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泰普灯录


  北京天钵文慧重元禅师

  上堂曰。若据宗乘正令。莫不动用全威。如圣轮王宝剑飞空。谁是不宾之者。是以王道平平。和风扇物。使群邦贡献。万里梯航。六合澄清。狼烟永息。於是四魔绝迹。九类亡机即且置。作么生是动用全威底道理。蓦拈拄杖横按曰。休。休。动不如静。靠拄杖下座。 上堂。古今天地。万象森然。岁岁秋收冬藏。人人道我总会。还端的也无。直饶端的。比他鸡足峰前是甚么闲事。良久。曰。今朝十月初旬。天寒不得普请。参。 僧问。如何是禅。曰。入笼入槛。僧拊掌。师曰。跳得出是好手。僧拟议。师曰。了。 问。学人上来。请师举唱。曰。善财别后谁相访。楼阁门开竟日闲。云。恁么则定光金地遥招手。智者江陵暗点头。曰。大众唤觉言僧着。 问。如何是触目之机。曰。摩斯咤落水。云。谢师答话。曰。鼻孔不存。 问。昨日雨。今日晴。於曹溪路上成得个甚么边事。曰。昨日雨。今日晴。

  绍兴府天章元善禅师

  上堂曰。君问西来意。马师踏水潦。若认一毛头。何曾知起倒。劫火才洞然。愚夫觅乾草。宁知明眼人。为君长懊恼。 僧问。如何是最初句。曰。末后问将来。云。为甚么如此。曰。先行不到。云。入水见长人也。曰。秦皇击缶。

  临安府佛日智才禅师

  上堂曰。诸禅德。还知么。山僧生身父母一时丧了。直是无依倚处。以手搥胸曰。苍天。苍天。复顾大众。良久。曰。你等诸人也是铁打心肝。便下座。 上堂。举栢树子话。师曰。赵州庭栢。说与禅客。黑漆屏风。松椤亮隔。 僧问。如何是无为。曰。山前雪半消。云。请师方便。曰。水声转呜咽。

  无为军佛足处祥禅师

  僧问。大悲千手眼。如何是正眼。曰。暗里施文彩。明中不见踪。云。学人为甚么不见。曰。杲日当空。肓人摸地。 问。如何是般若体。曰。瑠璃殿里隐寒灯。云。如何是般若用。曰。活卓卓地。 问。一色无变异。唤作露地白牛。还端的也无。曰。头角生也。云。头角未生时如何。曰。不要犯人苗稼。

  平江府明因慧赟禅师

  上堂。拈拄杖横按曰。若恁么去。直得天无二日。国无二王。释迦老子饮气吞声。一大藏教如虫蚀木。设使钻仰不及。正是无孔铁锤。假饶信手拈来。也是残羹馊饭。一时吐却。方有少分相应。更乃堕在空亡。依旧是鬼家活计。要会么。雨后始知山色翠。事难方显丈夫心。卓拄杖。下座。

  兴化军西台其辨禅师

  上堂。举临济无位真人话。师召大众曰。临济老汉寻常一条脊梁硬似铁。及乎到这里。大似日中迷路。眼见空华。直饶道无位真人是乾屎橛。正是泥龟曳尾。其僧只知季夏极热。不知仲冬严寒。若据当时。合着得甚么语。塞断天下人舌头。西台只恁么休去。又乃眼不见为净。不免出一只手狼藉去也。临济一担。西台一堆。一担一堆。分付阿谁。从教撒向诸方去。笑杀当年老古锥。

  临安府法雨慧源禅师

  僧问。如何是最初一句。曰。梁王不识。云。如何是末后一句。曰。达磨渡江。

  绍兴府净众梵言首座

  示众曰。说法有所得。斯则野干鸣。说法无所得。是名师子吼。古德恁么道。大似掩耳偷铃。何故。说有说无。尽是野干鸣。诸人要识师子吼么。咄。

  报本有兰禅师法嗣
  福州中际可遵禅师

  郡之梁氏子。 上堂曰。八万四千深法门。门门有路超乾坤。如何个个踏不着。只为蜈蚣太多脚。不唯多脚亦多口。钉觜铁舌徒增丑。拈椎竖拂泥洗泥。扬眉瞬目笼中鸡。要知佛祖不到处。门掩落华春鸟啼。 上堂。昨夜四更起来。呵呵大笑不歇。幸然好一觉睡。霜锺撞作两橛。 上堂。野外桃华争烂熳。亭前栢树叶婆娑。世人莫作寻常见。多少英雄不奈何。

  邢州开元法明上座

  依报本未久。深得法忍。后归里。事落魄。多嗜酒呼卢。每大醉。唱柳词数阕。日以为常。乡民侮之。召斋则拒。召饮则从。如是者十余年。咸指曰。醉和尚。一日。谓寺众曰。吾明旦当行。汝等无他往。众窃笑之。翌晨。摄衣就座。大呼曰。吾去矣。听吾一偈。众闻奔视。明乃曰。平生醉里颠蹶。醉里却有分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言讫寂然。撼之已委蜕矣。众尽礼以葬之。

  云居晓舜禅师法嗣
  建康府蒋山佛慧法泉禅师(世号泉万卷者)

  上堂曰。古人恁么。南禅不恁么。古人不恁么。南禅却恁么。大众还委悉么。王婆衫子短。李四帽檐长。 圣节上堂。拈拄杖。击法座一下。曰。以此功德祝延 圣寿。便下座。 上堂。智人欲识南禅路。门前有个长松树。脚下分明不较多。无奈行人恁么去。莫恁去。急回顾。楼台烟锁钟鸣处。 雪下。上堂召大众曰。还有过得此色者么。良久。曰。文殊笑。普贤嗔。眼里无筋一世贫。相逢尽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见一人。 上堂。快人一言。快马一鞭。若更眼睛定动。未免纸里麻缠。脚下是地。头上是天。不信但看八九月。纷纷黄叶满山川。 僧问。白云本无心。为风出岩谷时如何。曰。晴作雨备。 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曰。发长僧貌丑。云。未审意旨如何。曰。闭户怕天寒。 问。久雨不晴时如何。曰。白日无闲人。云。未晓玄言。乞师直指。曰。看看便是春。 问。南禅结夏。为甚么却在蒋山解。曰。众流逢海尽。云。恁么则事同一家也。曰。梦里到家乡。 问。莲华未出水时如何。曰。西瞿耶尼。云。出水后如何。曰。泗州大圣。 问。如何是衲僧行履处。曰。甲不开仓。 问。二祖立雪齐腰。意旨如何。曰。三年逢一闰。云。为甚么付法传衣。曰。村酒足人酤。

  明州天童澹交禅师

  上堂曰。也大奇。也大差。十个指头八个罅。由来多少分明。不用钻龟打瓦。便下座。僧问。临云阁耸。太白峰高。到这里。如何进步。曰。但寻荒草际。莫问白云深。云。未审如何话会。曰。寒山逢拾得。两个一时痴。云。向上宗乘又且如何举唱。曰。前言不及后语。

  广因择要禅师法嗣
  福州妙峰如璨禅师

  上堂曰。今朝是如来降生之节。天下缁流莫不以香汤灌沐。共报洪恩。为甚么教中却道如来者无所从来。既是无所从来。不知降生底是谁。试请道看。若道得。其恩自报。若道不得。明年四月八。还是蓦头浇。

  智海正觉本逸禅师法嗣
  福州大中海印德隆禅师

  上堂曰。法无异法。道无别道。时时逢见释迦。处处撞着达磨。放步即交肩。开口即齩破。不齩破。大小大。 上堂。夫欲智拔。先须定动。拈拄杖。卓一下。曰。唵苏嚧[口*悉]哩娑婆诃。归堂吃茶。上堂。触境无滞底。为甚么抬头不起。田地稳密底。为甚么下脚不得。譬如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门聻。樊哙踏开真主出。巨灵抬手锦鳞喷。参。 上堂。平旦寅。晓何人。处处弥陀佛。家家观世音。月里麒麟看北斗。向阳椑子一边青。 僧问。夜半正明。天晓不露。如何是不露底事。曰。日落月未上。云。恁么则五天唱不起。汉地和难齐。曰。方人以己。云。铁狗吠开岩上月。泥牛触破岭头云。曰。元来犹在。云。可谓不落今时句。如在白云中。曰。崔崔嵬嵬。霄汉半开。云。全因今日去也。曰。且喜阇梨瞥地。 问。寒来暑往。日居月诸。心地未明。乞师指示。曰。臂长衫袖短。脚瘦草鞋宽。云。莫便是和尚为人处也无。曰。日午游都市。天明往华山。

  青原第十一世(洞山七世)
  投子义青禅师法嗣
  东京天宁芙蓉道楷禅师

  沂之沂水人。族崔氏。自幼举辟谷。隐伊阳山。后游京师。籍名术台寺。试法华得度具戒。趋淮西谒投子於海会。乃问。佛祖言句如家常茶饭。离此之外。别有为人言句也无。曰。汝道寰中天子敕。还假尧舜禹汤也无。师欲进语。青以拂子摵师口曰。汝发意来。早有三十棒也。师即开悟。再拜便行。青曰。且来。阇梨。师不顾。青曰。汝到不疑之地耶。师以手掩耳。后还沂上。居马鞍山。元丰壬戌(时年四十)。道俗迎处仙洞。次迁招提.龙门。又徙大阳.大洪。皆一时名卿巨公为之劝请。自是。洞上之风大行西北。崇宁三年。 诏住京师净因。大观改元。 敕移天宁。 上堂曰。唤作一句。已是埋没宗风。曲为今时。通途消耗。所以借功明位。用在体处。借位明功。体在用处。若也体用双明。如门扇两开。不得向两扇上着意。不见新丰老子道。峰峦秀异。鹤不停机。灵木迢然。凤无依倚。直得功成不处。电火难追。拟议之间。长途万里。 上堂。良久。曰。青山常运步。石女夜生儿。便下座。 上堂。入道之径。内虚外静。如水澄凝。万象光映。不沈不浮。万法自如。所以道。火不待日而热。风不待月而凉。坚石处水。天瞽犹光。明暗自尔。乾湿同方。若能如是。岩前枯木半夜开华。木女携篮清风月下。石人舞袖共贺太平。野老讴歌知音者和。於斯明得。何必重登塔庙。再见文殊。道在目前。一时参取。 上堂。假言唱道。落在今时。设使无舌人解语。无脚人能行。要且未能与那一人相应。还会么。龙吟徒侧耳。虎啸谩沈吟。 僧问。如何是兼带之语。曰。妙用全施该世界。木人闲步火中来。云。如何是和尚家风。曰。众人皆见。云。未审见个其么。曰。东壁打西壁。 问。如何是无缝塔。曰。白云笼岳顶。终不露崔嵬。二年春。开封尹李公孝寿奏师道行卓冠丛林。宜有褒显。即 赐紫方袍。号定照禅师。内臣持 敕命至。师迎谢曰。某辞父母出家时。尝陈重誓。不为利名。专诚学道。用资九族。苟渝愿心。当弃身命。父母以此听许。今若不守本志。窃冒 宠光。则佛法.亲盟背矣。於是修表具辞。复降 旨京尹。坚俾授之。师确守不回。以拒 命坐罪。奉 旨下棘寺。与从轻。寺吏闻有司欲徙淄州。有司曰。有疾。与免刑。及吏问之。师曰。无疾。吏云。何有灸瘢耶。曰。昔者疾。今日愈。吏令思之。曰。已悉厚意。但妄非所安。乃恬然就刑而行。从之者如归市。师以法语施之。获益尤众。灵源清禅师评曰。夫楷公大士也。其建志立行。当素有根本。岂悠悠者之所能知。因赞其像曰。惟唐正观。灵润投欢。匪移所守。能适其安。乃曰。此行略有三益。一酬往谴。二顺厌生。三成大行。今日淄州楷公亦云。严天大雪。始见松筠。媚草天华。亦成造化。苟窃世荣。实辜恩者。师抵淄川僦居。学者愈亲。明年冬。 敕令自便。庵於芙蓉湖心。道俗川凑。仅数百人。日食粥一杯。故多引去。政和七年冬。 赐额曰华严禅寺。八年五月十四日。索笔书偈付侍僧曰。吾年七十六。世缘今已足。生不爱天堂。死不怕地狱。撒手横身三界外。腾腾任运何拘束。移时乃逝。

  随州大洪第一世报恩禅师

  卫之黎阳人。族刘氏。而刘氏世皆硕儒。师未冠。举方略。擢上第。后厌尘境。请于朝。乞谢簪绂为僧。 上从其请。遂游心祖道。至投子。未久即悟心要。子曰。汝再来人也。宜自护持。辞谒诸名宿。皆蒙印可。丞相韩公缜慕师道望。请开法於西京之少林。未几。大洪革律为禅。 神宗亲洒宸翰。改 赐今额。 诏师居之。 上堂曰。五五二十五。案山雷。主山雨。明眼衲僧莫教错举。 上堂。若向这里说即心即佛。大似头上安头。若说非心非佛。何异迷头认影。赏个名。安个字。定个是。立个非。向甚么处见达磨祖师。然虽如此。放一线道。别有商量。诸仁者。是复谁是。非复谁非。是非杳绝。分明万机。会么。前是官不容针。后是私通车马。於斯明得。昼见日。夜见星。於斯不明。有寒暑兮促君寿。有鬼神兮妬君福。 上堂。如斯话会。谁是知音。直饶向一句下千眼顿开。端的有几个是迷逢达磨。诸人要识达磨祖师么。乃举手作捏势曰。达磨祖师鼻孔在少林手里。放开去也。从教此土西天说黄道黑。欺胡谩汉。若不放过。不消一捏。有人要与祖师作主。便请出来与少林相见。还有么。良久。曰。果然。 问。祖师西来。九年面壁。最后一句。请师举唱。曰。面黑眼睛白。师尝设百问以问学者。其略曰。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忘。为甚么一称南无佛。罪灭河沙劫。又作此相○曰。森罗万像。总在其中。具眼禅人。请试甄别。师素与无尽居士张公商英友善。无尽数以书问儒释大要。师随问以答之。无尽问曰。清凉疏第三卷。西域邪见。不出四见。此方儒道。亦不出此四见。如庄老计自然为因。能生万物。即是邪因。易曰。太极生两仪。大极为因。亦是邪因。若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能生万物。亦是邪因。若计一为虚无。则是无因。今疑老子自然与西天外道自然不同。何以言之。老子曰。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无欲则常。有徼则已入其道矣。谓之邪因。岂有说乎。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今乃破阴阳变易之道为邪因。拨去不测之神。岂有说乎。望纸后批示。以断疑网故也。师答曰。西域外道宗多途。要其会归。不出有无四见而已。谓有见.无见.亦有亦无见.非有非无见也。盖不即一心为道。则道非我有。故名外道。不即诸法是心。则法随见异。故名邪见。如谓之有。有则有无。如谓之无。无则无有。有无则有见竞生。无有则无见斯起。若亦有亦无见。非有非无见。亦犹是也。夫不能离诸见。则无以明自心。无以明自心。则不能知正道矣。故经云。言词所说法。小智妄分别。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又云。有见即为垢。此则未为见。远离於诸见。如是乃见佛。以此论之。邪正异途。正由见悟殊致故也。故清凉以庄老计道法自然。能生万物。易谓太极生两仪。一阴一阳之谓道。以自然太极为因。一阴一阳为道。能生万物。则是邪因。计一为虚无。则是无因。尝试论之。夫三界唯心。万缘一致。心生故法生。心灭故法灭。推而广之。弥纶万有而非有。统而会之。究竟寂灭而非无。非无亦非非无。非有亦非非有。四执既亡。百非斯遣。则自然因缘皆为戏论。虚无真实俱是假名矣。至若谓太极阴阳。能生万物。常无常有。斯为众妙之门。阴阳不测。是谓无方之神。虽圣人设教。示悟多方。然既异一心。宁非四见。何以明之。盖虚无为道。道则是无。若自然。若太极。若一阴一阳为道。道即是有。常无常有。则是亦无亦有。阴阳不测。则是非有非无。先儒或谓妙万物谓之神。则非物。物物则亦是无。故西天诸大论师皆以心外有法为外道。万法唯心为正宗。盖以心为宗。则诸见自亡。言虽或异。未足以为异也。心外有法。则诸见竞生。言虽或同。未足以为同也。虽然。儒道圣人固非不知之。乃存而不论耳。良以未即明指一心为万法之宗。虽或言之。犹不论也。如西天外道。皆大权菩萨示化之所施为。横生诸见。曲尽异端。以明佛法是为正道。此其所以为圣人之道。顺逆皆宗。非思议之所能知矣。故古人有言。缘昔真宗未至。孔子且以系心。今知理有所归。不应犹执权教。然知权之为权。未必知权也。知权之为实。斯知权矣。是亦周.孔.老.庄。设教立言之本意。一大事因缘之所成始。所成终也。然则三教一心。同途异辙。究竟道宗。本无言说。非维摩大士。孰能知此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