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统编年

  丁巳二年。
  行僧五台山善住无染焚身(苦行励众。故书)。
  戊午三年。
  相宗法师镇国清凉大师澄观寂。
  观历九朝。(玄宗以至文宗)为七帝门师。(代宗以下。皆师事之)春秋一百有一。僧腊八十有八。身长九尺四寸。垂手过膝。目光夜发。昼视不瞬。才供二笔。声韵如镜。三月六日将寂。谓其徒曰。吾闻偶运无功。先圣悼叹。复质无行。古人耻之。无昭穆动静。无纶绪往复。勿穿凿异端。勿顺非辨伪。勿迷陷邪心。勿固牢斗诤。大明不能破长夜之昏。慈母不能保身后之子。当取信於佛。无取信於人。真理玄微。非言说所显。要以深心体解。朗然见前。对境无心。逢缘不动。则不孤我矣。言讫而逝。帝以圣祖崇仰。辍朝三日。臣民缟素。奉全身塔於终南山。赐塔号曰妙觉。相国裴休奉勅撰碑。
  己未四年。
  禅师良价过水睹影悟旨。
  价问云岩祖曰。某有余习未尽。祖曰。汝曾作甚么来。曰圣谛亦不为。祖曰。还欢喜也无。曰欢喜则不无。如粪扫堆头拾得一颗明珠。又问。拟欲相见时如何。祖曰。问取通事舍人。曰见问次。祖曰。向汝道甚么。又问。百年后忽有人问。还邈得师真否。如何抵对。祖良久曰。祇这是。价沉吟。祖曰。价阇黎承当个事。大须审细。价犹迟疑。因过水睹影。大悟前旨。有偈曰。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疎。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禅师马祖支下明州大梅山法常寂。
  常襄阳郑氏子。幼通群籍。性度刚峻。谒大寂。问如何是佛。寂曰。即心是佛。常即大悟。遂之四明梅子真旧隐处。结茅幽栖。寂闻。遣僧征验之曰。大师近日佛法又别。向道非心非佛。常曰。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他非心非佛。我只即心即佛。寂曰。梅了熟矣。山旁有石库。相传神仙贮药之所。每有灵气光怪。一夕梦神人语之曰。君非凡夫。石库中有圣书。受之者为地下主。不然。亦为帝王师。常於梦中答曰。昔僧稠不顾仙经。其卷自亡。吾以涅盘为乐。岂羡天仙耶。居四十年。衲徒六七百众。九月十九日示众曰。来莫可抑。往莫可追。从容间闻鼯鼠声。乃曰。即此物。非他物。汝等诸人。善自护持。吾今逝矣。言讫示灭。茶毗收五色舍利建塔。进士江积撰碑。
  庚申五年。
  武宗(名炎在位六年)。
  辛酉会昌元年。
  禅师大鉴支下第五世圭峰草堂寺定慧宗密寂。
  密果州西充何氏子。元和二年谒遂州圆。圆曰。汝当大弘圆顿之教。次谒荆南忠公。洛阳照公。皆以大乘期之。诣上都。以师资礼见清凉观。观曰。毗卢华藏。能从我游者。其唯汝乎。回住鄠县草堂寺。未几迁终南圭峰。太和中征至都。天子而下。悉归慕参叩。相国裴休。独称入室。密以禅教相非。乃着禅源诠以通之。赐紫方袍。相国萧俛。尚书温造。咨受法要。开成中伪甘露事。宰臣为中官屠戮。王涯贾餗舒元舆李训等。奔入终南山。训求剪发。寻趋凤翔。时仇士良知之。捕密入左军。面诘其罪。将加害。密怡然曰。识训年深。岂遇厄而不济。今日之事。死固甘心。中尉鱼恒志奏释之。朝士闻之。扼腕出涕。寿六十二。腊三十四。坐灭。塔于圭峰。谥曰定慧禅师。塔号青莲。
  青原下第四世潭州云岩无住祖示寂。
  冬十一月二十六日。祖唤主事僧令备斋。来日有上座发去。遂示寂。寿六十。茶毗得舍利一千余粒。勅谥无住大师。净胜之塔。
  宝镜三昧曰。如是之法。佛祖密付。汝今得之。宜善保护。银碗盛雪。明月藏鹭。类之弗齐。混则知处。意不在言。来机亦赴。动成窠臼。差落顾伫。背触俱非。如大火聚。但形文彩。即属染污。夜半正明。天晓不露。为物作则。用拔诸苦。虽非有为。不是无语。如临宝镜。形影相睹。汝不是渠。渠正是汝。如世婴儿。五相完具。不去不来。不起不住。婆婆和和。有句无句。终不得物。语未正故。重离六爻。偏正回互。迭而为三。变尽成五。如荎草味。如金刚杵。正中妙挟。敲唱双举。通宗通涂。挟带挟路。错然则吉。不可犯忤。天真而妙。不属迷悟。因缘时节。寂然昭着。细入无间。大绝方所。毫忽之差。不应律吕。今有顿渐。缘立宗趣。宗趣分矣。即是规矩。通宗趣极。真常流注。外寂中摇。系驹伏鼠。先圣悲之。为法檀度。随其颠倒。以缁为素。颠倒想灭。肯心自许。要合古辙。请观前古。佛道垂成。十劫观树。如虎之缺。如马之[马-(烈-列)+廾]。以有下劣。宝几珍御。以有惊异。狸奴白牯。羿以巧力。射中百步。箭锋相值。巧力何预。木人方歌。石女起舞。非情识到。宁容思虑。臣奉於君。子顺於父。不顺非孝。不奉非辅。潜行密用。如愚若鲁。但能相续。名主中主。
  禅师惟政入终南山避雠(后二年武宗毁法)。
  政平原周氏子。得法於普寂。为北宗秀第三世。结庐太乙。太和中文宗嗜蛤蜊。海民供递甚劳。一日御馔中有擘不张者。帝以其异。焚香祝之。乃开见菩萨形仪。梵相具足。遂奉贮以金粟檀合。赐兴善寺。令僧众瞻礼。宣问群臣。斯何祥也。相国李德裕奏曰。臣闻终南山有惟政禅师。大明佛法。可召问之。乃诏入宣问。政曰。物无虚应。此乃启陛下之信心耳。故经云。应以此身得度者。即见此身而为说法。帝曰。菩萨身已见。未闻说法。政曰。陛下睹此为常耶。非常耶。信耶。不信耶。帝曰。希有之事。朕深信焉。政曰。陛下已闻说法竟。帝大悟。诏天下寺院。各立观音像。留政内道场。累乞归。诏住圣寿寺。武宗即位。政急入终南山。或问其故。曰吾避雠乌可已乎。及后废教。其菩萨像。忽失所在(高僧传作恒政)。

  曹洞宗首建第一世祖

  讳良价。会稽俞氏子。礼五泄默禅师出家。受具嵩山。首参南泉。次参沩山。嗣法云岩。住洞山。
  嗣洞山法同建宗旨曹山祖。
  讳本寂。泉州莆田黄氏子。少业儒。年十九。出家於福州灵石。二十五圆具。寻谒洞山。得旨嗣法。造曹溪礼祖塔。自螺川还止临川。以志慕六祖。乃名山为曹。大阐洞山宗猷。共设法药。道合君臣。位彰偏正。天下翕然宗之。共称曰曹洞宗。
  壬戌二年。
  青原下第五世曹洞宗第一世洞山祖嗣云岩宗统同法嗣曹山首建曹洞宗。
  书法(书嗣统。同临济。书同建。同沩仰)。
  安隐忍曰。单传之道。自大鉴已后。裂为五宗。言诠虽异。未有不因事建立者。据悟繇可考也。洞山初见云岩。已悟无情说法之旨矣。又於默然良久处沉吟不决。非得其半。而昧其全乎。故云岩曰。如临宝镜。形影相睹。汝不是渠。渠正是汝。后过水睹影大彻。述偈云云。曹山亦有偈曰。渠无我即死。我无渠即余。渠如我即佛。我如渠即驴。父子祖孙。立言垂教。何其似欤。石头参同契。多明暗回互之旨。云岩实阐明之。而洞山父子大彰其道。师法渊源。其来尚矣。
  或问祥符曰。世尚唐虞。不闻并称帝历。周开文武。何同纪王年。今沩仰曹洞。岁月后先。旺化彼此。何以并纪宗统。同编岁年。祥符曰。法王宗统。不侔於世主之治统。治统无二王之经。虽同时闰位。而大统必有专归。宗统有大同之化。是以一世界佛说此法。不可说世界佛说亦然。主伴圆融。远近互合。无边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於当念。初非儱侗之言。抑岂瞒盰之说。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非惟理事无碍。实乃事事无碍。入斯法界。乃可明宗。会此宗趣。方堪垂统。道并行而不悖。何彼此之殊。法交互以相彰。宁后先之别。沩仰曹洞。并纪同编。正如放勋重华。合称唐虞之盛。文谟武烈。丕肇成周之隆。纪岁年而不局岁年。在世史亦有之矣。孟子不云乎。先圣后圣。其揆一也。智者大师悟法华三昧。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岂欺我哉。
  禅师马祖支下杭州盐官海昌院悟空齐安寂。
  安唐系之英。深避世荣。终秘氏族。母梦日兆祥而诞。有神光下烛。数岁。异僧欵门。见而摩顶曰。凤穴振仪。龙宫藏宝。绍终之业。其在斯乎。及丱。亟请出家。父母诃止之。安曰。禄利之养。止於亲耳。冥报之利。不其远耶。珪组之荣。止於家耳。济拔之益。不其广耶。二亲感其言。听依本郡云琮禅师剃染。诣南岳智严律师乞戒。闻大寂祖开法江西。振锡造焉。寂委蜕。安尽礼心丧。时春秋已逾七十。游越之萧山法乐寺。见古屋颓垣。荒寒可掬。乃宴坐烟萝。未久之间。海昌有法昕者。肇葺禅居。请安主法。四方参众。翕然麇至。安不言寒暑。不下堂庑。无流盻。无倾听。而挺身魁岸。相好庄严。眉毫绀垂。颅犀圆耸。望之者如仰嵩华。而揖沧溟。曾无测其高深也。时宣宗为武宗所忌。隐曜缁林。周游丛席。将至海昌。安悬知之。接待有异。乃语之曰。时节至矣。无滞泥蟠。嘱以佛法。而津之行。后武宗崩。左神策军中尉讽宰臣百官迎而立之。闻安已寂。怆悼久之。勅谥悟空大师。御制诗篇追悼焉。
  癸亥三年。
  毁像法筑望仙观於禁中 发明(书毁像法於上。筑望仙观於下。见为方士所惑也。明矣)。
  时有方士赵归真。授帝以延年之术。宠遇无比。每一对扬。排毁释氏。与罗浮道士邓元起。南岳刘玄靖等。同谤佛法。欲尽芟除。乃下诏废天下释教。
  法宝大师玄畅抗表论谏弗听。
  畅纂辑古今经史。上表笺论谏。帝为赵归真蛊惑已深。不省。
  祥符荫曰。宇文邕灭佛法。隋开皇辛亥岁。太府丞赵文昌。入冥见邕受极罪。寄语文帝拔救。周世宗澄汰勒立僧帐。大渐之时。见招恶报。亦有入冥。见其与赞成澄汰者。同受刑狱。此皆记载闻见。彰彰不诬。然则武宗不悔於后来归真能登於仙籍者。未之有也。噫。以一时之愚惑。受无穷之剧报。凡诸王臣。其慎鉴哉。
  甲子四年。
  乙丑五年。
  丙寅六年。
  宣宗(名忱在位十三年)。
  宣宗丁卯大中元年。
  诏复兴佛法禅师龟洋慧忠隐迹入山。
  忠嗣草庵义。义嗣曹山。会昌初。诏天下废释氏教。及宣宗即位。诏重兴之。而忠笑曰。仙去者未必受箓。成佛者未必须僧。遂过中不食。不宇而禅。迹不出山者。三十年。以三偈自见曰。雪后始知松栢操。云收方见济淮分。不因世主令还俗。那见鸡群与鹤群。多年尘土自腾腾。虽着伽黎未是僧。今日归来酬本志。不妨留发候然灯。形容虽变道常存。混俗心源亦不昏。试读善财巡礼偈。当时岂例是沙门。
  禅师宣鉴开法德山全奯来参。
  武陵太守薛延望。再崇德山精舍。号古德禅院。请鉴居之。大阐玄风。上堂。若也於己无事。则勿妄求。妄求而得。亦非得也。汝但无事於心。无心於事。则虚而灵。寂而妙。若毫端许言本末者。皆为自欺。何故。毫厘系念。三涂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圣名凡号。尽是虚声。殊相劣形。皆为幻色。汝欲求之。得无累乎。及其厌之。又成大患。终为无益。奯泉州柯氏子。少落发。禀戒习经律诸部。值沙汰。隐於鄂州湖边。来参德山。上法堂瞻视。山曰。作么。奯便喝。山曰。老僧过在甚么处。曰两重公案。乃下参堂。山曰。这个阿师。稍似个行脚人。至来日上问讯。山曰。阇黎是昨日新到否。曰是。曰甚么处学得这虚头来。曰。全奯终不自谩。曰他后不得孤负老僧。
  禅师义存自洞山来参德山有省。
  存泉州南安曾氏子。久历禅会。在洞山作饭头。淘米次。洞问淘沙去米。淘米去沙。存曰。沙米一时去。洞曰。大众吃甚么。存遂覆却米盆。洞曰。据子因缘。合在德山。遂谒德山。问从上宗乘。学人还有分也无。山打一棒曰。道什么。存曰。不会。至明日请益。山曰。我宗无语句。实无一法与人。存有省。
  祥符荫曰。古人一言半句。能洞见学者之精神。如洞山之於雪峰者。不一而足。师资之间。岂不在眼明心直哉。德山之道。以岩头雪峰而大。峰一传而得云门。三传而得法眼。两宗发源於雪峰。而皆浚自洞山。阡陌无分。水乳一色。古人何尝有彼此之见乎。
  戊辰二年。
  第十世洪州黄檗断际祖示寂塔曰广业。
  祖晦迹洪州开元。刺史裴休延入府署。执弟子礼。及镇宛陵。建剎延祖。亦以黄檗名之。休一日托一尊佛於祖前跪曰。请师安名。祖召曰。裴休。休应诺。祖曰。与汝安名竟。休礼谢。休一日以所解一编呈祖。祖略不披阅。良久曰。会么。裴曰未测。祖曰。若便恁么会去。犹校些子。若也形於纸墨。何有吾宗。休乃呈偈一章曰。自从大士传心印。额有圆珠七尺身。挂锡十年栖蜀水。浮杯今日渡漳滨。一千龙象随高步。万里香花结胜因。拟欲事师为弟子。不知将法付何人。祖答偈曰。心如大海无边际。口吐红莲养病身。自有一双无事手。不曾低揖等闲人。祖在盐官殿上礼佛次。时宣宗为沙弥。问曰。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长老礼拜。当何所求。祖曰。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常礼如是事。沙弥曰。用礼何为。祖便掌。沙弥曰。太粗生。祖曰。这里是甚么所在。说粗说细。随后又掌。
  寂音洪题祖录曰。断际之所养。峻严广大。其语言断断如药石。深可以治晚世学者之病。是知其言盖所养也。卷舒放肆。驱逐邪妄。开辟正信。直明一心。以归合佛祖之言。可谓深渺宕肆。大哉洋洋乎。光明之言也。
  历年表曰。自南岳青原分嗣大鉴於开元二年。至大中二年。凡一百三十五年。南岳中更大慧大寂大智断际四世。大慧以无相三昧。心地法眼。直接上根。六人共证法体。而大寂独得吾心。三十年不曾少盐酱。江西宗旨。从此建立。般若多罗之谶。大寂躬实膺之。振威一喝。三日耳聋。大机大用。隐显莫测。如神剑光芒四照。望其锋而影慑心伏矣。清规定千古之法式。譬之三代之始。制礼作乐。而教化备焉。断际三顿棒下开悟临济无多子佛法。一时分付。坐断天下人舌头。愈密愈严。愈广愈大。精微变化。杰立弘施。於是乎不可端倪矣。青原中更青原石头药山云岩四世。青原垂一足以示石头。石头着参同契。全提明暗回互之旨。药山一物不为。石上栽花。有一句子。百味具足。待特牛生儿时。向汝道。云岩以宝镜三昧示洞山。洞山得曹山。深明的旨。共唱嘉猷。洞上玄风。播於天下。参同契及宝镜三昧。历历数百言。亦如虞廷允执厥中而授禹。则增为一十六字也。沩山从百丈拨火得悟。建立门风。得仰山。父子投机。交互增辉。垂范设教。总之从曹溪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中流出。因时错综。设化随机。於以护持涅盘妙心。阐明正法眼藏。悟处端的。体道精深。所以纵横合妙。绝毫绝厘。如山如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