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八祖道影传赞

  既生天上不应起爱  一念未忘便不自在  以般若力得升梵世  故来传灯是其家事

  二十祖奢夜多尊者传

  二十祖奢夜多尊者。北天竺国人也。智慧渊冲。化导无量。后至罗阅城。敷扬顿教。彼有学众。唯尚辩论。为之首者。名婆修盘头。此云徧行。常一食不卧。六时礼佛。清净无欲。为众所归。祖将度之。先问彼众曰。此徧行头陀。能修梵行。可得佛道乎。众曰。我师精进。何故不可。祖曰。汝师与道远矣。设苦行尘劫。皆虚妄之本。众曰。尊者蕴何德行。而讥我师。祖曰。我不求道。亦不颠倒。我不礼佛。亦不轻慢。我不长坐。亦不懈怠。我不一食。亦不杂食。我不知足。亦不贪欲。心无所希名之曰道。徧行闻已。发无漏智。欢喜赞叹。祖曰。吾适对众。抑挫仁者。得无恼乎。徧行曰。我忆七劫生安乐国。师与智者月净。记我非久当。证斯陀含果。自是以来。闻诸恶言。如风如响。况今获饮无上甘露。而返生热恼耶。惟愿大慈。以妙道垂诲。祖曰。汝久植众德当继吾宗。乃付大法眼。偈曰。言下合无生。同于法界性。若能如是解。通达事理竟。是为二十祖。赞曰。
  无生本具不用求真  遇缘而发如华逢春  求之太急去道转远  当下知归就路而返

  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尊者传

  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尊者。罗阅城人也。姓毗舍佉。父光盖。母严一。家富无子。父母祷于佛塔而求嗣焉。一夕母梦。吞明暗二珠。觉而有孕。经七日有一罗汉。名贤仲。至其家。光盖献珠设礼。贤仲端坐受之。严一出拜。贤仲避席。光盖。罔测其由。不能忍。问曰。我是丈夫。致礼不顾。我妻何德。尊者避之。贤仲曰。我受礼纳珠。贵福汝耳。汝妇怀圣子。生当为世灯慧日。故吾避之。非重女人也。乃曰。汝妇当生二子。一名婆修盘头。则吾所尊者。二名刍尼。昔如来雪山修道。刍尼巢于顶上。佛成道乃记曰。汝至第二五百年。生罗阅城毗舍佉家。与圣同胞。今无爽矣。后果产二子。婆修盘头。生年十五。礼光度罗汉出家。修头陀行。后受奢夜多法眼。行化至那提国。彼国王名常自在。尊者见曰。佛记第二五百年。有二大神力大士。出家继圣。即王之次子摩拏罗。是其一也。吾虽德薄。敢当其一。王曰。诚如尊者所言。当舍此子作沙门。王即以次子摩拏罗舍之。尊者即与披剃授具。付大法眼。偈曰。泡影同无碍。如何不了悟。达法在其中。非今亦非古。是为二十一祖。赞曰。
  明暗同体圣凡一路  来处幽微莫知其故  熟处难忘更求伴侣  忽尔相逢肯心自许
  (刍尼此名。野鹊子贤仲。南藏中作众)。

  二十二祖摩拏罗尊者传

  二十二祖摩拏罗尊者。那提国常自在王之次子也。年三十。遇婆修尊者。出家传法。至西印度。彼国王名得度。见礼尊者。闻法感悟。即传位太子。投祖出家。七日而证四果。祖慰之曰。汝居此国。善自度人。今异域有大法器。吾当往化。于是祖焚香。遥语月氏国鹤勒那比丘曰。汝在彼国。教导鹤众。道果将证。宜自知之。时鹤勒那。为彼国王。说修多罗。忽睹异香成穗。王曰。是何祥也。曰此是西印度传佛心印。祖师摩拏罗将至。先降信香耳。曰此师神力何如。曰此师远承佛记。当于此土。广宣玄化。时王与勒那。俱遥作礼。祖知已。即往月氏国。王与鹤勒那。迎请供养。勒那问曰。我止林间。已经九白。不知何缘而感鹤众。祖曰。汝前劫中。尝为比丘。当赴龙宫斋。汝诸弟子。咸欲随往。汝观五百众中。无有一人堪任供者。汝权听往。自是以来。汝舍生趣生。常转化诸国。彼诸弟子。以薄福德故。生于羽族。今感惠故。为鹤众相随。勒那曰。以何方便。令彼解脱。祖曰。我有无上法宝。付汝。当听受化未来际。而说偈曰。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鹤众闻偈飞鸣而去。是为二十二祖。赞曰。
  从受记来不为别事  同类相从缘合必遇  嗟彼众鹤飞鸣既久  一言之下顿知本有
  (印度一年为一白)。

  二十三祖鹤勒那尊者传(勒那梵语。华言鹤也)

  二十三祖鹤勒那尊者。月氏国人也。姓婆罗门。父千圣。母金光。以无嗣。祷于七佛金幢。乃梦须弥山顶一神童持金环云。我来也。觉而有孕。生年七岁。游行聚落。睹民间淫祠。乃入庙叱之曰。汝妄兴祸福。幻惑于人。岁费牲牢。伤害斯甚。言讫。庙貌忽然隳坏。由是乡党谓之圣子。年二十二出家。三十遇摩拏罗尊者。付法眼藏。行化至中印度。演无上道。度有缘众。以上足。龙子早夭。有兄狮子。博通强记。事婆罗门。厥师既逝。弟复云亡。乃归依尊者。问曰。我欲求道。当何用心。祖曰。汝欲求道。无所用心。曰既无用心。谁作佛事。祖曰。汝若有用。即非功德。汝若无作。即是佛事。经云。我所作功德。而无我所故。师子闻是语已。即入佛慧。时祖即指东北。问曰。是何气象。师子曰。我见气如白虹。贯于天地。复有黑气五道。横亘其中。祖曰。其兆云何。曰莫可知也。祖曰。吾灭后五十年。北天竺国。当有难起。婴在汝身。吾将灭矣。今以法眼。付嘱于汝。善自护持。听吾偈言。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了了不可得。得时不说知。是为二十三祖。赞曰。
  从须弥顶持金环来  嗟彼鹤众其情可哀  得狮子儿作大号吼  有气贯天试验其后

  二十四祖师子尊者传

  二十四祖师子比丘者。中印度人也。姓婆罗门。得法游方。至罽宾国。方求法嗣。遇一长者引其子。问祖曰。此子名斯多。当生便拳左手。今既长矣。终未能舒。愿尊者示其宿因。祖睹之。即以手接曰。可还我珠。童子遽开手奉珠。众皆惊异。祖曰。我前报为僧。有童子名婆舍。吾尝赴西海斋。受嚫珠付之。今还吾珠。理固然矣。长者遂舍其子。祖即与授具。以前缘故。名婆舍斯多。祖即谓之曰。吾师密有悬记。罹难非久。如来正法眼藏。今转付汝。汝应保护。普润来际。偈曰。正说知见时。知见俱是心。当心即知见。知见即于今。祖说偈已。以僧伽黎。密付斯多。俾之他国。随机演化。斯多受教。直抵南天。祖谓。难不可苟免。遂留罽宾。本国有外道二人。以幻术谋乱。诈为僧形。潜入王宫。将移祸焉。乱作。王果怒曰。吾素归心三宝。何为构害。即命毁僧伽蓝。祛除释众。王自仗剑。至尊者所。问曰。师得蕴空否。祖曰已得。王曰。可施我头。祖曰。身非我有。何吝于头。王即斩之。白乳涌高数尺。王臂亦堕。七日而终。赞曰。
  相见索珠开手便有  以先所付别来不久  知有夙欠特来奉酬  将头临刃白乳横流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传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罽宾国人也。姓婆罗门。父寂行。母常安乐。初母梦得神剑。因有孕。既诞。拳左手。遇师子尊者。显发宿因。密授心印。即适南天。时彼国王名天德。迎请供养。王有二子。一名德胜。凶暴而色力充盛。一名不如密多。柔和而长婴疾苦。祖乃为陈因果。王顿释所疑。后德胜即位。复信外道。致难于祖。不如密多以进谏。被囚。王遽问祖曰。予国素绝妖讹。师所传者。当是何宗。祖曰。王国昔来。实无邪法。我所得者。即是佛宗。王曰。佛灭已千二百年。师从谁得耶。祖曰。饮光大士亲受佛印。展转至二十四世师子尊者。我从彼得。王曰。予闻。师子比丘不能免于刑戮。何能传法后人。祖曰。我师难起时。密授我信衣法偈。以显师承。王曰。其衣何在。祖即于囊中。出衣示王。王命焚之。五色相鲜。薪尽如故。王即追悔致礼。师子真嗣既明。乃赦密多。密多遂求出家。祖为剃度授具。羯磨之际。大地震动。祖曰。吾已衰朽。今以大法眼藏付汝。当护念之。听吾偈曰。圣人说知见。当境无是非。我今悟真性。无道亦无理。是为二十五祖。赞曰。
  秉般若剑握如意珠  虽云暂到此行不虚  偶遇恶人恰得好伴  因邪打正两得其便

  二十六祖不如密多尊者传

  二十六祖不如密多尊者。南印度天德王之次子也。既受婆舍尊者法印。至东印度。彼王名坚固。奉外道师长爪梵志。及尊者将至。梵志预知祖入。恐王易志。即鸠诸弟子。欲以咒术挫之。尊者至直诣王所。王曰。师来何为。祖曰。将度众生。王曰。以何法度。祖曰。随类度之。梵志闻言。不胜其怒。即以幻法。化大山于祖顶上。祖指之。忽压彼众。梵志等怖惧投祖。祖愍其愚惑。再指之。化山随灭。乃为王演说法要。俾趣真乘。因谓王曰。此国当有圣人。而继于我。是时有婆罗门子。年二十许。幼失父母。不知名氏。或自言璎珞。故人谓之璎珞童子。游行闾里。丐求度日。后王与尊者同辇而出。见璎珞童子稽首于前。祖曰。汝忆往事否。童曰。我念远劫中。与师同居。师演摩诃般若。我转甚深修多罗。今日之事。盖契夙因。祖谓王曰。此童非他。即大势至菩萨是也。此童之后出二人。一化南印度。一人缘在震旦。遂以昔因故。名般若多罗。乃付大法眼藏。偈曰。真性心地藏。无头亦无尾。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是为二十六祖。赞曰。
  从剎利种续传灯焰  真嗣不明几乎失陷  从闹市中忽闻故人  函盖相合乃得其真

  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传

  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东印度人也。既得法已。行化至南印度。彼王名香至。崇奉佛乘。尊重供养。度越伦等。又施无价宝珠。时王有三子。曰月净多罗。曰功德多罗。曰达磨多罗。其季开士也。祖欲试其所得。乃以所施珠。问三王子曰。此珠圆明。有能及否。孟仲二子皆曰。此珠七宝中尊。固无踰也。非尊者道力。孰能受之。季子曰。此是世宝。未足为上。于诸宝中。法宝为上。此是世光。未足为上。于诸光中。智光为上。此是世明。未足为上。于诸明中。心明为上。此珠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乃能辨此。祖叹其辩慧。知是法嗣。以时未至。且默而溷之。及香至王厌世。众皆号绝。唯达磨多罗。于柩前入定。七日而出。乃求出家。祖方与剃度。授具戒。告曰。昔如来以正法眼藏。付大迦叶。如是展转乃至于我。我今嘱汝。听吾偈言。心地生诸种。因事复生理。果满菩提圆。华开世界起。是为二十七祖。赞曰。
  莫谓无因相逢便见  来处自然不假方便  今因其珠乃得其人  开池得月买石饶云

  八十八祖传赞卷之一
  八十八祖传赞卷之二

    匡庐憨山释 德清 述
    秀水寓公 高承埏 补
    嘉兴上士 钱应金 较

  康居尊者传

  康僧会者。康居国大丞相之子也。彼国出家。有神异。因望震旦国。有光烛天。曰此佛舍利光也。遂寻光而来于吴。赤乌四年。至金陵止。长于里。营立茅茨。设像行道。国人初见沙门。以为异。有司以闻。吴主孙权曰。是汉明帝所梦佛道之遗风耶。诏至。问状。会曰。如来大师。入灭已千年矣。然灵骨舍利。神应无方。昔阿育王奉之。为八万四千塔。此其遗化也。权以为夸已。曰舍利可得。当为塔之。若其不验。国有常刑。会请立坛求之。期七日无验。又展二七无验。权曰。趣烹之。会默念佛名真慈。岂违吾愿哉。更请展期又七日。五鼓矣。闻铿然有声。起视瓶中。光明错发。黎明进之。权与公卿聚观。叹曰。希世之瑞也。会又言。舍利威神。一切世间。无能坏者。权使力士锥之砧碎。而光明自若。乃为建塔于建业之佛陀里。又为寺。奉会居之。曰建初寺。即今之大报恩寺。乃江南塔寺之始也。赞曰。
  法身舍利普徧大地  光明照耀无处不是  爰有至人寻光而来  恳求出现梵剎初开

  佛图澄禅师传

  天竺佛图澄和尚。至洛。自言百余岁。常积日不食。善诵咒。役使鬼神。腹傍有孔。以绵塞之。夜则拔绵。光出照室。每临溪。出肠胃洗濯。还纳腹中。能听铃音。言吉凶。莫不奇验。会洛阳宼乱。潜伏草莱。以观时变。时石勒屯葛陂。多残杀。澄杖锡谒勒。勒试以道术。澄取满钵水咒之。俄青莲华生钵中。光色耀日。勒由是神敬。延之军中。及勒称赵王。行皇帝事。敬澄弥笃。勒殂。弟季龙袭其位。徙都邺城。尤倾心事澄。令乘雕辇。朝会引见。常侍御史。悉助举舆升殿。太子诸公。扶翼而前。坐者皆起。勅司空李农。朝夕问候。时支道林闻之曰。澄公其以季龙。为鸥鸟耶。季龙因问曰。佛法不杀。朕为天下掌生杀。恐违佛戒。澄曰。帝王事佛。在恭俭慈忍。显赞佛道。不为暴虐。不害无辜民。有为恶化之不悛者。其可不罚乎。但杀不可滥。刑不可不恤耳。将去世。诣辞。季龙惊曰。大和尚遽弃我乎。澄曰。出生入死。道之常也。修短分定。无由增损。但道贵行全。德贵不怠。苟德无玷。虽死如生。咸无焉千岁何益哉。言讫。安坐而逝。后有僧。自雍州来。见澄入关。以闻。季龙发冢视之。惟块石存焉。赞曰。
  至人隐显其行莫测  透体光明其用自别  出入帝庭如狎鸥鸟  脱然归去由来时道

  东林远禅师传

  东林远禅师。讳惠远。雁门楼烦人。姓贾氏。少为儒。博极群书。尤邃周易老庄。尝与其弟惠持。造道安法师。闻讲般若经。遂开悟。叹曰。九流异议。特秕糠耳。遂与其弟惠持投簪。授业安师。门徒数千。师居第一座。安师尝临众叹曰。使道流东国。其在远乎。师后随安师。游襄阳。值时乱。安师徒属。分散临岐。皆蒙诲益。惟师不闻一言。即跪请曰。独无训勅。惧非人类。安师曰。如汝者复何所虑。师东游于晋。抵浔阳。见庐山。爱之。乃止。龙泉精舍惠永。先居西林。师乃建寺于东。号称东林。经营之际。山神降灵。其夕大雨雷震。诘旦良木奇材。罗列其处。乃建其殿。名曰神运。时晋天下奇才。多隐居不仕。闻庐山远公之道。皆来从之。师谓刘程之等曰。诸君倘有净土之游。当加勉励。遂同发志。于无量寿佛立誓。期生净土。由是集十八高贤。结社念佛。率众至一百二十三人。同盟栖心净业。独陶渊明。嗜酒。闻山中无酒。乃攒眉而去。谢灵运凿二池。以栽莲。僧惠要刻十二叶芙蕖浮水。以定时晷。称为莲漏。至今净土一宗有七祖。东林远公。是为初祖云。赞曰。