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统编年

  庚寅二年。
  辛卯三年。
  壬辰四年。
  癸巳五年。
  甲午六年。
  五月周主宇文邕毁像法 发明(大道无形。不可毁也。邕所毁者。乃像法耳。故书法如此)。
  沙门惠远道琳抗论廷辩法师静蔼呙身狥法。
  发明 (远排众出对。琳抗论酬酢。虽不能迥邕之妄然卫法救世之心尽矣。至蔼痛切捐生。捧心而逝。其悲愍血诚。不可泯也。故并书之)。
  毁法诏下。沙门惠远排众出对。与邕反复论辩。邕皆屈无对。道琳与邕议论二十余日。酬酢七十番。邕亦不能屈。然邕决欲行。法师静蔼闻诏下。慨然诣阙。上表引见。极陈祸福。指证明白。邕为改容。顾已行之诏不可返。谢遣。欲官之。蔼退而泣曰。何忍见之。遂入终南山。号泣七日夜。撰三宝录二十卷。坐盘石。自条其肉。并肠胃挂松枝上捧心而逝。
  乙未七年。
  丙申八年。
  法师智顗谢遣徒众隐天台山佛陇峰。
  丁酉九年(周主邕感疠疾殂。邕入地狱。受大极苦。求隋文帝救之。见冥报记)。
  性宗第三世南岳大师慧思寂。
  思习慈忍行。奉持三聚戒。将顺世。嘱门人常修法华。般舟。念佛三昧。方等忏悔。期於见证。是年六月二十二日。屏众泯然而逝。
  戊戌十年。
  己亥十一年。
  庚子十二年。
  辛丑十三年(是年隋代周又为隋开皇元年)。
  隋(姓杨氏都长安天下为一)。
  壬寅(陈大建十四年隋开皇二年)。
  长城公(名叔宝立七年)。
  癸卯(陈后主叔宝至德元年隋开皇三年)。
  甲辰(至德二开皇四)年。
  乙巳(三五)年。
  丙午(四六)年。
  丁未(陈祯明元隋开皇七)年。
  祖韬光晦迹。
  祖於邺都化导。四众皈依。凡三十四年。遂韬光混迹。变易仪相。人莫之测 发明(祖虽偿业。尚有六年。然既混迹韬光。宗统之纪。当止於是年)。

  第三世祖

  讳僧璨。不言姓氏邑里。以白衣谒二祖。得度传法。后隐舒之皖山。往来太湖县司空山。后周毁法时。祖深自韬晦居无常处。积十余载。人无知者。至是二祖韬光。祖乃绍化。
  戊申(陈祯明二隋开皇八)年。
  第三世罗浮祖嗣宗统(十九年)。
  隋文帝(名坚代周在位二十四年改元者二)。
  文帝己酉开皇九年(是年陈亡天下为一)。
  庚戌十年。
  辛亥十一年。
  壬子十二年。
  祖示沙弥道信解脱法门。
  有沙弥(梵语沙弥此云勤息)道信者。年十四。来礼祖曰。愿和尚(梵语和尚。此云力生。谓一切道法。由此师之力而生也)慈悲。乞与解脱法门。祖曰。谁缚汝。曰无人缚。祖曰。何更求解脱乎。信於言下大悟。
  癸丑十三年。
  第二世邺都大祖祖示寂。
  祖韬光六载。以宿业故。因至莞城县。匡救寺。说法。有愤嫉之者。兴谤於邑宰。祖怡然委顺而化。时年一百七岁。
  安隐忍曰。永明寿禅师垂诫云。学道之门。别无奇特。只要洗涤根尘下无量却来业识种子。汝等但能消除情念。断绝妄缘。对世间一切爱欲境界。心如木石相似。直饶未明道眼。自然成就净身。又云。深嗟末世。只学虚头。全无实解。步步行有。口口谈空。自不责业力所牵。更教人拨无因果。便说饮酒食肉。不碍菩提。行盗行淫。无妨般若。生遭王法。死陷阿鼻。诸佛出来。也无救你处。若割心肝。如木石相似。便可食肉。若吃酒。如吃屎尿相似。便可饮酒。若见端正男女。如死尸相似。便可行淫。若见己财他财。如粪土相似。便可侵盗。饶你炼得到此田地。亦未可顺汝意在。直待证无量圣身。始可行世间逆顺事。古圣施设。岂有他心。只为末世僧尼。少持禁戒。恐赚他向善俗子。多退道心。所以广行遮护。千经所说。万论所陈。若不去淫。断一切清净种。乃至若不去酒。断一切智慧种。如何后学。略不听从。自毁正因。反行魔说。夫永明无量寿之应身。观其垂诫。与楞严三决定义。同一慨切。后代魔子。或借二祖调心之言为口实。如刻粪作檀佛。说名为可怜悯者。昔玉泉皓禅师制犊鼻裈。书历代祖师名字。有狂僧效之。皓见而诟曰。汝具何道理。敢以为戏事耶。呕血无及矣。僧寻於鹿门。如所言而逝。夫酒仙蚬子。皆散圣中人。应时而出。以救一期之病。非传佛心宗者所宜效颦也。至於末后一段光明。辅疑为信。今之大言不惭者。能如是乎。
  或谓之祖住世一百七岁。韬光混迹。皆为偿债而然。祥符曰。似则似也。然祖之方便。有非一切所能测识者。唯证乃知。毋庸拟议也。
  甲寅十四年。
  乙卯十五年。
  丙辰十六年。
  丁巳十七年。
  性宗天台第一世智者大师智顗寂於剡东石城寺。
  十一月十七日。帝遣使至天台。诏迎顗将行。告门人曰。吾今往而不返。汝等当成就佛陇南寺。一依我图。门人曰。若非师力。岂能成办。顗曰。乃是王家所办汝等见之。吾不见也。二十一日。到剡东石城寺。百尺石像前。不进。二十四日。顾侍者曰。不久应去。大士来迎吾其西矣。门人智朗请曰。不审何位何生。顗曰。吾不领众。必净六根。损己利他。获预五品耳。命笔作观心偈。示诸法门纲要讫。趺坐而逝。寿六十。腊四十。
  祥符荫曰。止观玄义。皆圆极一心。妙该万法。当禅宗初来。未大举扬之时。而师能表里导引之。至其玉立精严。净业成就。则又师之绪余也。
  戊午十八年。
  己未十九年。
  庚申二十年。
  辛酉仁寿元年。
  诏天下建舍利塔(书何着普也)。
  帝龙潜时。遇梵僧授舍利一裹曰。檀越他日为普天慈父。此大觉遗灵。留与供养帝作七宝箱贮之是年六月十三日。诏岐州等三十州。各建塔。帝亲以七宝箱。奉三十舍利。置於御座。烧香礼拜曰。愿弟子常以正法护持三宝。救度一切众生。乃取金瓶。瑠璃瓶。各三十。以瑠璃瓶盛金瓶。置舍利於其内。熏陆为泥。涂盖而印之。诸沙门各奉而行。初入州境。总管刺史。夹道步引。四部大众。威仪斋肃共以宝盖旛幢。华台珠幔。种种音乐。尽来供养围绕限十月十五日。午时同下石函。帝於是时。执珪降阶。率文武百僚。烧香。及舍利入塔。处处表闻。皆有感应。
  壬戌二年。
  祖付道信衣法。
  信服劳九载。后於吉州受戒。侍奉尤谨祖屡试以玄微。知其缘熟。乃付衣法偈曰。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
  癸亥三年。
  祖适罗浮山。
  祖告道信曰。昔可大师付吾法后。往邺都行化。三十余年。今吾得汝。何滞此乎。乃适罗浮山。
  甲子四年。
  炀帝(名广在位十三年按谥法好内远礼日炀)。
  炀帝乙丑大业元年。
  祖自罗浮山还着信心铭。
  信心铭曰。至道无难。惟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见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玄旨。徒劳念静。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止动归止。止更弥动。惟滞两边。宁知一种。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有。从空背空。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归根得旨。随照失宗。须臾返照。胜却前空。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惟须息见。二见不住。慎莫追寻。才有是非。纷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能由境灭。境逐能沉。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两段。原是一空。一空同两。齐含万象。不见精粗。宁有偏党。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执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体无去住。任性合道。逍遥绝恼。系念乖真。昏沉不好。不好劳神。何用疎亲。欲取一乘。勿恶六尘。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智者无为。愚人自缚。法无异法。妄自爱着。将心用心。岂非大错。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两边。良由斟酌。梦幻空花。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眼若不寐。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一如体玄。兀尔忘缘。万法齐观。归复自然。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动无动。动止无止。两既不成。一何有尔。究竟穷极。不存轨则。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尽净。正信调直。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非思量处。识情难测。真如法界。无他无自。要急相应。惟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延促。一念万年。无在不在。十方目前。极小同大。忘绝境界。极大同小。不见边表。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若不如是。必不须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丙寅二年。
  第三世罗浮鉴智祖示寂 发明(禅宗初来。祖师弘道传法。居无定止。二祖称邺都。三祖称罗浮者。以曾过化存神。故从称之也)。
  祖还山逾时。士民奔礼。大设檀供。祖为四众。广宣心要讫。於法会大树下。合掌立化。时十月十五日也。四众建塔供养。塔曰觉寂。
  祥符荫曰。祖信心铭。如取香水海中乳。注之七宝瓶。以灌一切凡圣顶。蒙其一滴者。无不透体清凉。当下受用。后来法海波澜。尽从这里流出。千古而下。其尚知所朝宗乎。毋为饮水区河之见也。

  第四世祖

  讳道信。姓司马氏。世居河内。后徙於蕲州广济县。生而超异。幼慕空宗。诸解脱门。宛如宿习。既嗣祖法。摄心无寐。胁不至席者六十年。
  丁卯大业三年。
  第四世蕲春祖嗣宗统(四十五年)。
  沙门静琬创刻石藏经。
  幽州智泉寺沙门静琬。虑三灾坏劫时。大法湮没。乃创刻石藏经板封於涿州之西。白带山(山有七洞。洞洞皆满。由大业至唐贞观十二年。愿未终而化。门人导暹法仪等相继五世。而经亦未完。历唐。及宋。代不乏人。元至正间。有高丽沙门慧月。缵其绪。尚未卒业。明无闻焉。其事颠末。具载云居各碑记)。
  祥符荫曰。末劫众生。非佛法。何以拯济。但其福尽障深。难逢佛法。南岳思大师。誓以愿力住世。奉持佛法。俟见慈氏。琬公创刻石经。为三灾苦海。作大津梁。二师之大行弘慈。真尘剎身心。护持法脉者矣。
  戊辰四年。
  己巳五年。
  庚午六年。
  辛未七年。
  壬申八年。
  癸酉九年。
  甲戌十年。
  乙亥十一年。
  丙子十二年。
  丁丑十三年。
  祖抵吉州解贼难。
  时隋季兵起。群盗围吉州。七旬不解。万众惶怖。祖愍之。教令念摩诃般若。时贼众。望雉堞间。若有神兵。乃相谓曰。城内必有异人。稍稍引去。围遂解。
  隋文帝写经四十六藏。十三万卷。修治故经。四百部。造金锢檀像。六千余万尊。修治故像。一百五十万九千尊。宫内造刺绣织成像。画像。五彩珠幔。以亿计。崇葺寺宇。五千余所。番译经论。垂五百卷。炀帝置翻经馆。四时供养无乏。
  祥符荫曰。世俗之见。每以作福费财为言。试观隋朝庄严佛事。如是其盛。而当时海宇之大。户财之富冠绝古今。未曾少损。是知福报从心。供养三宝。则其量无尽。若贪吝自封。转瞬泡幻。终归於空譬如有嘉种良田。而不善加种获。付之硕鼠荒茨也。亦可悲夫。
  唐(姓李氏都长安)。
  高祖(名渊受隋禅而有天下在位九年)。
  高祖戊寅武德元年。
  己卯二年。
  庚辰三年。
  辛巳四年。
  壬午五年。
  癸未六年。
  甲申七年。
  祖返蕲春破头山。
  乙酉八年 夏沙汰僧道 太白经天 帝传位。
  傅奕上疏请除佛法。上诏百官议其事。唯太仆卿张道源。是奕言。萧瑀曰。佛。圣人也。而奕非之。非圣人者无法。当治其罪。又曰。地狱之设。正为是人。典仪李师政上内德论三篇。恺切详明。上悟奕等挟私。不获已。乃诏沙汰天下僧道。
  祥符荫曰。沙汰治世之教。是也。而实有功於佛门。傅奕之所以言沙汰者。非也。而原未知夫佛法。佛法之波靡。由於僧众之泛滥。汰其不如法者。而佛法自严。此正佛之所以付嘱国王大臣者。其意有在也。而凡世之为国王大臣者。当体世尊付嘱之意。显密护持。申明大道。毋狥私见。共正人心。斯得之矣。李君之论。可谓精识谠议者也。
  丙戌九年。
  太宗(名世民在位二十三年)。
  太宗丁亥贞观元年 分天下为十道(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
  戊子二年。
  己丑三年。
  庚寅四年。
  辛卯五年。
  祖度栽松道者。
  祖住破头山。学侣云臻。有栽松道者。年已耋。礼祖而请曰。法道可得闻乎。祖曰。汝已老。脱有闻。其能广化耶。傥若再来。吾尚可迟汝。道者礼拜而去。
  壬辰六年。
  性宗天台第二世法师章安灌顶寂。
  顶住天台。尝着涅盘玄义疏。安洲溪流湍急。岁常溺人。顶誓曰。若此溪平。当於此演法。俄白沙涨漫。平如玉镜。乃讲光明法华以答灵惠。顶每宴坐。有天花飘坠其侧。八月日。室有异香。合掌称佛。及二大士名。而化。
  癸巳七年。
  甲午八年。
  乙未九年。
  丙申十年。
  丁酉十一年。
  戊戌十二年。
  祖度弘忍。
  祖一日往黄梅县。路逢一小儿。骨相奇秀。异乎常童。问曰。子何姓。答曰。姓即有。不是常姓。祖曰。是何姓。答曰。是佛性。祖曰。汝无姓耶。答曰。性空故无。祖默识其法器。俾侍者至其母所。乞令出家。母以宿缘故。殊无难色。遂舍为弟子。名弘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