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禅宗
- 嘉泰普灯录
嘉泰普灯录
桂州寿宁善资禅师
上堂曰。若论此事。如鸦啄铁牛。无下口处。无用心处。更向言中问觅。句下寻思。纵饶卜度将来。翻成戏论边事。殊不知本来具足。直下分明。佛及众生。纤毫不立。寻常向诸人道。凡夫具足圣人法。凡夫不知。圣人具足凡夫法。圣人不会。圣人若会。即同凡夫。凡夫若知。即是圣人。然则凡圣一致。名相互陈。不识本源。迷其真觉。所以逐境生心。狥情附物。苟能一念情忘。自然真常体露。良久。曰。便请荐取。
南岳祝融上封慧和禅师
上堂曰。未升此猊座已前。尽大地人成佛已毕。更有何法可说。更有何生可利。况菩提烦恼。本自寂然。生死涅盘。犹如昨梦。门庭施设。诳呼小儿。方便门开。罗纹结角。於衲僧面前。皆成幻惑。且道衲僧有甚么长处。拈起拄杖曰。孤根自有擎天势。不比寻常曲录枝。卓拄杖。下座。
筠州五峰净觉本禅师
上堂。僧问。宝座既升。愿闻举唱。曰。云里梅华火里开。云。莫便是为人处也无。曰。井底红尘已涨天。 问。同声相应时如何。曰。鹁鸠树上啼。云。同气相求时如何。曰。猛虎岩前啸。 问。一进一退时如何。曰。脚在肚下。云。如何是不动尊。曰。行住坐卧。
永州太平安禅师
上堂。以拄杖卓一下。曰。还会么。空王佛已前之事。太平今日一时漏泄了也。还委悉么。一大藏教未常切着。佛之一字尚污心田。岂况其余。若也未然。且听太平葛藤。掷拄杖。下座。
潭州报慈进英禅师
上堂曰。报慈有一公案。诸方未曾结断。幸遇改旦拈出。各请高着眼看。遂趯下一只鞋云。还知么。达磨西归时。提携在身畔。 上堂。与么上来。猛虎出林。与么下去。毒蛇入草。不上不下。日轮杲杲。喝曰。潇湘江上碧溶溶。出门便是长安道。
筠州洞山至乾禅师
潭之浏阳人。尝谒真净於归宗。令看狗子无佛性话。一夕。危坐闻钟鸣。了然悟达。后住洞山。 上堂曰。洞山不会谈禅。不会说道。只是饥来吃饭。困来打眠。你诸人必然别有长处。试出来尽力道一句看。有么。有么。良久。曰。睦州道底。
隆兴府泐潭湛堂文准禅师
兴元唐固人。族梁氏。师襁褓中见佛像辄笑。甫八龄。不喜酒胾。偶金仙寺虚普乞食至家。师应门酬酢。有老成相。乃辞亲从普。普授以法华。一日辄记。元丰。以籍名先后试所集。师虽甚精。主司以年幼不得度。陕西经略范公。一日过普次。与师语。大悦。欲携与俱。师辞曰。登山求玉。入海求珠。人各有志。本行学道。世好非素心。范即为剃染。往依梁山乘禅师。乘呵曰。驱乌未受戒。敢学佛乘。师捧手曰。坛场是戒耶。三迭羯磨是戒耶。阿阇梨是戒耶。乘大惊。师曰。虽然。敢不受教。遂登具於唐安律师。继游成都讲聚。倡诸部纲目。遽弃曰。吾不求甚解。法师昙演拊师曰。真栋梁材也。南方有亚圣大士。若沩山真如.九峰真净者。宜往求之。竟与同学志恭诣沩山。久之。不契。造九峰。见真净於投老庵。净问曰。甚处来。云。兴元府。曰。近离甚处。云。大仰。曰。夏在甚处。云。沩山。净展手曰。我手何似佛手。师惘然。净叱曰。适来祗对。句句无丝毫差错。灵明天真。才说个佛手。便成隔碍。病在甚么处。云。不会。曰。一切现成。更教谁会。服勤十载。所往必随。绍圣三年。真净移居石门。众益盛。凡衲子扣问。但瞑目危坐。无所示见。来学则往治蔬圃。率以为常。师谓恭曰。老汉无意於法道乎。一日。举杖决渠。水溅衣。因大悟。净诟曰。此中乃敢用藞苴耶。自此迹愈晦。而名益着。显谟李公景直守豫章。请开法云岩。未几。移居泐潭。 上堂曰。五九四十五。圣人作而万物睹。秦时[车*度]辂钻头尖。汉祖殿前樊哙怒。曾闻黄鹤楼。崔颢题诗在上头。晴川历历汉阳戍。芳草萋萋鹦鹉洲。可知礼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蓦拈拄杖。起身立云。大众。宝峰何似孔夫子。良久。曰。酒逢知已饮。诗向会人吟。卓拄杖。下座。 上堂。札。久雨不晴。直得五老峰头黑云叆叇。洞庭湖里白浪滔天。云门大师忍俊不禁。向佛殿里烧香。三门头合掌。祷祝咒愿。愿黄梅石女生儿。子母团圆。少室无角铁牛。常甘水草。喝一喝。曰。有甚么交涉。顾众曰。不因杨得意。争见马相如。 上堂。混元未判。一气岑寂。不闻有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秋收冬藏。正当恁么时。也好个时节。叵耐雪峰老汉。却向虚空里钉橛。辊三个木球。直至后人构占不上。便见沩山水牯牛。一向胆大心粗。长沙大虫。到处齩人家猪狗。虽然无礼难容。而今且放过一着。孝经序云。朕闻上古。其风朴略。山前华尧民解元。且喜尊候安乐。参。 上堂。今朝腊月十。夜来天落雪。群峰极目高低白。绿竹青松难辨别。必是来年蚕麦熟。张公李公皆忻悦。皆忻悦。鼓腹讴歌笑不彻。把得云箫撩乱吹。依稀有如杨柳枝。又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左之右之。喝曰。禅客相逢只弹指。此心能有几人知。 上堂。大阳门下。日日三秋。明月堂前。时时九夏。洞山和尚只解夜半捉乌鸡。殊不知惊起邻家睡。宝峰相席打。令告诸禅德。也好冷处着把火。咄。 上堂。古人道。不看经。不念佛。看经念佛是何物。自从识得转经人。举拂子曰。龙藏贤圣都一拂。师以拂子拂一拂。曰。诸禅德。正当恁么时。且道云岩土地向甚么处安身立命。掷下拂子。以两手握拳。叩齿曰。万灵千里。千灵万圣。 上堂。僧问。承教有言。若有一人发真归源。十方虚空悉皆消殒。未审此理如何。师遂展掌点指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一罗二土。三水四金。五太阳。六太阴。七计都。今日计都星入巨蟹宫。宝峰不打这鼓笛。便下座。 问。教意即且致。未审如何是祖意。曰。烟村三月里。别是一家春。 问。寒食因悲郭外春。墅田无处不伤神。林间垒垒添新冢。半是去年来哭人。这事且拈放一边。如何是道。曰。苍天。苍天。云。学人特伸请益。曰。十字街头吹尺八。村酸冷酒两三循。 问。一法若有。毗卢堕在凡夫。万法若无。普贤失其境界。去此二途。请师一决。曰。大黄.甘艹。云。此犹是学人疑处。曰。放待冷时看。 问。向上一路。千圣不传。未审如何。云。向上一路。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云。为甚么不传。曰。家家有路透长安。云。只如衲僧门下。毕竟作么生。曰。放你三十棒。 师自浙回泐潭。谒深禅师。寻命分座。闻有悟侍者。见所掷爨余。有省。诣方丈通所悟。深喝出。因丧志。自经於延寿堂厕后。出没无时。众惮之。师闻。中夜特往登溷。方脱衣。悟即提净水至。师曰。待我脱衣。脱罢。悟复至。未几。悟供筹子。师涤净已。召接净桶去。悟拟接。师执其手问曰。汝是悟侍者那。悟曰。诺。师曰。是当时在知客寮见掉下火柴头有个悟处底么。参禅学道。只要知个本命元辰下落处。汝刬地作此去就。汝在藏殿移首座鞋。岂不是汝当时悟得底。又在知客寮移他枕子。岂不是汝当时悟得底。汝每夜在此提水度筹。岂不是汝当时悟得底。因甚么不知下落。却在这里恼乱大众。师猛推之。索然如倒垒甓。由此无复见者。政和五年夏。师卧病。进药者令忌毒物。师不从之。有问其故。曰。病有自性乎。云。病无自性。曰。既无自性。则毒物宁有心哉。以空纳空。吾未尝颠倒。汝辈一何昏迷。十月二十二日。更衣说偈而化。世寿五十有五。僧腊三十有六。阇维。得设利。晶圆光洁。道俗千余人皆获之。睛齿数珠不坏。塔于南山之阳。
德安府文殊宣能禅师
上堂曰。石巩箭.秘魔叉。直下会得。眼里空华。堪悲堪笑少林客。暗携只履渡流沙。僧问。如何是祖师灯。曰。四生无不照。一点任君看。
庐山慧日文雅禅师
受请日。 僧问。向上宗乘。乞师不吝。曰。拄杖正开封。云。小出大遇也。曰。放过即不可。便打。
筠州洞山梵言禅师
太平州人也。 上堂曰。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皓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寒山子劳而无功。更有个拾得。道不识这个意。修行徒苦辛。恁么说话。自救不了。常寻拈粪箕。把扫帚。掣风掣颠。犹较些子。直饶是文殊普贤再出。若到洞山门下。一时分付与直岁。烧火底烧火。扫地底扫地。前廊后架。切忌搀匙乱筯。丰干老人更不饶舌。参退。吃茶。 上堂。一生二。二生三。遏捺不住。廓周沙界。德灵直上妙峰。善财却入楼阁。新妇骑驴阿家牵。山青水绿。桃华红。李华白。一尘一佛土。一叶一释迦。乃合掌曰。不审诸佛子。今辰改旦。季春极暄。起居轻利。安乐行否。少闲专到诸寮问讯。不劳久立。 上堂。腊月二十日。一年将欲尽。万里未归人。大众。总是他乡之客。还有返本还源者么。击拂子曰。门前残雪日轮消。室内红尘遣谁扫。 上堂。有一物。上拄天。下拄地。若也筑着磕着。便乃转凡成圣。超佛越祖。衲僧一动一静。举足下足。须弥屹屹。土上加泥。咄。 解夏上堂。应缘数剎。皆居山寺。唯此夏。天宁偶当藩府长沙要会之地。天宁赖国法禁制。庶几僧人可居。每戒禅徒。各须禁足。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大众。若谓举首楞严经。却非自恣之日也。参。 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曰。真鍮不博金。云。莫便是和尚为人处也无。曰。几处松声似尔声。云。争奈一言已出。曰。犹欠注脚在。 问。幸值作家相见。拟伸一问时如何。曰。青山不拟白云飞。云。可谓伯牙与子期。不是闲相识。曰。重说偈言。云。争奈流水有知音。曰。也是剜肉作疮。问。如何是一真法界。曰。杲日照长空。云。如何是无量妙门。曰。海岳镇乾坤。云。得闻於未闻也。曰。波斯摸大象。 问。梵王请佛。天雨四华。太守请师。有何祥瑞。曰。柳条垂宿雨。华药绽初晴。 一日。上堂。有二僧齐出。一僧礼拜。一僧便问。得用便用时如何。曰。伊兰作旃檀之树。云。有意气时添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曰。甘露乃蒺藜之园。
平江府宝华佛慈普鉴禅师
本郡人。族周氏。龆齔不茹荤。依景德寺清智下发。十七游方。初谒觉印英禅师。不契。遂扣真净之室。净举石霜虔侍者话问之。释然契悟。作偈曰。枯木无华几度秋。断云犹拄树梢头。自从斗折泥牛角。直至如今水逆流。净肯之。命侍巾钵。晚徇众开法宝华。次移高峰。 上堂曰。参禅别无奇特。只要当人命根断。疑情脱。千眼顿开。如大洋海底辊一轮赫日。上升天门。照破四天之下。万别千差。一时明了。便能握金刚王宝剑。七纵八横。受用自在。岂不快哉。其或见谛不真。影像彷佛。寻言逐句。受人指呼。驴年得快活去。不如屏净尘缘。竖起脊梁骨。着些精彩。究教七穿八穴。百了千当。向水边林下长养圣胎。亦不枉受人天供养。然虽如是。卧云门下。有个铁门限。更须猛着气力跳过始得。拟议之间。堕坑落堑。以拂子击禅床。下座。 上堂。月圆。伏惟三世诸佛.狸奴白牯。各各起居万福。时中淡薄。无可相延。切希宽抱。老水牯牛近日亦自多病多恼。不甘水草。遇着暖日和风。当下和身便倒。教渠拽把牵犂。直是摇头摆脑。可怜万顷良田。一时变为荒草。绍兴甲子八月十日。书数纸以戒门弟子。莞尔而逝。
筠州九峰希广禅师
游方日。谒云盖智和尚。乃问。兴化打克宾维那。意旨如何。智下禅床。展两手。吐舌示之。师打一坐具。智曰。此是风力所转。又问石霜琳禅师。琳曰。你意作么生。师亦打一坐具。琳曰。好一坐具。只是不知落处。又问真净。净曰。你意作么生。师复打一坐具。净曰。他打。你也打。师於言下大悟。净因有颂曰。丈夫当断不自断。兴化为人彻底汉。已后从教眼自开。棒了罚钱趂出院。后住九峰。衲子宗仰。
筠州黄檗泉禅师
上堂。以拂子击禅床曰。一槌打透无尽藏。一切珍宝吾皆有。拈来普济贫乏人。免使波咤路边走。遂喝曰。谁是贫乏者(有本小异)。
筠州清凉寂音慧洪禅师
郡之新昌人。族彭氏(续僧宝传误作喻)。年十四。父母俱亡。乃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日记数千言。览群书殆尽。靘器之。十九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得度。从宣秘讲成实.唯识论。逾四年。弃谒真净於归宗。净迁石门。师随至。净患其深闻之弊。每举玄沙未彻之语。发其疑。凡有所对。净曰。你又说道理耶。一日。顿脱所疑。述偈示同学曰。灵云一见不再见。红白枝枝不着华。叵耐钓鱼船上客。却来平地摝鱼鰕。净见。为助喜。命掌记室。未久。去谒诸老。皆蒙赏音。由是名振丛林。显谟朱公彦。请开法於北禅景德。后住清凉。 示众。举。首楞严。如来语阿难曰。汝应齅此炉中旃檀。此香若复然於一铢。室罗筏城四十里内同时闻气。於意云何。此香为复生旃檀木。生於汝鼻。为生於空。阿难。若复此香生於汝鼻。称鼻所生。当从鼻出。鼻非旃檀。云何鼻中有旃檀气。称汝闻香。当於鼻入。鼻中出香。说闻非义。若生於空。空性常恒。香应常在。何藉炉中爇此枯木。若生於木。则此香质。因爇成烟。若鼻得闻。合蒙烟气。其烟腾空。未及遥远。四十里内。云何已闻。是故当知。香鼻与闻。俱无处所。即齅与香。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师曰。入此鼻观。亲证无生。又大智度论。问曰。闻者云何闻。用耳根闻耶。用耳识闻耶。用意识闻耶。若耳根闻。耳根无觉识知。故不能闻。若耳识闻。耳识一念。故不能分别。不应闻。若意识闻。意识亦不能闻。何以故。先五识识五尘。然后意识识意识。不能识现在五尘。唯识过去未来五尘。若意识能识现在五尘者。盲聋人亦应识声色。何以故。意识不破故。师曰。究此闻尘。则合本妙。既证无生。又合本妙。举竟是何境界。良久。曰。白猿已叫千岩晚。碧缕初横万字炉。住景德日。僧问。南有南景德。北有北景德。德即不问。如何是景。曰。颈在项上。崇宁二年。会无尽居士张公於峡之善溪。张尝自谓得龙安悦禅师末后句。丛林畏与语。因夜话及之。曰。可惜云庵不知此事。师问所以。张曰。商英顷自金陵酒宫。移知豫章。过归宗见之。欲为点破。方叙悦末后句未卒。此老大怒骂曰。此吐血秃下。脱空妄语。不得信。既见其盛怒。更不欲叙之。师笑曰。相公但识龙安口传末后句。而真药现前。不能辨也。张大惊。起执师手曰。老师真有此意耶。曰。疑则别参。乃取家藏云庵顶相。展拜赞之。书以授师。其词曰。云庵纲宗。能用能照。天鼓希声。不落凡调。冷面严眸。神光独耀。孰传其真。觌面为肖。前悦后洪。如融如肇。大慧禅师处众日。尝亲依之。每欢其妙悟辨慧。建炎二年五月。示寂于同安。寿五十有八。腊四十。太尉郭公天民奏 赐椹服。号宝觉圆明(所着僧宝传三十卷。僧史十二卷。智证十卷。志林十卷。楞严尊顶法论十卷。法华合论七卷。圆觉证义二卷。金刚法源论一卷。起信解义一卷。易注三卷。林间录二卷。冷斋十卷。禁脔二卷。文字禅三十卷。甘露集三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