六。
  祥符荫曰。周世宗之言。似是而非也。头目布施。在佛自行利济则可。而乃藉以毁像。则失之甚矣。夫佛尚不有。何有於像。像也者。在以摄化众生者也。众生因像而知有佛。因佛以知有自性之真佛。安在像之非佛耶。佛无量劫中。行难行之苦行。徧三千大千世界。无有如芥子许。不是曾舍身命处。为求大法以度众生。佛之恩德如此。今之得生人天中者。皆尽承佛之慈光照及。不然。方三途沉溺之不暇。而何由出离苦趣乎。幸得为一日之人王。於电光隙影中。不思酬恩报德。而乃谬加毁废。所得无几。堕陷无间。噫。如世宗者。亦可悯夫。
  丙辰(显德三)年。
  丁巳(显德四)年。
  戊午(周显德五南唐中与元)年。
  己未(显德六)年。
  法眼宗首建第一世清凉大法眼祖示寂。
  祖缘被金陵。三坐大道场。化行异域。随根悟入者。不可胜纪。七月十七日示疾。国王亲加礼问。闰月五日。剃发沐身。告众跏趺而逝。寿七十有四。腊五十四。缁素具威仪。公卿已下素服。奉全身塔於江宁县丹阳乡。谥大法眼。
  宋(姓赵氏。代周而有天下。以火德王。都汴京)。
  太祖(讳匡允。在位十七年)。
  太祖庚申建隆元年。
  禅师雪窦延寿迁灵隐。
  寿字冲玄。余杭王氏子。嗣通玄韶。出世雪窦。学者归之。是年吴越王见灵隐倾废。请寿中兴之。
  禅师九峰下吉州禾山无殷寂。
  殷九峰虔嗣。福州吴氏子。僧问。习学谓之闻。绝学谓之邻。过此二者谓之真过。如何是真过。殷答曰。禾山解打鼓。曰如何是真谛。答曰。禾山解打鼓。问即心即佛则不问。如何是非心非佛。答曰。禾山解打鼓。曰如何是向上事。答曰。禾山解打鼓。临寂集众曰。后来学者未识禾山。即今识取。於是泊然而化。
  辛酉二年。
  诏诞圣节京师及天下命僧升座祝寿(升座祝圣始此)。
  禅师法眼下永明道潜寂。
  潜法眼嗣四众士女入院次。眼问曰。律中道隔壁闻钗钏声。即名破戒。见前金银合杂。朱紫骈阗。是破戒。不是破戒。潜曰。好个入路。眼曰。汝向后有五百毳徒。为王侯所重。潜后於衢州古寺。阅藏宴坐中。见文殊见形。诣阿育王礼塔。见舍利飞动。行三七日普贤忏。见普贤乘象在塔寺三门亭下。后住永明。九月十八日寂。入棺之际。白光昼发。火浴舍利不可胜纪。有屠者自惟恶业。展襟就火聚乞求。须臾获七颗。
  灵隐延寿补住永明。
  永明虚席。吴越王请寿住持。众至二千。时号慈氏下生。上堂。僧问如何是永明妙旨。曰更添香着。曰谢师指示。曰且喜没交涉。僧礼拜。寿曰。听取一偈。欲识永明旨。门前一湖水。日照光明生。风来波浪起。
  壬戌三年。
  诏每年试童行通莲经七轴者给祠部牒披剃(试经给牒始此)。
  癸亥乾德元年。
  禅师大沩下大随开山神照法真寂。
  真嗣大沩安。住大随木禅庵。蜀王三诏不起。就锡紫衣寺额。坚却不受。僧问。劫火洞然。大千俱坏。未审这个坏不坏。真曰坏。曰恁么则随他去也。真曰随他去。七月十五日。辞众端坐而化。
  甲子二年。
  禅师光祚住智门。
  祚浙江人。入蜀参香林远。受心印。回住随州智门。上堂。山僧记得在母胎中有一则语。今日举似大众。诸人不得作道理商量。还有人商量得么。若商量不得。三十年不得错举。
  法师羲寂重兴天台教於螺溪。
  寂永嘉胡氏子。母初怀妊。不喜荤血。出家受具。学止观於清竦。尝慨天台教文。屡经兵火。传者无凭。乃恳国师韶曰。智者之教。年祀寖远。率多散落。惟新罗国。其本甚备。非和尚慈力。孰能致之。韶闻於吴越王。王乃遣使。及赍韶书。往高丽国缮写备足而还。王为寂建寺螺溪。赐号净光。
  曹洞宗第四世凤栖志祖宗统止於是年。
  曹洞宗第五世祖
  讳缘观。住朗州梁山。
  乙丑三年。
  曹洞宗第五世朗州梁山祖嗣宗统(约三十年)。
  僧问如何是和尚家风。祖曰。资杨水急鱼行涩。白鹿松高鸟泊难。
  禅师奉先下庐山莲花峰祥庵主寂。
  祥得旨於奉先深。为云门第三世。住庵莲花峰。每拈拄杖示众曰。古人到这里为甚么不肯住。前后二十年无有契其机者。示寂乃自代曰。为他途路不得力。复曰。毕竟如何。又以杖横肩自代曰。楖栗横担不顾人。直入千峰万峰去。言毕而逝。
  丙寅四年。
  禅师惟善住福昌。
  善参双泉宽得悟。住荆南福昌寺。为人敬严。秘重法道。初住时屋庐十余间。残僧数辈。善晨香夕灯。升座说法如临千众。十余年而衲子方集。诸方畏服。
  丁卯五年(三月五星聚奎)。
  戊辰开宝元年。
  己巳二年。
  诏天下僧长春节上表入殿廷试赐紫衣号(廷试赐衣始此)。
  庚午三年。
  辛未四年。
  壬申五年。
  禅师庐山归宗道诠以偈止试经。
  诠延寿轮嗣。乾德初结茅庐山。是年洪帅林仁肇请住筠阳九峰。赐大沙门号。时僧徒例试经业。诠以禅众多习禅。乃述一偈。闻於州牧。偈曰。比拟忘言合太虚。免教和气有亲疎。谁知道德全无用。今日为僧贵识书。州牧阅之曰。栴檀林中必无杂树。特奏免试经。
  禅师法眼下天台德韶寂。
  韶住天台。吴越王申弟子礼。示众偈曰。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六月二十八日集众言别。跏趺而逝(时谓智者再〔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