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集续传灯录


  游浙西,首谒“灵隐”竹泉和尚。泉问云:“汝何处人?”师云:“明州。”泉云:“我闻明州有三佛,是否?”师答云:“一尚不见,何况有三。”泉云:“汝不是明州人。”师顾旁僧云:“这老汉又醉也。”泉云:“且坐吃茶。”

  继往“蒋山”见正宗。一日,宗问:“汝本师有听雨颂,还记得么?”师云:“记得。”宗云:“试举看。”师举云:“檐前滴滴甚分明,迷己众生认作声。”宗以手约住,云:“既不唤作声,唤作什么?”师云:“终不唤作碗脱丘。”宗云:“见面不如闻名。”师云:“圆悟关踏倒了也。和尚还知么?”宗便作掌势,师退步云:“和尚已后错打人去也。”

  久之,行宣政院命出世“石门”,迁宝陀“普慈”。洪武十年, 朝命升道场建佛殿,众屋俱倍胜旧规。十一年,奉 旨校雠新注三经。十五年, 朝廷新开僧道衙门;众推师为僧纲司都纲。管内僧徒无不听命为善,吴兴清规为之鲁变。

  上堂:“一大藏教,不是黄面老子说底;直指人心,不是达磨大师传底。”拈拄杖,“牛角长三寸,兔角长八尺。牧羊海畔女贞花,拒马河边望夫石。”

  上堂:“古德道,释迦不出世,达磨不西来;佛法徧天下,谭玄口不开。古德恁么道,只见锥头利,不见凿头方?龙峰则不然,释迦不出世,达磨不西来;落花二五片,点破阶前苔。”

  上堂,举“保宁勇和尚示众云:‘智不到处,切忌道着。道着则头角生。大众,头角生也。是牛是马?’”师云:“大小保宁牛马也不识。既是头角生也,有甚难辨?虽然,汝诸人也不得草草勿勿。”

  七十年六月一日示微疾,十二日早发诸山书讫,移顷而逝。

  龙翔昙芳忠禅师法嗣

  ○昆山荐严兰江清濋禅师

  天台人,姓镏。初从“集福”远公习天台教。去,依岳林“水南”湘公。久之,走谒金陵保宁。仲方伦公以太随话诘之,半载间犹不契。一旦,行护龙河上,脱然有省。遂自庆曰:“大随鼻孔令入我手矣。”仲方曰:“此固善矣,未可以自足也。”

  师既辞去眼膺,此言剎那不敢忘。偶过湖州菁山市中,俯仰之间,顿忘移步,始知无佛可成,无众生可度。呵呵大笑。

  既而见广慈於“蒋山”,俾居侍司,复掌藏钥。寻,游吴兴。灵岩欲公分座说法。出世常之“翠微”,迁湖之“显慈”。天界净觉延居第一座。复俾居昆山荐严。

  僧问:“世尊拈华,迦叶微笑。意旨如何?”师云:“世尊手里一花红,迦叶面门双眼碧。”僧云:“鼻祖面壁,神光断臂。又且如何?”师云:“当年用毒流支有,今日安心慧可无。”僧云:“只如分皮分髓又作么生?”师云:“机先领旨犹成滞,言下知归亦是迷。”僧拟议,师遂喝。

  上堂:“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石女肝肠锦绣缠,波斯鼻孔黄金突。突出虚空,蓦拶相逢。”

  上堂,举百丈野狐话毕,作野狐叫,云:“号狐。”下座。

  上堂:“感之所召,越山河而非遥;缘之所乖,附耳目而有间。当求於己,莫让於人;用黑豆法吞栗棘蓬。”

  上堂:“清净行者,不入涅盘;破戒比丘,不入地狱。十二阑干倚遍时,海门一点远山绿。”

  师偶成偈曰:“略无世事可思量,只恨人间夜不长;一觉起来天大亮,西风满院桂花香。”

  化渡船偈曰:“岸南岸北声相接,活路不通千里赊;全藉个中人着力,船头拨转便归家。”

  不求人偈曰:“寻常柄杷在吾手,二六时中受用多;痒处蓦然抓得着,通身无奈喜欢何。”  

  终于松江,“松隐”唯庵禅师为竭力其后事。

  天目中峰本禅师法嗣

  ○婺州伏龙山圣寿千岩元长禅师

  号“无明”,越之萧山人,姓董氏;随诸父曰“昙芳”者,学佛於富阳法门院。诸书经目輙成诵。十九剃染。

  走武林习律於“灵芝寺”。律师问曰:“八法往来片无乖角,何谓也?”师曰:“何不问第九法乎?”律师曰:“问律而答以禅,真大乘器也。”

  会丞相府饭僧,师随众入。中峰亦在座,遥见师,即呼谓:“汝日用如何?”师曰:“唯念佛耳。”峰曰:“佛今何在?”师拟议,峰叱之。师遂作礼,求指示。峰以“狗子无佛性”话授之。

  继往,习禅於灵隐山中。雪庭传公召师,掌内记。俄,归法门将十载。一旦,忽喟然叹曰:“生平气志充塞乾坤,乃今作瓮里酰鸡耶。”复造灵隐,胁不沾席者三载。因闻鸡声有省。亟见中峰,峰复叱之,师愤然来归。夜将寂,忽鼠翻猫食器堕地有声,恍然开悟,觉身跃起数丈。且复往质於峰,峰曰:“赵州何故云‘无’?”师曰:“老鼠食猫饭。”峰曰:“未在”。师曰:“椀子扑落地,打破常住砖。”峰乃微笑,祝曰:“善自护持。”既而师隐居“天龙东庵”。

  有一蛇日来座下,师为说归戒,蛇即矫首低昂作拜势而去。自是声光日显。行省丞相脱欢公遣使,逼师出世;诸山亦争相欢请,师皆谢绝。乃踰江之伏龙山,卓锡岩际,警曰:“山若有泉,吾将止焉。”俄,山泉溢出,作白乳色。遂依大树而止。邑大姓楼君如浚等为构屋以居。寻,因旧寺基,号曰“圣寿”。缁白向慕辐凑,镇南王亲书寺额以赐,并僧伽梨及普应弘辩妙智之号。资政院又为咨于东朝,命臣制“佛慧圆明广照无边普利大禅师”之号,并金襕衣以赐。

  僧问:“释迦弥勒犹是他奴,未审他是阿谁?”师云:“粪扫堆头生苕帚。”僧云:“学人不会?”师云:“问取净头。”僧问云:“大悲千手眼,那个是正眼?”师云“点。”

  宋公景濂尝访师,师问曰:“闻汝阅尽大藏教,有诸?”濂曰:“然。”师云:“汝用耳阅乎,抑眼观也?”濂曰:“亦眼观耳。”师云:“眼之能观者,汝谓谁耶?”濂扬眉向之,於是相视一笑。

  示众云:“转山河国土归自己则易,转自己归山河国土则难。拈了也。父母未生前,道将一句来?”

  上堂,指香炉云:“大众,香炉与诸人说法了也。”便下座。

  上堂:“秋风凉,秋夜长,未归客思故乡。大众,如何是你故乡?”喝!幸然家里在,不用苦思量。

  至正丁酉六月十四日,书偈曰:“半生饶舌,今日败阙;一句轰天,正法眼灭。”投笔而逝,全身瘗青松庵 。

  ○苏州狮子林天如维则禅师

  庐陵人。师在“幻住”室中,偶一新到问:“大事未明,如丧考妣;大事已明,亦如丧考妣。”问声未绝,幻便打。师於侍傍,疑情顿发。既而屡呈己解,皆不契。一日,忽自笑曰:“今日瞒我不可得了也。”幻勘之,曰:“明与未明即不问,且唤什么作大事?”师随口应曰:“露柱吞却狮子岩,灯笼笑破半边口。”幻肯之,且嘱曰:“汝须向孤绝处一坐坐断,三十年后不相负也。”寻,命师居板首,师力辞;幻遽下床一拜,师急闪身曰:“和尚这一拜却拜在虚空里。”幻曰:“你且不在虚空外。”遂鸣钟送师归寮。自是幻每曰:“堂中有首座,老幻可偷闲矣。”幻既寂,师於苏城中结庵,名曰“师子林”。

  示众云:“如何是佛麻三斤?如何是佛殿里底?如何是佛乾屎橛?三文大光钱,买得个油糍,吃向肚皮里,当下便不饥。”

  示众:“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阿呵呵。个是众寮之物,谁敢私而有之!?虽然如是,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师尝集《楞严经》诸家注释要语,合为一书,名曰《会解》,板行于世。

  净慈平山林禅师法嗣

  ○应天府天界止庵德祥禅师

  杭州人,出世郡之“龙华”,迁苏之“天平”,移杭之“报国”,升净慈“径山”,至“天界”。

  径山新方文成。上堂:“阔一丈,斩新日月;深十尺,别是乾坤。东来西来底,南来北来底,总在这里相见。且道不来不去底,向甚么处相见?”拈拄杖卓一下,“鹤飞千尺雪,龙卧一潭氷。”

  大鉴下第二十五世

  圣寿千岩长禅师法嗣

  ○苏州邓尉山圣恩万峰和尚

  讳“时蔚”,温州乐清金氏,母郑。梦儒释二人入其寝室,逮旦产二子。次即师也。有光烛室,众怪,欲弃去;姑育之,在襁褓见僧輙微笑合掌。年十一,得度於越“永庆”,礼升讲主为师。升授《法华》,诵至“诸法从本来”,忽有省。遂游方。

  既受具,即参止岩於虎跑。岩示“南泉三不是”话,俾参究。寻,往达蓬山“佛迹寺”故基,卓庵而居,昼夜究竟所参话,殆忘寝食。久之,往华顶礼无见。不契。闻千岩道化,亟往见。

  一日,入室次,岩问:“汝莫要受戒么?”师即掩耳而出。明日普请斫松次,师拈一圆石作献珠状,云:“请和尚酬价。”岩云:“不直半分钱。”师云:“瞎!”岩云:“我也瞎,你也瞎。”师云:“瞎瞎。”岩休去。

  佛降诞日,岩上堂云:“今日有种种好事。一者世尊降诞,二者天道晴明,三者有大施主设斋。诸人若向此识得老僧舌头落处,日消万两黄金。”师从西过东,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云:“天中天,天中天,释迦弥勒谁后先?”岩喝云:“这温州子也胡做。”已而请居后板。

  自是,蔚首座之名播于四方。未几,复还“佛迹”。后岩寄以偈,仍嘱云:“汝缘在浙西,当往彼化导。”师至姑苏,缁白蚁慕。建四道场,从受归戒者不可以数计;闻名睹影靡不以手加额。绘其像奉祀者甚众。岂非与苏人宿有因缘?!

  将终,沐浴更衣,索笔书偈而逝。全身塔于圣恩之右涅盘山。寿七十九,腊五十九。

  ○松江松隐唯庵德然禅师

  郡之张氏。参千岩,闻其提唱,有悟。继而踵其席。示众:“德山棒,临济喝,拈放一边;诸人脚跟下,道将一句来?”以拄杖画一画,云:“毗婆尸佛早留心,直至如今不得妙。”

  上堂:“江月照,松风吹,永夜清宵何所为?永嘉大师满口道了也。大众还知落处么?”卓拄杖,“劫石有销日,黄金无坏时。”

  暮年养间於松隐,人因称为松隐和尚。遐方异域宰官士庶缁流,如水赴壑。宋翰林景濂题其《语录》。有曰:“语言峭拔,铜关铁壁,利剑长矛。岂惟不可凑泊,亦无缝罅之可乘,吁可畏哉。”翰林之言可不信夫。

  增集续传灯录卷第六

  五灯会元补遗

    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前住持比丘吴郡文琇集

  大鉴下第十七世

  华藏明极祚禅师法嗣

  ○杭州灵隐东谷光禅师

  常之无锡人。与侍读尤煜(余六切,盛也。)厚善。初住嘉禾“本觉”,迁苏之“灵岩”、常州“华藏”,而中吴“万寿”居之最久。众盈七百,法道为之一振。勑授明之“育王”,特旨移“灵隐”。

  僧问:“借功明位时如何?”师云:“未问已前。”僧云:“借位明功时如何?”师云:“遍地日头黑似漆。”僧云:“即今为复是借功明位?借位明功?”师云:“大似不曾斋。”僧云:“学人到这里,进之无路,退之无门。”师云:“你是一枚草贼。”僧云:“今日亲遭捉败。”师云:“三十棒付在别时。”

  上堂:“性觉妙明,本觉明妙。霜林玉凤生雏,月户金鸡唱晓。从来只个,家风端的,与谁同到?到不到?仰面不扬眉,低头拍手笑。”

  上堂:“万籁吼松风,千林飞败叶。缺齿老躁胡,一去无消息。”拈拄杖竖起,云:“即今来也。还见么?”复安旧处,云:“诸人既是不领,又入少林去也。”

  岁夜小参,“否极泰来,梅萼香传春谷暖;力穷位转,松风声度夜堂寒。时节分明,去来有准。可谓当涂息耗叶路通宗。正恁么时如何?金锄不动土,灵苗在处生。”

  宝佑元年腊月初五日示寂。书偈辞众云:“东谷片云收,月圆当古渡;寒惊白鸟飞,夜宿无影树。”

  雪窦足庵鉴禅师法嗣

  ○四明天童长翁如净禅师

  上堂,举“达磨见梁武帝”因缘,颂曰:“金乌飞上玉栏干,黑漆昆仑对面看。毕竟这些传不得,落花流水太无端。”

  黄龙牧庵忠禅师法嗣

  ○袁州慈化普庵印肃禅师

  亘春县余氏子。六岁,梦一僧点其心,曰:“汝他日当自省。”既觉,以意白母。视之当心一点红莹,大似世之樱珠。父母因此许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

  年二十七落发。师容貌魁奇,智性巧慧。贤器之,勉令诵经。师曰:“尝闻诸佛原旨,必贵了悟于心;数墨修行,无益於事。”

  远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因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忠竖起拂子,师遂有省。后归受业,有邻寺慈化者,众请住持。寺无常住,师布衾楮衣,粥食禅定;偶阅《华严论》,乃大悟,徧体污流。喜曰:“我今亲到华严境界。”说偈曰:“捏不成团拨不开,何须南岳又天台;六根门首无人会,惹得胡僧特地来。”

  平居有偈曰:“灵妙如如,不异大虚;造化万物,不碍方隅。”慕道向风者日众。师随宜而为说法。有病患, 草为药,与之即愈。或有疫毒,人迹不相往来者。书颂与之,咸得十全。或问师:“修何行得此?”师乃当空画一画,云:“会么?”其人云:“不会。”师云:“止止,不须说。”

  一日,忽告众曰:“诸佛不出世,亦无有涅盘。入吾室者,必能玄契。善自护持,无令退失。”索浴更衣,跏趺而寂。乾道五年七月二十一日也。寿五十五,腊二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