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统编年

  或问。孟子辟异端。距杨墨。世人不察。以异端为佛老。愿明其说。祥符荫曰。异端者。非圣人之道。而别为异端者也。圣人之道。自其身心而言。身欲修而心欲正。自其家国而言。家欲齐而国欲冶。修身正心之道。在诚意致知格物。以明其明德也。齐家治国之道。在於孝事君弟事长。而明其明德於天下也。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异於圣人之道矣。孟子辟之距之。以其异於圣人之道也。我佛设教。首重君亲。而孝与忠。实务乎其深且远者。佛制戒律。一则曰孝顺心。再则曰孝顺父母。出家学道。志在先报君亲之恩。而非弃伦绝物。以背驰名教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佛之慈悲。则扩乎仁之全体。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佛之禁戒。则充类至义之尽。辞让之心。礼之端也。佛之清净威仪。则尽天理节文而极人事之仪则。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佛之光明通达。则智周内外。而见彻古今。孟子之所谓仁义礼智。皆圣道之大端。而佛教实统大端之全。无以异也。孟子道性善。而曰人皆可以为尧舜。佛之言曰。一切含灵。皆有佛性。而各具如来智慧德相。孟子之言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佛直示人明心见性。而曰在天同天。在人同人。其言其教无以异也。无以异而何以曰异端。圣人之道。用处不同。此犹就其形迹言之。若究其指归。审其精要。则用处实无不同也。使孔子孟子之时。而佛教已入此土。孔子孟子亦必信其道同。而不以为异。观孔子之答商太宰问圣可知矣。而孔子岂过为推许哉。又岂非孔子之言。而列子妄相称述者哉。孟子之言实与佛教暗合。而韩文公既未深入佛教。又未详观杨墨之所以异於圣道处。及佛教之所以始终不异於圣道处。而槩以孟子之距杨墨为异端。即以异端目佛氏之徒。加之以无父无君。弃伦绝物之罪。呜呼。其亦未深求夫圣人之道。而审思其同异也。诚深求夫圣人之道。而审思其同异。孔孟与佛。岂有二乎哉。即以形迹言。孔子栖栖四方。孟子周游列国。又岂区区以家室为念。晨昏拜跪为急哉。其与学佛氏之徒。相去盖亦不甚远也。则佛老非异端亦甚明矣。何疑於孟子辟杨墨。而有妨於佛教乎。庄列诸子。南华等篇。世多以为放。又以为寓言。初非放也。亦非寓言也。思之当自得矣。
  敬王癸亥四十二年。
  甲子四十三年。
  乙丑四十四年。
  丙寅四十五年(是年元王立改元又为元王元年)。
  元王(讳仁敬王子在位六年按谥法行义说民曰元)。
  元王丁卯二年。
  戊辰三年。
  己巳四年。
  庚午五年。
  辛未六年。
  贞定王(讳介元王子在位二十八年按谥法清白守节曰贞纪行不爽曰定)。
  贞定王壬申元年癸酉二年。
  甲戌三年。
  乙亥四年。
  丙子五年。
  丁丑六年。
  戊寅七年。
  己卯八年。
  庚辰九年。
  辛巳十年。
  壬午十一年。
  癸未十二年。
  甲申十三年。
  乙酉十四年。
  丙戌十五年。
  丁亥十六年。
  戊子十七年。
  己丑十八年。
  庚寅十九年。
  辛卯二十年。
  佛灭后五百年。
  壬辰二十一年。
  癸巳二十二年。
  甲午二十三年。
  乙未二十四年。
  丙申二十五年。
  丁酉二十六年。
  戊戌二十七年。
  己亥二十八年。
  祖付富那夜奢正法 入寂。
  祖至华氏国。憩一树下。右手指地。而告众曰。此地变金色。当有圣人入会。言讫。即变金色。时有长者子。富那夜奢。合掌前立。祖问曰。汝从何来。曰。我心非往。祖曰。汝何处住。曰。我心非止。祖曰。汝不定耶。曰。诸佛亦然。祖曰。汝非诸佛。曰。诸佛亦非。祖因说偈曰。此地变金色。预知有圣至。当坐菩提树。觉华而成已。夜奢复说偈曰。师坐金色地。常说真实义。回光而照我。令入三摩谛。祖即度出家。复具戒品。而付法。说偈曰。真体自然真。因真说有理。领得真真法。无行亦无止。祖付法已。即见神变。而入涅盘。化火自焚。舍利自空而下。不可胜数。四众盛以衣裓。随处建塔供养。

  第十一世祖

  富那夜奢尊者。华氏国人。姓瞿昙氏。父宝身。有子七人。祖最少。幼与诸兄异尚。尝曰。若遇大士。坐於道场。我则诣彼。亲近随喜。及遇胁尊者。受法传化。
  考王(讳嵬贞定王子在位十六年按谥法德行有成曰考)。
  考王庚子元年。
  第十一世祖富那夜奢尊者嗣宗统(五十九年)。
  辛丑二年。
  祖住世传法。
  壬寅三年。
  癸卯四年。
  甲辰五年。
  乙巳六年。
  丙午七年。
  丁未八年。
  戊申九年。
  己酉十年。
  庚戌十一年。
  辛亥十二年。
  壬子十三年。
  癸丑十四年。
  甲寅十五年。
  乙卯十六年。
  威烈王(讳午考王子在位二十四年按谥法疆毅执正曰威秉德尊业曰烈)。
  威烈王丙辰元年丁巳二年。
  戊午三年。
  己未四年。
  庚申五年。
  辛酉六年。
  壬戌七年。
  癸亥八年。
  甲子九年。
  乙丑十年。
  丙寅十一年。
  丁卯十二年。
  戊辰十三年。
  己巳十四年。
  庚午十五年。
  辛未十六年。
  壬申十七年。
  癸酉十八年。
  甲戌十九年。
  乙亥二十年。
  丙子二十一年。
  丁丑二十二年(宋司马光集通鉴始於此年)。
  戊寅二十三年。
  己卯二十四年。
  安王(讳骄威烈王子在位二十六年按谥法好和不争曰安)。
  安王庚辰元年。
  辛巳二年。
  壬午三年。
  癸未四年。
  甲申五年。
  乙酉六年。
  丙戌七年。
  丁亥八年。
  戊子九年。
  己丑十年。
  庚寅十一年。
  辛卯十二年。
  壬辰十三年。
  癸巳十四年。
  甲午十五年。
  乙未十六年。
  丙申十七年。
  丁酉十八年。
  戊戌十九年(景德传灯录作十四年者误)。
  祖付马鸣正法 圆寂。
  祖教被无量。得果者且五百矣。因至波罗奈国。有一长者。来趣其会。祖谓众曰。汝等识此来者耶。佛记圣者马鸣。绍吾法者也。於是马鸣致礼问曰。我欲识佛。何者即是。祖曰。汝欲识佛。不识者是。马鸣曰。佛既不识。焉知是乎。祖曰。既不识佛。焉知不是。曰。此是锯义。祖曰。彼是木义。祖却问锯义者何。曰。与师平出。马鸣因问木义者何。祖曰。汝被我解。马鸣豁然省悟。遂求剃度。祖谓众曰。此大士者。昔为毗舍利国王。以其国有一类裸人。如马裸露。王运神通。令蚕以衣之。后生中印度。马人感恋悲鸣。故号马鸣。如来悬记。灭度后六百年。马鸣当於波罗奈国。摧伏异道。度人无量。今正是时。遂付法偈曰。迷悟如隐显。明暗不相离。今付隐显法。非一亦非二。付法已。即见神变。湛然圆寂。众兴宝塔。以閟全身。

  第十二世祖

  马鸣大士。波罗奈国人也。又谓大士鸣琴。马感悲鸣。故称马鸣大士。亦名功胜。善能开诱。感导群心。造甘蔗论十万偈。
  安王己亥二十年。
  第十二世祖马鸣大士嗣宗统(五十六年)。
  祖作起信论。
  佛灭后。六百年来。弘法大士。依三界唯心立性宗。依万法唯识立相宗。各立门庭。不能融通。互相是非。祖乃作起信论以一之。会相归性。依一心法。立真如生灭二门。真如显真心不迷之体。性不碍相也。生灭显一心随缘染净之用。相不碍性也。人能识破妄相。会归一心。所谓归源无二。斯为一路涅盘门也。
  庚子二十一年。
  祖住世传法。
  辛丑二十二年。
  壬寅二十三年。
  癸卯二十四年。
  甲辰二十五年。
  乙巳二十六年。
  烈王(讳喜安王子在位七年按谥法秉德尊业曰烈)。
  烈王丙午元年。
  丁未二年。
  戊申三年。
  己酉四年。
  庚戌五年。
  辛亥六年。
  壬子七年。
  显王(讳扁烈王弟在位四十八年谥法未详)。
  显王癸丑元年。
  甲寅二年。
  乙卯三年。
  丙辰四年。
  丁巳五年。
  戊午六年。
  己未七年。
  庚申八年。
  辛酉九年。
  壬戌十年。
  癸亥十一年。
  甲子十二年。
  乙丑十三年。
  丙寅十四年。
  丁卯十五年。
  戊辰十六年。
  己巳十七年。
  庚午十八年。
  辛未十九年。
  佛灭后六百年。
  壬申二十年。
  癸酉二十一年。
  甲戌二十二年。
  乙亥二十三年。
  丙子二十四年。
  丁丑二十五年。
  戊寅二十六年。
  己卯二十七年。
  庚辰二十八年。
  辛巳二十九年。
  壬午三十年。
  癸未三十一年。
  甲申三十二年。
  乙酉三十三年。
  丙戌三十四年。
  丁亥三十五年。
  戊子三十六年。
  己丑三十七年。
  庚寅三十八年。
  辛卯三十九年。
  壬辰四十年。
  癸巳四十一年。
  甲午四十二年(景德传灯录作三十七年者误)。
  祖付迦毗摩罗大法眼藏 入定示灭。
  祖行化至华氏国。说法之次。忽有老人。座前仆地。祖谓众曰。此非庸流。当有异相。言讫不见。俄从地涌出一金色人。复化为女子。右手指祖而说偈曰。稽首长老尊。当受如来记。今於此地上。宣通第一义。说偈已。瞥然不见。祖曰。将有魔来。与吾校力。有顷。风雨暴至。天地晦冥。祖曰。魔之来信矣。吾除当。之。即指空中。见一大金龙。奋发威神。震动山岳。祖俨然於座。魔事随灭。经七日。有小虫。大若蟭螟。潜形座下。祖以手取之。示众曰。斯乃魔之所变。盗听吾法耳。放之令去。魔不能动。祖告之曰。汝但归依三宝。即得神通。遂复本形。作礼忏悔。祖问曰。汝名谁耶。眷属多少。曰。我名迦毗摩罗。有三千眷属。祖曰。尽汝神力。变化若何。曰。我化巨海。极为小事。祖曰。汝化性海得否。曰。何为性海。我未尝知。祖即为说性海曰。山河大地。皆依建立。三昧六通。由兹发见。迦毗摩罗闻言。遂发信心。与徒众三千。俱求剃度。祖乃召五百罗汉。与授具戒。复告之曰。如来大法眼藏。今当付汝。汝听偈言。隐显即本法。明暗元不二。今付悟了法。非取亦非离。付嘱已。即入龙奋迅三昧。挺身空中。如日轮相。然后示灭。四众藏真体於龙龛。
  祥符荫曰。祖师未闻正法时。多皆外道魔罗。才闻性海。便成正觉。洵乎至理一言。转凡成圣也。放下屠刀。千佛一数。人亦何多自画乎。

  宗统编年卷之四
  宗统编年卷之五
  第十三世祖

  迦毗摩罗尊者。华氏国人也。初为外道。有徒三千。通诸异论。后於马鸣尊者得法。造无我论一百偈。此论至处。无魔不摧。
  显王乙未四十三年。
  第十三世祖迦毗摩罗尊者嗣宗统(五十八年)。
  丙申四十四年。
  祖住世传法。
  丁酉四十五年。
  戊戌四十六年。
  己亥四十七年。
  庚子四十八年。
  慎靓王(讳定显王子在位六年谥法未详)。
  慎靓王辛丑元年壬寅二年。
  癸卯三年。
  甲辰四年。
  乙巳五年。
  丙午六年。
  赧王(讳延慎靓王子在位五十九年按谥法丧国心恤曰赧)。
  赧王丁未元年。
  戊申二年。
  己酉三年。
  庚戌四年。
  辛亥五年。
  壬子六年。
  癸丑七年。
  甲寅八年。
  乙卯九年。
  丙辰十年。
  丁巳十一年。
  戊午十二年。
  己未十三年。
  庚申十四年。
  辛酉十五年。
  壬戌十六年。
  癸亥十七年。
  甲子十八年。
  乙丑十九年。
  丙寅二十年。
  丁卯二十一年。
  戊辰二十二年。
  己巳二十三年。
  庚午二十四年。
  辛未二十五年。
  壬申二十六年。
  癸酉二十七年。
  甲戌二十八年。
  乙亥二十九年。
  丙子三十年。
  丁丑三十一年。
  戊寅三十二年。
  己卯三十三年。
  庚辰三十四年。
  辛巳三十五年。
  壬午三十六年。
  癸未三十七年。
  甲申三十八年。
  乙酉三十九年。
  丙戌四十年。
  丁亥四十一年。
  戊子四十二年。
  己丑四十三年。
  庚寅四十四年。
  辛卯四十五年。
  壬辰四十六年(景德传灯录作四十一年者误)。
  祖付嘱龙树大法 示寂。
  祖领徒至西印度。彼有太子名云自在。仰尊者名请於宫中供养。祖曰。如来有教。沙门不得亲近国王大臣有势之家。太子曰。今我国城之北。有大山焉。山有一石窟。可禅寂於此否。祖曰。诺。即入彼山。行数里。逢一大蟒。祖直前不顾。盘绕祖身。祖因与授三归依。蟒听讫而去。祖将至石窟。复有一老人素服而出。合掌问讯。祖曰。汝何所止。答曰。我昔尝为比邱。多乐寂静。有初学比邱。数来请益。而我烦於应答。起嗔恨想。命终堕为蟒身。住是窟中。今已千载。适遇尊者护闻戒法。故来谢尔。祖问曰。此山更有何人居止。曰。此去十里。有大树荫覆五百大龙。其树王名龙树。常为龙众说法。我亦听受耳。祖遂与徒众诣彼。龙树出迎曰。深山孤寂。龙蟒所居。大德至尊。何枉神足。祖曰。我非至尊。来访贤者。龙树默念曰。此师能决定性。明道眼否。是大圣继真乘否。祖曰。汝虽心语。我已意知。但办出家。何虑吾之不圣。龙树闻已。悔谢。祖即与度脱。及五百龙众。俱授具戒。复告之曰。今以如来大法眼藏。付嘱於汝。谛听偈言。非隐非显法。说是真实际。悟此隐显法。非愚亦非智。付法已。即见神变。化火焚身。龙树收五色舍利建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