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统编年

  甲午九年。
  第九世洪州百丈大智祖示寂塔曰大宝胜轮。
  祖上堂曰。灵光独耀。逈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僧问。对一切境。如何得心如木石去。祖曰。一切诸法。本不自言空。不自言色。亦不言是非垢净。亦无心系缚人。但人自虚妄计着。作若干种解会。起若干种知见。生若干种爱畏。但了知法不自生。皆从自己一念妄想颠倒取相而有。知心与境本不相到。当处解脱。一一诸法。当处寂灭。当处道场。又本有之性。不可名目。本来不是凡。不是圣。不是垢净。亦非空有。亦非善恶。与诸染法相应。名人天二乘界。若垢净心尽。不住系缚。不住解脱。无一切有为无为。缚脱心量。处於生死。其心自在。毕竟不与诸妄虚幻尘劳蕴界生死诸入和合。逈然无寄。一切不拘。去留无碍。往来生死。如门开相似。夫学道人。若遇种种苦乐称意。不称意事。心无退屈。不念名闻利养衣食。不贪功德利益。不为世间诸法之所滞碍。无亲无爱。苦乐平怀。粗衣遮寒。粝食活命。兀兀如愚如聋。稍有相应分。若於心中广学知解。求福求智。皆是生死。於理无益。却被知解境风之所漂溺。还归生死海里。佛是无求人。求之即乖。理是无求理。求之即失。若着无求。复同於有求。若着无为。复同於有为。故经云。不取於法。不取非法。不取非非法。又云。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若能一生心如木石相似。不被阴界五欲八风之所漂溺。即生死因断。去住自繇。不为一切有为因果所缚。不被有漏所拘。他时还以无因缚为因。同事利益。以无着心。应一切物。以无碍慧。解一切缚。亦云应病与药。祖凡作务执劳。必先於众。正月十七日寂。世寿九十有五。
  寂音洪题祖广录曰。佛语心宗。法门旨趣。至江西为大备。大智精妙。颕悟之力。能到其所安。此中虽无地可以栖言语。然要不可以终去语言也。故其广演之语。大剔禅者法执。而今之五家宗趣。皆此录森列。如井之在海。其清凉甘滑。泄苦浊毒所不同。而本则无异质也。
  安隐忍曰。先圣教人。悟后还来旧处行。又曰。但一切仍旧。今之错认此言者不少。夫君臣父子。僧俗长幼。乃至百工贵贱。各有常仪。即悟后。亦当安分。设见己同圣人。而轻放肆志。恶得谓之仍旧欤。今学者才涉参寻。便将禅师二字贴在面上。东奔西走。为求出世。可谓不仍旧之甚矣。况乃猖狂妄作。不避讥嫌。使高视之士。疑慢宗乘。中下之流展转造业。痛哉。观百丈所说所行。而不悛革。真土木无心矣。
  禅师马祖支下虔州西堂大觉智藏寂。
  藏骨表殊众。入大寂之室。大寂尝令藏诣长安。通书於忠国师。忠问汝师说甚么法。藏从东过西立。忠曰。只这个更别有。藏从西过东立。忠曰。这个是马师的。仁者作么生。藏曰。蚤已呈似和尚了。寻又令送书与径山国一禅师。书中作一圆相。径山发缄。於圆相中着一点。却封回。后受记莂。贞元七年开堂。李尚书翱问。马大师有甚么言教。藏呼李翱。翱应诺。藏曰。鼓角动也。住西堂时。有一俗士问。有天堂地狱否。藏曰有。曰。有佛法僧宝否。藏曰有。曰。和尚莫错否。藏曰。汝曾见尊宿来耶。曰会参径山和尚。藏曰。径山向汝道什么。曰他道一切总无。藏曰。汝有妻否。曰有。藏曰。径山和尚有妻否。曰无。藏曰。径山和尚道无即得。士礼谢而去。僧问。有问有答。宾主历然。无问无答时如何。藏曰。怕烂却那。寿八十。腊五十五。四月八日寂。宪宗谥大宣教禅师塔曰元和证真。至穆宗。重谥大觉禅师。

  第十世祖

  讳希运。闽人也。额间隆起如珠。往南昌参马祖。值已寂。乃见百丈嗣法。
  乙未十年。
  第十世黄檗祖嗣宗统(三十四年)。

  沩仰宗首建第一世祖

  讳灵佑。福州长溪赵氏子。参百丈嗣法。开沩山道场。
  嗣沩山法同建宗旨袁州仰山祖。
  讳慧寂。韶州怀化叶氏子。年十四。断二指跪致父母前。誓求正法。以报劬劳。依南华寺通禅师得度。初谒耽源。后参沩山。嗣法共建宗旨。天下称曰沩仰宗。
  沩仰祖首建宗统 发明(何以不书嗣宗统。曰以沩仰首建也。礼曰。别子为祖。继别子为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圆觉六传至曹溪。分为南岳青原。南岳青原后。分五宗。五宗既定。各宗始别之祖以定宗统。不书嗣者。尊首建也。然则临济奚以书曰。以承嗣来源。单传世系有在也)。
  或问祥符曰。帝王历世。独尊一统之经。佛祖开宗。何列诸家之纪。祥符曰。治统与道统不同。治统以天下为家。帝王诞膺天命。君临万邦。大统集焉。春秋首书王正於鲁史之元年者。大一统也。五霸之强。必黜之。不使奸此统也。吴楚之窃。必外之。不使僭此统也。又治统必天命人归。而大统始集。故周文王在侯服五十年。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抚方夏。商命未革。而周统不膺。至武王代商。大统始集焉。纲目书始皇二十六年。乃继周统。高祖功成五年。方接秦亡。晋始於平吴。而不始於泰和。唐始於灭盗。而不始於武德。正统之归。间不容发。治统必世次相承。天下不可一日无君。道统则今古可绍。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然几微之间。千差万别。所以佛祖垂统。不许无师自悟。千佛列祖。必躬承记莂。乃称法王。法王治统。则以法界为家。以立法开宗为统。立法因时。所以救知见之不一。开宗设教。所以示纲要之大同。其间父子投机。君臣合妙。此沩仰曹洞。所以并垂宗统也。法王治统。即集於道统。故建统开宗。而年历纪焉。昭法化相宣也。法界之在人心。不一不异。人人悟证此心。人人自成宗统。五家枢要密严。於以善承。拈花微笑。上下独尊之旨。可以五宗。而统百千万亿无尽藏宗。可以百千万亿无尽藏宗而统於五宗。以统於拈花微笑上下独尊之大宗。非如八百国之闰位分封。实如一太虚之圆容普摄也。沩仰。云门。法眼。三宗。不数传而中断。相承世数。湮没无征。故阙而不书。沩仰开宗。而沩仰之后统焉。云门法眼开宗。而云门法眼之后统焉。道统非如治统之隔碍也。心承千古者。自融会贯通焉耳矣。
  丙申十一年。
  沩山祖送镜与东平。
  寂祖住东平。沩山祖令僧送书。并镜一面。寂祖上堂提起示众曰。且道是沩山镜。东平镜。若道是东平镜。又是沩山送来。若道是沩山镜。又在东平手里。道得则留取。道不得则扑破去也。众无语。祖扑破。便下座。
  禅师马祖支下隐峰寂。
  峰邵武邓氏子。屡参马祖石头。后於马祖言下相契。元和中登五台。路出淮西。属吴元济阻兵。两军交锋。未决胜负。峰曰。吾当少解其患。乃掷锡空中。飞身而过。两军将士仰观。斗心顿息。峰既显异。虑成惑众。遂入五台。於金刚窟前将示灭。问众曰。诸方迁化。坐去卧去。吾尝见之。还有立化也无。曰有。曰。还有倒立者否。曰未尝见有。峰乃倒立而化。亭亭然其衣顺体。时众议舁就茶毗。屹然不动。远近瞻睹。惊叹无已。峰有妹为尼。时亦在彼。乃拊而咄曰。老兄畴昔不循法律。死更荧惑於人。於是以手推之。偾然而踣。遂就阇维。收舍利建塔。
  丁酉十二年。
  戊戌十三年。
  禅师马祖支下信州鹅湖慧觉大义寂。
  义衢州须江徐氏子。嗣法马祖。李翱问。大悲菩萨。用千手眼作么。义曰。今上用公作么。宪宗诏入麟德殿论道。有一法师问。如何是四谛义。曰圣上一帝。三帝何在。又问欲界无禅。禅居色界。此土凭何而立禅。义曰。法师只知欲界无禅。不知禅界无欲。法师曰。如何是禅。义以手点空。法师无对。帝曰。法师讲无穷经论。只这一点。尚不奈何。帝问。何者是佛性。义对曰。不离陛下所问。帝默契。益加钦重。正月七日寂。寿七十四。勅谥慧觉禅师。见性之塔。
  禅师马祖支下京兆章敬寺大觉怀恽寂。
  恽泉州同安谢氏子。受大寂心印。初住定州柏岩。次止中条山。元和初。诏居上寺。有僧来参。绕座三匝。振锡而立。恽曰。是是。其僧复到南泉。亦绕座三匝。振锡而立。泉曰。不是不是。僧曰。章敬道是。和尚为什么道不是。泉曰。章敬即是。是汝不是。十二月二十二日寂。塔於灞水。曰大宝相。
  禅师马祖支下婺州五泄山灵默寂。
  默毗陵宣氏子。参马祖密契玄机。入天台居白沙。猛虎驯扰。后居五泄。颇着异迹。三月二十三日。沐浴焚香。端坐告众曰。法身圆寂。示有去来。千圣同源。万灵归一。吾今沤散。奚假兴哀。倘固违言。非吾弟子。时有僧问和尚向甚么处去。默曰无处去。曰某何不见。默曰。非眼所睹。言毕。奄然而化。寿七十二。腊四十一。高僧志闲撰行录。
  己亥十四年。
  帝遣中使迎佛骨至京师贬韩愈为潮州刺史。
  正月中使自凤翔法门寺塔。迎佛指骨入内供养。二月具威仪历送诸寺俱养。王公士民。瞻奉唯恐弗及。刑部侍郎韩愈上表切谏。上大怒。将加愈极刑。裴度崔群为言。愈虽狂。发於忠悃。宜宽容以开言路。乃贬潮州刺史。
  祥符荫曰。唐昌黎与宋之欧阳司马诸公。虽以文名世。然实未闻大道。毋怪乎其不知佛法也。昌黎到郡。以表哀谢。劝东封泰山。冀召己以述作。则其当时谏佛骨也。特狥名使气之所为耳。岂忠臣事君不顾其身之谓乎。及祀神海上。谒见大颠。愤郁悲躁之情。不觉逡巡自失。史称退之性愎讦。当时皆薄其为人。与李绅同列。耻居其下。数上疏讼其短。今观退之上阁下诸公书。求哀乞怜之态。出自至情。使愈而果闻道。岂若是乎。即此可以知佛法之当学矣。其文章不过波澜流动。能洗从前衰靡耳。黄山谷谓愈见大颠后。文章理胜。而排佛之词亦少沮。诚道其实也。嘉佑中有西蜀龙某者。摘退之言行。悖戾先圣者。条攻之。凡二十篇。退之生平。蹈伪疎脱。尽露底里。欧阳文忠见之叹曰。退之复生。不能自解免矣。王荆国尝曰。人有乐孟子距杨墨也。而以排佛老为己功。呜呼。庄子所谓夏虫者。其斯人之谓乎。道。岁也。圣人。时也。执一时。而疑岁者。终不闻道。夫春起於冬。而以冬为终。终天下之大道者。其释氏乎。不至於是者。皆所谓夏虫也。司马景文新史。极诋佛。至谓佛不过一槁人耳。又谓其精微不出於吾书。其诞吾不信。呜呼。景文。活人也。於天下后世。为何如。而一槁人。乃能感化如此。则其为槁人也。亦不可得而知之神圣矣。景文非神圣。又何足以知夫神之所以为神。圣之所以为圣哉。不知而极诋之。景文亦何心乎。东坡谓其为聪明之所障。驳其精微。不出吾书。诞而不信之语。可谓详至。(文载别传)圆通秀居法云时。神宗遣中使降香。并磨衲。仍传圣语表朕亲至之礼。皇弟荆王俱日夕问道座下。景文方登庸。以佛法太盛。将经营之。秀曰。公聪明人。类英杰。非因佛法不能尔。遽忘愿力乎。景文意憬然。从此不敢复言佛法之非。欧阳文忠修唐书。撰五代史。凡所载释氏之事。并皆削去。后官洛中。一日游嵩山。却去仆吏。放意而往。至一山寺。入门修竹满轩。公休於殿陛旁。有老僧阅经自若。与语。不甚顾答。公心异之。曰道人住山久如。曰甚久也。又问诵何经。曰法华经。公曰。古之高僧。临生死之际。类皆谈笑脱去。何道致之耶。对曰。定慧力耳。又问今乃寂寥无有。何哉。老僧笑曰。古人念念定慧。临终安得散乱。今人念念散乱。临终安得定慧。文忠大惊。不自知膝之屈也。(谢希深尝作文记其事)观此则知昌黎司马欧阳等诸公。其始所为。皆为虚名所劫持。而障於聪明者也。然究皆晚而自悔。有所得於佛法而止。今之聪明文章。不及三公者万一。又不知三公晚年之造诣。才事呫哔。学操觚。读原道本论等书。而乃以新史退之排佛老之功。比於孟子。欲效尤之。噫。其亦自堕夏虫之见而不觉。后来严冬栗冽时。屈蠖重壤。瞻天日以无从。始悔从前之谬妄也。讵不悲夫。凡此之言。非为佛法饶舌。实为自外於佛法者。不惜婆心也。幸慎思之。
  庚子十五年。
  穆宗(名恒在位四年)。
  穆宗辛丑长庆元年。
  禅师马祖支下汾州大达国师无业寂。
  业商州上洛杜氏子。得旨於马祖。寻诣曹溪。徧历庐岳天台。举充两街大德。笑而不受。曰非吾志也。后游上党。为节度使李抱真所重。旦夕瞻奉。业有倦色。乃之绵上。复南下至西河。刺史董叔缠。请住开元。业曰。吾缘在兹。不可却也。雨大法雨。垂二十年。并汾缁白。无不向化。凡有致问。皆答之曰。莫妄想。宪宗屡遣使征召。皆辞疾不赴。暨穆宗即位。思一瞻礼。乃命两街僧录灵阜等。赍诏迎请曰。皇上此度思旨。不同常时。愿和尚且顺天心。不可言疾也。业微笑曰。有何德。累烦圣上。且请前行。吾从别道去矣。乃沐浴剃发。至中夜告弟子惠愔等曰。汝等见闻觉知之性。与太虚同寿。不生不灭。一切境界。本自空寂。无一法可得。迷者不了。即为境惑。一为境惑。流转不穷。汝等当知心性。本自有之。非因造作。犹如金刚不可破坏。一切诸法。如影同响。无有实者。故经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常了一切空。无一物当情。是诸佛用心处。汝等勤而行之。言讫跏趺而逝。茶毗日。祥云五色。异香四彻。所获舍利。璨若玉珠。弟子等贮以金棺。藏於石塔。塔曰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