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禅宗
- 天圣广灯录
天圣广灯录
筠州黄檗鹫峰山断际禅师。
南岳大惠禅师
讳怀让。金州人也。俗姓杜。唐仪凤二年四月八日降诞。感白气应於玄象。在安康之分。太史瞻见。奏闻 高宗皇帝。帝问。是何祥瑞。
太史对曰。国之法器。不染世荣。帝勅金州太守韩偕亲往存慰。
家有三子。师居其小。年始三岁。炳然殊异。性多恩让。父乃安名怀让。至年十岁。惟乐佛书。时有三藏玄静过金。见而奇之。告其父母曰。此子若出家。必获上乘。广度众生。
垂拱三年。方十五岁。辞亲往荆州玉泉寺。依弘景律师出家。通天二年受戒。后习毗尼藏。一日。自叹曰。夫出家者。为无为法。天上人间。无有胜者。时有同学坦然。知师志气高迈。劝师同谒嵩山安禅师。安启发之。不契。乃直诣曹溪礼六祖。
祖问。什么处来。
师云。嵩山安禅师处来。
祖云。什么物与么来。师无语。
经于八载。忽然有省。乃白祖云。某甲有个会处。
祖云。作么生。
师云。说似一物即不中。
祖云。还假修证也无。
师云。修证即不无。不敢污染。
祖云。秖此不污染。是诸佛之诸念。吾亦如是。汝亦如是。西天二十七祖般若多罗谶汝曰。
震旦虽阔无别路 要假儿孙脚上行 金鸡解衔一粒米 供养什邡罗汉僧
(又谶传道一法)。
心里能藏事 说向汉江滨 湖波探水月 将照二三人
六祖又云。吾先师有言。从吾向后。勿传此衣。但以法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即道化示。莫损於汝。听吾偈曰。
心地含诸种 普雨悉皆萠 顿悟花情已 菩提果自成
汝向后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师侍奉一十五载。
先天二年。始往南岳。居般若寺。示徒云。一切万法皆从心生。心本无生。法亦无住。若达心地。所作无碍。非遇上根。宜慎言哉。
僧问。如镜铸像。像成后。光归何处 师云。如大德未出家时相状向什么处去。
云。成后为什么不鉴照 师云。虽然不鉴照。谩他一点也不得。
马祖於南岳传法院后。独处一庵。唯习坐禅。凡有来访者都不顾。师往彼亦不顾。师观其神宇有异。忆六祖谶记。乃多方诱导。
一日。将砖於庵前磨。祖亦不顾 时既久。乃问曰。作什么 师云。磨砖作镜 祖云。磨砖岂得成镜 师云。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 祖乃离座云。如何即是 师云。譬牛驾车。车若不行。打牛即是。打车即是。又云。汝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师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於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 祖闻斯示诲。豁然开悟。礼拜问云。如何用心。即合无相三昧 师云。汝学心地法门。如下种子。我说法要。譬彼天泽。汝缘合故。当见其道 祖云。道非色相。云何能见 师云。心地法眼能见道。无相三昧亦复然矣 祖云。有成坏否 师云。若以成坏聚散而见道者。非也。听吾偈曰。
心地含诸种 遇泽悉皆萠 三昧花无相 何坏复何成
祖既蒙开悟。侍奉十秋。日益玄奥。师入宝弟子六人。各印可曰。汝等六人同证吾身。各契其一。一人得吾眉。善威仪(常浩)。一人得吾眼。善顾盼(智达)。一人得吾耳。善听理(坦然)。一人得吾鼻。善知气(神照)。一人得吾舌。善谈说(严峻)。一人得吾心。善吾今(道一)。
马祖阐化江西开元寺。师问众曰。道一为众说法否 众曰。已为众说法 师云。未见通个消息来。遂遣一僧去。待伊上堂时。但问作么生。记取答话来 僧如教。回举似师 祖云。自从胡乱后。三十年来不曾少盐酱。 师然之 师天宝三年八月十一日示寂於南岳。勅谥大惠禅师最胜轮之塔。吏部侍郎归登撰塔记。
江西马祖大寂禅师
师讳道一。汉州什邡县人也。俗姓马。本邑罗汉寺出家。师容貌奇异。虎视牛行。引舌过鼻。足下有二轮文。幼岁依资州唐和尚落发。受具於渝州圆律师。开元中。习禅定于衡岳传法院。密受大惠心印。
天竺般若多罗谶行化偈曰。
领得弥勒语 离乡日日敷 东梁移近路 余气脚天徒
师始自建阳佛迹岭迁临川。次南康龚公山。大历中。隶名於锺陵开元寺。时连师路嗣恭聆风景慕。亲授密旨。由是四方学者云集座下。厥后法嗣盛布於天下。时号江西马祖焉。
师谓众曰。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达磨大师从南天竺国躬至中华。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又引楞伽经文。以印众生心地。恐汝颠倒。不肯自信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经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
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不取善。不舍恶。净秽两边俱不依怙。达罪性空。念念不可得。无自性故。故三界唯心。森罗万像。一法所印。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汝但随时言说。即事即理。都无所碍。菩提道果。亦复如是。於心所生。即名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若了此意。乃可随时着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事。汝受吾教。听吾偈曰。
心地随时说 菩提亦秖宁 事理俱无碍 当生即不生
问。如何是修道 师云。道不属修。即言修得。修成还坏。即同声闻。若言不修。即同凡夫。
云。作何见解。即得达道 师云。自性本来具足。但於善恶事上不滞。唤作修道人。取善舍恶。观空入定。即属造作。更若向外驰求。转踈转远。但尽三界心量。一念妄想。即是三界生死根本。但无一念。即除生死根本。即得法王无上珍宝。
无量劫来。凡夫妄想。謟曲邪伪。我慢贡高。合为一体。故经云。但以众法合成此身。起时唯法起。灭时唯法灭。此法起时不言我起。灭时不言我灭。前念.后念.中念。念念不相待。念念寂灭。唤作海印三昧。接一切法。如百千异流同归大海。都名海水。住於一味。即接众味。住於大海。即混诸流。如人在大海水中浴。即用一切水。
所以声闻悟迷。凡夫迷悟。声闻不知圣心本无地位.因果.阶级。心量妄想修因证果。住其空定八万劫.二万劫。虽即已悟。却迷。诸菩萨观如地狱苦。沉空滞寂。又见佛性。若是上根众生。忽遇善知识指示。言下领会。更不历於阶级.地位。顿悟本性。故经云。凡夫有返覆心。而声闻无也。对迷说悟。本既无迷。悟亦不立。
一切众生。从无量劫来。不出法性三昧。长在法性三昧中。着衣吃饭。言谈祗对。六根运用。一切施为。尽是法性。不解返源。随名逐相。迷情妄起。造种种业。若能一念返照。全体圣心。汝等诸人。各达自心。莫记吾语。纵饶说得河沙道理。其心亦不增。总说不得。其心亦不减。说得亦是汝心。说不得亦是汝心。乃至今身放光。现十八变。不如还我死灰来。淋过死灰无力。喻声闻妄修因证果。未淋过死灰有力。喻菩萨道业纯熟。诸恶不染。若说如来权教三藏。河沙劫说不可尽。犹如钩锁。亦不断绝。若悟圣心。总无余事。久立。珍重。
上堂。庞居士问。不与万法为侣是什么人 师云。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又问。不昧本来人。请师高着眼 师直下觑 士云。一等勿弦琴。唯师弹得妙。师直上觑 士礼拜 师归方丈 居士随后云。适来弄巧成拙 问。如何是佛 师云。即心是佛 问。离四句。绝百非。请师直指西来意 师云。我今日无心情。汝去西堂问取智藏。
僧至西堂问。西堂以手指头云。我今日头痛。不能为汝说得。汝去问海兄。
僧去问海兄。海兄云。我到者里却不会。
僧回。举似师。师云。藏头白。海头黑。
师采藤次。见水老便作放势。水老近前接。师便踏倒。水老起来。呵呵大笑云。无量妙义。百千三昧。尽在一毛头上。识得根源去。
邓隐峰辞师 师云。什么处去 峰云。石头去 师云。石头路滑 峰云。竿本随身。逢场作戏。
遂到石头。绕禅床一匝。振锡而立。云。是何宗旨 石头云。苍天。苍天 峰无语。回。举似师 师云。更去问。待他有答。汝便作嘘嘘声。
峰又去。依前问 石头作嘘嘘声 峰又无语。回。举似师 师云。向汝道石头路滑。
师令僧驰书与径山钦和尚。书中画一圆相。径山才开见。索笔於中着一点。后有僧举似忠国师。国师云。钦师犹被马师惑。
有僧於师前作四画。上一画长。下三画短。云。不得道一画长。三画短。离四句。绝百非。请和尚答某甲。
师画一画。云。不得道长短。答汝了也。
后有僧举似忠国师。国师云。何不问我。
师问僧。什么处来 云。湖南来 师云。东湖水满也未 云。未 师云。许多时雨水尚未满(道吾云。满也。云岩云。湛湛地。洞山云。什么劫中曾欠少)百丈问。如何是佛旨趣 师云。正是汝放身命处 师示众云。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染污。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圣。故经云。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秖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今即是法界。乃至河沙妙用。不出法界。若不然者。云何言心地法门。云何言无尽灯。一切法皆是心法。一切名皆是心名。万法皆从心生。心为万法之根本。故经云。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名等.义等。一切法皆等。纯一无杂。
若於教门中得随时自在。建立法界。尽是法界。若立真如。尽是真如。若立理。一切法尽是理。若立事。一切法尽是变。举一千从。事理无差。尽是妙用。更无别理。皆由心之回转。譬如月影有若干。真月无若干。诸源水有若干。水性无若干。森罗万像有若干。虚空无若干。说道理有若干。无碍慧无若干。种种成立。皆由一心也。建立亦得。扫荡亦得。尽是妙用。妙用尽是自家。非离真而有立处。立处即真。尽是自家体。若不然者。更是何人。一切法皆是佛法。诸法即是解脱。解脱者即是真如。诸法不出於真如。行住坐卧悉是不思议用。不待时节。经云。在在处处则为有佛。
佛是能仁。有智慧。善机情。能破一切众生疑网。出离有无等缚。凡圣情尽。人法俱空。转无等轮。超於数量。所作无碍。事理双通。如天起云。忽有还无。不留踪迹。犹如画水成文。不生不灭。是大寂灭。在缠名如来藏。出缠号净法身。体无增减。能大能小。能方能圆。应物现形。如水中月。滔滔运用。不立根苗。木尽有为。不住无为。有为是无为之用。无为是有为之依。不住於依。故云。如空无所依。
心生灭义。心真如义。心真如者。喻如明镜照像。镜喻於心。像喻於法。若心取法。即涉外因。即是生灭义。不取於法。即是真如义。声闻耳闻佛性。菩萨眼见佛性。了达无二。名平等性。性无有异。用则不同。在迷为识。在悟为智。顺理为悟。顺事为迷。迷则迷自本心。悟则悟自本性。一悟永悟。不复更迷。如日出时。不与暗对。智慧日出。不与烦恼暗俱。
了心境界。妄想即除。妄想既除。即是无生法性。本有之性。不假修成。禅不属坐。坐即有着。若见此理。真正合道。随缘度日。戒行增熏。积於净业。但能如是。何虑不通。久立。珍重。
师於贞元四年正月登建昌石门山。於林中经行。见洞壑平坦。峰峦秀拔。谓侍者曰。兹吉祥所。乃吾终焉之地矣。
既而示疾。院主问。和尚近日尊候如何。
师云。日面佛.月面佛。
至二月一日。沐浴加趺而化。享年八十。僧腊六十。元和中 德宗皇帝追谥大寂禅师。塔曰大中庄严。
洪州百丈山大智禅师
师讳怀海。福州长乐人也。俗姓王。丱岁离尘。三学该练。属大寂阐化江西。乃倾心依附。与西堂智藏.南泉普愿同号入室三大士焉。一夕。三大士随侍马祖玩月次。祖问。正当与么时如何。
西堂云。正好供养。
师云。正好修行。南泉拂袖便去。
祖云。经入藏。禅归海。唯有普愿独超物外。
师为马祖侍者。一日。随侍马祖路行次。闻野鸭声。 祖云。什么声 师云。野鸭声 良久。祖云。适来声向什么处去 师云。飞过去 祖回头。将师鼻使扭。 师作痛声 祖云。又道飞过去 师於言下有省 明日。祖升堂才坐 师出来卷却簟 祖便下座。 师随至方丈 祖云。适来要举转因缘。你为什么卷却簟 师云。为某甲鼻头痛 祖云。你什么处去来 师云。昨日偶有出入。不及参随 祖喝一喝 师便出去。
马祖一日上堂。众集。以手点拂柄三下。便下座。师默有省。三日后。举似祖。祖上堂。告众曰。吾何忧矣。自有大默在。是汝诸人之师也。
马祖一日问师。什么处来 师云。山后来 祖云。还逢着一人么 师云。不逢着 祖云。为什么不逢着 师云。若逢着。即举似和尚 祖云。什么处得者个消息来 师云。某甲罪过 祖云。却是老僧罪过 师再参马祖。祖竖起拂子 师云。即此用。离此用。 祖挂拂子於旧处 良久。祖云。你已后开两片皮。将何示人 师遂取拂子竖起 祖云。即此用。离此用 师亦挂拂子於旧处 祖便喝 师直得三日耳聋。方乃大悟。
有一僧哭入法堂 师云。作什么 僧云。父母俱丧。请师拣日 师云。明日一时埋却 问。如何是奇特事 师云。独坐大雄山 僧礼拜 师便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